Recca Chao 的 gitHub page

推廣網站開發,包含 Laravel 和 Kotlin 後端撰寫、自動化測試、讀書心得等。Taiwan Kotlin User Group 管理員。

View on GitHub

⽬次 編輯說明 章節⽬次 序 1分 1 ⼤本經 2 遊⾏經 1 2 3 3 典尊經 4 闍尼沙經 2分 5 ⼩緣經 6 轉輪聖王修⾏經 7 弊宿經 8 散陀那經

9 眾集經 10 ⼗上經 11 增⼀經 12 三聚經 13 ⼤緣⽅便經 14 釋提桓因問經 15 阿[少/兔]夷經 16 善⽣經 17 清淨經 18 ⾃歡喜經 19 ⼤會經 3分 20 阿摩晝經 21 梵動經 22 種德經 23 究羅檀頭經 24 堅固經 25 倮形梵志經

26 三明經 27 沙⾨果經 28 布吒婆樓經 29 露遮經 4分 30 世記經 1 閻浮提州品 2 鬱單⽈品 3 轉輪聖王品 4 地獄品 5 龍⿃品 6 阿須倫品 7 四天王品 8 忉利天品 9 三災品 10 戰鬥品 11 三中劫品 12 世本緣品

卷⽬次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贊助資訊

編輯說明 本電⼦書以「CBETA 電⼦佛典集成 Version 2018」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組字式 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羅⾺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 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字以紅⾊字元表⽰。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由流通,但禁⽌營利使⽤。

No. 1 ⻑阿含經序 ⻑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旨非⾔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 以如來出世,⼤教有三:約⾝⼝,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 契經;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於殊應,會之有 宗,則異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 阿含藏也:《增⼀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 含》四分⼗誦,此《⻑阿含》四分四誦,合三⼗經以為⼀部。 阿含,秦⾔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 也,淵博弘富,韞⽽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之原, 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 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開析修途,所記⻑遠,故以⻑為

⽬。翫茲典者,⻑迷頓曉。邪正難辨,顯如晝夜;報應冥昧,照若影 響;劫數雖遼,近猶朝夕;六合雖曠,現若⽬前。斯可謂朗⼤明於幽 室,惠五⽬於眾瞽,不闚⼾牖,⽽智無不周矣。 ⼤秦天王,滌除⽞覽,⾼韻獨邁,恬智交養,道世俱濟,每懼微⾔翳 於殊俗。以右將軍使者司隸校尉晉公姚爽,質直清柔,⽞⼼超詣,尊 尚⼤法,妙悟⾃然,上特留懷,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年歲次上章 閹茂,請罽賓三藏沙⾨佛陀耶舍出律藏⼀分四⼗五卷,⼗四年訖。⼗ 五年歲次昭陽⾚奮若,出此《⻑阿含》訖。涼州沙⾨佛念為譯,秦國 道⼠道含筆受。時,集京夏名勝沙⾨,於第校定,恭承法⾔,敬受無 差,蠲華崇朴,務存聖旨。余以嘉遇猥參聽次,雖無翼善之功,⽽預 親承之末,故略記時事,以⽰來賢焉。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分初⼤本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時,諸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各共議⾔:「諸賢比丘!唯無上尊為 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弘⼤,乃知過去無數諸佛,入於涅槃,斷諸 結使,消滅戱論。⼜知彼佛劫數多少,名號、姓字,所⽣種族,其所 飲食,壽命脩短,所更苦樂。⼜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 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諸賢!如來為善別法性,知如是 事,為諸天來語,乃知此事?」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詣 花林堂,就座⽽坐。 爾時,世尊知⽽故問,謂:「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語議?」時, 諸比丘具以事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諸 所應⾏,凡有⼆業:⼀⽈賢聖講法,⼆⽈賢聖默然。汝等所論,正應

如是。如來神通,威⼒弘⼤,盡知過去無數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 知,亦以諸天來語故知。」佛時頌⽈: 「比丘集法堂, 如來處靜室, 佛⽇光普照, 亦知過去事, 名號、姓、種族, 隨彼之處所, 諸天⼤威⼒, 亦來啟告我, 記⽣、名號、姓, 無上天⼈尊,

講說賢聖論; 天⽿盡聞知。 分別法界義; 三佛般泥洹。 受⽣分亦知; 淨眼皆記之。 容貌甚端嚴; 三佛般泥洹。 哀鸞⾳盡知; 記於過去佛。」

⼜告諸比丘:「汝等欲聞如來識宿命智,知於過去諸佛因緣不?我當 說之。」 時,諸比丘⽩⾔:「世尊!今正是時,願樂欲聞。善哉!世尊!以時

講說,當奉⾏之。」 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時, 諸比丘受教⽽聽。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劫,時,世有佛名毘婆⼫如來、⾄真,出 現于世。復次,比丘!過去三⼗⼀劫,有佛名⼫棄如來、⾄真,出現 於世。復次,比丘!即彼三⼗⼀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來、⾄真,出 現於世。復次,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名拘那含,⼜名迦 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佛時頌⽈: 「過九⼗⼀劫, 次三⼗⼀劫, 即於彼劫中, 今此賢劫中, 有四⼤仙⼈, 拘樓孫、那含、

有毘婆⼫佛; 有佛名⼫棄; 毘舍如來出。 無數那維歲; 愍眾⽣故出: 迦葉、釋迦文。

「汝等當知,毘婆⼫佛時,⼈壽八萬歲。⼫棄佛時,⼈壽七萬歲。毘 舍婆佛時,⼈壽六萬歲。拘樓孫佛時,⼈壽四萬歲。拘那含佛時,⼈ 壽三萬歲。迦葉佛時,⼈壽⼆萬歲。我今出世,⼈壽百歲,少出多 減。」佛時頌⽈: 「毘婆⼫時⼈, ⼫棄佛時⼈, 毘舍婆時⼈, 拘樓孫時⼈, 拘那含時⼈, 迦葉佛時⼈, 如我今時⼈,

壽八萬四千; 壽命七萬歲; 壽命六萬歲; 壽命四萬歲; 壽命三萬歲; 壽命⼆萬歲; 壽命不過百。

「毘婆⼫佛,出剎利種,姓拘利若;⼫棄佛、毘舍婆佛,種、姓亦 爾。拘樓孫佛,出婆羅⾨種,姓迦葉;拘那含佛、迦葉佛,種、姓亦 爾。我今如來、⾄真,出剎利種,姓名⽈瞿曇。」佛時頌⽈: 「毘婆⼫如來,

⼫棄、毘舍婆,

此三等正覺, ⾃餘三如來, 我今無上尊, 天⼈中第⼀, 前三等正覺, 其後三如來, 我今無上尊,

出拘利若姓。 出于迦葉姓。 導御諸眾⽣; 勇猛姓瞿曇。 出於剎利種; 出婆羅⾨種; 勇猛出剎利。

「毘婆⼫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 毘舍婆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 那含佛坐烏暫婆羅⾨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 我今如來、⾄真,坐鉢多樹下成最正覺。」佛時頌⽈: 「毘婆⼫如來, 即於彼處所, ⼫棄分陀樹, 毘舍婆如來, 獲解脫知⾒,

往詣波羅樹; 得成最正覺。 成道滅有原。 坐娑羅樹下; 神⾜無所礙。

拘樓孫如來, ⼀切智清淨, 拘那含牟尼, 即於彼處所, 迦葉如來坐, 即於彼處所, 我今釋迦文, 如來⼗⼒尊, 摧伏眾魔怨, 七佛精進⼒, 各各坐諸樹,

坐⼫利沙樹; 無染無所著。 坐烏暫樹下; 滅諸貪憂惱。 尼拘樓樹下; 除滅諸有本。 坐於鉢多樹。 斷滅諸結使; 在眾演⼤明。 放光滅闇冥; 於中成正覺。

「毘婆⼫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有⼗六萬八千⼈,⼆會弟⼦有⼗萬 ⼈,三會弟⼦有八萬⼈。⼫棄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有⼗萬⼈, ⼆會弟⼦有八萬⼈,三會弟⼦有七萬⼈。毘舍婆如來⼆會說法,初會 弟⼦有七萬⼈,次會弟⼦有六萬⼈。拘樓孫如來⼀會說法,弟⼦四萬 ⼈。拘那含如來⼀會說法,弟⼦三萬⼈。迦葉如來⼀會說法,弟⼦⼆ 萬⼈。我今⼀會說法,弟⼦千⼆百五⼗⼈。」佛時頌⽈:

「毘婆⼫名觀, 遍⾒無所畏, ⼫棄光無動, 無量⼤威德, 彼佛亦三會, 毘舍婆斷結, 名聞於諸⽅, ⼆會弟⼦眾, 拘樓孫⼀會, 導師化眾⽣, 拘那含如來, 紫磨⾦⾊⾝, ⼀會弟⼦眾, 迦葉⼀⼀⽑, ⼀語不煩重, 能仁意寂滅, 天中天最尊, 彼會我現義,

智慧不可量; 三會弟⼦眾。 能滅諸結使; 無能測量者; 弟⼦普共集。 ⼤仙⼈要集; 妙法⼤名稱; 普演深奧義。 哀愍療諸苦; ⼀會弟⼦眾。 無上亦如是; 容貌悉具⾜; 普演微妙法。 ⼀⼼無亂想; ⼀會弟⼦眾。 釋種沙⾨上; 我⼀會弟⼦。 演布清淨教;

⼼常懷歡喜, 毘婆、⼫棄三, 四佛各各⼀,

漏盡盡後有。 毘舍婆佛⼆, 仙⼈會演說。

「時,毘婆⼫佛有⼆弟⼦:⼀名騫茶,⼆名提舍,諸弟⼦中最為第 ⼀。⼫棄佛有⼆弟⼦:⼀名阿毘浮,⼆名三婆婆,諸弟⼦中最為第 ⼀。毘舍婆佛有⼆弟⼦,⼀名扶遊,⼆名鬱多摩,諸弟⼦中最為第 ⼀。拘樓孫佛有⼆弟⼦,⼀名薩尼,⼆名毘樓,諸弟⼦中最為第⼀。 拘那含佛有⼆弟⼦:⼀名舒槃那,⼆名鬱多樓,諸弟⼦中最為第⼀。 迦葉佛有⼆弟⼦,⼀名提舍,⼆名婆羅婆,諸弟⼦中最為第⼀。今我 ⼆弟⼦,⼀名舍利弗,⼆名⽬揵連,諸弟⼦中最為第⼀。」佛時頌 ⽈: 「騫茶、提舍等, 阿毗浮、三婆, 扶遊、鬱多摩, ⼆俱降魔怨, 薩尼、毗樓等,

毗婆⼫弟⼦; ⼫棄佛弟⼦。 弟⼦中第⼀, 毗舍婆弟⼦。 拘樓孫弟⼦;

舒槃、鬱多樓, 提舍、婆羅婆, 舍利弗、⽬連,

拘那含弟⼦; 迦葉佛弟⼦; 是我第⼀⼦。

「毗婆⼫佛有執事弟⼦,名⽈無憂。⼫棄佛執事弟⼦,名⽈忍⾏。毗 舍婆佛有執事弟⼦,名⽈寂滅。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名⽈善覺。拘 那含佛有執事弟⼦,名⽈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名⽈善友。我執 事弟⼦,名⽈阿難。」佛時頌⽈: 「無憂與忍⾏, 安和、善友等, 此為佛侍者, 晝夜無放逸, 此七賢弟⼦, 歡喜⽽供養,

寂滅及善覺, 阿難為第七。 具⾜諸義趣; ⾃利亦利他。 侍七佛左右; 寂然歸滅度。

「毗婆⼫佛有⼦,名⽈⽅膺。⼫棄佛有⼦,名⽈無量。毗舍婆佛有 ⼦,名⽈妙覺。拘樓孫佛有⼦,名⽈上勝。拘那含佛有⼦,名⽈導

師。迦葉佛有⼦,名⽈集軍。今我有⼦,名⽈羅睺羅。」佛時頌⽈: 「⽅膺、無量⼦, 導師、集軍等, 此諸豪貴⼦, 愛法好施惠,

妙覺及上勝, 羅睺羅第七, 紹繼諸佛種; 於聖法無畏。

「毗婆⼫佛⽗名槃頭,剎利王種,⺟名槃頭婆提,王所治城名⽈槃頭 婆提。」佛時頌⽈: 「遍眼⽗槃頭, 槃頭婆提城,

⺟槃頭婆提; 佛於中說法。

「⼫棄佛⽗名⽈明相,剎利王種,⺟名光曜,王所治城名⽈光相。」 佛時頌⽈: 「⼫棄⽗明相, 於明相城中,

⺟名⽈光曜, 威德降外敵。

「毗舍婆佛⽗名善燈,剎利王種,⺟名稱戒,王所治城名⽈無喻。」 佛時頌⽈: 「毗舍婆佛⽗, ⺟名⽈稱戒,

善燈剎利種; 城名⽈無喻。

「拘樓孫佛⽗名祀得,婆羅⾨種,⺟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 名安和。」佛時頌⽈: 「祀得婆羅⾨, 王名⽈安和,

⺟名⽈善枝; 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名⼤德,婆羅⾨種,⺟名善勝,是時王名清淨,隨王名 故城名清淨。」佛時頌⽈: 「⼤德婆羅⾨, 王名⽈清淨,

⺟名⽈善勝; 居在清淨城。

「迦葉佛⽗名⽈梵德,婆羅⾨種,⺟名⽈財主,時王名汲毗,王所治 城名波羅[⽊*奈]。」佛時頌⽈: 「梵德婆羅⾨, 時王名汲毗,

⺟名⽈財主; 在波羅[⽊*奈]城。

「我⽗名淨飯,剎利王種,⺟名⼤清淨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羅衛。」 佛時頌⽈: 「⽗剎利淨飯, ⼟廣⺠豐饒,

⺟名⼤清淨, 我從彼⽽⽣。

「此是諸佛因緣、名號、種族、所出⽣處,何有智者聞此因緣⽽不歡 喜,起愛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說過去佛事,汝欲聞不?」 諸比丘對⽈:「今正是時,願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比丘! 當知諸佛常法:毗婆⼫菩薩從兜率天降神⺟胎,從右脇入,正念不 亂。當於爾時,地為震動,放⼤光明,普照世界,⽇⽉所不及處皆蒙 ⼤明,幽冥眾⽣,各相覩⾒,知其所趣。時,此光明復照魔宮,諸 天、釋、梵、沙⾨、婆羅⾨及餘眾⽣普蒙⼤明,諸天光明⾃然不 現。」佛時頌⽈: 「密雲聚虛空, 毗婆⼫降胎, ⽇⽉所不及, 處胎淨無穢,

電光照天下, 光明照亦然; 莫不蒙⼤明, 諸佛法皆然。

「諸比丘!當知諸佛常法:毗婆⼫菩薩在⺟胎時,專念不亂,有四天 ⼦,執⼽⽭侍護其⼈,⼈與非⼈不得侵嬈,此是常法。」佛時頌⽈: 「四⽅四天⼦, 天帝釋所遣, ⼿常執⼽⽭,

有名稱威德, 善守護菩薩。 衛護不去離,

⼈非⼈不嬈, 天神所擁護, 眷屬懷歡喜,

此諸佛常法。 如天女衛天, 此諸佛常法。」

⼜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從兜率天降神⺟胎,專念不亂, ⺟⾝安隱,無眾惱患,智慧增益。⺟⾃觀胎,⾒菩薩⾝諸根具⾜,如 紫磨⾦,無有瑕穢。猶如有⽬之⼠觀淨琉璃,內外清徹,無眾障翳。 諸比丘!此是諸佛常法。」爾時,世尊⽽說偈⾔: 「如淨琉璃珠, 仁尊處⺟胎, 智慧為增益, ⺟懷妊安樂,

其明如⽇⽉; 其⺟無惱患。 觀胎如⾦像; 此諸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菩薩從兜率天降神⺟胎,專念不亂,⺟⼼清淨, 無眾欲想,不為婬火之所燒然,此是諸佛常法。」爾時,世尊⽽說偈 ⾔:

「菩薩住⺟胎, 其⺟⼼清淨, 捨離諸婬欲, 不為欲火燃,

天終天福成; 無有眾欲想。 不染不親近; 諸佛⺟常淨。」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從兜率天降神⺟胎,專念不亂, 其⺟奉持五戒,梵⾏清淨,篤信仁愛,諸善成就,安樂無畏,⾝壞命 終,⽣忉利天,此是常法。」爾時,世尊⽽說偈⾔: 「持⼈中尊⾝, 後必受天⾝,

精進、戒具⾜, 此緣名佛⺟。」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當其⽣時,從右脇出,地為震 動,光明普照。始入胎時,闇冥之處,無不蒙明,此是常法。」爾 時,世尊⽽說偈⾔: 「太⼦⽣地動, 此界及餘界,

⼤光靡不照, 上下與諸⽅,

放光施淨⽬, 以歡喜淨⾳,

具⾜於天⾝, 轉稱菩薩名。」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當其⽣時,從右脇出,專念不 亂。時,菩薩⺟⼿攀樹枝,不坐不臥。時,四天⼦⼿奉香⽔,於⺟前 立⾔:『唯然,天⺟!今⽣聖⼦,勿懷憂慼。』此是常法。」爾時, 世尊⽽說偈⾔: 「佛⺟不坐臥, ⽣尊不懈怠,

住戒修梵⾏, 天⼈所奉侍。」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當其⽣時,從右脇出,專念不 亂,其⾝清淨,不為穢惡之所汙染。猶如有⽬之⼠,以淨明珠投⽩繒 上,兩不相汙,⼆俱淨故。菩薩出胎亦復如是,此是常法。」爾時, 世尊⽽說偈⾔: 「猶如淨明珠, 菩薩出胎時,

投繒不染汙; 清淨無染汙。」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當其⽣時,從右脇出,專念不 亂。從右脇出,墮地⾏七步,無⼈扶侍,遍觀四⽅,舉⼿⽽⾔:『天 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老病死。』此是常法。」爾時,世尊⽽ 說偈⾔: 「猶如師⼦步, 墮地⾏七步, ⼜如⼤龍⾏, 墮地⾏七步, 兩⾜尊⽣時, 觀四⽅舉聲, 當其初⽣時, ⾃觀⽣死本,

遍觀於四⽅; ⼈師⼦亦然。 遍觀於四⽅; ⼈龍亦復然。 安⾏於七步; 當盡⽣死苦。 無等等與等, 此⾝最後邊。」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菩薩當其⽣時,從右脇出,專念不 亂,⼆泉湧出⼀溫⼀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爾時,世尊⽽說偈 ⾔:

「兩⾜尊⽣時, 以供菩薩⽤, ⼆泉⾃涌出, ⼀溫⼆清冷,

⼆泉⾃涌出; 遍眼浴清淨。 其⽔甚清淨; 以浴⼀切智。

「太⼦初⽣,⽗王槃頭召集相師及諸道術,令觀太⼦,知其吉凶。 時,諸相師受命⽽觀,即前披衣,⾒有具相,占⽈:『有此相者,當 趣⼆處,必然無疑。若在家者,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四兵具 ⾜,以正法治,無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寶⾃⾄,千⼦勇健,能伏外 敵,兵杖不⽤,天下太平;若出家學道,當成正覺,⼗號具⾜。』 時,諸相師即⽩王⾔:『王所⽣⼦,有三⼗⼆相,當趣⼆處,必然無 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其出家,當成正覺,⼗號具⾜。』」佛時 頌⽈: 「百福太⼦⽣, 如典記所載, 若其樂家者, 七寶難可獲,

相師之所記, 趣⼆處無疑。 當為轉輪王, 為王寶⾃⾄。

真⾦千輻具, 轉能⾶遍⾏, 善調七牙住, 能善⾶虛空, ⾺⾏周天下, 朱髦孔雀咽, 清淨琉璃珠, 照夜明如晝, ⾊聲香味觸, 諸女中第⼀, 獻王琉璃寶, 歡喜⽽貢奉, 如轉輪王念, 健疾如王意, 此名為七寶, 居⼠、珠、女寶, 觀此無有厭, 如象斷羈靽,

周匝⾦輞持, 故名為天輪。 ⾼廣⽩如雪, 名第⼆象寶。 朝去暮還食, 名為第三寶。 光照⼀由旬, 名為第四寶。 無有與等者, 名為第五寶。 珠⽟及眾珍, 名為第六寶。 軍眾速來去, 名為第七寶。 輪、象、⾺純⽩, 典兵寶為七。 五欲⾃娛樂, 出家成正覺。

王有如是⼦, 處世轉法輪,

⼆⾜⼈中尊, 道成無懈怠。

「是時,⽗王慇懃再三,重問相師:『汝等更觀太⼦三⼗⼆相,斯名 何等?』時諸相師即披太⼦衣,說三⼗⼆相:『⼀者⾜安平,⾜下平 滿,蹈地安隱。⼆者⾜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三者⼿⾜網 縵,猶如鵝王。四者⼿⾜柔軟,猶如天衣。五者⼿⾜指纖,⻑無能及 者。六者⾜跟充滿,觀視無厭。七者鹿膞腸,上下傭直。八者鈎鎻 骨,骨節相鈎,猶如鎻連。九者陰⾺藏。⼗者平立垂⼿過膝。⼗⼀、 ⼀⼀孔⼀⽑⽣,其⽑右旋,紺琉璃⾊。⼗⼆、⽑⽣右旋,紺⾊仰靡。 ⼗三、⾝黃⾦⾊。⼗四、⽪膚細軟,不受塵穢。⼗五、兩肩⿑亭,充 滿圓好。⼗六、胸有萬字。⼗七、⾝⻑倍⼈。⼗八、七處平滿。⼗ 九、⾝⻑廣等,如尼拘盧樹。⼆⼗、頰⾞如師⼦。⼆⼗⼀、胸膺⽅整 如師⼦。⼆⼗⼆、⼝四⼗齒。⼆⼗三、⽅整⿑平。⼆⼗四、齒密無 間。⼆⼗五、齒⽩鮮明。⼆⼗六、咽喉清淨,所食眾味,無不稱適。 ⼆⼗七、廣⻑舌,左右舐⽿。⼆⼗八、梵⾳清徹。⼆⼗九、眼紺青 ⾊。三⼗、眼如⽜王,眼上下俱眴。三⼗⼀、眉間⽩毫柔軟細澤,引 ⻑⼀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三⼗⼆、頂有⾁髻,是為三⼗⼆

相。』」即說頌⽈: 「善住柔軟⾜, 千輻相莊嚴, 如尼俱類樹, 如來未曾有, ⾦寶莊嚴⾝, 雖順俗流⾏, 天⾊極柔軟, 梵⾳、⾝紫⾦, 王以問相師, 稱讚菩薩相, ⼿⾜諸⽀節, 食味盡具⾜, ⾜下輪相現, 傭髀形相具, 臂肘圓滿好, ⼈中師⼦尊,

不蹈地跡現, 光⾊靡不具。 縱廣正平等。 祕密⾺陰藏。 眾相互相暎, 塵⼟亦不汙。 天蓋⾃然覆, 如華始出池。 相師敬報王。 舉⾝光明具。 中外靡不現。 ⾝正不傾斜。 其⾳如哀鸞。 宿業之所成。 眉⽬甚端嚴。 威⼒最第⼀。

其頰⾞⽅整, 齒⽅整四⼗, 梵⾳未曾有, 平立不傾⾝, ⽑⿑整柔軟, ⼀孔⼀⽑⽣, ⾁髻、⽬紺青, 兩肩圓充滿, ⾜跟無⾼下, 天中天來此, 解脫眾⽣苦, 以慈悲⼼故, 開演法句義,

臥脇如師⼦。 ⿑密中無間。 遠近隨緣到。 ⼆⼿摩捫膝。 ⼈尊美相具。 ⼿⾜網縵相。 眼上下俱眴。 三⼗⼆相具。 鹿膞腸纖傭。 如象絕羈靽; 處⽣老病死。 為說四真諦; 令眾奉⾄尊。」

佛告比丘:「毗婆⼫菩薩⽣時,諸天在上,於虛空中⼿執⽩蓋寶扇, 以障寒暑、風雨、塵⼟。」佛時頌⽈: 「⼈中未曾有,

⽣於⼆⾜尊;

諸天懷敬養,

奉寶蓋寶扇。

「爾時,⽗王給四乳⺟:⼀者乳哺,⼆者澡浴,三者塗香,四者娛 樂。歡喜養育,無有懈倦。」於是頌⽈: 「乳⺟有慈愛, ⼀乳哺⼀浴, 世間最妙香,

⼦⽣即付養; ⼆塗香娛樂。 以塗⼈中尊。

「為童⼦時,舉國⼠女視無厭⾜。」於是頌⽈: 「多⼈所敬愛, 男女共諦觀,

如⾦像始成, 視之無厭⾜。

「為童⼦時,舉國⼠女眾共傳抱,如觀寶華。」於是頌⽈: 「⼆⾜尊⽣時, 展轉共傳抱,

多⼈所敬愛; 如觀寶花香。

「菩薩⽣時,其⽬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於是頌 ⽈: 「天中天不眴, ⾒⾊⽽正觀,

猶如忉利天; 故號毗婆⼫。

「菩薩⽣時,其聲清徹,柔軟和雅,如迦羅頻伽⿃聲。」於是頌⽈: 「猶如雪⼭⿃, 其彼⼆⾜尊,

飲華汁⽽鳴; 聲清徹亦然。

「菩薩⽣時,眼能徹視⾒⼀由旬。」於是頌⽈: 「清淨業⾏報, 菩薩⽬所⾒,

受天妙光明; 周遍⼀由旬。

「菩薩⽣時,年漸⻑⼤,在天正堂,以道開化,恩及庶⺠,名德遠 聞。」於是頌⽈:

「童幼處正堂, 決斷眾事務, 清淨智廣博, 悅可於群⽣,

以道化天下; 故號毗婆⼫。 甚深猶⼤海; 使智慧增廣。

「於時,菩薩欲出遊觀,告勅御者嚴駕寶⾞,詣彼園林,巡⾏遊觀。 御者即便嚴駕訖已,還⽩:『今正是時。』太⼦即乘寶⾞詣彼園觀。 於其中路⾒⼀老⼈,頭⽩齒落,⾯皺⾝僂,拄杖羸步,喘息⽽⾏。太 ⼦顧問侍者:『此為何⼈?』答⽈:『此是老⼈。』⼜問:『何如為 老?』答⽈:『夫老者⽣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太⼦⼜ 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然,⽣必有老,無有豪 賤。』於是,太⼦悵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 老苦,吾亦當有。』」佛於是頌⽈: 「⾒老命將盡, 菩薩⾃思惟,

拄杖⽽羸步; 吾未免此難。

「爾時,⽗王問彼侍者:『太⼦出遊,歡樂不耶?』答⽈:『不

樂。』⼜問其故,答⽈:『道逢老⼈,是以不樂。』爾時,⽗王默⾃ 思念:『昔⽇相師占相太⼦,⾔當出家,今者不悅,得無爾乎?當設 ⽅便,使處深宮,五欲娛樂,以悅其⼼,令不出家。』即便嚴飾宮 舘,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於是頌⽈: 「⽗王聞此⾔, 增益以五欲,

⽅便嚴宮舘; 欲使不出家。

「⼜於後時,太⼦復命御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病⼈,⾝羸腹 ⼤,⾯⽬黧⿊,獨臥糞除,無⼈瞻視,病甚苦毒,⼝不能⾔。顧問御 者:『此為何⼈?』答⽈:『此是病⼈。』問⽈:『何如為病?』答 ⽈:『病者,眾痛迫切,存亡無期,故⽈病也。』⼜⽈:『吾亦當 爾,未免此患耶?』答⽈:『然。⽣則有病,無有貴賤。』於是,太 ⼦悵然不悅,即告御者迴⾞還宮。靜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當 爾。』」佛於是頌⽈: 「⾒彼久病⼈, 靜默⾃思惟,

顏⾊為衰損; 吾未免此患。

「爾時,⽗王復問御者:『太⼦出遊,歡樂不耶?』答⽈:『不 樂。』⼜問其故,答⽈:『道逢病⼈,是以不樂。』於是⽗王默然思 惟:『昔⽇相師占相太⼦,⾔當出家,今⽇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 設⽅便,增諸伎樂,以悅其⼼,使不出家。』即復嚴飾宮舘,簡擇婇 女以娛樂之。」佛於是頌⽈: 「⾊聲香味觸, 菩薩福所致,

微妙可悅樂, 故娛樂其中。

「⼜於異時,太⼦復勅御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死⼈,雜⾊繒幡 前後導引,宗族親⾥悲號哭泣,送之出城。太⼦復問:『此為何 ⼈?』答⽈:『此是死⼈。』問⽈:『何如為死?』答⽈:『死者, 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太 ⼦⼜問御者:『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然,⽣必有死, 無有貴賤。』於是,太⼦悵然不悅,即告御者迴⾞還宮,靜默思惟: 『念此死苦,吾亦當然。』」佛時頌⽈: 「始⾒有⼈死,

知其復更⽣;

靜默⾃思惟,

吾未免此患。

「爾時,⽗王復問御者:『太⼦出遊,歡樂不耶?』答⽈:『不 樂。』⼜問其故,答⽈:『道逢死⼈,是故不樂。』於是⽗王默⾃思 念:『昔⽇相師占相太⼦,⾔當出家,今⽇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 設⽅便,增諸伎樂以悅其⼼,使不出家。』即復嚴飾宮舘,簡擇婇女 以娛樂之。」佛於是頌⽈: 「童⼦有名稱, 五欲以⾃娛,

婇女眾圍遶; 如彼天帝釋。

「⼜於異時,復勑御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沙⾨,法服持鉢,視 地⽽⾏。即問御者:『此為何⼈?』御者答⽈:『此是沙⾨。』⼜ 問:『何謂沙⾨?』答⽈:『沙⾨者,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 根,不染外欲,慈⼼⼀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能忍如 地,故號沙⾨。』太⼦⽈:『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 惟是為快。』即勑御者迴⾞就之。

「爾時,太⼦問沙⾨⽈:『剃除鬚髮,法服持鉢,何所志求?』沙⾨ 答⽈:『夫出家者,欲調伏⼼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無所侵嬈, 虛⼼靜寞,唯道是務。』太⼦⽈:『善哉!此道最真。』尋勑御者: 『賷吾寶衣并及乘轝,還⽩⼤王,我即於此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 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調伏⼼意,捨離塵垢,清淨⾃居,以求道 術。』於是,御者即以太⼦所乘寶⾞及與衣服還歸⽗王。太⼦於後即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老、病⼈,知世苦惱,⼜⾒死⼈,戀世情滅;及 ⾒沙⾨,廓然⼤悟。下寶⾞時,步步中間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 遠離。時,彼國⼈聞太⼦剃除鬚髮,法服持鉢,出家修道,咸相謂 ⾔:『此道必真,乃令太⼦捨國榮位,捐棄所重。』于時,國中八萬 四千⼈往就太⼦,求為弟⼦,出家修道。」佛時頌⽈: 「撰擇深妙法, 離於恩愛獄,

彼聞隨出家; 無有眾結縛。

「于時,太⼦即便納受,與之遊⾏,在在教化。從村⾄村,從國⾄

國,所⾄之處,無不恭敬四事供養。菩薩念⾔:『吾與⼤眾,遊⾏諸 國,⼈間憒閙,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群眾,閑靜之處以求道真, 尋獲志願,於閑靜處專精修道?』復作是念:『眾⽣可愍,常處闇 冥,受⾝危脆,有⽣、有老、有病、有死,眾苦所集,死此⽣彼,從 彼⽣此,緣此苦陰,流轉無窮,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老、 死?』 「復作是念:『⽣死何從?何緣⽽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有 老死,⽣是老死緣;⽣從有起,有是⽣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 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 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起,名⾊是六入緣;名⾊從識 起,識是名⾊緣;識從⾏起,⾏是識緣;⾏從癡起,癡是⾏緣。是為 緣癡有⾏,緣⾏有識,緣識有名⾊,緣名⾊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 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緣⽣有老、 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有,是為苦集。菩薩思 惟:苦集陰時,⽣智、⽣眼、⽣覺、⽣明、⽣通、⽣慧、⽣證。 「於時,菩薩復⾃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 以智慧觀察所由,⽣無故老死無,⽣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無,有滅

故⽣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 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 入滅故觸滅;名⾊無故六入無,名⾊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無,識 滅故名⾊滅;⾏無故識無,⾏滅故識滅;癡無故⾏無,癡滅故⾏滅。 是為癡滅故⾏滅,⾏滅故識滅,識滅故名⾊滅,名⾊滅故六入滅,六 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滅,⽣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 時,⽣智、⽣眼、⽣覺、⽣明、⽣通、⽣慧、⽣證。』爾時,菩薩逆 順觀⼗⼆因緣,如實知,如實⾒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佛時頌⽈: 「此⾔眾中說, 過去菩薩觀, 老死從何緣? 如是正觀已, ⽣本由何緣? 如是思惟已, 取彼取彼已,

汝等當善聽, 本所未聞法。 因何等⽽有? 知其本由⽣。 因何事⽽有? 知⽣從有起。 展轉更增有;

是故如來說, 如眾穢惡聚, 如是取相因, 愛由於受⽣, 以染著因緣, 受本由何緣? 以是思惟已, 觸本由何緣? 如是思惟已, 六入本何緣? 如是思惟已, 名⾊本何緣? 如是思惟已, 識本由何緣? 如是思惟已, ⾏本由何緣? 如是思惟已, 如是因緣者,

取是有因緣。 風吹惡流演; 因愛⽽廣普。 起苦羅網本; 苦樂共相應。 因何⽽有受? 知受由觸⽣。 因何⽽有觸? 觸由六入⽣。 因何有六入? 六入名⾊⽣。 因何有名⾊? 名⾊從識⽣。 因何⽽有識? 知識從⾏⽣。 因何⽽有⾏? 知⾏從癡⽣。 名為實義因,

智慧⽅便觀, 苦非賢聖造, 是故變易苦, 若無明滅盡, 若無有⾏者, 若識永滅者, 名⾊既已滅, 若諸入永滅, 若觸永滅者, 若受永滅者, 若愛永滅者, 若取永滅者, 若有永滅者, 若⽣永滅者, ⼀切都永盡, ⼗⼆緣甚深, 唯佛能善覺, 若能⾃觀察,

能⾒因緣根。 亦非無緣有, 智者所斷除。 是時則無⾏; 則亦無有識; 亦無有名⾊; 即無有諸入; 則亦無有觸; 則亦無有受; 則亦無有愛; 則亦無有取; 則亦無有有; 則亦無有⽣; 無老病苦陰; 智者之所說。 難⾒難識知; 因是有是無。 則無有諸入;

深⾒因緣者, 能於陰界入, 堪受⼀切施, 若得四辯才, 能解眾結縛, ⾊受想⾏識, 能諦觀此法, 如⿃遊虛空, 菩薩斷眾結, 毗婆⼫閑靜, 老死何緣有? 彼作是觀已, 知老死由⽣,

更不外求師。 離欲無染者; 淨報施者恩。 獲得決定證; 斷除無放逸。 猶如朽故⾞; 則成等正覺。 東⻄隨風逝; 如風靡輕衣。 觀察於諸法; 從何⽽得滅? ⽣清淨智慧; ⽣滅老死滅。

「毗婆⼫佛初成道時,多修⼆觀,⼀⽈安隱觀,⼆⽈出離觀。」佛於 是頌⽈: 「如來無等等,

多修於⼆觀;

安隱及出離, 其⼼得⾃在, 登⼭觀四⽅, ⼤智光除冥, 為世除憂惱,

仙⼈度彼岸。 斷除眾結使; 故號毘婆⼫。 如以鏡⾃照; 盡⽣老死苦。

「毗婆⼫佛於閑靜處復作是念:『我今已得此無上法,甚深微妙,難 解難⾒,息滅、清淨,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眾⽣異 忍、異⾒、異受、異學,依彼異⾒,各樂所求,各務所習。是故於此 甚深因緣,不能解了,然愛盡涅槃,倍復難知,我若為說,彼必不 解,更⽣觸擾。』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復說法。 「時,梵天王知毗婆⼫如來所念,即⾃思惟:『念此世間便為敗壞, 甚可哀愍。毗婆⼫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不欲說。』譬如⼒⼠屈伸 臂頃,從梵天宮忽然來下,立於佛前,頭⾯禮⾜,却住⼀⾯。時,梵 天王右膝著地,叉⼿合掌⽩佛⾔:『唯願世尊以時說法!今此眾⽣塵 垢微薄,諸根猛利,有恭敬⼼,易可開化,畏怖後世無救之罪,能滅 惡法,出⽣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但我於閑靜處默⾃思念:所 得正法甚深微妙,若為彼說,彼必不解,更⽣觸擾,故我默然不欲說 法。我從無數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無上⾏,今始獲此難得之法, 若為婬、怒、癡眾⽣說者,必不承⽤,徒⾃勞疲。此法微妙,與世相 反,眾⽣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觀如此,是以默然不 欲說法。』 「時,梵天王復重勸請,慇懃懇惻,⾄于再三:『世尊!若不說法, 今此世間便為壞敗,甚可哀愍。唯願世尊以時敷演,勿使眾⽣墜落餘 趣!』爾時,世尊三聞梵王慇懃勸請,即以佛眼觀視世界,眾⽣垢有 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能滅惡法,出⽣善 道。譬如優鉢羅花、鉢頭摩華、鳩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 未⾄⽔者,或有已出與⽔平者,或有出⽔未敷開者,然皆不為⽔所染 著,易可開敷。世界眾⽣,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吾愍汝等,今當開演⽢露法⾨,是法深 妙,難可解知,今為信受樂聽者說,不為觸擾無益者說。』 「爾時,梵王知佛受請,歡喜踊躍,遶佛三匝,頭⾯禮⾜,忽然不

現。其去未久,是時如來靜默⾃思:『我今先當為誰說法?』即⾃念 ⾔:『當入槃頭城內,先為王⼦提舍、⼤⾂⼦騫茶開⽢露法⾨。』於 是,世尊如⼒⼠屈伸臂頃,於道樹忽然不現,⾄槃頭城槃頭王鹿野苑 中,敷座⽽坐。」佛於是頌⽈: 「如師⼦在林, 彼佛亦如是,

⾃恣⽽遊⾏; 遊⾏無罣礙。

「毘婆⼫佛告守苑⼈⽈:『汝可入城,語王⼦提舍、⼤⾂⼦騫茶:寧 欲知不?毘婆⼫佛今在鹿野苑中,欲⾒卿等,宜知是時。』時,彼守 苑⼈受教⽽⾏,⾄彼⼆⼈所,具宣佛教。⼆⼈聞已,即⾄佛所,頭⾯ 禮⾜,却坐⼀⾯。佛漸為說法,⽰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 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爾時,世尊⾒此 ⼆⼈⼼意柔輭,歡喜信樂,堪受正法,於是即為說苦聖諦,敷演開 解,分布宣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 「爾時,王⼦提舍、⼤⾂⼦騫茶,即於座上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猶 若素質易為受染。是時,地神即唱斯⾔:『毗婆⼫如來於槃頭城鹿野

苑中轉無上法輪,沙⾨、婆羅⾨、諸天、魔、梵及餘世⼈所不能 轉。』如是展轉,聲徹四天王,乃⾄他化⾃在天,須臾之頃,聲⾄梵 天。」佛時頌⽈: 「歡喜⼼踊躍, 毘婆⼫成佛, 初從樹王起, 為騫茶、提舍, 時騫茶、提舍, 於淨法輪中, 彼忉利天眾, 歡喜轉相告, 佛出於世間, 增益諸天眾, 昇仙名普聞, 於諸法⾃在, 觀察平等法, 以離⽣死扼,

稱讚於如來, 轉無上法輪。 往詣槃頭城, 轉四諦法輪。 受佛教化已, 梵⾏無有上。 及以天帝釋, 諸天無不聞。 轉無上法輪; 減損阿須倫。 善智離世邊; 智慧轉法輪。 息⼼無垢穢; 智慧轉法輪。

滅苦離諸惡, 離於恩愛獄, 正覺⼈中尊, ⼀切縛得解, 教化善導師, 彼離於諸惡, 無漏⼒降魔, 盡漏離魔縛, 若學決定法, 此為法中上, 不以利養故, 愍彼眾⽣故, ⾒眾⽣苦厄, 為此三惡趣, 斷貪瞋恚癡, 不動⽽解脫, 難勝我已勝, 已勝難勝魔,

出欲得⾃在; 智慧轉法輪。 ⼆⾜尊調御; 智慧轉法輪。 能降伏魔怨; 智慧轉法輪。 諸根定不懈; 智慧轉法輪。 知諸法無我; 智慧轉法輪。 亦不求名譽; 智慧轉法輪。 老病死逼迫; 智慧轉法輪。 拔愛之根原; 智慧轉法輪。 勝已⾃降伏; 智慧轉法輪。

此無上法輪, 諸天魔釋梵, 親近轉法輪, 此等天⼈師,

唯佛乃能轉; 無有能轉者。 饒益天⼈眾; 得度于彼岸。

「是時,王⼦提舍、⼤⾂⼦騫茶,⾒法得果,真實無欺,成就無畏, 即⽩毘婆⼫佛⾔:『我等欲於如來法中淨修梵⾏。』佛⾔:『善來, 比丘!吾法清淨⾃在,修⾏以盡苦際。』爾時,⼆⼈即得具戒。具戒 未久,如來⼜以三事⽰現:⼀⽈神⾜,⼆⽈觀他⼼,三⽈教誡,即得 無漏、⼼解脫、⽣死無疑智。 「爾時,槃頭城內眾多⼈⺠,聞⼆⼈出家學道,法服持鉢,淨修梵 ⾏,皆相謂⽈:『其道必真,乃使此等捨世榮位,捐棄所重。』時, 城內八萬四千⼈往詣鹿野苑中毘婆⼫佛所,頭⾯禮⾜,却坐⼀⾯。佛 漸為說法,⽰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 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爾時,世尊⾒此⼤眾⼼意柔輭,歡 喜信樂,堪受正法,於是即為說苦聖諦,敷演開解,分布宣釋苦集聖 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

「時,八萬四千⼈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素質易為受 ⾊,⾒法得果,真實無欺,成就無畏,即⽩佛⾔:『我等欲於如來法 中淨修梵⾏。』佛⾔:『善來,比丘!吾法清淨⾃在,修⾏以盡苦 際。』時,八萬四千⼈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 神⾜,⼆⽈觀他⼼,三⽈教誡,即得無漏、⼼解脫、⽣死無疑智現 前。八萬四千⼈聞佛於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沙⾨、婆羅⾨、諸 天、魔、梵及餘世⼈所不能轉,即詣槃頭城毘婆⼫佛所,頭⾯禮⾜, 却坐⼀⾯。」佛時頌⽈: 「如⼈救頭燃, 彼⼈亦如是,

速疾求滅處; 速詣於如來。

「時,佛為說法亦復如是。爾時,槃頭城有⼗六萬八千⼤比丘眾,提 舍比丘、騫茶比丘於⼤眾中上昇虛空,⾝出⽔火,現諸神變,⽽為⼤ 眾說微妙法。爾時,如來默⾃念⾔:『今此城內乃有⼗六萬八千⼤比 丘眾,宜遣遊⾏,各⼆⼈俱在在處處,⾄於六年,還來城內說具⾜ 戒。』

「時,⾸陀會天知如來⼼,譬如⼒⼠屈伸臂頃,從彼天沒,忽然⾄ 此,於世尊前,頭⾯禮⾜,却住⼀⾯,須臾⽩佛⾔:『如是,世尊! 此槃頭城內比丘眾多,宜各分布,處處遊⾏,⾄於六年,乃還此城, 說具⾜戒,我當擁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爾時,如來聞此天語, 默然可之。 「時,⾸陀會天⾒佛默然許可,即禮佛⾜,忽然不現,還⾄天上。其 去未久,佛告諸比丘:『今此城內,比丘眾多,宜各分布,遊⾏教 化,⾄六年已,還集說戒。』時,諸比丘受佛教已,執持衣鉢,禮佛 ⽽去。」佛時頌⽈: 「佛悉無亂眾, 威如⾦翅⿃,

無欲無戀著; 如鶴捨空池。

「時,⾸陀會天於⼀年後告諸比丘:『汝等遊⾏已過⼀年,餘有五 年。汝等當知,訖六年已,還城說戒。』如是⾄于六年,天復告⾔: 『六年已滿,當還說戒。』時,諸比丘聞天語已,攝持衣鉢,還槃頭 城,⾄鹿野苑毘婆⼫佛所,頭⾯禮⾜,却坐⼀⾯。」佛時頌⽈:

「如象善調, ⼤眾如是,

隨意所之; 隨教⽽還。

「爾時,如來於⼤眾前上昇虛空,結加趺坐,講說戒經:忍辱為第 ⼀,佛說涅槃最,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時,⾸陀會天去佛不遠, 以偈頌⽈: 「『如來⼤智, ⽌觀具⾜, 愍群⽣故, 以四真諦, 苦與苦因, 賢聖八道, 毘婆⼫佛, 在⼤眾中,

微妙獨尊, 成最正覺。 在世成道, 為聲聞說。 滅苦之諦, 到安隱處。 出現于世, 如⽇光曜。』

「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思念:『昔⼀時於羅閱城耆闍崛⼭, 時,⽣是念:我所⽣處,無所不遍,唯除⾸陀會天,設⽣彼天,則不 還此。』我時,比丘!復⽣是念:『我欲⾄無造天上。』時,我如壯 ⼠屈伸臂頃,於此間沒,現於彼天。時,彼諸天⾒我⾄彼,頭⾯作 禮,於⼀⾯立,⽽⽩我⾔:『我等皆是毘婆⼫如來弟⼦,從彼佛化, 故來⽣此,具說彼佛因緣本末。⼜⼫棄佛、毘沙婆佛、拘樓孫佛、拘 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皆是我師,我從受化,故來⽣此。』 亦說諸佛因緣本末,⾄⽣阿迦尼吒諸天,亦復如是。」佛時頌⽈: 「譬如⼒⼠, 我以神⾜, 第七⼤仙, 無熱無⾒, 如晝度樹, 相好具⾜, 猶如蓮華, 世尊無染, 如⽇初出,

屈伸臂頃, ⾄無造天。 降伏⼆魔, 叉⼿敬禮。 釋師遠聞, 到善⾒天。 ⽔所不著, ⾄⼤善⾒。 淨無塵翳,

明若秋⽉, 此五居處, ⼼淨故來, 淨⼼⽽來, 捨離染取, ⾒法決定, 淨⼼善來, ⼫棄佛⼦, 以淨⼼來, 毘沙婆⼦, 淨⼼詣我, 拘樓孫⼦, 淨⼼詣我, 拘那含⼦, 淨⼼詣我, 迦葉弟⼦, 淨⼼詣我, 神⾜第⼀,

詣⼀究竟。 眾⽣所淨, 詣無煩惱。 為佛弟⼦, 樂於無取。 毘婆⼫⼦, 詣⼤仙⼈, 無垢無為, 詣離有尊。 諸根具⾜, 如⽇照空。 捨離諸欲, 妙光焰盛。 無垢無為, 光如⽉滿。 諸根具⾜, 如北天念, 以堅固⼼,

不亂⼤仙,

為佛弟⼦。 為佛弟⼦, 具啟⼈尊。 名、姓、種族, 成無上道。 離于塵垢, 斷諸有結。 本末因緣, 之所演說。」

淨⼼⽽來, 禮敬如來, 所⽣成道, 知⾒深法, 比丘靜處, 精勤不懈, 此是諸佛, 釋迦如來,

佛說此⼤因緣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分遊⾏經第⼆初 如是我聞: ⼀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中,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是時,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王⾃念⾔:「彼雖勇健,⼈眾豪強, 以我取彼,未⾜為難。」時,阿闍世王命婆羅⾨⼤⾂禹舍,⽽告之 ⽈:「汝詣耆闍崛⼭,⾄世尊所,持我名字,禮世尊⾜,問訊世尊: 『起居輕利,遊步強耶?』⼜⽩世尊:『跋祇國⼈⾃恃勇健,⺠眾豪 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勅?』若有教誡,汝善憶 念,勿有遺漏,如所聞說。如來所⾔,終不虛妄。」 ⼤⾂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寶⾞詣耆闍崛⼭,到所⽌處,下⾞步進,⾄

世尊所,問訊畢,⼀⾯坐,⽩世尊⽈:「摩竭王阿闍世稽⾸佛⾜,敬 問慇懃:『起居輕利,遊步強耶?』⼜⽩世尊:『跋祇國⼈⾃恃勇 健,⺠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勅?』」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汝聞跋祇國⼈數相集 會,講議正事不?」 答⽈:「聞之。」 佛告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 損。阿難!汝聞跋祇國⼈君⾂和順,上下相敬不?」 答⽈:「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 難!汝聞跋祇國⼈奉法曉忌,不違禮度不?」 答⽈:「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 難!汝聞跋祇國⼈孝事⽗⺟,敬順師⻑不?」 答⽈:「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 難!汝聞跋祇國⼈恭於宗廟,致敬⿁神不?」 答⽈:「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 難!汝聞跋祇國⼈閨⾨真正潔淨無穢,⾄於戲笑,⾔不及邪不?」 答⽈:「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 難!汝聞跋祇國⼈宗事沙⾨,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甞懈惓不?」 答⽈:「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時,⼤⾂禹舍⽩佛⾔:「彼國⼈⺠,若⾏⼀法,猶不可圖,況復具 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 佛⾔:「可,宜知是時。」時,禹舍即從座起,遶佛三匝,揖讓⽽ 退。 其去未久,佛告阿難:「汝勅羅閱祇左右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唯然。」即詣羅閱祇城,集諸比丘,盡會講堂,⽩世尊⽈: 「諸比丘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 說七不退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佛⾔:「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幼和

順,法不可壞。⼆⽈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幼和順,法不可壞。 三⽈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幼和順,法不可壞。四⽈若有比丘⼒ 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幼和順,法不可壞。五⽈念護⼼ 意,孝敬為⾸,則⻑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淨修梵⾏,不隨欲態, 則⻑幼和順,法不可壞。七⽈先⼈後⼰,不貪名利,則⻑幼和順,法 不可壞。」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無有損耗。⼀者樂於少事,不好 多為,則法增⻑,無有損耗。⼆者樂於靜默,不好多⾔。三者少於睡 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稱譽。 六者不與惡⼈⽽為伴黨。七者樂於⼭林閑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 ⻑,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無有損耗。何謂為七?⼀者有 信,信於如來、⾄真、正覺,⼗號具⾜。⼆者知慚,恥於⼰闕。三者 知愧,羞為惡⾏。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 無穢,梵⾏具⾜。五者精勤苦⾏,滅惡修善,勤習不捨。六者昔所學 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如 是七法,則法增⻑,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無有損耗。何謂為七?⼀者敬 佛,⼆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七 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者觀 ⾝不淨,⼆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 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無有損 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無有損耗。何謂為七?⼀者修念 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 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如是七 法,則法增⻑,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無有損耗。何謂為六?⼀者⾝ 常⾏慈,不害眾⽣。⼆者⼝宣仁慈,不演惡⾔。三者意念慈⼼,不懷 壞損。四者得淨利養,與眾共之,平等無⼆。五者持賢聖戒,無有闕 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賢聖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 法增⻑,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六不退法,令法增⻑,無有損耗。⼀者念佛,⼆者 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 增⻑,無有損耗。」 爾時,世尊於羅閱祇隨宜住已,告阿難⾔:「汝等皆嚴,吾欲詣⽵ 園。」 對⽈:「唯然。」即嚴衣鉢,與諸⼤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 園,往堂上坐,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果報;修定 獲智,得⼤果報;修智⼼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 無明漏。已得解脫⽣解脫智:⽣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不受 後有。 爾時,世尊於⽵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 城。」 對⽈:「唯然。」即嚴衣鉢,與諸⼤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 陵弗城,巴陵樹下坐。

時,諸清信⼠聞佛與諸⼤眾遠來⾄此巴陵樹下,即共出城,遙⾒世尊 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第⼀。譬猶⼤龍,以⽔清 澄,無有塵垢;三⼗⼆相、八⼗種好,莊嚴其⾝。⾒已歡喜,漸到佛 所,頭⾯禮⾜,却坐⼀⾯。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教利喜,諸清信⼠聞佛說法,即⽩佛⾔: 「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今已 後,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明欲設供,唯願 世尊與諸⼤眾垂愍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佛默然,即從座起,遶佛三匝,作 禮⽽歸。尋為如來起⼤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供設 既辦,往⽩世尊:「所設已具,唯聖知時。」 於是,世尊即從座起,著衣持鉢,與⼤眾俱詣彼講堂,澡⼿洗⾜,處 中⽽坐。時,諸比丘在左⾯坐,諸清信⼠在右⾯坐。爾時,世尊告諸 清信⼠⽈:「凡⼈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者求財,所願不 遂。⼆者設有所得,⽇當衰耗。三者在所⾄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 惡聲,流聞天下。五者⾝壞命終,當入地獄。」⼜告諸清信⼠:「凡

⼈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者所有 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 下。五者⾝壞命終,必⽣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信⼠,宜各還歸。諸清信⼠即承佛教,遶佛三匝, 禮⾜⽽歸。 爾時,世尊於後夜明相出時,⾄閑靜處,天眼清徹,⾒諸⼤天神各封 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時,世尊即還講堂,就座⽽坐,世尊 知時故問阿難:「誰造此巴陵弗城?」 阿難⽩佛:「此是禹舍⼤⾂所造,以防禦跋祇。」 佛告阿難:「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於後夜明相出時,⾄閑靜處, 以天眼⾒諸⼤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諸神亦封宅地。阿難!當知諸⼤ 神天所封宅地,有⼈居者,安樂熾盛。中神所封,中⼈所居;下神所 封,下⼈所居。功德多少,各隨所⽌。阿難!此處賢⼈所居,商賈所 集,國法真實,無有欺罔,此城最勝,諸⽅所推,不可破壞。此城久 後若欲壞時,必以三事:⼀者⼤⽔,⼆者⼤火,三者中⼈與外⼈謀,

乃壞此城。」 時,巴陵弗諸清信⼠通夜供辦,時到⽩佛:「食具已辦,唯聖知 時。」時,清信⼠即便施設,⼿⾃斟酌,食訖⾏⽔,別取⼩牀敷在佛 前坐。 爾時,世尊即⽰之⽈:「今汝此處賢智所居,多持戒者,淨修梵⾏, 善神歡喜。」即為呪願:「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愍 ⼼,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爾時,世尊為說法已,即從座起,⼤眾圍遶,侍送⽽還。⼤⾂禹舍從 佛後⾏,時,作是念:「今沙⾨瞿曇出此城⾨,即名此⾨為瞿曇⾨。 ⼜觀如來所渡河處,即名此處為瞿曇河。」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 ⾄于⽔邊,時,⽔岸上⼈⺠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 桴⽽渡河者。爾時,世尊與諸⼤眾,譬如⼒⼠屈伸臂頃,忽⾄彼岸。 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 「佛為海船師, ⼤乘道之輿,

法橋渡河津; ⼀切渡天⼈。

亦為⾃解結, 都使諸弟⼦,

渡岸得昇仙; 縛解得涅槃。」

爾時,世尊從跋祇遊⾏⾄拘利村,在⼀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 ⼀⽈聖戒,⼆⽈聖定,三⽈聖慧,四⽈聖解脫。此法微妙,難可解 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死,流轉無窮。」爾時,世尊觀此 義已,即說頌⽈: 「戒、定、慧解上, 離苦⽽化彼,

唯佛能分別; 令斷⽣死習。」

爾時,世尊於拘利村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那陀村。阿難受教,即著 衣持鉢,與⼤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揵椎處。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默⾃思惟:「此那陀村⼗⼆居⼠:⼀名伽伽 羅,⼆名伽陵伽,三名毘伽陀,四名伽利輸,五名遮樓,六名婆耶 樓,七名婆頭樓,八名藪婆頭樓,九名陀梨舍[少/兔],⼗名藪達利舍 [少/兔],⼗⼀名耶輸,⼗⼆名耶輸多樓。此諸⼈等,今者命終,為⽣

何處?復有五⼗⼈命終,⼜復有五百⼈命終,斯⽣何處?」作是念 已,從靜處起⾄世尊所,頭⾯禮⾜,在⼀⾯坐,⽩佛⾔:「世尊!我 向靜處,默⾃思惟:『此那陀村⼗⼆居⼠伽伽羅等命終,復有五⼗⼈ 命終,⼜有五百⼈命終,斯⽣何處?』唯願解說。」 佛告阿難:「伽伽羅等⼗⼆⼈,斷五下分結,命終⽣天,於彼即般涅 槃,不復還此。五⼗⼈命終者,斷除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 含,還來此世,盡於苦本。五百⼈命終者,斷除三結,得須陀洹,不 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盡於苦際。阿難!夫⽣有死,⾃世之 常,此何⾜恠?若⼀⼀⼈死,來問我者,非擾亂耶?」 阿難答⽈:「信爾,世尊!實是擾亂。」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知所⽣處。三惡道盡,得 須陀洹,不過七⽣,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 謂聖弟⼦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號具⾜。 歡喜信法:真正微妙,⾃恣所說,無有時節,⽰涅槃道,智者所⾏。 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 法⾝具⾜。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

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 可恭敬,世之福⽥。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獲 三昧定。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知所⽣處,三惡道盡,得須陀 洹,不過七⽣,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爾時,世尊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毘舍離國。即受教⾏,著衣持鉢, 與⼤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毘舍離,坐⼀樹下。有⼀婬女,名 菴婆婆梨,聞佛將諸弟⼦來⾄毘舍離,坐⼀樹下,即嚴駕寶⾞,欲往 詣佛所禮拜供養。未⾄之間,遙⾒世尊顏貌端正,諸根特異,相好備 ⾜,如星中⽉。⾒已歡喜,下⾞步進,漸⾄佛所,頭⾯禮⾜,却坐⼀ ⾯。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教利喜。聞佛所說,發歡喜⼼,即⽩佛⾔: 「從今⽇始,歸依三尊,唯願聽許於正法中為優婆夷,盡此形壽,不 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佛⾔:「唯願世尊及諸 弟⼦明受我請,即於今暮⽌宿我園。」爾時,世尊默然受之。女⾒佛 默然許可,即從座起,頭⾯禮⾜,遶佛⽽歸。 其去未久,佛告阿難:「當與汝等詣彼園觀。」

對⽈:「唯然。」佛即從座起,攝持衣鉢,與眾弟⼦千⼆百五⼗⼈俱 詣彼園。 時,毘舍離諸隷⾞輩,聞佛在菴婆婆梨園中⽌住,即便嚴駕五⾊寶 ⾞,或乘青⾞青⾺,衣、蓋、幢幡、官屬皆青,五⾊⾞⾺,皆亦如 是。時,五百隷⾞服⾊盡同,欲往詣佛,菴婆婆梨辭佛還家,中路逢 諸隷⾞。時,⾞⾏[⾺*奔]疾,與彼寶⾞共相鈎撥,損折幢蓋⽽不避 道,隷⾞責⽈:「汝恃何勢,⾏不避道,衝撥我⾞,損折麾葢?」 報⽈:「諸貴!我已請佛明⽇設食,歸家供辦,是以⾏速,無容相 避。」 諸隷⾞即語女⽈:「且置汝請,當先與我,我當與汝百千兩⾦?」 女尋答⽈:「先請已定,不得相與。」 時,諸隷⾞⼜語女⽈:「我更與汝⼗六倍百千兩⾦,必使我先?」 女猶不肯:「我請已定,不可爾也。」

時,諸隷⾞⼜語女⽈:「我今與爾中分國財,可先與我?」 女⼜報⽈:「設使舉國財寶,我猶不取;所以然者,佛住我園,先受 我請,此事已了,終不相與。」 諸隷⾞等各振⼿歎咤:「今由斯女闕我初福。」即便前進徑詣彼園。 爾時,世尊遙⾒五百隷⾞,⾞⾺數萬,填道⽽來,告諸比丘:「汝等 欲知忉利諸天遊戲園觀,威儀容飾,與此無異。汝等比丘!當⾃攝 ⼼,具諸威儀。云何比丘⾃攝其⼼?於是比丘內⾝⾝觀,精勤不懈, 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 內外⾝觀,精勤不懈,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比 丘具諸威儀?於是比丘可⾏知⾏,可⽌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攝持衣鉢,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便,除去蔭蓋,⾏住坐臥, 覺寤語默,攝⼼不亂,是謂比丘具諸威儀。」 爾時,五百隷⾞往⾄菴婆婆梨園,欲到佛所,下⾞步進,頭⾯禮⾜, 却坐⼀⾯。如來在座,光相獨顯,蔽諸⼤眾,譬如秋⽉,⼜如天地清 明,淨無塵翳,⽇在虛空,光明獨照。爾時,五百隷⾞圍遶侍坐,佛

於眾中,光相獨明。是時,坐中有⼀梵志名⽈并餼,即從座起,偏袒 右臂,右膝著地,叉⼿向佛,以偈讚⽈: 「摩竭鴦伽王, ⾝被寶珠鎧, 威德動三千, 如蓮花開敷, 今覩佛光明, 如⽉遊虛空, 世尊亦如是, 觀如來智慧, 施眾以明眼,

為快得善利, 世尊出其⼟。 名顯如雪⼭, 香氣甚微妙。 如⽇之初出, 無有諸雲翳。 光照於世間, 猶闇覩錠鐐, 決了諸疑惑。」

時,五百隷⾞聞此偈已,復告并餼:「汝可重說。」 爾時,并餼即於佛前再三重說。時,五百隷⾞聞重說偈已,各脫寶 衣,以施并餼,并餼即以寶衣奉上如來,佛愍彼故,即為納受。

爾時,世尊告毘舍離諸隷⾞⽈:「世有五寶甚為難得。何等為五?⼀ 者如來、⾄真出現於世,甚為難得。⼆者如來正法能演說者,此⼈難 得。三者如來演法能信解者,此⼈難得。四者如來演法能成就者,此 ⼈難得。五者嶮危救厄知反復者,此⼈難得。是謂五寶為難得也。」 時,五百隷⾞聞佛⽰教利喜已,即⽩佛⾔:「唯願世尊及諸弟⼦明受 我請!」 佛告隷⾞:「卿已請我,我今便為得供養已,菴婆婆梨女先已請 訖。」 時,五百隷⾞聞菴婆婆梨女已先請佛,各振⼿⽽⾔:「吾欲供養如 來,⽽今此女已奪我先。」即從座起,頭⾯禮佛,遶佛三匝,各⾃還 歸。 時,菴婆婆梨女即於其夜種種供辦,明⽇時到,世尊即與千⼆百五⼗ 比丘整衣持鉢,前後圍遶,詣彼請所,就座⽽坐。時,菴婆婆梨女即 設上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并除机案。時,女⼿執⾦瓶,⾏澡⽔ 畢,前⽩佛⾔:「此毘耶離城所有園觀,我園最勝,今以此園貢上如

來,哀愍我故,願垂納受。」 佛告女⽈:「汝可以此園施佛為⾸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 林、房舍、衣鉢六物,正使諸魔、釋、梵、⼤神⼒天,無有能堪受此 供者。」時,女受教,即以此園施佛為⾸及招提僧。佛愍彼故,即為 受之,⽽說偈⾔: 「起塔立精舍, 橋船以渡⼈, 及以堂閣施, 戒具清淨者,

園果施清涼; 曠野施⽔草。 其福⽇夜增; 彼必到善⽅。」

時,菴婆婆梨女取⼀⼩牀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教利喜:施論、 戒論、⽣天之論,欲為⼤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爾 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 彼女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時,菴婆婆梨女信⼼清淨,譬如淨潔⽩氈易為受⾊,即於座上遠塵離

垢,諸法法眼⽣,⾒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 佛⾔:「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再三。「唯願如來聽 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邪婬、不欺、 不飲酒。」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捨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 起,禮佛⽽去。 爾時,世尊於毘舍離,隨宜住已,告阿難⾔:「汝等皆嚴,吾欲詣⽵ 林叢。」 對⽈:「唯然。」即嚴衣鉢,與⼤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彼⽵ 林。 時,有婆羅⾨名毘沙陀耶,聞佛與諸⼤眾詣此⽵林,默⾃思念:「此 沙⾨瞿曇,名德流布,聞於四⽅,⼗號具⾜,於諸天、釋、梵、魔、 若魔、天、沙⾨、婆羅⾨中,⾃⾝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皆悉 真正,義味深奧,梵⾏具⾜。如此真⼈,宜往瞻覩。」 時,婆羅⾨出於⽵叢,往詣世尊,問訊訖,⼀⾯坐,世尊漸為說法, ⽰教利喜。婆羅⾨聞已歡喜,即請世尊及諸⼤眾明⽇舍食。時,佛默

然受請。婆羅⾨知已許可,即從座起,遶佛⽽歸。即於其夜,供設飲 食。明⽇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眾圍遶往詣彼舍,就座⽽坐。時,婆羅⾨設 種種⽢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澡⽔畢,取⼀⼩牀於佛前坐。爾 時,世尊為婆羅⾨⽽作頌⽈: 「若以飲食, 施持戒⼈, 此為真伴, 所⾄到處, 是故種善, 福為根基, 福為天護, ⽣不遭難,

衣服臥具, 則獲⼤果。 終始相隨, 如影隨形。 為後世粮, 眾⽣以安。 ⾏不危嶮, 死則上天。」

爾時,世尊為婆羅⾨說微妙法,⽰教利喜已,從座⽽去。于時彼⼟穀 貴飢饉,乞求難得,佛告阿難:「勅此國內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唯然。」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內⼤眾皆集,阿難⽩佛⾔:「⼤眾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坐,告諸比丘:「此⼟飢 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 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 時,諸比丘受教即⾏,佛與阿難獨留。 於後夏安居中,佛⾝疾⽣,舉體皆痛,佛⾃念⾔:「我今疾⽣,舉⾝ 痛甚,⽽諸弟⼦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以留 壽命。」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已,速疾往詣,⽽⽩佛⾔: 「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阿難⼜⾔:「世尊有疾,我⼼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氣息未 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法未損,何故 今者不有教令於眾弟⼦乎?』」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我持眾僧,我攝眾 僧。』斯⼈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 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稱所⾒通達。 吾已老矣,年且八⼗。譬如故⾞,⽅便修治得有所⾄。吾⾝亦然,以 ⽅便⼒得少留壽,⾃⼒精進,忍此苦痛,不念⼀切想,入無想定, 時,我⾝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熾燃,熾燃於法,勿他 熾燃;當⾃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熾燃,熾燃於法,勿 他熾燃;當⾃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精勤無 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觀內外⾝,精勤不懈,憶念不 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熾燃,熾 燃於法,勿他熾燃;當⾃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此法者,則為真我弟⼦第⼀學 者。」 佛告阿難:「俱⾄遮婆羅塔。」 對⽈:「唯然。」

如來即起,著衣持鉢,詣⼀樹下,告阿難:「敷座,吾患背痛,欲於 此⽌。」 對⽈:「唯然。」尋即敷座。 如來坐已,阿難敷⼀⼩座於佛前坐。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多 修習⾏,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劫有餘。阿難!佛四神⾜ 已多修⾏,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劫有餘,為世除冥,多 所饒益,天⼈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亦默然。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曚 曚不悟,佛三現相⽽不知請。 佛告阿難:「宜知是時。」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去。去 佛不遠,在⼀樹下靜意思惟。 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 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且⽌!我⾃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 丘集,⼜能⾃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利,為⼈導師,演布 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降伏之。⼜以神變,⾃⾝作 證。如是弟⼦皆悉未集。⼜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 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演布覺意,使諸天⼈普⾒神變。」 時,魔波旬復⽩佛⾔:「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邊,阿遊波尼俱律樹 下初成正覺,我時⾄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 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波旬!我⾃知時,如來今 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集,乃⾄天⼈⾒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 ⼦已集,乃⾄天⼈⾒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 佛⾔:「⽌!⽌!波旬!佛⾃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於本⽣處拘 ⼫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時,魔即念:「佛不虛⾔,今必 滅度。」歡喜踊躍,忽然不現。 魔去未久,佛即於遮婆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當此之時,地⼤ 震動,舉國⼈⺠莫不驚怖,衣⽑為竪,佛放⼤光,徹照無窮,幽冥之 處,莫不蒙明,各得相⾒。爾時,世尊以偈頌⽈:

「有無⼆⾏中, 內專三昧定,

吾今捨有為; 如⿃出於卵。」

爾時,賢者阿難⼼驚⽑竪,疾⾏詣佛,頭⾯禮⾜,却住⼀⾯,⽩佛 ⾔:「恠哉!世尊!地動乃爾,是何因緣?」 佛告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夫地在⽔上,⽔⽌於 風,風⽌於空,空中⼤風有時⾃起,則⼤⽔擾,⼤⽔擾則普地動,是 為⼀也。復次,阿難!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及⼤神尊天,觀⽔性 多,觀地性少,欲⾃試⼒,則普地動,是為⼆也。復次,阿難!若始 菩薩從兜率天降神⺟胎,專念不亂,地為⼤動,是為三也。復次,阿 難!菩薩始出⺟胎,從右脇⽣,專念不亂,則普地動,是為四也。復 次,阿難!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震動,是為五也。復 次,阿難!佛初成道,轉無上法輪,魔、若魔、天、沙⾨、婆羅⾨、 諸天、世⼈所不能轉,則普地動,是為六也。復次,阿難!佛教將 畢,專念不亂,欲捨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也。復次,阿難!如來 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地⼤振動,是為八也。以是八因緣,令地⼤ 動。」爾時,世尊即說偈⾔:

「無上⼆⾜尊, 阿難請天師, 如來演慈⾳, 我說汝等聽, 地因⽔⽽⽌, 若虛空風起, 比丘比丘尼, ⼭海百草⽊, 釋梵諸尊天, ⼭海諸⿁神, 菩薩⼆⾜尊, 始入⺟胎時, ⼗⽉處⺟胎, 初從右脇⽣, 佛為童⼦時, 成道勝無量, 昇仙轉法輪, 道⼒降伏魔,

照世⼤沙⾨; 地動何因緣? 聲如迦毘陵; 地動之所由。 ⽔因風⽽住; 則地為⼤動。 欲試神⾜⼒; ⼤地皆震動。 意欲動於地; ⼤地為震動。 百福相已具; 地則為⼤動。 如龍臥茵蓐; 時地則⼤動。 消滅使緣縛; 地則為⼤動。 於鹿野苑中; 則地⼤為動。

天魔頻來請, 佛為捨性命, ⼈尊⼤導師, 難動⽽取滅, 淨眼說諸緣, 有此亦有餘,

勸佛般泥洹; 地則為⼤動。 神仙盡後有; 時地則⼤動。 地動八事動; 時地皆震動。」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三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遊⾏經第⼆中 佛告阿難:「世有八眾。何謂八?⼀⽈剎利眾,⼆⽈婆羅⾨眾,三⽈ 居⼠眾,四⽈沙⾨眾,五⽈四天王眾,六⽈忉利天眾,七⽈魔眾,八 ⽈梵天眾。我⾃憶念:『昔者,往來與剎利眾坐起⾔語,不可稱數, 以精進定⼒,在所能現。彼有好⾊,我⾊勝彼;彼有妙聲,我聲勝 彼;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彼所能說,我亦能說;彼所不能,我亦能 說。』阿難!我廣為說法,⽰教利喜已,即於彼沒,彼不知我是天、 是⼈?如是⾄梵天眾,往返無數,廣為說法,⽽莫知我誰?」 阿難⽩佛⾔:「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 佛⾔:「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難!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唯有如 來能成此法。」

⼜告阿難:「如來能知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 滅,此乃如來甚奇甚特未曾有法,汝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樹下,敷座⽽坐。」 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 阿難受教,宣令普集。阿難⽩佛:「⼤眾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就座⽽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 ⾝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四禪、五根、 五⼒、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諍 訟,同⼀師受,同⼀⽔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娛 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 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 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教 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所以者何?如來不 久,是後三⽉當般泥洹。」

諸比丘聞此語已,皆悉愕然,殞絕迷荒,⾃投於地,舉聲⼤呼⽈: 「⼀何駛哉!佛取滅度。⼀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於此,已為⻑ 衰。」或有比丘悲泣躃踊,宛轉[⼝*睪]咷,不能⾃勝,猶如斬蛇,宛 轉迴遑,莫知所奉。 佛告諸比丘⽈:「汝等且⽌,勿懷憂悲。天地⼈物,無⽣不終,欲使 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非⼰ 有,命不久存。」爾時,世尊以偈頌⽈: 「我今⾃在, 和合⼤眾, 吾年老矣, 所作已辦, 念無放逸, ⾃攝定意, 若於我法, 能滅苦本,

到安隱處; 為說此義。 餘命無幾; 今當捨壽。 比丘戒具; 守護其⼼。 無放逸者; 盡⽣老死。」

⼜告比丘:「吾今所以誡汝者何?天魔波旬向來請我:『佛意無欲, 可般泥洹,今正是時,宜速滅度。』我⾔:『⽌!⽌!波旬!佛⾃知 時,須我諸比丘集,乃⾄諸天普⾒神變。』波旬復⾔:『佛昔於鬱鞞 羅尼連禪河⽔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佛道,我時⽩佛:佛意無 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 ⽌!波旬!我⾃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滅度,須我諸弟⼦集,乃⾄天⼈ ⾒神變化,乃取滅度。今者如來弟⼦已集,乃⾄天⼈⾒神變化,今正 是時,宜可滅度。』我⾔:『⽌!⽌!波旬!佛⾃知時,不久住也, 是後三⽉當般涅槃。』時,魔即念:『佛不虛⾔,今必滅度。』歡喜 踊躍,忽然不現。魔去未久,即於遮波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 當此之時,地⼤震動,天⼈驚怖,衣⽑為竪,佛放⼤光,徹照無窮, 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我時頌⽈: 「『有無⼆⾏中, 內專三昧定,

吾今捨有為; 如⿃出於卵。』」

爾時,賢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跪叉⼿⽩佛⾔: 「唯願世尊留住⼀劫,勿取滅度,慈愍眾⽣,饒益天⼈。」

爾時,世尊默然不對,如是三請,佛告阿難:「汝信如來正覺道 不?」 對⽈:「唯然!實信。」 佛⾔:「汝若信者,何故三來觸嬈我為?汝親從佛聞,親從佛受:諸 有能修四神⾜,多修習⾏,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劫有 餘。佛四神⾜已多習⾏,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可⽌不死⼀劫有餘, 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獲安。爾時,何不重請,使不滅度?再聞 尚可,乃⾄三聞,猶不勸請留住⼀劫,⼀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 益,天⼈獲安。今汝⽅⾔,豈不愚耶?吾三現相,汝三默然,汝於爾 時,何不報我:『如來可⽌⼀劫,⼀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 益。』且⽌!阿難!吾已捨性命,已棄已吐,欲使如來⾃違⾔者,無 有是處。譬如豪貴⻑者,吐食於地,寧當復有肯還取食不?」 對⽈:「不也。」 「如來亦然,已捨已吐,豈當復⾃還食⾔乎?」

佛告阿難俱詣菴婆羅村,即嚴衣鉢,與諸⼤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 菴婆羅村,在⼀⼭林。爾時,世尊為諸⼤眾說戒、定、慧。修戒獲 定,得⼤果報;修定獲智,得⼤果報;修智⼼淨,得等解脫,盡於三 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解脫智:⽣死已盡,梵⾏ 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於菴婆羅村,隨宜住已。 佛告阿難:「汝等皆嚴!當詣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及詣負彌 城。」對⽈:「唯然!」即嚴衣鉢,與諸⼤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漸 ⾄他城,於負彌城北,⽌⼫舍婆林。 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何謂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 躬從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 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

彼⾔:『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 汝先所⾔,與法相違。賢⼠!汝莫受持,莫為⼈說,當捐捨之。』若 其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汝所⾔是真佛所說,所以 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與法相應。賢⼠!汝當受 持,廣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我於彼村、彼城、彼國,和合眾僧、多聞 耆舊,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 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非 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佛不說此,汝於彼眾謬聽受耶!所 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與法相違。賢⼠!汝莫 持此,莫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 彼⾔:『汝所⾔是真佛所說,所以者何?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 先所⾔,與法相應。賢⼠!汝當受持,廣為⼈說,慎勿捐捨。』此為 第⼆⼤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我於彼村、彼城、彼國,眾多比丘持法、 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 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

其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佛不說此,汝於眾多比丘 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與法相 違。賢⼠!汝莫受持,莫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依經、依 律、依法者,當語彼⾔:『汝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 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與法相應。賢⼠!汝當受持,廣為⼈ 說,慎勿捐捨。』是為第三⼤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我於彼村、彼城、彼國,⼀比丘持法、持 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 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 ⾔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佛不說此,汝於⼀比丘所謬聽 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法、依律,汝先所⾔,與法相違。賢 ⼠!汝莫受持,莫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依經、依律、依法 者,當語彼⾔:『汝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 依法,汝先所⾔,與法相應。賢⼠!當勤受持,廣為⼈說,慎勿捐 捨。』是為第四⼤教法也。」 爾時,世尊於負彌城隨宜住已,告賢者阿難俱詣波婆城,對⽈:「唯 然!」即嚴衣鉢,與諸⼤眾侍從世尊,路由末羅⾄波婆城闍頭園中。

時,有⼯師⼦,名⽈周那,聞佛從彼末羅來⾄此城,即⾃嚴服,⾄世 尊所,頭⾯禮⾜,在⼀⾯坐。時,佛漸為周那說法正化,⽰教利喜, 周那聞佛說法,信⼼歡喜,即請世尊明⽇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周 那知佛許可,即從座起,禮佛⽽歸。尋於其夜供設飯食,明⽇時到, 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法服持鉢,⼤眾圍遶,往詣其舍,就座⽽坐。是時,周那 尋設飲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樹⽿,世所奇珍,獨奉世尊。 佛告周那:「勿以此⽿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輙與。時,彼眾 中有⼀⻑老比丘,晚暮出家,於其座上以餘器取。 爾時,周那⾒眾食訖,并除鉢器,⾏澡⽔畢,即於佛前以偈問⽈: 「敢問⼤聖智, 善御上調伏,

正覺⼆⾜尊, 世有幾沙⾨?」

爾時,世尊以偈答⽈:

「如汝所問者, 志趣各不同, ⼀⾏道殊勝, 三依道⽣活, 何謂道殊勝? 依道⽽⽣活, 能度恩愛刺, 超越天⼈路, 善解第⼀義, 慈仁決眾疑, 善敷演法句, 遙望無垢場, 內懷於姧邪, 虛誑無誠實, 云何善惡俱? 相似現外好, 俗⼈遂⾒此, 餘者不盡爾,

沙⾨凡有四; 汝當識別之。 ⼆善說道義, 四為道作穢。 善說於道義, 有為道作穢? 入涅槃無疑; 說此道殊勝。 說道無垢穢; 是為善說道。 依道以⾃⽣; 名依道⽣活。 外像如清⽩; 此為道作穢。 淨與不淨雜, 如銅為⾦塗。 謂聖智弟⼦, 勿捨清淨信。

⼀⼈持⼤眾, 現閉姧邪迹, 勿視外容貌, 現閉姧邪迹,

內濁⽽外清; ⽽實懷放蕩。 卒⾒便親敬; ⽽實懷放蕩。」

爾時,周那取⼀⼩座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教利喜已,⼤眾圍 遶,侍從⽽還。中路⽌⼀樹下,告阿難⾔:「吾患背痛,汝可敷 座。」對⽈:「唯然!」尋即敷座,世尊⽌息。時,阿難⼜敷⼀⼩座 於佛前坐。 佛告阿難:「向者周那無悔恨意耶?設有此意,為由何⽣?」 阿難⽩佛⾔:「周那設供,無有福利。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 便取涅槃。」 佛告阿難:「勿作是⾔!勿作是⾔!今者周那為獲⼤利,為得壽命, 得⾊,得⼒,得善名譽,⽣多財寶,死得⽣天,所欲⾃然。所以者 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此⼆功德正等無異。汝

今可往語彼周那:『我親從佛聞,親受佛教,周那設食,今獲⼤利, 得⼤果報。』」 時,阿難承佛教旨,即詣彼所,告周那⽈:「我親從佛聞,親從佛受 教,周那設食,今獲⼤利,得⼤果報。所以然者?佛初得道能飯食 者,及臨滅度能飯食者,此⼆功德正等無異。」 周那舍食已, 如來患甚篤, 雖食栴檀⽿, 抱病⽽涉路,

始聞如此⾔; 壽⾏今將訖。 ⽽患猶更增; 漸向拘夷城。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復前⾏,詣⼀樹下,⼜告阿難:「吾背痛 甚,汝可敷座。」 對⽈:「唯然!」尋即敷座,如來⽌息。阿難禮佛⾜已,在⼀⾯坐。 時,有阿羅漢弟⼦,名⽈福貴,於拘夷那竭城向波婆城,中路⾒佛在 ⼀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得上調意第⼀寂滅。譬如⼤龍,亦如

澄⽔,清淨無穢,⾒已歡喜,善⼼⽣焉。即到佛所,頭⾯禮⾜,在⼀ ⾯坐,⽽⽩佛⾔:「世尊!出家之⼈在清淨處,慕樂閑居,甚奇特 也。有五百乘⾞經過其邊,⽽不聞⾒,我師⼀時在拘夷那竭城、波婆 城,⼆城中間道側樹下,靜默⽽坐,時有五百乘⾞經過其邊,⾞聲轟 轟覺⽽不聞。是時,有⼈來問我師:『向群⾞過,寧⾒不耶?』對 ⽈:『不⾒!』⼜問:『聞耶?』對⽈:『不聞!』⼜問:『汝在此 耶?在餘處耶?』答⽈:『在此!』⼜問:『汝醒悟耶?』答⽈: 『醒悟!』⼜問:『汝為覺寐?』答⽈:『不寐!』彼⼈默念:『是 希有也!出家之⼈專精乃爾,⾞聲轟轟覺⽽不聞。』即語我師⽈: 『向有五百乘⾞從此道過,⾞聲振動,尚⾃不聞,豈他聞哉!』即為 作禮,歡喜⽽去。」 佛告福貴:「我今問汝,隨意所答,群⾞振動覺⽽不聞,雷動天地覺 ⽽不聞,何者為難?」 福貴⽩佛⾔:「千萬⾞聲,豈等雷電?不聞⾞聲未⾜為難,雷動天地 覺⽽不聞,斯乃為難。」 佛告福貴:「我於⼀時遊阿越村,在⼀草廬。時有異雲暴起,雷電霹

靂,殺四特⽜、耕者兄弟⼆⼈,⼈眾⼤聚。時,我出草廬,彷徉經 ⾏,彼⼤眾中有⼀⼈來⾄我所,頭⾯禮⾜,隨我經⾏,我知⽽故問: 『彼⼤眾聚何所為耶?』其⼈即問:『佛向在何所?為覺寐耶?』答 ⽈:『在此!時,不寐也。』其⼈亦歎希聞得定如佛者也,雷電霹 靂,聲聒天地,⽽獨寂定覺⽽不聞。乃⽩佛⾔:『向有異雲暴起,雷 電霹靂,殺四特⽜、耕者兄弟⼆⼈,彼⼤眾聚,其正為此。』其⼈⼼ 悅即得法喜,禮佛⽽去。」 爾時,福貴被⼆黃疊,價直百千,即從座起,⻑跪叉⼿⽽⽩佛⾔: 「今以此疊奉上世尊,願垂納受。」 佛告福貴:「汝以⼀疊施我,⼀施阿難。」爾時,福貴承佛教旨,⼀ 奉如來,⼀施阿難。佛愍彼故,即為納受。時,福貴禮佛⾜已,於⼀ ⾯坐,佛漸為說法,⽰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欲為⼤患、 不淨、穢污,上漏為礙,出要為上。 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 即為福貴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時,福貴信⼼清淨,譬 如淨潔⽩疊,易為受⾊,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法得

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佛⾔:「我今歸依佛!歸 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壽不 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 塞。」 ⼜⽩佛⾔:「世尊!遊化若詣波婆城,唯願屈意過貧聚中。所以然 者?欲盡家所有飲食、牀臥、衣服、湯藥,奉獻世尊,世尊受已,家 內獲安。」 佛⾔:「汝所⾔善!」 爾時,世尊為福貴說法,⽰教利喜已。即從座起,頭⾯禮⾜,歡喜⽽ 去。其去未久,阿難尋以黃疊奉上如來,如來哀愍,即為受之,被於 ⾝上。爾時,世尊顏貌從容,威光熾盛,諸根清淨,⾯⾊和悅。阿難 ⾒已,默⾃思念:「⾃我得侍⼆⼗五年,未曾⾒佛⾯⾊光澤,發明如 今。」即從座起,右膝著地,叉⼿合掌,前⽩佛⾔:「⾃我得侍⼆⼗ 五年,未曾⾒佛光⾊如今,不審何緣?願聞其意!」 佛告阿難:「有⼆因緣,如來光⾊有殊於常:⼀者佛初得道,成無上

正真覺時;⼆者臨欲滅度,捨於性命般涅槃時。阿難!以此⼆緣,光 ⾊殊常。」爾時,世尊即說頌⽈: 「⾦⾊衣光悅, 福貴奉世尊,

細軟極鮮淨; 如雪⽩毫光。」

佛命阿難:「吾渴欲飲,汝取⽔來。」 阿難⽩⾔:「向有五百乘⾞於上流渡,⽔濁未清,可以洗⾜,不中飲 也。」 如是三勅:「阿難!汝取⽔來。」 阿難⽩⾔:「今拘孫河去此不遠,清冷可飲,亦可澡浴。」 時,有⿁神居在雪⼭,篤信佛道,即以鉢盛八種淨⽔,奉上世尊。佛 愍彼故,尋為受之,⽽說頌⽈: 「佛以八種⾳,

勅阿難取⽔,

吾渴今欲飲, 柔軟和雅⾳, 給侍佛左右, 向有五百⾞, 渾濁於此⽔, 拘留河不遠, 往彼可取飲, 雪⼭有⿁神, 飲已威勢強, 其⽔神龍居, 聖顏如雪⼭,

飲已詣拘⼫; 所⾔悅眾⼼。 尋⽩於世尊: 截流渡彼岸, 飲恐不便⾝; ⽔美甚清冷; 亦可澡浴⾝。 奉上如來⽔; 眾中師⼦步。 清澄無濁穢; 安詳度拘孫。」

爾時,世尊即詣拘孫河,飲已澡浴,與眾⽽去。中路⽌息在⼀樹下, 告周那⽈:「汝取僧伽梨四牒⽽敷,吾患背痛,欲暫⽌息。」周那受 教,敷置已訖,佛坐其上。周那禮已,於⼀⾯坐,⽽⽩佛⾔:「我欲 般涅槃!我欲般涅槃!」 佛告之⽈:「宜知是時。」於是,周那即於佛前便般涅槃,佛時頌

⽈: 「佛趣拘孫河, ⼈中尊入⽔, ⼤眾之原⾸, 吾今⾝疲極, 周那尋受教, 如來既⽌息, 即⽩於世尊: 無愛無憎處, 無量功德海, 汝所作已辦, ⾒佛已聽許, 滅⾏無有餘,

清涼無濁穢, 澡浴度彼岸。 教勅於周那: 汝速敷臥具; 四牒衣⽽敷; 周那於前坐。 我欲取滅度, 今當到彼⽅。 最勝告彼⽈: 今宜知是時。 周那倍精勤; 如燈盡火滅。」

時,阿難即從座起,前⽩佛⾔:「佛滅度後,葬法云何?」 佛告阿難:「汝且默然,思汝所業,諸清信⼠⾃樂為之。」

時,阿難復重三啟:「佛滅度後,葬法云何?」 佛⾔:「欲知葬法者,當如轉輪聖王。」 阿難⼜⽩:「轉輪聖王葬法云何?」 佛告阿難:「聖王葬法,先以香湯洗浴其體,以新劫⾙周遍纏⾝,以 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棺灌以⿇油畢,舉⾦棺置於第⼆⼤鐵槨 中,栴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闍維之。訖收舍利, 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國⾏⼈皆⾒法王塔,思慕正化,多 所饒益。阿難!汝欲葬我,先以香湯洗浴,⽤新劫⾙周遍纏⾝,以五 百張疊次如纏之。內⾝⾦棺灌以⿇油畢,舉⾦棺置於第⼆⼤鐵槨中, 旃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闍維之。訖收舍利,於四 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皆⾒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 ⽣獲福利,死得上天。」於時,世尊重觀此義,⽽說頌⽈: 「阿難從坐起, 如來滅度後, 阿難汝且默,

⻑跪⽩世尊, 當以何法葬? 思惟汝所⾏;

國內諸清信, 阿難三請已, 欲葬如來⾝, 四衢起塔廟, 諸有禮敬者,

⾃當樂為之。 佛說轉輪葬, 疊裹內棺槨; 為利益眾⽣, 皆獲無量福。」

佛告阿難:「天下有四種⼈,應得起塔,香花繒蓋,伎樂供養。何等 為四?⼀者如來應得起塔,⼆者辟⽀佛,三者聲聞⼈,四者轉輪王。 阿難!此四種⼈應得起塔,香華繒蓋,伎樂供養。」爾時,世尊以偈 頌⽈: 「佛應第⼀塔, 及轉輪聖王, 斯四應供養, 佛、辟⽀、聲聞,

辟⽀佛聲聞, 典領四域主。 如來之所記, 及轉輪王塔。」

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拘⼫城,末羅雙樹間。」

對⽈:「唯然!」即與⼤眾圍遶世尊,在道⽽⾏。 有⼀梵志從拘⼫城趣波婆城,中路遙⾒世尊顏貌端正,諸根寂定,⾒ 已歡喜,善⼼⾃⽣,前⾄佛所,問訊訖,⼀⾯住,⽽⽩佛⾔:「我所 居村去此不遠,唯願瞿曇於彼⽌宿,清旦食已,然後趣城。」佛告梵 志:「且⽌!且⽌!汝今便為供養我已。」 時,梵志慇懃三請,佛答如初,⼜告梵志:「阿難在後,汝可語 意。」 時,梵志聞佛教已,即詣阿難,問訊已,於⼀⾯立,⽩阿難⾔:「我 所居村去此不遠,欲屈瞿曇於彼⽌宿,清旦食已,然後趣城。」 阿難報⽈:「⽌!⽌!梵志!汝今已為得供養已。」 梵志復請,慇懃⾄三,阿難答⽈:「時既暑熱,彼村遠逈,世尊疲 極,不⾜勞嬈。」 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

「淨眼前進路, 梵志遙⾒佛, 我村今在近, 清旦設微供, 梵志我⾝倦, 監藏者在後, 承佛教旨已, 唯願⾄我村, 阿難⽈⽌⽌, 三請不遂願, 咄此有為法, 今於雙樹間, 佛、辟⽀、聲聞, 無常無撰擇,

疲極向雙樹; 速詣⽽稽⾸, 哀愍留⼀宿; 然後向彼城。 道遠不能過; 汝可住語意。 即詣阿難所: 清旦食已去。 時熱不相赴。 憂惱不悅樂。 流遷不常住; 滅我無漏⾝。 ⼀切皆歸滅; 如火焚⼭林。」

爾時,世尊入拘⼫城,向本⽣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汝為如來 於雙樹間敷置牀座,使頭北⾸,⾯向⻄⽅。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 久住北⽅。」

對⽈:「唯然!」即敷座,令北⾸。 爾時,世尊⾃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王,累⾜⽽臥。 時,雙樹間所有⿁神篤信佛者,以非時花布散于地。爾時,世尊告阿 難⽈:「此雙樹神以非時華供養於我,此非供養如來。」 阿難⽩⾔:「云何名為供養如來?」 佛語阿難:「⼈能受法,能⾏法者,斯乃名⽈供養如來。」佛觀此 義,⽽說頌⽈: 「佛在雙樹間, 樹神⼼清淨, 阿難⽩佛⾔: 受法⽽能⾏, 紫⾦華如輪, 陰、界、入無我,

偃臥⼼不亂; 以花散佛上。 云何名供養? 覺華⽽為供。 散佛未為供; 乃名第⼀供。」

爾時,梵摩那在於佛前執扇扇佛,佛⾔:「汝却,勿在吾前。」 時,阿難默⾃思念:「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給所須,當尊敬如 來,視無厭⾜。今者末後須其瞻視,乃命使却,意將何因?」於是, 阿難即整衣服,前⽩佛⾔:「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給所須,當尊 敬如來,視無厭⾜。今者末後須其瞻視,⽽命使却,將有何因?」 佛告阿難:「此拘⼫城外有⼗⼆由旬,皆是諸⼤神天之所居宅,無空 缺處。此諸⼤神皆嫌此比丘當佛前立:『今佛末後垂當滅度,吾等諸 神,冀⼀奉覲,⽽此比丘有⼤威德,光明暎蔽,使我曹等不得親近禮 拜供養。』阿難!我以是緣,故命使却。」 阿難⽩佛:「此尊比丘本積何德,修何⾏業,今者威德乃如是乎?」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九⼗⼀劫,時世有佛,名毗婆⼫,時此比 丘以歡喜⼼,⼿執草炬,以照彼塔,由此因緣,使今威光上徹⼆⼗八 天,諸天神光所不能及。」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跪叉⼿⽽⽩佛⾔:「莫於此鄙陋

⼩城荒毀之⼟取滅度也。所以者何?更有⼤國——瞻婆⼤國、毗舍離 國、王舍城、婆祇國、舍衛國、迦維羅衛國、波羅[⽊*奈]國,其⼟⼈ ⺠眾多,信樂佛法,佛滅度已,必能恭敬供養舍利。」 佛⾔:「⽌!⽌!勿造斯觀,無謂此⼟以為鄙陋。所以者何?昔者, 此國有王名⼤善⾒,此城時名拘舍婆提,⼤王之都城,⻑四百八⼗ ⾥,廣⼆百八⼗⾥。是時,穀米豐賤,⼈⺠熾盛,其城七重,遶城欄 楯亦復七重,彫文刻鏤,間懸寶鈴。其城下基深三仞,⾼⼗⼆仞,城 上樓觀⾼⼗⼆仞,柱圍三仞,⾦城銀⾨,銀城⾦⾨;琉璃城⽔精⾨, ⽔精城琉璃⾨。 「其城周圓四寶莊嚴,間錯欄楯亦以四寶。⾦樓銀鈴,銀樓⾦鈴,寶 壍七重,中⽣蓮花:優鉢羅花、鉢頭摩花、俱物頭花、分陀利花。下 有⾦沙布現其底,俠道兩邊⽣多隣娑樹,其⾦樹者,銀葉花實;其銀 樹者,⾦葉花實;⽔精樹者,琉璃花實;琉璃樹者,⽔精花實。多隣 樹間有眾浴池,清流深潭,潔淨無穢,以四寶塼間砌其邊。⾦梯銀 蹬,銀梯⾦蹬,琉璃梯⾦蹬,琉璃梯陛⽔精為蹬,⽔精梯陛琉璃為 蹬。周匝欄楯,遼遶相承,其城處處⽣多隣樹,其⾦樹者,銀葉花 實,其銀樹者,⾦葉花實,⽔精樹者,琉璃花實,琉璃樹者,⽔精花

實。樹間亦有四種寶池,⽣四種花。街巷⿑整,⾏伍相當,風吹眾 花,紛紛路側。微風四起,吹諸寶樹,出柔軟⾳,猶如天樂。其國⼈ ⺠,男女⼤⼩,共遊樹間,以⾃娛樂。其國常有⼗種聲:⾙聲、⿎ 聲、波羅聲、歌聲、舞聲、吹聲、象聲、⾺聲、⾞聲、飲食戲笑聲。 「爾時,⼤善⾒王七寶具⾜,王有四德,主四天下。何謂七寶?⼀、 ⾦輪寶,⼆、⽩象寶,三、紺⾺寶,四、神珠寶,五、⽟女寶,六、 居⼠寶,七、主兵寶。云何善⾒⼤王成就⾦輪寶?王常以⼗五⽇⽉滿 時,沐浴香湯,昇⾼殿上,婇女圍遶,⾃然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 輻,光⾊具⾜,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所成,輪徑丈四。⼤善⾒ 王默⾃念⾔:『我曾從先宿諸舊聞如是語:剎利王⽔澆頭種,以⼗五 ⽇⽉滿時,沐浴香湯,昇寶殿上,婇女圍遶,⾃然⾦輪忽現在前,輪 有千輻,光⾊具⾜,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所成,輪徑丈四,是 則名為轉輪聖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時,⼤善⾒王即召四兵,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摩 抆⾦輪,語⾔:『汝向東⽅,如法⽽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 時,善⾒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輪寶前有四神引導,輪所住處,王 即⽌駕。爾時,東⽅諸⼩國王⾒⼤王⾄,以⾦鉢盛銀粟,銀鉢盛⾦

粟,來趣王所,拜⾸⽩⾔:『善來,⼤王!今此東⽅⼟地豐樂,⼈⺠ 熾盛,志性仁和,慈孝中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政,我等當給使左右, 承受所宜。』當時,善⾒⼤王語⼩王⾔:『⽌!⽌!諸賢!汝等則為 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此即名⽈ 我之所治。』 「時,諸⼩王聞此教已,即從⼤王巡⾏諸國,⾄東海表;次⾏南⽅、 ⻄⽅、北⽅,隨輪所⾄,其諸國王各獻國⼟,如東⽅諸⼩王。此時, 善⾒王既隨⾦輪,周⾏四海,以道開化,安慰⺠庶已,還本國拘舍婆 城。時,⾦輪寶在宮⾨上虛空中住,⼤善⾒王踊躍⽽⾔:『此⾦輪寶 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輪寶成就。 「云何善⾒⼤王成就⽩象寶?時,善⾒⼤王清旦在正殿上坐,⾃然象 寶忽現在前,其⽑純⽩,七處平住,⼒能⾶⾏,其⾸雜⾊,六牙纖 傭,真⾦間填。時,王⾒已,念⾔:『此象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 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時,善⾒⼤王欲⾃試象,即乘其上,清 旦出城,周⾏四海,食時已還。時,善⾒王踊躍⽽⾔:『此⽩象寶真 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象寶成就。

「云何善⾒⼤王成就⾺寶?時,善⾒⼤王清旦在正殿上坐,⾃然⾺寶 忽現在前,紺青⾊,朱髦尾,頭頸如象,⼒能⾶⾏。時,王⾒已,念 ⾔:『此⾺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 時,善⾒王欲⾃試⾺寶,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四海,食時已 還。時,善⾒王踊躍⽽⾔:『此紺⾺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 王。』是為紺⾺寶成就。 「云何善⾒⼤王神珠寶成就?時,善⾒⼤王於清旦在正殿上坐,⾃然 神珠忽現在前,質⾊清徹,無有瑕穢。時,王⾒已,⾔:『此珠妙 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時,善⾒王欲試此珠,即召四兵,以此 寶珠置⾼幢上,於夜冥中齎幢出城,其珠光明,照諸軍眾,猶如晝 ⽇。於軍眾外周匝,復能照⼀由旬。現城中⼈皆起作務,謂為是晝。 時,王善⾒踊躍⽽⾔:『今此神珠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 是為神珠寶成就。 「云何善⾒⼤王成就⽟女寶?時,⽟女寶忽然出現,顏⾊從容,⾯貌 端正,不⻑不短,不麤不細,不⽩不⿊,不剛不柔,冬則⾝溫,夏則 ⾝涼,舉⾝⽑孔出栴檀香,⼝出優鉢羅華香,⾔語柔軟,舉動安詳, 先起後坐,不失宜則。時,王善⾒清淨無著,⼼不暫念,況復親近。

時,王善⾒踊躍⽽⾔:『此⽟女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 是為⽟女寶成就。 「云何善⾒⼤王居⼠寶成就?時,居⼠丈夫忽然⾃出,寶藏⾃然,財 富無量。居⼠宿福眼,能徹視地中伏藏,有主無主,皆悉⾒知。其有 主者,能為擁護,其無主者,取給王⽤。時,居⼠寶往⽩王⾔:『⼤ 王!有所給與,不⾜為憂,我⾃能辦。』時,善⾒王欲試居⼠寶,即 勑嚴船於⽔遊戲,告居⼠⽈:『我須⾦寶,汝速與我。』居⼠報⽈: 『⼤王⼩待,須⾄岸上。』王尋逼⾔:『我停須⽤,正今得來。』 時,居⼠寶被王嚴勑,即於船上⻑跪,以右⼿內著⽔中,⽔中寶瓶隨 ⼿⽽出,如蟲緣樹。彼居⼠寶,亦復如是,內⼿⽔中,寶緣⼿出,充 滿船上,⽽⽩王⾔:『向須寶⽤,為須幾許?』時,王善⾒語居⼠ ⾔:『⽌!⽌!吾無所須,向相試⽿!汝今便為供養我已。』時,彼 居⼠聞王語已,尋以寶物還投⽔中。時,善⾒王踊躍⽽⾔:『此居⼠ 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居⼠寶成就。 「云何善⾒⼤王主兵寶成就?時,主兵寶忽然出現,智謀雄猛,英略 獨決,即詣王所⽩⾔:『⼤王!有所討罰,王不⾜憂,我⾃能辦。』 時,善⾒⼤王欲試主兵寶,即集四兵⽽告之⽈:『汝今⽤兵,未集者

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 主兵寶聞王語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 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善⾒王踊躍⽽⾔:『此主兵寶真為 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阿難!是為善⾒轉輪聖王成就七寶。 「何謂四神德?⼀者⻑壽不夭,無能及者。⼆者⾝強無患,無能及 者。三者顏貌端正,無能及者。四者寶藏盈溢,無能及者。是為轉輪 聖王成就七寶及四功德。 「阿難!時,善⾒王久乃命駕,出遊後園,尋告御者:『汝當善御, 安詳⽽⾏。所以然者?吾欲諦觀國⼟⼈⺠安樂無患。』時,國⼈⺠路 次觀者,復語侍⼈:『汝且徐⾏,吾欲諦觀聖王威顏。』阿難!時, 善⾒王慈育⺠物,如⽗愛⼦,國⺠慕王,如⼦仰⽗,所有珍奇盡以貢 王,願垂納受,在意所與。時王報⽈:『且⽌!諸⼈!吾⾃有寶,汝 可⾃⽤。』復於異時,王作是念:『我今寧可造作宮觀。』適⽣是 意,時,國⼈⺠詣王善⾒,各⽩王⾔:『我今為王造作宮殿。』王報 之⽈:『我今以為得汝供養,我有寶物,⾃⾜成辦。』時,國⼈⺠復 重啟王:『我欲與王造立宮殿。』王告⼈⺠:『隨汝等意。』時,諸 ⼈⺠承王教已,即以八萬四千兩⾞,載⾦⽽來,詣拘舍婆城,造立法

殿。時,第⼆忉利妙匠天⼦默⾃思念:『唯我能堪與善⾒王起正法 殿。』 「阿難!時,妙匠天造法殿,⻑六⼗⾥,廣三⼗⾥,四寶莊嚴,下基 平整,七重寶塼以砌其階;其法殿柱有八萬四千,⾦柱銀櫨,銀柱⾦ 櫨,琉璃、⽔精櫨柱亦然。繞殿周匝,有四欄楯,皆四寶成,⼜四階 陛亦四寶成。其法殿上有八萬四千寶樓,其⾦樓者銀為⼾牖,其銀樓 者⾦為⼾牖,⽔精、琉璃樓⼾亦然。⾦樓銀牀,銀樓⾦牀,綩綖細 輭,⾦縷織成,布其座上,⽔精、琉璃樓牀亦然。其殿光明,眩曜⼈ ⽬,猶⽇盛明,無能視者。時,善⾒王⾃⽣念⾔:『我今可於是殿左 右起多隣園池。』即造園池,縱廣⼀由旬。 「⼜復⾃念:『於法殿前造⼀法池。』尋即施造,縱廣⼀由旬,其⽔ 清澄,潔淨無穢,以四寶塼廁砌其下,繞池四邊,欄楯周匝,皆以黃 ⾦、⽩銀、⽔精、琉璃四寶合成。其池中⽔⽣眾雜華:優鉢羅華、波 頭摩華、俱物頭華、分陀利華,出微妙香,馚馥四散。其池四⾯陸地 ⽣華:阿醯物多華、瞻蔔華、波羅羅華、須曼陀華、婆師迦華、檀俱 摩梨華。使⼈典池,諸⾏過者將入洗浴,遊戲清涼,隨意所欲。須漿 與漿,須食與食,衣服、⾞⾺、香華、財寶,不逆⼈意。

「阿難!時,善⾒王有八萬四千象,⾦銀校飾,絡⽤寶珠,⿑象王為 第⼀。八萬四千⾺,⾦銀校飾,絡⽤寶珠,⼒⾺王為第⼀。八萬四千 ⾞,師⼦⾰絡,四寶莊嚴,⾦輪寶為第⼀。八萬四千珠,神珠寶為第 ⼀。八萬四千⽟女,⽟女寶為第⼀。八萬四千居⼠,居⼠寶為第⼀。 八萬四千剎利,主兵寶為第⼀。八萬四千城,拘⼫婆提城為第⼀。八 萬四千殿,正法殿為第⼀。八萬四千樓,⼤正樓為第⼀。八萬四千 牀,皆以黃⾦、⽩銀、眾寶所成,氍[毯-炎+數]毾[毯-炎+登],綩綖 細軟,以布其上。八萬四千億衣,初摩衣、迦⼫衣、劫波衣為第⼀。 八萬四千種食,⽇⽇供設,味味各異。 「阿難!時,善⾒王八萬四千象,乘⿑象上,清旦出拘⼫城,案⾏天 下,周遍四海,須臾之間,還入城食。八萬四千⾺,乘⼒⾺寶,清旦 出遊,案⾏天下,周遍四海,須臾之間,還入城食。八萬四千⾞,乘 ⾦輪⾞,駕⼒⾺寶,清旦出遊,案⾏天下,周遍四海,須臾之間,還 入城食。八萬四千神珠,以神珠寶,照於宮內,晝夜常明。八萬四千 ⽟女,⽟女寶善賢給侍左右。八萬四千居⼠,有所給與,任居⼠寶。 八萬四千剎利,有所討罰,任主兵寶。八萬四千城,常所治都,在拘 ⼫城。八萬四千殿,王所常⽌,在正法殿。八萬四千樓,王所常⽌,

在⼤正樓。八萬四千座,王所常⽌,在頗梨座,以安禪故。八萬四千 億衣,上妙寶飾,隨意所服,以慚愧故。八萬四千種食,王所常食, 食⾃然飯,以知⾜故。 「時,八萬四千象來現,王時蹋蹈衝突,傷害眾⽣,不可稱數。時王 念⾔:『此象數來,多所損傷,⾃今⽽後,百年聽現⼀象。』如是轉 次百年現⼀,周⽽復始。」 佛說⻑阿含經卷第三

佛說⻑阿含經卷第四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遊⾏經第⼆後 爾時,佛告阿難:「時王⾃念:『我本積何功德,修何善本,今獲果 報,巍巍如是?』復⾃思念:『以三因緣,致此福報。何謂三?⼀⽈ 布施,⼆⽈持戒,三⽈禪思,以是因緣,今獲⼤報。』王復⾃念: 『我今已受⼈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抑損,去離憒閙,隱 處閑居,以崇道術。』時,王即命善賢寶女,⽽告之⽈:『我今已受 ⼈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抑損,去離憒閙,隱處閑居,以 崇道術。』女⾔:『唯諾!如⼤王教。』即勑內外,絕於侍覲。 「時,王即昇法殿,入⾦樓觀,坐銀御牀,思惟貪婬欲、惡不善,有 覺、有觀,離⽣喜、樂,得第⼀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撿⼼專 ⼀,無覺、無觀,定⽣喜、樂,得第⼆禪;捨喜守護,專念不亂,⾃ 知⾝樂,賢聖所求,護念樂⾏,得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

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得第四禪。時,善⾒王起銀御牀,出⾦樓 觀,詣⼤正樓,坐琉璃牀,修習慈⼼,遍滿⼀⽅,餘⽅亦爾,周遍廣 普無⼆無量,除眾結恨,⼼無嫉惡,靜默慈柔以⾃娛樂,悲、喜、捨 ⼼,亦復如是。 「時,⽟女寶默⾃念⾔:『久違顏⾊,思⼀侍覲,今者寧可奉現⼤ 王。』時,寶女善賢告八萬四千諸婇女⽈:『汝等宜各沐浴香湯,嚴 飾衣服,所以然者?我等久違顏⾊,宜⼀奉覲。』諸女聞已,各嚴衣 服,沐浴澡潔。時,寶女善賢⼜告主兵寶⾂集四種兵:『我等久違朝 覲,宜⼀奉現。』時,主兵⾂即集四兵,⽩寶女⾔:『四兵已集,宜 知是時。』於是,寶女將八萬四千婇女,四兵導從,詣⾦多隣園,⼤ 眾震動,聲聞于王,王聞聲已,臨牕⽽觀,寶女即前,⼾側⽽立。 「時,王⾒女,尋告之⽈:『汝⽌勿前,吾將出觀。』時,善⾒王起 頗梨座,出⼤正樓,下正法殿,與⽟女寶詣多隣園,就座⽽坐。時, 善⾒王容顏光澤有踰於常,善賢寶女即⾃念⾔:『今者⼤王⾊勝於 常,是何異瑞?』時,女尋⽩⼤王:『今者顏⾊異常,將非異瑞,欲 捨壽耶?今此八萬四千象,⽩象寶為第⼀。⾦銀交飾,珞⽤寶珠,⾃ 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八萬四千

⾺,⼒⾺王為第⼀;八萬四千⾞,輪寶為第⼀;八萬四千珠,神珠寶 第⼀;八萬四千女,⽟女寶第⼀;八萬四千居⼠,居⼠寶第⼀;八萬 四千剎利,主兵寶第⼀;八萬四千城,拘⼫城第⼀;八萬四千殿,正 法殿第⼀;八萬四千樓,⼤正樓第⼀;八萬四千座,寶飾第⼀;八萬 四千億衣,柔軟第⼀;八萬四千種食,味味珍異。凡此眾寶,皆王所 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 「時,善⾒王答寶女⽈:『⾃汝昔來恭奉於我,慈柔敬順,⾔無麤漏 今者何故,乃作此語?』女⽩王⽈:『不審所⽩有何不順?』王告女 ⽈:『汝向所⾔:象⾺、寶⾞、⾦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 常,不可久保,⽽勸我留,豈是順耶?』女⽩王⾔:『不審慈順當何 以⾔?』王告女⽈:『汝若能⾔:象⾺、寶⾞、⾦輪、宮觀、名服、 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命 未幾當就後世,夫⽣有死,合會有離,何有⽣此⽽永壽者?宜割恩愛 以存道意,斯乃名⽈敬順⾔也。』 「阿難!時,⽟女寶聞王此教,悲泣號啼,捫淚⽽⾔:『象⾺、寶 ⾞、⾦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 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壽未幾當就後世,夫⽣有死,合會有離,何有

⽣此⽽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 「阿難!彼⽟女寶撫此⾔頃,時,善⾒王忽然命終,猶如壯⼠美飯⼀ 飡,無有苦惱,魂神上⽣第七梵天。其王善⾒死七⽇後,輪寶、珠寶 ⾃然不現,象寶、⾺寶、⽟女寶、居⼠寶、主兵寶同⽇命終,城池、 法殿、樓觀、寶飾、⾦多隣園,皆變為⼟⽊。」 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 命,戀著恩愛,無有知⾜。唯得聖智,諦⾒道者,爾乃知⾜。阿難! 我⾃憶念,曾於此處六返,作轉輪聖王,終措骨於此。今我成無上正 覺,復捨性命,措⾝於此,⾃今已後,⽣死永絕,無有⽅⼟,措吾⾝ 處,此最後邊,更不受有。」 爾時,世尊在拘⼫那竭城本所⽣處,娑羅園中雙樹間,臨將滅度,告 阿難⽈:「汝入拘⼫那竭城,告諸末羅:『諸賢!當知如來夜半於娑 羅園雙樹間當般涅槃,汝等可往諮問所疑,⾯受教誡,宜及是時,無 從後悔。』」 是時,阿難受佛教已,即從座起,禮佛⽽去。與⼀比丘埀淚⽽⾏,入

拘⼫城,⾒五百末羅以少因緣,集在⼀處。 時,諸末羅⾒阿難來,即起作禮,於⼀⾯立,⽩阿難⾔:「不審尊者 今入此城,何甚晚暮,欲何作為?」 阿難垂淚⾔:「吾為汝等,欲相饒益,故來相告。卿等當知,如來夜 半當般涅槃,汝等可往諮問所疑,⾯受教誡,宜及是時,無從後 悔。」 時,諸末羅聞是⾔已,舉聲悲號,宛轉躃地,絕⽽復甦,譬如⼤樹根 拔,枝條摧折,同舉聲⾔:「佛取滅度,何其駛哉!佛取滅度,何其 速哉!群⽣⻑衰,世間眼滅。」 是時,阿難慰勞諸末羅⾔:「⽌!⽌!勿悲!天地萬物,無⽣不終, 欲使有為⽽常存者,無有是處。佛不云乎?合會有離,⽣必有盡。」 時,諸末羅各相謂⾔:「吾等還歸,將諸家屬,并持五百張⽩疊,共 詣雙樹。」

時,諸末羅各歸舍已,將諸家屬,并持⽩疊,出拘⼫城,詣雙樹間, ⾄阿難所。阿難遙⾒,默⾃念⾔:「彼⼈眾多,若⼀⼀⾒佛,恐未周 聞,佛先滅度。我今寧可使於前夜,同時⾒佛。」即將五百末羅及其 家屬,⾄世尊所,頭⾯禮⾜,在⼀⾯立,阿難前⽩佛⾔:「某甲某甲 諸末羅等及其家屬,問訊世尊起居增損。」 佛報⾔:「勞汝等來,當使汝等壽命延⻑,無病無痛。」阿難乃能將 諸末羅及其家屬,使⾒世尊。 時,諸末羅頭⾯禮⾜,於⼀⾯坐。爾時,世尊為說無常,⽰教利喜。 時,諸末羅聞法歡喜,即以五百張疊,奉上世尊,佛為受之,諸末羅 即從座起,禮佛⽽去。 是時,拘⼫城內,有⼀梵志,名⽈須跋,年百⼆⼗,耆舊多智,聞沙 ⾨瞿曇今夜於雙樹間當取滅度,⾃念⾔:「吾於法有疑,唯有瞿曇能 解我意,今當及時⾃⼒⽽⾏。」即於其夜,出拘⼫城,詣雙樹間,⾄ 阿難所,問訊已,⼀⾯立,⽩阿難⽈:「我聞瞿曇沙⾨今夜當取滅 度,故來⾄此,求⼀相⾒。我於法有疑,願⾒瞿曇,⼀決我意,寧有 閑暇得相⾒不?」

阿難報⾔:「⽌!⽌!須跋!佛⾝有疾,無勞擾也。」 須跋固請,乃⾄再三:「吾聞如來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時乃出, 故來求現,欲決所疑,寧有閑暇暫相⾒不?」 阿難答如初:「佛⾝有疾,無勞擾也。」 時,佛告阿難:「汝勿遮⽌!聽使來入,此欲決疑,無嬈亂也,設聞 我法,必得開解。」 阿難乃告須跋:「汝欲覲佛,宜知是時。」 須跋即入,問訊已,⼀⾯坐,⽽⽩佛⾔:「我於法有疑,寧有閑暇⼀ 決所滯不?」 佛⾔:「恣汝所問。」 須跋即問:「云何?瞿曇!諸有別眾,⾃稱為師,不蘭迦葉、末伽梨 憍舍利、阿浮陀翅舍⾦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毘耶梨弗、尼揵⼦,此

諸師等,各有異法,瞿曇沙⾨能盡知耶?不盡知耶?」 佛⾔:「⽌!⽌!⽤論此為,吾悉知⽿。今當為汝說深妙法,諦聽! 諦聽!善思念之。」 須跋受教,佛告之⽈:「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沙⾨果, 第⼆、第三、第四沙⾨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沙 ⾨果,第⼆、第三、第四沙⾨果。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 沙⾨果,第⼆、第三、第四沙⾨果,外道異眾無沙⾨果。」爾時,世 尊為須跋⽽說頌⽈: 「我年⼆⼗九, 須跋我成佛, 戒定智慧⾏, 今說法之要,

出家求善道; 今已五⼗年。 獨處⽽思惟; 此外無沙⾨。」

佛告須跋:「若諸比丘皆能⾃攝者,則此世間羅漢不空。」 是時,須跋⽩阿難⾔:「諸有從沙⾨瞿曇已⾏梵⾏,今⾏、當⾏者,

為得⼤利。阿難!汝於如來所修⾏梵⾏,亦得⼤利,我得⾯覲如來, 諮問所疑,亦得⼤利。今者,如來則為以弟⼦莂⽽別我已。」 即⽩佛⾔:「我今寧得於如來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須跋:「若有異學梵志於我法中修梵⾏者,當試四⽉,觀其⼈ ⾏,察其志性,具諸威儀無漏失者,則於我法得受具戒。須跋!當知 在⼈⾏⽿。」 須跋復⽩⾔:「外道異學於佛法中當試四⽉,觀其⼈⾏,察其志性, 具諸威儀無漏失者,乃得具戒。今我能於佛正法中四歲使役,具諸威 儀,無有漏失,乃受具戒。」 佛告須跋:「我先已說在⼈⾏⽿。」 於是,須跋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於現法中,⾃⾝作證: ⽣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得如實智,更不受有。時,夜未 久,即成羅漢,是為如來最後弟⼦,便先滅度⽽佛後焉。

是時,阿難在佛後立,撫牀悲泣,不能⾃勝,歔欷⽽⾔:「如來滅 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法淪曀,何其速哉!群⽣⻑ 衰,世間眼滅,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學地,所業未成,⽽佛滅 度。」 爾時,世尊知⽽故問:「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時,諸比丘⽩如來⽈:「阿難比丘今在佛後撫牀悲泣,不能⾃勝,歔 欷⽽⾔:『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法淪曀, 何其速哉!群⽣⻑衰,世間眼滅,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學地, 所業未成,⽽佛滅度。』」 佛告阿難:「⽌!⽌!勿憂莫悲泣也。汝侍我以來,⾝⾏有慈,無⼆ 無量;⾔⾏有慈,意⾏有慈,無⼆無量。阿難!汝供養我,功德甚 ⼤,若有供養諸天、魔、梵、沙⾨、婆羅⾨,無及汝者。汝但精進, 成道不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諸佛給侍弟⼦亦如阿難,未來諸佛給侍 弟⼦亦如阿難。然過去佛給侍弟⼦,語然後知;今我阿難,舉⽬即

知:如來須是,世尊須是。此是阿難未曾有法,汝等持之。轉輪聖王 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四?聖王⾏時,舉國⺠庶皆來奉迎,⾒已歡 喜,聞教亦喜,瞻仰威顏,無有厭⾜。轉輪聖王若住、若坐,及與臥 時,國內⾂⺠盡來王所,⾒王歡喜,聞教亦喜,瞻仰威顏,無有厭 ⾜,是為轉輪聖王四奇特法。今我阿難亦有此四奇特之法,何等四? 阿難默然入比丘眾,眾皆歡喜,為眾說法,聞亦歡喜,觀其儀容,聽 其說法,無有厭⾜。復次,阿難默然⾄比丘尼眾中、優婆塞眾中、優 婆夷眾中,⾒俱歡喜,若與說法,聞亦歡喜,觀其儀容,聽其說法, 無有厭⾜,是為阿難四未曾有奇特之法。」 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佛⾔:「世尊!現在四⽅沙⾨ 耆舊多智,明解經律,清德⾼⾏者來覲世尊,我因得禮敬,親覲問 訊。佛滅度後,彼不復來,無所瞻對,當如之何?」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常有四念,何等四?⼀⽈念佛⽣ 處,歡喜欲⾒,憶念不忘,⽣戀慕⼼。⼆⽈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 ⾒,憶念不忘,⽣戀慕⼼。三⽈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憶念不 忘,⽣戀慕⼼。四⽈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憶念不忘,⽣戀慕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

神⼒如是。轉法輪時,度⼈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 遊⾏禮敬諸塔寺已,死皆⽣天,除得道者。」 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後,諸釋種來,求為道者,當聽出家,授具⾜ 戒,勿使留難。諸異學梵志來求為道,亦聽出家受具⾜戒,勿試四 ⽉。所以者何?彼有異論,若⼩稽留,則⽣本⾒。」 爾時,阿難⻑跪叉⼿,前⽩佛⾔:「闡怒比丘虜扈⾃⽤,佛滅度後, 當如之何?」 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 梵檀罰,勅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 是時,阿難復⽩佛⾔:「佛滅度後,諸女⼈輩未受誨者,當如之 何?」 佛告阿難:「莫與相⾒。」 阿難⼜⽩:「設相⾒者,當如之何?」

佛⾔:「莫與共語。」 阿難⼜⽩:「設與語者,當如之何?」 佛⾔:「當⾃撿⼼。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 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今⽇ 始,聽諸比丘捨⼩⼩戒,上下相呼,當順禮度,斯則出家敬順之 法。」 佛告諸比丘:「汝等若於佛、法、眾有疑,於道有疑者,當速諮問, 宜及是時,無從後悔,及吾現存,當為汝說。」時諸比丘默然無⾔。 佛⼜告⽈:「汝等若於佛、法、眾有疑,於道有疑,當速諮問,宜及 是時,無從後悔,及吾現存,當為汝說。」時,諸比丘⼜復默然。 佛復告⽈:「汝等若⾃慚愧,不敢問者,當因知識,速來諮問,宜及 是時,無從後悔。」時,諸比丘⼜復默然。 阿難⽩佛⾔:「我信此眾皆有淨信,無⼀比丘疑佛、法、眾,疑於道

者。」 佛告阿難:「我亦⾃知今此眾中最⼩比丘皆⾒道迹,不趣惡道,極七 往返,必盡苦際。」爾時,世尊即記莂千⼆百弟⼦所得道果。 時,世尊披鬱多羅僧,出⾦⾊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 世,如優曇鉢花時⼀現⽿。」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說偈⾔: 「右臂紫⾦⾊, 去來⾏無常,

佛現如靈瑞; 現滅無放逸。

「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致正覺,無量眾善,亦 由不放逸得,⼀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於是,世尊 即入初禪定,從初禪起,入第⼆禪;從第⼆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 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 識處定起,入不⽤定;從不⽤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 起,入滅想定。 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

阿那律⾔:「未也,阿難!世尊今者在滅想定。我昔親從佛聞,從四 禪起,乃般涅槃。」 於時,世尊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 定;從不⽤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 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禪;從⼆禪 起,入第⼀禪;從第⼀禪起,入第⼆禪;從⼆禪起,入第三禪;從三 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槃。當於爾時,地⼤震動,諸 天、世⼈皆⼤驚怖。諸有幽冥⽇⽉光明所不照處,皆蒙⼤明,各得相 ⾒,迭相謂⾔:「彼⼈⽣此!彼⼈⽣此!」其光普遍,過諸天光。 時,忉利天於虛空中,以文陀羅花、優鉢羅、波頭摩、拘摩頭、分陀 利花散如來上,及散眾會。⼜以天末栴檀⽽散佛上,及散⼤眾。佛滅 度已,時,梵天王於虛空中以偈頌⽈: 「⼀切昏萌類, 佛為無上尊, 如來⼤聖雄, 世尊應久住,

皆當捨諸陰; 世間無等倫。 有無畏神⼒; ⽽今般涅槃。」

爾時,釋提桓因復作頌⽈: 「陰⾏無有常, ⽣者無不死,

但為興衰法; 佛滅之為樂。」

爾時,毘沙⾨王復作頌⽈: 「福樹⼤叢林, 受供之良⽥,

無上福娑羅; 雙樹間滅度。」

爾時,阿那律復作頌⽈: 「佛以無為住, 本由寂滅來,

不⽤出入息; 靈曜於是沒。」

爾時,梵摩那比丘復作頌⽈: 「不以懈慢⼼,

約⼰修上慧;

無著無所染,

離愛無上尊。」

爾時,阿難比丘復作頌⽈: 「天⼈懷恐怖, ⼀切皆成就,

衣⽑為之竪; 正覺取滅度。」

爾時,⾦毘羅神復作頌⽈: 「世間失覆護, 不復覩正覺,

群⽣永盲冥; ⼈雄釋師⼦。」

爾時,密迹⼒⼠復作頌⽈: 「今世與後世, 更不復覩⾒,

梵世諸天⼈; ⼈雄釋師⼦。」

爾時,佛⺟摩耶復作頌⽈:

「佛⽣樓毘園, 還到本⽣處,

其道廣流布; 永棄無常⾝。」

爾時,雙樹神復作頌⽈: 「何時當復以, ⼗⼒功德具,

非時花散佛; 如來取滅度。」

爾時,娑羅園林神復作頌⽈: 「此處最妙樂, 即此轉法輪,

佛於此⽣⻑; ⼜於此滅度。」

爾時,四天王復作頌⽈: 「如來無上智, 解群⽣苦縛,

常說無常論; 究竟入寂滅。」

爾時,忉利天王復作頌⽈: 「於億千萬劫, 解群⽣苦縛,

求成無上道; 究竟入寂滅。」

爾時,焰天王復作頌⽈: 「此是最後衣, 佛既滅度已,

纏裹如來⾝; 衣當何處施。」

爾時,兜率陀天王復作頌⽈: 「此是末後⾝, 無憂無喜想,

陰、界於此滅; 無復老死患。」

爾時,化⾃在天王復作頌⽈: 「佛於今後夜,

偃右脇⽽臥;

於此娑羅園,

釋師⼦滅度。」

爾時,他化⾃在天王復作頌⽈: 「世間永衰冥, 無常之所覆,

星王⽉奄墜; ⼤智⽇永翳。」

爾時,異比丘⽽作頌⽈: 「是⾝如泡沫, 佛得⾦剛⾝, 諸佛⾦剛體, 速滅如少雪,

危脆誰當樂? 猶為無常壞。 皆亦歸無常; 其餘復何冀?」

佛般涅槃已。時,諸比丘悲慟殞絕,⾃投於地,宛轉號咷,不能⾃ 勝,歔欷⽽⾔:「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法 淪翳,何其速哉!群⽣⻑衰,世間眼滅。譬如⼤樹根拔,枝條摧折。 ⼜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

時,諸比丘亦復如是,悲慟殞絕,⾃投於地,宛轉號咷,不能⾃勝, 歔欷⽽⾔:「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法淪 翳,何其速哉!群⽣⻑衰,世間眼滅。」 爾時,⻑老阿那律告諸比丘:「⽌!⽌!勿悲,諸天在上,儻有恠 責。」 時,諸比丘問阿那律:「上有幾天?」 阿那律⾔:「充滿虛空,豈可計量?皆於空中徘徊騷擾,悲號躃踊, 埀淚⽽⾔:『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法淪 翳,何其速哉?群⽣⻑衰,世間眼滅。譬如⼤樹根拔,枝條摧折,⼜ 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是時,諸天亦復如是,皆於空中徘 徊騷擾,悲號躃踊,埀淚⽽⾔:『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 何其疾哉!⼤法淪翳,何其速哉!群⽣⻑衰,世間眼滅。』」 時,諸比丘竟夜達曉,講法語已,阿那律告阿難⾔:「汝可入城,語 諸末羅:『佛已滅度,所欲施作,宜及時為。』」

是時,阿難即起,禮佛⾜已,將⼀比丘,涕泣入城,遙⾒五百末羅以 少因緣,集在⼀處。諸末羅⾒阿難來,皆起奉迎,禮⾜⽽立,⽩阿難 ⾔:「今來何早?」 阿難答⾔:「我今為欲饒益汝故,晨來⾄此。汝等當知:如來昨夜已 取滅度,汝欲施作,宜及時為。」 時,諸末羅聞是語已,莫不悲慟,捫淚⽽⾔:「⼀何駛哉!佛般涅 槃。⼀何疾哉!世間眼滅。」 阿難報⽈:「⽌!⽌!諸君勿為悲泣,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 處。佛已先說:『⽣者有死,合會有離;⼀切恩愛,無常存者。』」 時,諸末羅各相謂⾔:「宜各還歸,辦諸香花及眾伎樂,速詣雙樹, 供養舍利。竟⼀⽇已,以佛舍利置於牀上,使末羅童⼦舉牀四⾓,擎 持幡蓋,燒香散華,伎樂供養,入東城⾨,遍諸⾥巷,使國⼈⺠皆得 供養;然後出⻄城⾨,詣⾼顯處⽽闍維之。」時,諸末羅作此論已, 各⾃還家,供辦香華及眾伎樂,詣雙樹間,供養舍利。竟⼀⽇已,以 佛舍利置於牀上,諸末羅等眾來舉牀,皆不能勝。

時,阿那律語諸末羅:「汝等且⽌!勿空疲勞,今者諸天欲來舉 牀。」 諸末羅⽈:「天以何意,欲舉此牀?」 阿那律⽈:「汝等欲以香花伎樂供養舍利,竟⼀⽇已,以佛舍利置於 牀上,使末羅童⼦舉牀四⾓,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伎樂供養,入東 城⾨,遍諸⾥巷,使國⼈⺠皆得供養;然後出⻄城⾨,詣⾼顯處⽽闍 維之。⽽諸天意欲留舍利七⽇之中,香花伎樂,禮敬供養;然後以佛 舍利置於牀上,使末羅童⼦舉牀四⾓,擎持幡蓋,散花燒香,作眾伎 樂,供養舍利。入東城⾨,遍諸⾥巷,使國⼈⺠皆得供養;然後出城 北⾨,渡凞連禪河,到天冠寺⽽闍維之。是上天意,使牀不動。」 末羅⽈:「諾!快哉斯⾔!隨諸天意。」 時,諸末羅⾃相謂⾔:「我等宜先入城,街⾥街⾥,平治道路,掃灑 燒香,還來⾄此,於七⽇中供養舍利。」時,諸末羅即共入城,街⾥ 街⾥,平治道路,掃灑燒香,訖已出城,於雙樹間,以香花伎樂供養 舍利。訖七⽇已,時⽇向暮,舉佛舍利置於牀上,末羅童⼦奉舉四

⾓,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作眾伎樂,前後導從,安詳⽽⾏。 時,忉利諸天以文陀羅花、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 花、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滿街路。諸天作樂,⿁神歌詠。時,諸末 羅⾃相謂⾔:「且置⼈樂,請設天樂供養舍利。」 於是,末羅奉牀漸進,入東城⾨,⽌諸街巷,燒香散花,伎樂供養。 時,有路夷末羅女篤信佛道,⼿擎⾦花,⼤如⾞輪,供養舍利。時, 有⼀老⺟舉聲讚⽈:「此諸末羅為得⼤利,如來末後於此滅度,舉國 ⼠⺠快得供養。」 時,諸末羅設供養已,出城北⾨,渡凞連禪河,到天冠寺,置牀於 地,告阿難⽈:「我等當復以何供養?」 阿難報⽈:「我親從佛聞,親受佛教,欲葬舍利者,當如轉輪聖王葬 法。」 ⼜問阿難:「轉輪聖王葬法云何?」

答⽈:「聖王葬法,先以香湯洗浴其⾝,以新劫⾙周遍纏⾝,五百張 疊次如纏之,內⾝⾦棺,灌以⿇油畢,舉⾦棺置於第⼆⼤鐵槨中,栴 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闍維之。收拾舍利,於四衢 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國⾏⼈皆⾒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饒益。 『阿難!汝欲葬我,先以香湯洗浴,⽤新劫⾙周匝纏⾝,以五百張疊 次如纏之。內⾝⾦棺,灌以⿇油畢,舉⾦棺置於第⼆⼤鐵槨中,栴檀 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闍維之。收撿舍利,於四衢道 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皆⾒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獲 福利,死得上天,除得道者。』」 時,諸末羅各相謂⾔:「我等還城,供辦葬具、香花、劫⾙、棺槨、 香油及與⽩疊。」時,諸末羅即共入城,供辦葬具已,還到天冠寺, 以淨香湯洗浴佛⾝,以新劫⾙周匝纏⾝,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 棺,灌以香油,奉舉⾦棺置於第⼆⼤鐵槨中,栴檀⽊槨重衣其外,以 眾名香⽽[卄/積]其上。 時,有末羅⼤⾂名⽈路夷,執⼤炬火,欲燃佛積,⽽火不燃。⼜有⼤ 末羅次前燃其積,火⼜不燃。時,阿那律語諸末羅⾔:「⽌!⽌!諸 賢!非汝所能,火滅不燃,是諸天意。」

末羅⼜問:「諸天何故使火不燃?」 阿那律⾔:「天以⼤迦葉將五百弟⼦從波婆國來,今在半道,及未闍 維,欲⾒佛⾝,天知其意,故使火不燃。」 末羅⼜⾔:「願遂此意!」 爾時,⼤迦葉將五百弟⼦從波婆國來,在道⽽⾏,遇⼀尼乾⼦⼿執文 陀羅花。時,⼤迦葉遙⾒尼乾⼦,就往問⾔:「汝從何來?」 報⾔:「吾從拘⼫城來。」 迦葉⼜⾔:「汝知我師乎?」 答⽈:「知。」 ⼜問:「我師存耶?」 答⽈:「滅度已來,已經七⽇,吾從彼來,得此天華。」迦葉聞之,

悵然不悅。時,五百比丘聞佛滅度,皆⼤悲泣,宛轉號咷,不能⾃ 勝,捫淚⽽⾔:「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法 淪翳,何其速哉!群⽣⻑衰,世間眼滅。譬如⼤樹根拔,枝條摧折, ⼜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 時,彼眾中有釋種⼦,字拔難陀,⽌諸比丘⾔:「汝等勿憂,世尊滅 度,我得⾃在。彼者常⾔:『當應⾏是,不應⾏是。』⾃今已後,隨 我所為。」 迦葉聞已,悵然不悅,告諸比丘⽈:「速嚴衣鉢,時詣雙樹,及未闍 維,可得⾒佛。」 時,諸比丘聞⼤迦葉語已,即從座起,侍從迦葉,詣拘⼫城,渡尼連 禪河⽔,到天冠寺,⾄阿難所。問訊已,⼀⾯住,語阿難⾔:「我等 欲⼀⾯覲舍利,及未闍維,寧可⾒不?」 阿難答⾔:「雖未闍維,難復可⾒。所以然者?佛⾝既洗以香湯纏以 劫⾙,五百張疊次如纏之。藏於⾦棺,置鐵槨中,栴檀香槨重衣其 外,以為佛⾝難復可覩。」

迦葉請⾄三,阿難答如初:「以為佛⾝難復得⾒。」 時,⼤迦葉適向香[卄/積],於時佛⾝從重槨內雙出兩⾜,⾜有異⾊, 迦葉⾒已,怪問阿難:「佛⾝⾦⾊,⾜何故異?」 阿難報⽈:「向者,有⼀老⺟悲哀⽽前⼿撫佛⾜,淚墮其上,故⾊異 ⽿。」 迦葉聞已,⼜⼤不悅,即向香[卄/積],禮佛舍利。時,四部眾及上諸 天同時俱禮,於是佛⾜忽然不現。 時,⼤迦葉繞[卄/積]三匝,⽽作頌⽈: 「諸佛無等等, 無等之聖智, 無等等沙⾨, 牟尼絕愛枝, ⼈中第⼀雄, 苦⾏無等侶,

聖智不可稱; 我今稽⾸禮。 最上無瑕穢; ⼤仙天⼈尊; 我今稽⾸禮。 離著⽽教⼈;

無染無垢塵, 三垢垢已盡, 無⼆無疇匹, 善逝為最上, 覺四諦⽌息, 沙⾨中無上, 世尊施寂滅, 無熱無瑕郄, 練除諸塵穢, 慧眼無限量, 希有難思議, 吼聲如師⼦, 降魔越四姓,

稽⾸無上尊。 樂於空寂⾏; 稽⾸⼗⼒尊。 ⼆⾜尊中尊; 稽⾸安隱智。 迴邪令入正; 稽⾸湛然迹。 其⼼當寂定; 稽⾸無垢尊。 ⽢露滅名稱; 稽⾸無等倫。 在林無所畏; 是故稽⾸禮。」

⼤迦葉有⼤威德,四辯具⾜,說此偈已,時,彼佛[卄/積]不燒⾃燃, 諸末羅等各相謂⾔:「今火猛熾,焰盛難⽌,闍維舍利,或能消盡, 當於何所求⽔滅之?」時,佛[卄/積]側有娑羅樹神,篤信佛道,尋以 神⼒滅佛[卄/積]火。

時,諸末羅復相謂⾔:「此拘⼫城左右⼗⼆由旬,所有香花,盡當採 取,供佛舍利。」尋詣城側,取諸香花,以⽤供養。 時,波婆國末羅⺠眾,聞佛於雙樹滅度,皆⾃念⾔:「今我宜往,求 舍利分,⾃於本⼟,起塔供養。」時,波婆國諸末羅即下國中,嚴四 種兵——象兵、⾺兵、⾞兵、步兵,到拘⼫城,遣使者⾔:「聞佛眾 祐,⽌此滅度,彼亦我師,敬慕之⼼,來請骨分,當於本國起塔供 養。」 拘⼫王答⽈:「如是!如是!誠如所⾔,但為世尊垂降此⼟,於茲滅 度,國內⼠⺠,當⾃供養,遠勞諸君,舍利分不可得。」 時,遮羅頗國諸跋離⺠眾,及羅摩伽國拘利⺠眾、毘留提國婆羅⾨ 眾、迦維羅衛國釋種⺠眾、毘舍離國離⾞⺠眾,及摩竭王阿闍世,聞 如來於拘⼫城雙樹間⽽取滅度,皆⾃念⾔:「今我宜往,求舍利 分。」 時,諸國王阿闍世等,即下國中,嚴四種兵——象兵、⾺兵、⾞兵、 步兵,進渡恒⽔,即勅婆羅⾨香姓:「汝持我名,入拘⼫城,致問諸

末羅等:『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吾於諸賢,每相宗敬,鄰境義和, 曾無諍訟。我聞如來於君國內⽽取滅度,唯無上尊,實我所天,故從 遠來,求請骨分,欲還本⼟,起塔供養。設與我者,舉國重寶,與君 共之。』」 時,香姓婆羅⾨受王教已,即詣彼城,語諸末羅⽈:「摩竭⼤王致問 無量:『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吾於諸君,每相宗敬,鄰境義和,曾 無諍訟。我聞如來於君國內⽽取滅度,唯無上尊,實我所天,故從遠 來,求請骨分,欲還本⼟,起塔供養。設與我者,舉國重寶,與君共 之。』」 時,諸末羅報香姓⽈:「如是!如是!誠如君⾔。但為世尊埀降此 ⼟,於茲滅度,國內⼠⺠⾃當供養,遠勞諸君,舍利分不可得。」 時,諸國王即集群⾂,眾共立議,作頌告⽈: 「吾等和議, 遜⾔求分, 四兵在此,

遠來拜⾸, 如不⾒與, 不惜⾝命,

義⽽弗獲,

當以⼒取。」

時,拘⼫國即集群⾂,眾共立議,以偈答⽈: 「遠勞諸君, 如來遺形, 彼欲舉兵, 畢命相抵,

屈辱拜⾸, 不敢相許, 吾斯亦有, 未之有畏。」

時,香姓婆羅⾨曉眾⼈⽈:「諸賢!⻑夜受佛教誡,⼝誦法⾔,⼼服 仁化,⼀切眾⽣常念欲安,寧可諍佛舍利共相殘害?如來遺形欲以廣 益,舍利現在但當分取。」 眾咸稱善,尋復議⾔:「誰堪分者?」 皆⾔香姓婆羅⾨仁智平均,可使分也。 時,諸國王即命香姓:「汝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

於時,香姓聞諸王語已,即詣舍利所,頭⾯禮畢,徐前取佛上牙,別 置⼀⾯。尋遣使者,齎佛上牙,詣阿闍世王所,語使者⾔:「汝以我 聲,上⽩⼤王:『起居輕利,遊步強耶?舍利未⾄,傾遲無量耶?今 付使者如來上牙,竝可供養,以慰企望,明星出時,分舍利訖,當⾃ 奉送。』」 時,彼使者受香姓語已,即詣阿闍世王所,⽩⾔:「香姓婆羅⾨致問 無量:『起居輕利,遊步強耶?舍利未⾄,傾遲無量耶?今付使者如 來上牙,竝可供養,以慰企望,明星出時,分舍利訖,當⾃奉 送。』」 爾時,香姓以⼀瓶受⼀⽯許,即分舍利,均為八分已,告眾⼈⾔: 「願以此瓶,眾議⾒與,⾃欲於舍起塔供養。」 皆⾔:「智哉!是為知時,即共聽與。」 時,有畢鉢村⼈⽩眾⼈⾔:「乞地燋炭,起塔供養。」皆⾔:「與 之。」

時,拘⼫國⼈得舍利分,即於其⼟起塔供養。 波婆國⼈、遮羅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羅衛國、毘舍離國、 摩竭國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歸其國,起塔供養。香姓婆羅⾨ 持舍利瓶歸起塔廟,畢鉢村⼈持地燋炭歸起塔廟。 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第九瓶塔,第⼗炭塔,第⼗⼀⽣時髮 塔。 何等時佛⽣?何等時成道?何等時滅度?沸星出時⽣,沸星出出家, 沸星出成道,沸星出滅度(丹本注云問中應有何等時出家諸本並闕)。 何等⽣⼆⾜尊? 何等得最上道? 沸星⽣⼆⾜尊, 沸星得最上道, 八⽇如來⽣, 八⽇成菩提, 八⽇⽣⼆⾜尊,

何等出叢林苦? 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出叢林苦, 沸星入涅槃城。 八⽇佛出家, 八⽇取滅度。 八⽇出叢林苦,

八⽇成最上道, ⼆⽉如來⽣, ⼆⽉成菩提, ⼆⽉⽣⼆⾜尊, ⼆⽉得最上道, 娑羅花熾盛, 於其本⽣處, ⼤慈般涅槃, 盡度諸恐畏, 佛說⻑阿含經卷第四

八⽇入泥洹城。 ⼆⽉佛出家, 八⽇取涅槃。 ⼆⽉出叢林苦, 八⽇入涅槃城。 種種光相照; 如來取滅度。 多⼈稱讚禮; 決定取滅度。

佛說⻑阿含經卷第五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三)第⼀分典尊經第三 如是我聞: ⼀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執樂天般遮翼⼦,於夜靜寂無⼈之時,放⼤光明,照耆闍崛⼭ 來⾄佛所,頭⾯禮佛⾜已,在⼀⾯立。時,般遮翼⽩世尊⾔:「昨梵 天王⾄忉利天,與帝釋共議。我親從彼聞,今者寧可向世尊說不?」 佛⾔:「汝欲說者,便可說之。」 般遮翼⾔:「⼀時,忉利諸天集法講堂,有所講論。時,四天王隨其 ⽅⾯,各當位坐,提帝賴吒天王在東⽅坐,其⾯⻄向,帝釋在前;毘 樓勒天王在南⽅坐,其⾯北向,帝釋在前;毘樓博叉天王在⻄⽅坐,

其⾯東向,帝釋在前;毘沙⾨天王在北⽅坐,其⾯南向,帝釋在前。 時,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後我坐,復有餘⼤神天,皆先於佛所,淨修 梵⾏,於此命終,⽣忉利天,使彼諸天,增益五福:⼀者天壽,⼆者 天⾊,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踊躍歡 喜⾔:『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諸天⼈有 歡喜⼼,即為忉利諸天⽽作頌⽈: 「『忉利諸天⼈, 禮敬於如來, 諸天受影福, 於佛修梵⾏, 復有諸天⼈, 佛智慧弟⼦, 忉利及因提, 禮敬於如來,

帝釋相娛樂; 最上法之王。 壽、⾊、名、樂、威; 故來⽣此間。 光⾊甚巍巍; ⽣此復殊勝。 思惟此⾃樂; 最上法之王。』

「爾時,忉利諸天聞此偈已,倍復歡喜,不能⾃勝,增益諸天眾,減 損阿須倫眾。釋提桓因⾒忉利天歡喜悅豫,即告之⽈:『諸賢!汝等

頗欲聞如來八無等法不?』時,忉利諸天⾔:『願樂欲聞!』 「帝釋報⾔:『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賢!如來、⾄真、等正 覺,⼗號具⾜,不⾒過去、未來、現在有如來、⾄真,⼗號具⾜,如 佛者也。佛法微妙,善可講說,智者所⾏,不⾒過去、未來、現在有 微妙法,如佛者也。佛由此法,⽽⾃覺悟,通達無礙,以⾃娛樂,不 ⾒過去、未來、現在能於此法⽽⾃覺悟,通達無礙,以⾃娛樂,如佛 者也。諸賢!佛以此法⾃覺悟已,亦能開⽰涅槃徑路,親近漸⾄,入 於寂滅。譬如恒河⽔、炎摩⽔,⼆⽔竝流,入於⼤海。佛亦如是,善 能開⽰涅槃徑路,親近漸⾄,入于寂滅,不⾒過去、未來、現在有能 開⽰涅槃徑路,如佛者也。諸賢!如來眷屬成就,剎利、婆羅⾨、居 ⼠、沙⾨、有智慧者,皆是如來成就眷屬,不⾒過去、未來、現在眷 屬成就,如佛者也。諸賢!如來⼤眾成就,所謂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不⾒過去、未來、現在⼤眾成就,如佛者也。諸賢!如 來⾔⾏相應,所⾔如⾏,所⾏如⾔,如是則為法法成就,不⾒過去、 未來、現在⾔⾏相應,法法成就,如佛者也。諸賢!如來多所饒益, 多所安樂,以慈愍⼼利益天⼈,不⾒過去、未來、現在多所饒益,多 所安樂,如佛者也。諸賢!是為如來八無等法。』

「時,忉利天作是說⾔:『若使世間有八佛出者,當⼤增益諸天眾, 減損阿須倫眾。』時,忉利天⾔:『且置八佛,正使七佛、六佛,乃 ⾄⼆佛出世者,亦⼤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何況八佛?』時, 釋提桓因告忉利天⾔:『我從佛聞,親從佛受,欲使⼀時⼆佛出世, 無有是處。但使如來久存於世,多所慈愍,多所饒益,天⼈獲安,則 ⼤增益諸天,減損阿須倫眾。』」 時,般遮翼⽩佛⾔:「世尊!忉利諸天所以集法講堂上者,共議思 惟,稱量觀察,有所教令,然後勅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已,各當位⽽ 坐,其坐未久,有⼤異光照于四⽅。時,忉利天⾒此光已,皆⼤驚 愕:『今此異光,將有何怪?』諸⼤神天有威德者,亦皆驚怖:『今 此異光,將有何怪?』時,⼤梵王即化為童⼦,頭五⾓髻,在⼤眾上 虛空中立,顏貌端正,與眾超絕,⾝紫⾦⾊,蔽諸天光。時,忉利天 亦不起迎,亦不恭敬,⼜不請坐。時,梵童⼦隨所詣坐,坐⽣欣悅, 譬如剎利⽔澆頭種,登王位時,踊躍歡喜。來坐未久,復⾃變⾝,作 童⼦像,頭五⾓髻,在⼤眾上虛空中坐,譬如⼒⼠坐於安座,嶷然不 動。⽽作頌⽈: 「『忉利諸天⼈,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諸天受影福, 於佛修梵⾏, 復有諸天⼈, 佛智慧弟⼦, 忉利及因提,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壽、⾊、名、樂、威; 故來⽣此間。 光⾊甚巍巍; ⽣此復殊勝。 思惟此⾃樂; 最上法之王。』

「時,諸忉利天語童⼦⽈:『吾等聞天帝釋稱說如來八無等法,歡喜 踊躍,不能⾃勝。』時,梵童⼦語忉利天⾔:『何等如來八無等法? 吾亦樂聞。』時,天帝釋即為童⼦說如來八無等法,忉利諸天、童⼦ 聞說已,倍復歡喜,不能⾃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是時, 童⼦⾒天歡喜,復增欣躍,即告忉利天⽈:『汝等欲聞⼀無等法 不?』天⽈:『善哉!願樂欲聞。』 「童⼦告⽈:『汝樂聞者,諦聽!諦受!當為汝說。』告諸天⽈: 『如來往昔為菩薩時,在所⽣處聰明多智。諸賢!當知過去久遠時, 世有王名⽈地主,第⼀太⼦名⽈慈悲。王有⼤⾂名⽈典尊,⼤⾂有⼦

名⽈焰鬘。太⼦慈悲有朋友,其朋亦與六剎利⼤⾂⽽為朋友。地主⼤ 王欲入深宮遊戲娛樂時,即以國事委付典尊⼤⾂,然後入宮作倡伎 樂,五欲⾃娛。時,典尊⼤⾂欲理國事,先問其⼦,然後決斷;有所 處分,亦問其⼦。』 「其後典尊忽然命終,時地主王聞其命終,愍念哀傷,撫膺⽽⽈: 『咄哉!何辜失國良幹?』太⼦慈悲默⾃念⾔:『王失典尊以為憂 苦,今我宜往諫於⼤王,無以彼喪⽽⽣憂苦。所以然者?典尊有⼦名 ⽈焰鬘,聰明多智乃過其⽗,今可徵召以理國事。』時,慈悲太⼦即 詣王所,具以上事⽩其⽗王,聞太⼦語已,即召焰鬘⽽告之⽈:『吾 今以汝補卿⽗處,授汝相印。彼時焰鬘受相印已,王欲入宮,復付後 事。』 「時,相焰鬘明於治理,⽗先所為焰鬘亦知,⽗所不及焰鬘亦知,其 後名稱流聞海內,天下咸稱為⼤典尊。時,⼤典尊後作是念:『今王 地主年已朽邁,餘壽未幾,若以太⼦紹王位者,未為難也,我今寧可 先往語彼六剎利⼤⾂,今王地主年已朽邁,餘壽未幾,若以太⼦紹王 位者,未為難也。君等亦當別封王⼟,居位之⽇,勿相忘也。』

「時,⼤典尊即往詣六剎利⼤⾂,⽽告之⽈:『諸君!當知今王地主 年已朽邁,餘壽未幾,若以太⼦紹王位者,未為難也。汝等可往⽩太 ⼦此意,我等與尊⽣⼩知舊,尊苦我苦,尊樂我樂。今王衰老,年已 朽邁,餘壽未幾,今者太⼦紹王位者,未為難也,尊設登位,當與我 封。』時,六剎利⼤⾂聞其語已,即詣太⼦,說如上事。太⼦報⾔: 『設吾登位,列⼟封國,當更與誰?』 「時,王未久忽然⽽崩,國中⼤⾂尋拜太⼦補王正位。王居位已,默 ⾃思念:『今立宰相,宜准先王。』復⾃思念:『誰堪此舉?正當即 任⼤典尊位。』時,王慈悲即告⼤典尊:『我今使汝即於相位,授以 印信,汝當勤憂,綜理國事。』時,⼤典尊聞王教已,即受印信,王 每入宮,輙以後事付⼤典尊。 「⼤典尊復⾃念⾔:『吾今宜往六剎利所,問其寧憶昔所⾔不?』即 尋往詣語剎利⽈:『汝今寧憶昔所⾔不?今者太⼦以登王位,隱處深 宮,五欲⾃娛,汝等今者可往問王,王居天位,五欲⾃娛,寧復能憶 昔所⾔不?』時,六剎利聞是語已,即詣王所,⽩⼤王⾔:『王居天 位,五欲⾃娛,寧復能憶昔所⾔不?列⼟封⾢,誰應居之?』王⽈: 『不忘昔⾔,列⼟封⾢,非卿⽽誰?』王復⾃念:『此閻浮提地,內

廣外狹,誰能分此以為七分?』復⾃念⾔:『唯有⼤典尊乃能分 爾。』即告之⽈:『汝可分此閻浮提地,使作七分。』 「時,⼤典尊即尋分之,王所治城,村⾢郡國,皆悉部分,六剎利國 亦與分部。王⾃慶⾔:『我願已果!』時,六剎利復⾃慶幸:『我願 已果,得成此業,⼤典尊⼒也。』六剎利王復⾃思念:『吾國初建, 當須宰輔,誰能堪任?如⼤典尊,即當使之,通領國事。』爾時,六 剎利王即命典尊,⽽告之⽈:『吾國須相,卿當為吾通領國事。』於 是,六國各授相印。 「時,⼤典尊受相印已,六王入宮遊觀娛樂,時,皆以國事付⼤典 尊,⼤典尊理七國事,無不成辦。時,國內有七⼤居⼠,典尊亦為處 分家事,⼜能教授七百梵志諷誦經典,七王敬視⼤典尊相,猶如神 明,國七居⼠視如⼤王,七百梵志視如梵天。時,七國王、七⼤居 ⼠、七百梵志皆⾃念⾔:『⼤典尊相,常與梵天相⾒,⾔語坐起親 善。』 「時,⼤典尊默識七王、居⼠、梵志意,謂:『我常與梵天相⾒,⾔ 語坐起;然我實不⾒梵天,不與⾔語,不可餐默,虛受此稱。我亦曾

聞諸先宿⾔:「於夏四⽉閑居靜處,修四無量者,梵天則下,與共相 ⾒。」今我寧可修四無量,使梵天下,共相⾒不?』於是,典尊⾄七 王所⽽⽩王⾔:『唯願⼤王顧臨國事,我欲於夏四⽉修四無量。』七 王告⽈:『宜知是時。』⼤典尊相⼜告七居⼠:『汝等各勤⼰務,吾 欲夏四⽉修四無量。』居⼠⽈:『諾!宜知是時。』⼜告七百梵志: 『卿等當勤諷誦,轉相教授,我欲於夏四⽉修四無量。』梵志⽈: 『諾!今者⼤師宜知是時。』 「時,⼤典尊於彼城東造閑靜室,於夏四⽉,即於彼⽌,修四無量, 然彼梵天猶不來下,典尊⾃念:『我聞先宿舊⾔,於夏四⽉,修四無 量,梵天下現。今者寂然,聊無髣髴。』時,⼤典尊以⼗五⽇⽉滿 時,出其靜室,於露地坐,坐未久頃,有⼤光現,典尊默念:『今此 異光,將無是梵欲下瑞耶?』 「時,梵天王即化為童⼦,頭五⾓髻,在典尊上虛空中坐,典尊⾒ 已,即說頌⽈: 「『此是何天像? 光照於四⽅,

在於虛空中, 如⼤火[卄/積]燃』。

「時,梵童⼦以偈報⽈: 「『唯梵世諸天, 其餘⼈謂我,

知我梵童⼦, 祀祠於⼤神。』

「時,⼤典尊以偈報⽈: 「『今我當諮承, 設種種上味,

奉誨致恭敬, 願天知我⼼。』

「時,梵童⼦以偈報⽈: 「『典尊汝所修, 今設此供養,

為欲何志求? 當為汝受之。』

「⼜告⼤典尊:『汝若有所問,⾃恣問之,當為汝說。』時,⼤典尊 即⾃念⾔:『我今當問現在事耶?問未然事耶?』復⾃念⾔:『今世 現事,⽤復問為?當問未然幽冥之事。』即向梵童⼦以偈問⽈:

「『今我問梵童, 學何住何法,

能決疑無疑, 得⽣於梵天?』

「時,梵童⼦以偈報⽈: 「『當捨我⼈想, 除欲無臭穢,

獨處修慈⼼, 乃得⽣梵天。』

「時,⼤典尊聞是偈已,即⾃念⾔:『梵童⼦說偈,宜除臭穢,我不 解此,今宜更問。』時,⼤典尊即以偈問⽈: 「『梵偈⾔臭穢, 誰開世間⾨,

願今為我說, 墮惡不⽣天?』

「時,梵童⼦以偈報⽈: 「『欺妄懷嫉妬, 貪欲瞋恚癡,

習慢增上慢, ⾃恣藏於⼼。

此世間臭穢, 此開世間⾨,

今說令汝知, 墮惡不⽣天。』

「時,⼤典尊聞此偈已,復⾃念⾔:『梵童⼦所說臭穢之義我今已 解,但在家者無由得除,今我寧可捨世出家,剃除鬚髮,法服修道 耶!』 「時,梵童⼦知其志念,以偈告⽈: 「『汝能有勇猛, 智者之所為,

此志為勝妙; 死必⽣梵天。』

「於是,梵童⼦忽然不現。 「時,⼤典尊還詣七王⽩⾔:『⼤王!唯願垂神善理國事,今我意欲 出家離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親於梵童⼦聞說臭穢,⼼甚惡 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彼時,七王即⾃念⾔:『凡婆羅⾨多貪 財寶,我今寧可⼤開庫藏,恣其所須,使不出家。』時,七國王即命

典尊,⽽告之⽈:『設有所須,吾盡相與,不⾜出家。』時,⼤典尊 尋⽩王⽈:『我今以為蒙王賜已,我亦⼤有財寶,今者盡留以上⼤ 王,願聽出家,遂我志願。』 「時,七國王復作是念:『凡婆羅⾨多貪美⾊,今我寧可出宮婇女, 以滿其意,使不出家。』王即命典尊⽽告之⽈:『若須婇女,吾盡與 汝,不⾜出家。』典尊報⽈:『我今已為蒙王賜已,家內⾃有婇女眾 多,今盡放遣,求離恩愛,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我親從梵童⼦聞說 臭穢,⼼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 「時,⼤典尊向慈悲王,以偈頌⽈: 「『王當聽我⾔, 賜財寶婇女,

王為⼈中尊, 此寶非所樂。』

「時,慈悲王以偈報⽈: 「『檀特伽陵城, 阿槃⼤天城,

阿婆布和城, 鴦伽瞻婆城,

數彌薩羅城, 婆羅伽⼫城, 五欲有所少, 宜共理國事,

⻄陀路樓城, 盡汝典尊造, 吾盡當相與; 不⾜出家去。』

「時,⼤典尊以偈報⽈: 「『我五欲不少, 已聞天所語,

⾃不樂世間; 無⼼復在家。』

「時,慈悲王以偈報⽈: 「『⼤典尊所⾔, 捨離於五欲,

為從何天聞, 今問當答我。』

「時,⼤典尊以偈答⽈: 「『昔我於靜處,

獨坐⾃思惟;

時梵天王來, 我從彼聞已,

普放⼤光明; 不樂於世間。』

「時,慈悲王以偈告⽈: 「『⼩住⼤典尊, 然後俱出家, 譬如虛空中, 今我清淨信,

共弘善法化; 汝即為我師。 清淨琉璃滿; 充徧佛法中。』

「時,⼤典尊復作頌⽈: 「『諸天及世⼈, 蠲除諸穢污,

皆應捨五欲, 淨修於梵⾏。』

「爾時,七國王語⼤典尊⽈:『汝可留住七歲之中,極世五欲,共相 娛樂,然後捨國,各付⼦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獲,我亦 當同。』時,⼤典尊報七王⽈:『世間無常,⼈命逝速,喘息之間,

猶亦難保,乃⾄七歲,不亦遠耶?』七王⼜⾔:『七歲遠者,六歲、 五歲,乃⾄⼀歲,留住靜宮,極世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捨國,各付 ⼦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時,⼤典尊復 報王⽈:『此世間無常,⼈命逝速,喘息之間,猶亦難保,乃⾄⼀歲 尚亦久爾,如是七⽉,⾄于⼀⽉,猶復不可。』王⼜語⾔:『可⾄七 ⽇,留住深宮,極世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捨國,各付⼦弟,俱共出 家,不亦善耶?』⼤典尊答⽈:『七⽇不遠,⾃可留爾,唯願⼤王勿 違信誓,過七⽇已,王若不去,我⾃出家。』 「時,⼤典尊⼜⾄七居⼠所語⾔:『汝等各理⼰務,吾欲出家,修無 為道。所以然者?我親從梵天聞說臭穢,⼼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 得除。』時,七居⼠報典尊⽈:『善哉!斯志!宜知是時,我等亦欲 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時,⼤典尊復詣七百梵志所,⽽告之⽈:『卿等當勤諷誦,廣探道 義,轉相教授,吾欲出家修無為道。所以然者?我親從梵天聞說臭 穢,⼼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時,七百梵志⽩典尊⽈: 『⼤師!勿出家也。夫在家安樂,五欲⾃娛,多⼈侍從,⼼無憂苦。 出家之⼈獨在空野,所欲悉無,無可貪取。』典尊報⽈:『吾若以在

家為樂,出家為苦,終不出家;吾以在家為苦,出家為樂,故出家 爾。』梵志答⽈:『⼤師出家,我亦出家;⼤師所⾏,我亦盡當 ⾏。』 「時,⼤典尊⾄諸妻所,⽽告之⽈:『卿等隨宜欲住者住,欲歸者 歸,吾欲出家,求無為道,具論上事,明出家意。』時,諸婦答⽈: 『⼤典尊在,⼀如我夫,⼀如我⽗,設今出家,亦當隨從,典尊所 ⾏,我亦宜⾏。』 「過七⽇已,時,⼤典尊即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捨家⽽去。時,七 國王、七⼤居⼠、七百梵志及四⼗夫⼈,如是展轉,有八萬四千⼈同 時出家,從⼤典尊。時,⼤典尊與諸⼤眾遊⾏諸國,廣弘道化,多所 饒益。 「爾時,梵王告諸天眾⽈:『時,典尊⼤⾂豈異⼈乎?莫造斯觀,今 釋迦文佛即其⾝也。世尊爾時過七⽇已,出家修道,將諸⼤眾,遊⾏ 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汝等若於我⾔有餘疑者,世尊今在耆闍 崛⼭,可往問也,如佛所⾔,當受持之。』」

般遮翼⾔:「我以是緣,故來詣此。唯然,世尊!彼⼤典尊即世尊是 耶?世尊爾時過七⽇已,出家修道,與七國王乃⾄八萬四千⼈同時出 家,遊⾏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耶?」 佛告般遮翼⽈:「爾時⼤典尊豈異⼈乎?莫造斯觀,即我⾝是也。爾 時,舉國男女⾏來舉動,有所破損,皆尋舉聲⽈:『南無⼤典尊七王 ⼤相!南無⼤典尊七王⼤相!』如是⾄三。般遮翼!時,⼤典尊有⼤ 德⼒,然不能為弟⼦說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不能使⾄安隱之 處。其所說法,弟⼦受⾏,⾝壞命終,得⽣梵天;其次,⾏淺者⽣他 化⾃在天;次⽣化⾃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剎 利、婆羅⾨、居⼠⼤家,所欲⾃在。 「般遮翼!彼⼤典尊弟⼦,皆無疑出家,有果報,有教誡,然非究竟 道,不能使得究竟梵⾏,不能使⾄安隱之處。其道勝者,極⾄梵天 爾。今我為弟⼦說法,則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究竟安隱,終 歸涅槃。我所說法弟⼦受⾏者,捨有漏成無漏,⼼解脫、慧解脫。於 現法中,⾃⾝作證:⽣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其 次,⾏淺者斷五下結,即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此。其次,三結 盡,薄婬、怒、癡,⼀來世間⽽般涅槃;其次,斷三結,得須陀洹,

不墮惡道,極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諸弟⼦不疑出家,有果 報,有教誡,究竟道法,究竟梵⾏,究竟安隱,終歸滅度。」 爾時,般遮翼聞佛所說,歡喜奉⾏。 (四)佛說⻑阿含第⼀分闍尼沙經第四 如是我聞: ⼀時,佛遊那提揵稚住處,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尊者阿難在靜室坐,默⾃思念:「甚奇!甚特!如來授⼈記 別,多所饒益。彼伽伽羅⼤⾂命終,如來記之,此⼈命終,斷五下 結,即於天上⽽取滅度,不來此世。第⼆迦陵伽,三毘伽陀,四伽利 輸,五遮樓,六婆耶樓,七婆頭樓,八藪婆頭,九他梨舍[少/兔],⼗ 藪達梨舍[少/兔],⼗⼀耶輸,⼗⼆耶輸多樓,諸⼤⾂等命終,佛亦記 之,斷五下結,即於天上⽽取滅度,不來⽣此。復有餘五⼗⼈命終, 佛亦記之,斷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含,⼀來此世便盡苦際。 復有五百⼈命終,佛亦記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

返必盡苦際。有佛弟⼦處處命終,佛皆記之,某⽣某處、某⽣某處。 鴦伽國、摩竭國、迦⼫國、居薩羅國、拔祇國、末羅國、⽀提國、拔 沙國、居樓國、般闍羅國、頗漯波國、阿般提國、婆蹉國、蘇羅婆 國、乾陀羅國、劍洴沙國,彼⼗六⼤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摩竭國 ⼈皆是王種王所親任,有命終者,佛不記之。」 爾時,阿難於靜室起,⾄世尊所,頭⾯禮⾜,在⼀⾯坐,⽽⽩佛⾔: 「我向於靜室默⾃思念:『甚奇!甚特!佛授⼈記,多所饒益,⼗六 ⼤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唯摩竭國⼈,王所親任,有命終者,獨不 蒙記。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唯願世尊當為記之!饒益⼀切,天⼈得 安。⼜佛於摩竭國得道,其國⼈命終,獨不與記。唯願世尊當為記 之!唯願世尊當為記之!⼜摩竭國缾沙王為優婆塞,篤信於佛,多設 供養,然後命終,由此王故,多⼈信解,供養三寶,⽽今如來不為授 記。唯願世尊當與記之!饒益眾⽣,使天⼈得安。』」爾時,阿難為 摩竭⼈勸請世尊,即從座起,禮佛⽽去。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那伽城乞食已,⾄⼤林處坐⼀樹下,思惟摩 竭國⼈命終⽣處。時,去佛不遠,有⼀⿁神,⾃稱⼰名,⽩世尊⽈: 「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

佛⾔:「汝因何事,⾃稱⼰名為闍尼沙?(闍尼沙秦⾔勝結使)。汝因何法, ⾃以妙⾔稱⾒道迹?」 闍尼沙⾔:「非餘處也。我本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念 佛⽽取命終,故得⽣為毘沙⾨天王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 須陀洹,不墮惡道,於七⽣中常名闍尼沙。」 時,世尊於⼤林處隨宜住已,詣那陀揵稚處,就座⽽坐,告⼀比丘: 「汝持我聲,喚阿難來。」 對⽈:「唯然!」即承佛教,往喚阿難。 阿難尋來,⾄世尊所,頭⾯禮⾜,在⼀⾯住,⽽⽩佛⾔:「今觀如來 顏⾊勝常,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乃爾?」 爾時,世尊告阿難⽈:「汝向因摩竭國⼈來⾄我所,請記⽽去,我尋 於後,著衣持鉢,入那羅城乞食,乞食訖已,詣彼⼤林,坐⼀樹下, 思惟摩竭國⼈命終⽣處。時,去我不遠,有⼀⿁神,⾃稱⼰名,⽽⽩ 我⾔:『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汝曾聞彼闍尼沙名

不?」 阿難⽩佛⾔:「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怖畏,衣⽑為竪。世 尊!此⿁神必有⼤威德,故名闍尼沙爾。」 佛⾔:「我先問彼:『汝因何法,⾃以妙⾔稱⾒道迹?』闍尼沙⾔: 『我不於餘處,不在餘法。我昔為⼈王,為世尊弟⼦,以篤信⼼為優 婆塞,⼀⼼念佛,然後命終,為毘沙⾨天王作⼦,得須陀洹,不墮惡 趣,極七往返,乃盡苦際,於七⽣名中,常名闍尼沙。⼀時,世尊在 ⼤林中⼀樹下坐,我時乘天千輻寶⾞,以少因緣,欲詣毘樓勒天王, 遙⾒世尊在⼀樹下,顏貌端正,諸根寂定,譬如深淵澄靜清明,⾒已 念⾔,我今寧可往問世尊,摩竭國⼈有命終者,當⽣何所?⼜復⼀ 時,毘沙⾨王⾃於眾中,⽽說偈⾔: 「『我等不⾃憶, 今遭遇世尊,

過去所更事; 壽命得增益。』

「⼜復⼀時,忉利諸天以少因緣,集在⼀處。時,四天王各當位坐,

提頭賴吒在東⽅坐,其⾯⻄向,帝釋在前;毘樓勒叉天在南⽅坐,其 ⾯北向,帝釋在前;毘樓博叉天王在⻄⽅坐,其⾯東向,帝釋在前; 毘沙⾨天王在北⽅坐,其⾯南向,帝釋在前。時,四天王皆先坐已, 然後我坐。復有餘諸⼤神天,皆先於佛所,淨修梵⾏,於此命終,⽣ 忉利天,增益諸天,受天五福:⼀者天壽,⼆者天⾊,三者天名稱, 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踊躍歡喜⾔:『增益諸天 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忉利諸天有歡喜⼼,即作頌 ⽈: 「『忉利諸天⼈, 禮敬於如來, 諸天受影福, 於佛修梵⾏, 復有諸天⼈, 佛智慧弟⼦, 忉利及因提, 禮敬於如來,

帝釋相娛樂; 最上法之法。 壽、⾊、名、樂威; 故來⽣此間。 光⾊甚巍巍; ⽣此復殊勝。 思惟此⾃樂; 最上法之法。』

「闍尼沙神復⾔:『所以忉利諸天集法堂者,共議思惟,觀察稱量, 有所教令,然後勅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當位⽽坐。其坐未久,有 ⼤異光照于四⽅,時,忉利天⾒此異光,皆⼤驚愕,今此異光將有何 怪?餘⼤神天有威德者,皆亦驚恠,今此異光將有何怪?時,⼤梵王 即化作童⼦,頭五⾓髻,在天眾上虛空中立,顏貌端正,與眾超絕, ⾝紫⾦⾊,蔽諸天光。時,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不請坐。 時,梵童⼦隨所詣座,座⽣欣悅,譬如剎利⽔澆頭種,登王位時,踊 躍歡喜。其坐未久,復⾃變⾝,作童⼦像,頭五⾓髻,在⼤眾上虛空 中坐。譬如⼒⼠坐於安座,嶷然不動,⽽作頌⽈: 「『調伏無上尊, ⼤明演明法, 使清淨眾⽣,

教世⽣明處; 梵⾏無等侶, ⽣於淨妙天。』

「時,梵童⼦說此偈已,告忉利天⽈:『其有⾳聲,五種清淨,乃名 梵聲。何等五?⼀者其⾳正直,⼆者其⾳和雅,三者其⾳清徹,四者 其⾳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我今更說,汝等善 聽!如來弟⼦摩竭優婆塞,命終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須陀

洹者,有⽣他化⾃在天者,有⽣化⾃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 天王者,有⽣剎利、婆羅⾨、居⼠⼤家,五欲⾃然者。』時,梵童⼦ 以偈頌⽈: 「『摩竭優婆塞, 八萬四千⼈, 成就須陀洹, 俱乘平正路, 此等群⽣類, 智慧捨恩愛, 於彼諸天眾, ⾔得須陀洹,

諸有命終者, 吾聞俱得道。 不復墮惡趣, 得道能救濟。 功德所扶持, 慚愧離欺妄。 梵童記如是; 諸天皆歡喜。』

「時,毗沙⾨王聞此偈已,歡喜⽽⾔:『世尊出世說真實法,甚奇! 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來出世,說如是法。於未來世,當復有 佛說如是法,能使忉利諸天發歡喜⼼。』 「時,梵童⼦告毗沙⾨王⽈:『汝何故作此⾔?如來出世說如是法,

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來以⽅便⼒說善不善,具⾜說法⽽無所 得,說空淨法⽽有所得,此法微妙,猶如醍醐。』 「時,梵童⼦⼜告忉利天⽈:『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更為汝說。 如來、⾄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何謂為四?⼀者內⾝觀,精勤不懈, 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受 意法觀,亦復如是,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觀已,⽣ 他⾝智;內觀受已,⽣他受智;內觀意已,⽣他意智;內觀法已,⽣ 他法智,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念處。復次,諸天!汝等善聽!吾當 更說,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何等為七?正⾒、正志、正語、正 業、正命、正⽅便、正念,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復次,諸 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何等謂四?⼀者欲定滅⾏成就修習神 ⾜。⼆者精進定滅⾏成就修習神⾜。三者意定滅⾏成就修習神⾜。四 者思惟定滅⾏成就修習神⾜,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 「⼜告諸天:『過去諸沙⾨、婆羅⾨以無數⽅便,現無量神⾜,皆由 四神⾜起;正使當來沙⾨、婆羅⾨無數⽅便,現無量神⾜,亦皆由是 四神⾜起;如今現在沙⾨、婆羅⾨無數⽅便,現無量神⾜者,亦皆由 是四神⾜起。』時,梵童⼦即⾃變化形為三⼗三⾝,與三⼗三天⼀⼀

同坐,⽽告之⽈:『汝今⾒我神變⼒不?』答⽈:『唯然已⾒。』梵 童⼦⽈:『我亦修四神⾜故,能如是無數變化。』 「時,三⼗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獨於我坐⽽說是語,⽽彼梵童 ⼀化⾝語,餘化亦語;⼀化⾝默,餘化亦默。』時,彼梵童還攝神 ⾜,處帝釋坐,告忉利天⽈:『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真⾃ 以⼰⼒開三徑路,⾃致正覺。何謂為三?或有眾⽣親近貪欲,習不善 ⾏,彼⼈於後近善知識,得聞法⾔,法法成就,於是離欲捨不善⾏, 得歡喜⼼,恬然快樂,⼜於樂中,復⽣⼤喜;如⼈捨於麤食,食百味 飯,食已充⾜,復求勝者。⾏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於樂 中,復⽣⼤喜,是為如來⾃以⼰⼒開初徑路,成最正覺。⼜有眾⽣多 於瞋恚,不捨⾝、⼝、意惡業,其⼈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法法 成就,離⾝惡⾏、⼝、意惡⾏,⽣歡喜⼼,恬然快樂,⼜於樂中,復 ⽣⼤喜;如⼈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復求勝者。⾏者如 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於樂中,復⽣⼤喜,是為如來開第⼆徑 路。⼜有眾⽣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習、盡、道,其 ⼈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 習、盡、道,捨不善⾏,⽣歡喜⼼,恬然快樂,⼜於樂中,復⽣⼤

喜;如⼈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復求勝者。⾏者如是,離 不善法,得歡喜樂,⼜於樂中,復⽣⼤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時,梵童⼦於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天王復為眷屬說此正法, 闍尼沙神復於佛前說是正法,世尊復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為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是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五

佛說⻑阿含經卷第六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五)第⼆分初⼩緣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舍衛國清信園林鹿⺟講堂,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有⼆婆羅⾨以堅固信往詣佛所,出家為道,⼀名婆悉吒,⼆名 婆羅墮。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在講堂上彷徉經⾏。時,婆悉吒⾒佛 經⾏,即尋速疾詣婆羅墮,⽽語之⾔:「汝知不耶?如來今者出於靜 室,堂上經⾏,我等可共詣世尊所,儻聞如來有所⾔說。」時,婆羅 墮聞其語已,即共詣世尊所,頭⾯禮⾜,隨佛經⾏。 爾時,世尊告婆悉吒⽈:「汝等⼆⼈出婆羅⾨種,以信堅固於我法中 出家修道耶?」

答⽈:「如是!」 佛⾔:「婆羅⾨!今在我法中出家為道,諸婆羅⾨得無嫌責汝耶?」 答⽈:「唯然!蒙佛⼤恩,出家修道,實⾃為彼諸婆羅⾨所⾒嫌 責。」 佛⾔:「彼以何事⽽嫌責汝?」 尋⽩佛⾔:「彼⾔:『我婆羅⾨種最為第⼀,餘者卑劣;我種清⽩, 餘者⿊冥;我婆羅⾨種出⾃梵天,從梵⼝⽣,於現法中得清淨解,後 亦清淨;汝等何故捨清淨種,入彼瞿曇異法中耶?』世尊!彼⾒我於 佛法中出家修道,以如此⾔⽽呵責我。」 佛告婆悉吒:「汝觀諸⼈愚冥無識猶如禽獸,虛假⾃稱:『婆羅⾨種 最為第⼀,餘者卑劣;我種清⽩,餘者⿊冥;我婆羅⾨種出⾃梵天, 從梵⼝⽣,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 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婆羅 ⾨,⾃恃種姓,懷憍慢⼼,於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捨離種

姓,除憍慢⼼,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惡下流,我法不 爾。」 佛告婆悉吒:「有四姓種,善惡居之,智者所舉,智者所責。何謂為 四?⼀者剎利種,⼆者婆羅⾨種,三者居⼠種,四者⾸陀羅種。婆悉 吒!汝聽剎利種中有殺⽣者,有盜竊者,有婬亂者,有欺妄者,有兩 舌者,有惡⼝者,有綺語者,有慳貪者,有嫉妬者,有邪⾒者;婆羅 ⾨種、居⼠種、⾸陀羅種亦皆如是,雜⼗惡⾏。婆悉吒!夫不善⾏有 不善報,為⿊冥⾏則有⿊冥報,若使此報獨在剎利、居⼠、⾸陀羅 種,不在婆羅⾨種者,則婆羅⾨種應得⾃⾔:『我婆羅⾨種最為第 ⼀,餘者卑劣;我種清⽩,餘者⿊冥;我婆羅⾨種出⾃梵天,從梵⼝ ⽣,現得清淨,後亦清淨。』若使⾏不善⾏有不善報,為⿊冥⾏有⿊ 冥報,必在婆羅⾨種、剎利、居⼠、⾸陀羅種者,則婆羅⾨不得獨 稱:『我種清淨,最為第⼀。』 「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不殺者,有不盜、不婬、不妄語、不兩舌、 不惡⼝、不綺語、不慳貪、不嫉妬、不邪⾒;婆羅⾨種、居⼠、⾸陀 羅種亦皆如是,同修⼗善。夫⾏善法必有善報,⾏清⽩⾏必有⽩報, 若使此報獨在婆羅⾨,不在剎利、居⼠、⾸陀羅者,則婆羅⾨種應得

⾃⾔:『我種清淨,最為第⼀。』若使四姓同有此報者,則婆羅⾨不 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 佛告婆悉吒:「今者現⾒婆羅⾨種,嫁娶產⽣,與世無異,⽽作詐 稱:『我是梵種,從梵⼝⽣,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汝今 當知,今我弟⼦,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 問:『汝誰種姓?』當答彼⾔:『我是沙⾨釋種⼦也。』亦可⾃稱: 『我是婆羅⾨種,親從⼝⽣,從法化⽣,現得清淨,後亦清淨。』所 以者何?⼤梵名者即如來號,如來為世間眼,法為世間智,為世間 法,為世間梵,為世間法輪,為世間⽢露,為世間法主。 「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篤信於佛、如來、⾄真、等正覺,⼗號具 ⾜,篤信於法,信如來法,微妙清淨,現可修⾏,說無時節,⽰泥洹 要,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教;篤信於僧,性善質直,道果成 就,眷屬成就,佛真弟⼦法法成就;所謂眾者,戒眾成就,定眾、慧 眾、解脫眾、解脫知⾒眾成就。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 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 為如來弟⼦眾也。可敬可尊,為世福⽥,應受⼈供;篤信於戒,聖戒 具⾜,無有缺漏,無諸瑕隙,亦無點污,智者所稱,具⾜善寂。婆悉

吒!諸婆羅⾨種、居⼠、⾸陀羅種亦應如是篤信於佛、信法、信眾, 成就聖戒。婆悉吒!剎利種中亦有供養羅漢,恭敬禮拜者;婆羅⾨、 居⼠、⾸陀羅亦皆供養羅漢,恭敬禮拜。」 佛告婆悉吒:「今我親族釋種亦奉波斯匿王,宗事禮敬,波斯匿王復 來供養禮敬於我,彼不念⾔:『沙⾨瞿曇出於豪族,我姓卑下;沙⾨ 瞿曇出⼤財富、⼤威德家,我⽣下窮鄙陋⼩家故,致供養禮敬如來 也。』波斯匿王於法觀法,明識真偽,故⽣淨信,致敬如來⽿。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命終皆 ⽣光⾳天,⾃然化⽣,以念為食,光明⾃照,神⾜⾶空,其後此地盡 變為⽔,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星辰,亦無晝夜年⽉歲數, 唯有⼤冥。其後此⽔變成⼤地,光⾳諸天福盡命終,來⽣此間。雖來 ⽣此,猶以念食,神⾜⾶空,⾝光⾃照,於此住久,各⾃稱⾔:『眾 ⽣!眾⽣!』其後此地⽢泉涌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易者,⾒ 此泉已,默⾃念⾔:『此為何物?可試甞之。』即內指泉中,⽽試甞 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抄⾃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 ⾜,其餘眾⽣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轉 麤,肌⾁堅[⾰*卬],失天妙⾊,無復神⾜,履地⽽⾏,⾝光轉滅,天

地⼤冥。 「婆悉吒!當知天地常法,⼤冥之後,必有⽇⽉星像現於虛空,然後 ⽅有晝夜晦明、⽇⽉歲數。爾時,眾⽣但食地味,久住世間,其食多 者,顏⾊麤醜;其食少者,⾊猶悅澤,好醜端正,於是始有;其端正 者,⽣憍慢⼼,輕醜陋者;其醜陋者,⽣嫉惡⼼,憎端正者。眾⽣於 是各共忿諍,是時⽢泉⾃然枯涸,其後此地⽣⾃然地肥,⾊味具⾜, 香潔可食,是時眾⽣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麤醜;其 食少者,⾊猶悅澤。其端正者,⽣憍慢⼼,輕醜陋者;其醜陋者,⽣ 嫉惡⼼,憎端正者,眾⽣於是各共諍訟,是時地肥遂不復⽣。 「其後此地復⽣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復取食 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轉麤醜,其食少者,⾊猶悅澤,端正醜 陋,迭相是非,遂⽣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其後此地⽣⾃然粳 米,無有糠糩,⾊味具⾜,香潔可食;是時眾⽣復取食之,久住於 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欲,轉相親近,其餘眾⽣⾒已,語 ⾔:『汝所為非!汝所為非!』即排擯驅遣出於⼈外,過三⽉已,然 後還歸。」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習於非法,極情恣 欲,無有時節,以慙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翫習非 法,婬欲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 ⽣食⾃然粳米,隨取隨⽣,無可窮盡。時,彼眾⽣有懈惰者,默⾃念 ⾔:『朝食朝取,暮食暮取,於我勞勤,今欲併取,以終⼀⽇。』即 尋併取;於後等侶喚共取米,其⼈答⽈:『我已併取,以供⼀⽇,汝 欲取者,⾃可隨意。』彼⼈復⾃念⾔:『此⼈黠慧,能先儲積,我今 亦欲積粮,以供三⽇。』其⼈即儲三⽇餘粮。有餘眾⽣復來語⾔: 『可共取米。』答⾔:『吾已先積三⽇餘粮,汝欲取者可往⾃取。』 彼⼈復念:『此⼈黠慧,先積餘粮,以供三⽇,吾當效彼,積粮以供 五⽇。』即便往取。 「時,彼眾⽣競儲積已,粳米荒穢,轉⽣糠糩,刈已不⽣。時,彼眾 ⽣⾒此不悅,遂成憂迷,各⾃念⾔:『我本初⽣,以念為食,神⾜⾶ 空,⾝光⾃照,於世久住,其後此地⽢泉涌出,狀如酥蜜,香美可 食,我等時共食之;食之轉久,其食多者,顏⾊麤醜;其食少者,⾊ 猶悅澤。由是食故,使我等顏⾊有異,眾⽣於是各懷是非,迭相憎 嫉,是時⽢泉⾃然枯竭,其後此地⽣⾃然地肥,⾊味具⾜,香美可

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其食多者,顏⾊麤醜,其食少者,顏⾊悅 澤,眾⽣於是復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其後復⽣麤 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多食⾊麤,少食⾊悅, 復⽣是非,共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現。更⽣⾃然粳米,無有糠 糩,時,我曹等復取食之,久住於世,其懈怠者,競共儲積,由是粳 米荒穢,轉⽣糠糩,刈已不⽣,今當如何?』復⾃相謂⾔:『當共分 地,別立幖幟。』即尋分地,別立幖幟。 「婆悉吒!猶此因緣,始有⽥地名⽣。彼時眾⽣別封⽥地,各立疆 畔,漸⽣盜⼼,竊他⽲稼,其餘眾⽣⾒已,語⾔:『汝所為非!汝所 為非!⾃有⽥地,⽽取他物,⾃今已後,勿復爾也。』其彼眾⽣猶盜 不已,其餘眾⽣復重呵責⽽猶不已,便以⼿加之,告諸⼈⾔:『此⼈ ⾃有⽥稼,⽽盜他物。』其⼈復告:『此⼈打我。』時,彼眾⼈⾒⼆ ⼈諍已,愁憂不悅,懊惱⽽⾔:『眾⽣轉惡,世間乃有此不善,⽣穢 惡不淨,此是⽣、老、病、死之原,煩惱苦報墮三惡道,由有⽥地致 此諍訟。今者寧可立⼀⼈為主以治理之,可護者護,可責者責,眾共 減米,以供給之,使理諍訟。』 「時,彼眾中⾃選⼀⼈,形體⻑⼤,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語之

⾔:『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 集米,以相供給。』時,彼⼀⼈聞眾⼈⾔,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 ⼈即共集米供給。時,彼⼀⼈復以善⾔慰勞眾⼈,眾⼈聞已,皆⼤歡 喜,皆共稱⾔:『善哉!⼤王!善哉!⼤王!』於是,世間便有王 名,以正法治⺠,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 「時,彼眾中獨有⼀⼈作如是念:『家為⼤患,家為毒刺,我今寧可 捨此居家,獨在⼭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林,寂默思 惟,⾄時持器入村乞食,眾⼈⾒已,皆樂供養,歡喜稱讚:『善哉! 此⼈能捨家居,獨處⼭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世間始有 婆羅⾨名⽣。彼婆羅⾨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間,誦習為 業,⼜⾃稱⾔:『我是不禪⼈!』於是,世⼈稱不禪婆羅⾨。由入⼈ 間故,名為⼈間婆羅⾨,於是,世間有婆羅⾨種;彼眾⽣中有⼈好營 居業,多積財寶,因是眾⼈名為居⼠;彼眾⽣中有多機巧,多所造 作,於是世間始有⾸陀羅⼯巧之名。 「婆悉吒!今此世間有四種名,第五有沙⾨眾名。所以然者?婆悉 吒!剎利眾中,或時有⼈⾃厭⼰法,剃除鬚髮,⽽披法服,於是始有 沙⾨名⽣。婆羅⾨種、居⼠種、⾸陀羅種,或時有⼈⾃厭⼰法,剃除

鬚髮,法服修道,名為沙⾨。婆悉吒!剎利種中,⾝⾏不善,⼝⾏不 善,意⾏不善⾝壞命終,必受苦報。婆羅⾨種、居⼠種、⾸陀羅種, ⾝⾏不善,⼝⾏不善,意⾏不善,⾝壞命終,必受苦報。婆悉吒!剎 利種中,有⾝⾏善,⼝、意⾏善,⾝壞命終,必受樂報。婆羅⾨、居 ⼠、⾸陀羅種中,⾝⾏善,⼝、意⾏善,⾝壞命終,必受樂報。婆悉 吒!剎利眾中,⾝⾏⼆種,⼝、意⾏⼆種,⾝壞命終,受苦樂報。婆 羅⾨種、居⼠種、⾸陀羅種,⾝⾏⼆種,⼝、意⾏⼆種,⾝壞命終, 受苦樂報。 「婆悉吒!剎利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 久。所以者何?彼族姓⼦法服出家,修無上梵⾏,於現法中⾃⾝作 證:『⽣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羅⾨、居 ⼠、⾸陀羅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 以者何?彼族姓⼦法服出家,修無上梵⾏,於現法中⾃⾝作證:『⽣ 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悉吒!此四種中皆出 明⾏成就羅漢,於五種中為最第⼀。」 佛告婆悉吒:「梵天王頌⽈:

「『⽣中剎利勝, 明⾏成就者,

能捨種姓去; 世間最第⼀。』」

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說,非不善說;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時即 印可其⾔,所以者何?今我如來、⾄真亦說是義: 「『⽣中剎利勝, 明⾏成就者,

能捨種姓去; 世間最第⼀。』」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婆悉吒、婆羅墮無漏⼼解脫,聞佛所說,歡喜 奉⾏。 (六)佛說⻑阿含第⼆分轉輪聖王修⾏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摩羅醯搜⼈間遊⾏,與千⼆百五⼗比丘漸⾄摩樓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 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比丘當⾃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 燃?當⾃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於是,比丘內⾝⾝觀,精勤無 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觀、內外⾝⾝觀,精勤無懈,識念 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熾燃,熾燃 於法,不他熾燃;⾃歸依,歸依於法,不他歸依。 「如是⾏者,魔不能嬈,功德⽇增,所以者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 有王名堅固念,剎利⽔澆頭種,為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時,王⾃在 以法治化,⼈中殊特,七寶具⾜,⼀者⾦輪寶,⼆者⽩象寶,三者紺 ⾺寶,四者神珠寶,五者⽟女寶,六者居⼠寶,七者主兵寶。千⼦具 ⾜,勇健雄猛,能伏怨敵,不⽤兵杖,⾃然太平。堅固念王久治世 已,時,⾦輪寶即於虛空忽離本處,時,典輪者速往⽩王:『⼤王! 當知今者輪寶離於本處。』時,堅固王聞已念⾔:『我曾於先宿耆舊 所聞,若轉輪聖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我今已受⼈中福樂,宜更⽅ 便受天福樂,當立太⼦領四天下,別封⼀⾢與下髮師,命下鬚髮,服 三法衣,出家修道。』 「時,堅固念王即命太⼦⽽告之⽈:『卿為知不?吾曾從先宿耆舊所

聞,若轉輪聖王⾦輪離本處者,王壽未幾。吾今已受⼈中福樂,當更 ⽅便遷受天福,今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為道,以四天下委付 於汝,宜⾃勉⼒,存恤⺠物。』是時,太⼦受王教已,時,堅固念王 即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時,王出家過七⽇已,彼⾦輪寶忽然不現,其典輪者往⽩王⾔: 『⼤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王不悅,即往詣堅固念王所, 到已⽩王:『⽗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堅固念王報其⼦ ⽈:『汝勿懷憂以為不悅,此⾦輪寶者非汝⽗產,汝但勤⾏聖王正 法,⾏正法已,於⼗五⽇⽉滿時,沐浴香湯,婇女圍遶,昇正法殿 上,⾦輪神寶⾃然當現,輪有千輻,光⾊具⾜,天匠所造,非世所 有。』 「⼦⽩⽗王:『轉輪聖王正法云何?當云何⾏?』王告⼦⽈:『當依 於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守護正法;⼜當 以法誨諸婇女,⼜當以法護視教誡諸王⼦、⼤⾂、群寮、百官及諸⼈ ⺠、沙⾨、婆羅⾨,下⾄禽獸,皆當護視。』 「⼜告⼦⽈:『⼜汝⼟境所有沙⾨、婆羅⾨履⾏清真,功德具⾜,精

進不懈,去離憍慢,忍辱仁愛,閑獨⾃修,獨⾃⽌息,獨到涅槃,⾃ 除貪欲,化彼除貪;⾃除瞋恚,化彼除瞋;⾃除愚癡,化彼除癡。於 染不染,於惡不惡,於愚不愚,可著不著,可住不住,可居不居。⾝ ⾏質直,⼝⾔質直,意念質直;⾝⾏清淨,⼝⾔清淨,意念清淨,正 念清淨,仁慧無厭,衣食知⾜,持鉢乞食,以福眾⽣。有如是⼈者, 汝當數詣,隨時諮問,凡所修⾏,何善何惡?云何為犯?云何非犯? 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何法,⻑夜受 樂?汝諮問已,以意觀察,宜⾏則⾏,宜捨則捨。國有孤老,當拯給 之;貧窮困劣,有來取者,慎勿違逆。國有舊法,汝勿改易,此是轉 輪聖王所修⾏法,汝當奉⾏。』」 佛告諸比丘:「時,轉輪聖王受⽗教已,如說修⾏,後於⼗五⽇⽉滿 時,沐浴香湯,昇⾼殿上,婇女圍遶,⾃然輪寶忽然在前,輪有千 輻,光⾊具⾜,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所成,輪徑丈四。時,轉 輪王默⾃念⾔:『我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剎利王⽔澆頭種,以⼗五 ⽇⽉滿時,沐浴香湯,昇寶殿上,婇女圍遶,⾃然⾦輪忽現在前,輪 有千輻,光⾊具⾜,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所成,輪徑丈四,是 則名為轉輪聖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時,轉輪王即召四兵,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復以右⼿摩 捫⾦輪,語⾔:『汝向東⽅,如法⽽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 時,王即將四兵隨從其後,⾦輪寶前有四神導,輪所住處,王即⽌ 駕。爾時,東⽅諸⼩國王⾒⼤王⾄,以⾦鉢盛銀粟,銀鉢盛⾦粟,來 趣王所,拜⾸⽩⾔:『善來,⼤王!今此東⽅⼟地豐樂,⼈⺠熾盛, 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正,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 當。』時,轉輪⼤王語⼩王⾔:『⽌!⽌!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 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此即名⽈我之所 治。』 「時,諸⼩王聞此教已,即從⼤王巡⾏諸國,⾄東海表,次⾏南⽅、 ⻄⽅、北⽅,隨輪所⾄,其諸國王各獻國⼟,亦如東⽅諸⼩國比。 時,轉輪王既隨⾦輪,周⾏四海,以道開化,安慰⺠庶,已還本國。 時,⾦輪寶在宮⾨上虛空中住,時,轉輪王踊躍⽽⾔:『此⾦輪寶真 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輪寶成就。』 「其王久治世已,時,⾦輪寶即於虛空忽離本處,其典輪者速往⽩ 王:『⼤王!當知今者輪寶離於本處。』時,王聞已即⾃念⾔:『我 曾於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聖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我今已受⼈中

福樂,宜更⽅便受天福樂,當立太⼦領四天下,別封⼀⾢與下髮師, 令下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時,王即命太⼦⽽告之⽈:『卿為知不?吾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 轉輪聖王⾦輪寶離本處者,王壽未幾。吾今已受⼈中福樂,當設⽅便 遷受天樂,今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四天下委付於 汝,宜⾃勉⼒,存恤⺠物。』爾時,太⼦受王教已,王即剃除鬚髮, 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時,王出家過七⽇已,其⾦輪寶忽然不現,典 ⾦輪者往⽩王⾔:『⼤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王聞已,不 以為憂,亦復不往問⽗王意。時,彼⽗王忽然命終。 「⾃此以前,六轉輪王皆展轉相承,以正法治,唯此⼀王⾃⽤治國, 不承舊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訴,國⼟損減,⼈⺠凋落。時,有⼀婆 羅⾨⼤⾂往⽩王⾔:『⼤王!當知今者國⼟損減,⼈⺠凋落,轉不如 常。王今國內多有知識,聰慧博達,明於古今,備知先王治政之法, 何不命集問其所知,彼⾃當答?』時,王即召群⾂,問其先王治政之 道。時,諸智⾂具以事答,王聞其⾔,即⾏舊政,以法護世,⽽由不 能拯濟孤老,施及下窮。

「時,國⼈⺠轉⾄貧困,遂相侵奪,盜賊滋甚,伺察所得,將詣王所 ⽩⾔:『此⼈為賊,願王治之。』王即問⾔:『汝實為賊耶?』答 ⽈:『實爾!我貧窮飢餓,不能⾃存,故為賊⽿。』時,王即出庫物 以供給之,⽽告之⽈:『汝以此物供養⽗⺟,并恤親族,⾃今已後, 勿復為賊。』餘⼈轉聞有作賊者,王給財寶,於是復⾏劫盜他物,復 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此⼈為賊,願王治之。』王復問⾔: 『汝實為賊耶?』答⽈:『實爾!我貧窮飢餓,不能⾃存,故為賊 ⽿。』時,王復出庫財以供給之,復告之⽈:『汝以此物供養⽗⺟, 并恤親族,⾃今已後,勿復為賊。』 「復有⼈聞有作賊者,王給財寶,於是復⾏劫盜他物,復為伺察所 得,將詣王所⽩⾔:『此⼈為賊,願王治之。』王復問⾔:『汝實為 賊耶?』答⽈:『實爾!我貧窮飢餓,不能⾃存,故為賊⽿。』時王 念⾔:『先為賊者,吾⾒貧窮,給其財寶,謂當⽌息,⽽餘⼈聞,轉 更相効,盜賊⽇滋,如是無已,我今寧可杻械其⼈,令於街巷,然後 載之出城,刑於曠野,以誡後⼈耶!』 「時,王即勅左右:『使收繫之,聲⿎唱令,遍諸街巷,訖已載之出 城,刑於曠野。』國⼈盡知彼為賊者,王所收繫,令於街巷,刑之曠

野。時,⼈展轉⾃相謂⾔:『我等設為賊者,亦當如是,與彼無 異。』於是,國⼈為⾃防護,遂造兵杖、⼑劍、⼸⽮,迭相殘害,攻 劫掠奪。⾃此王來始有貧窮,有貧窮已始有劫盜,有劫盜已始有兵 杖,有兵杖已始有殺害,有殺害已則顏⾊憔悴,壽命短促。時,⼈正 壽四萬歲,其後轉少,壽⼆萬歲,然其眾⽣有壽、有夭、有苦、有 樂。彼有苦者,便⽣邪婬、貪取之⼼,多設⽅便,圖謀他物。是時, 眾⽣貧窮劫盜,兵杖殺害,轉轉滋甚,⼈命轉減,壽⼀萬歲。 「⼀萬歲時,眾⽣復相劫盜,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此⼈為 賊,願王治之。』王問⾔:『汝實作賊耶?』答⽈:『我不作!』便 於眾中故作妄語。時,彼眾⽣以貧窮故便⾏劫盜,以劫盜故便有⼑ 兵,以⼑兵故便有殺害,以殺害故便有貪取、邪婬,以貪取、邪婬故 便有妄語,有妄語故其壽轉減,⾄于千歲;千歲之時,便有⼝三惡⾏ 始出于世,⼀者兩舌,⼆者惡⼝,三者綺語,此三惡業展轉熾盛,⼈ 壽稍減⾄五百歲;五百歲時,眾⽣復有三惡⾏起,⼀者非法婬,⼆者 非法貪,三者邪⾒,此三惡業展轉熾盛,⼈壽稍減,三百、⼆百,我 今時⼈,乃⾄百歲,少出多減。 「如是展轉,為惡不已,其壽稍減,當⾄⼗歲,⼗歲時⼈,女⽣五⽉

便⾏嫁。是時世間酥油、⽯蜜、⿊⽯蜜,諸⽢美味不復聞名,粳粮、 ⽲稻變成草莠,繒、絹、錦、綾、劫⾙、⽩[疊*⽑],今世名服,時悉 不現,織麤⽑縷以為上衣。是時,此地多⽣荊棘,蚊、虻、蠅、虱、 蛇、蚖、蜂、蛆,毒蟲眾多,⾦、銀、琉璃、珠璣、名寶,盡沒於 地,遂有⽡⽯砂礫出於地上。 「當於爾時,眾⽣之類永不復聞⼗善之名,但有⼗惡充滿世間。是 時,乃無善法之名,其⼈何由得修善⾏?是時,眾⽣能為極惡,不孝 ⽗⺟,不敬師⻑,不忠不義,返逆無道者便得尊敬。如今能修善⾏, 孝養⽗⺟,敬順師⻑,忠信懷義,順道修⾏者便得尊敬。爾時,眾⽣ 多修⼗惡,多墮惡道,眾⽣相⾒,常欲相殺,猶如獵師⾒於群鹿。 時,此⼟地多有溝坑,溪澗深⾕,⼟曠⼈希,⾏來恐懼。爾時,當有 ⼑兵劫起,⼿執草⽊,皆成⼽鉾,於七⽇中,展轉相害。 「時,有智者遠逃叢林,依倚坑坎,於七⽇中懷怖畏⼼,發慈善⾔: 『汝不害我,我不害汝。』食草⽊⼦以存性命,過七⽇已,從⼭林 出。時有存者,得共相⾒,歡喜慶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 猶如⽗⺟唯有⼀⼦,久別相⾒,歡喜無量。彼⼈如是各懷歡喜,迭相 慶賀,然後推問其家,其家親屬死亡者眾,復於七⽇中悲泣號咷,啼

哭相向。過七⽇已,復於七⽇中共相慶賀,娛樂歡喜,尋⾃念⾔: 『吾等積惡彌廣,故遭此難,親族死亡,家屬覆沒,今者宜當少共修 善,宜修何善?當不殺⽣。』 「爾時,眾⽣盡懷慈⼼,不相殘害,於是眾⽣⾊壽轉增,其⼗歲者壽 ⼆⼗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不相殘害故,壽命 延⻑⾄⼆⼗歲,今者寧可更增少善,當修何善?已不殺⽣,當不竊 盜。』已修不盜,則壽命延⻑⾄四⼗歲。四⼗時⼈復作是念:『我等 由少修善,壽命延⻑,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邪婬。』 於是,其⼈盡不邪婬,壽命延⻑⾄八⼗歲。 「八⼗歲⼈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今者寧可更增少 善,何善可修?當不妄語。』於是,其⼈盡不妄語,壽命延⻑⾄百六 ⼗。百六⼗時⼈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我今寧可更 增⼩善,何善可修?當不兩舌。』於是,其⼈盡不兩舌,壽命延⻑⾄ 三百⼆⼗歲。三百⼆⼗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故,壽命延 ⻑,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惡⼝。』於是,其⼈盡不惡 ⼝,壽命延⻑⾄六百四⼗。

「六百四⼗時⼈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今者寧可更 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綺語。』於是,其⼈盡不綺語,壽命延⻑⾄ ⼆千歲。⼆千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今者寧 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慳貪。』於是,其⼈盡不慳貪⽽⾏布 施,壽命延⻑⾄五千歲。五千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 命延⻑,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嫉妬,慈⼼修善。』於 是,其⼈盡不嫉妬,慈⼼修善,壽命延⻑⾄於萬歲。 「萬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今者寧可更增少 善,何善可修?當⾏正⾒,不⽣顛倒。』於是,其⼈盡⾏正⾒,不起 顛倒,壽命延⻑⾄⼆萬歲。⼆萬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 壽命延⻑,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滅三不善法,⼀者非法 婬,⼆者非法貪,三者邪⾒。』於是,其⼈盡滅三不善法,壽命延⻑ ⾄四萬歲。四萬歲時⼈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今者 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孝養⽗⺟,敬事師⻑。』於是,其⼈即 孝養⽗⺟,敬事師⻑,壽命延⻑⾄八萬歲。 「八萬歲時⼈,女年五百歲始出⾏嫁。時,⼈當有九種病,⼀者寒, ⼆者熱,三者飢,四者渴,五者⼤便,六者⼩便,七者欲,八者饕

餮,九者老。時,此⼤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 蚊、虻、蛇、蚖、毒蟲,⽡⽯、沙礫變成琉璃,⼈⺠熾盛,五穀平 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城,村城隣比,雞鳴相聞。當於爾 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真、等正覺,⼗號具⾜,如今如來 ⼗號具⾜,彼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諸沙⾨、婆羅⾨、諸 天、世⼈中,⾃⾝作證,亦如我今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 沙⾨、婆羅⾨、諸天、世⼈中,⾃⾝作證。彼當說法,初⾔亦善,中 下亦善,義味具⾜,淨修梵⾏,如我今⽇說法,上中下⾔,皆悉真 正,義味具⾜,梵⾏清淨。彼眾弟⼦有無數千萬,如我今⽇弟⼦數 百。彼時,⼈⺠稱其弟⼦號⽈慈⼦,如我弟⼦號⽈釋⼦。 「彼時,有王名⽈儴伽,剎利⽔澆頭種轉輪聖王,典四天下,以正法 治,莫不靡伏,七寶具⾜,⼀⾦輪寶、⼆⽩象寶、三紺⾺寶、四神珠 寶,五⽟女寶、六居⼠寶、七主兵寶。王有千⼦,勇猛雄烈,能却外 敵,四⽅敬順,不加兵杖,⾃然太平。爾時,聖王建⼤寶幢,圍⼗六 尋,上⾼千尋,千種雜⾊嚴飾其幢;幢有百觚,觚有百枝,寶縷織 成,眾寶間廁。於是,聖王壞此幢已,以施沙⾨、婆羅⾨、國中貧 者,然後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無上⾏,於現法中⾃⾝

作證,⽣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勤修善⾏,以修善⾏,則壽命延⻑,顏⾊增 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具⾜,猶如諸王順⾏轉輪聖王舊法, 則壽命延⻑,顏⾊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具⾜。比丘亦如 是,當修善法,壽命延⻑,顏⾊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具 ⾜。 「云何比丘壽命延⻑?如是比丘修習欲定,精勤不懈,滅⾏成就,以 修神⾜;修精進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滅⾏成就,以修神 ⾜,是為壽命延⻑。何謂比丘顏⾊增益?於是比丘戒律具⾜,成就威 儀,⾒有⼩罪,⽣⼤怖畏,等學諸戒,周滿備悉,是為比丘顏⾊增 益。何謂比丘安隱快樂?於是比丘斷除婬欲,去不善法,有覺、有 觀,離⽣喜、樂,⾏第⼀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撿⼼專⼀,無 覺、無觀,定⽣喜、樂,⾏第⼆禪;捨喜守護,專⼼不亂,⾃知⾝ 樂,賢聖所求,護念、樂⾏,⾏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 不樂,護念清淨,⾏第四禪,是為比丘安隱快樂。 「何謂比丘財寶豐饒?於是比丘修習慈⼼,遍滿⼀⽅,餘⽅亦爾,周

遍廣普,無⼆無量,除眾結恨,⼼無嫉惡,靜默慈柔,以⾃娛樂, 悲、喜、捨⼼亦復如是,是為比丘財寶豐饒。何謂比丘威⼒具⾜?於 是比丘如實知苦聖諦,習、盡、道諦亦如實知,是為比丘威⼒具 ⾜。」 佛告比丘:「我今遍觀諸有⼒者無過魔⼒,然漏盡比丘⼒能勝彼。」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六

佛說⻑阿含經卷第七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七)第⼆分弊宿經第三 爾時,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遊⾏拘薩羅國,漸詣斯波醯婆羅⾨村, 時,童女迦葉在斯波醯村北⼫舍婆林⽌。時,有婆羅⾨名⽈弊宿,⽌ 斯波醯村。此村豐樂,⺠⼈眾多,樹⽊繁茂,波斯匿王別封此村與婆 羅⾨弊宿,以為梵分。弊宿婆羅⾨常懷異⾒,為⼈說⾔:「無有他 世,亦無更⽣,無善惡報。」 時,斯波醯村⼈聞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從拘薩羅國漸⾄此⼫舍婆 林,⾃相謂⾔:「此童女迦葉有⼤名聞,已得羅漢,耆舊⻑宿,多聞 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善於談論,今得⾒者,不亦善哉!」 時,彼村⼈⽇⽇次第往詣迦葉。爾時,弊宿在⾼樓上,⾒其村⼈隊隊 相隨,不知所趣,即問左右持蓋者⾔:「彼⼈何故群隊相隨?」

侍者答⽈:「我聞童女迦葉將五百比丘遊拘薩羅國,⾄⼫舍婆林,⼜ 聞其⼈有⼤名稱,已得羅漢,耆舊⻑宿,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 應機,善於談論;彼諸⼈等,群隊相隨,欲詣迦葉共相⾒⽿。」 時,弊宿婆羅⾨即勅侍者:「汝速往語諸⼈:『且住!當共俱⾏,往 與相⾒。』所以者何?彼⼈愚惑,欺誑世間,說有他世,⾔有更⽣, ⾔有善惡報,⽽實無他世,亦無更⽣,無善惡報。」 時,使者受教已,即往語彼斯婆醯村⼈⾔:「婆羅⾨語:『汝等且 住!當共俱詣,往與相⾒。』」 村⼈答⽈「善哉!善哉!若能來者,當共俱⾏。」 使還尋⽩:「彼⼈已住,可⾏者⾏。」 時,婆羅⾨即下⾼樓,勅侍者嚴駕,與彼村⼈前後圍遶,詣舍婆林, 到已下⾞,步進詣迦葉所,問訊訖,⼀⾯坐;其彼村⼈婆羅⾨、居 ⼠,有禮拜迦葉然後坐者,有問訊已⽽坐者,有⾃稱名已⽽坐者,有 叉⼿已⽽坐者,有默⽽坐者。時,弊宿婆羅⾨語童女迦葉⾔:「今我

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聽許不?」 迦葉報⽈:「隨汝所問,聞已當知。」 婆羅⾨⾔:「今我論者,無有他世,亦無更⽣,無罪福報,汝論云 何?」 迦葉答⽈:「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今上⽇⽉,為此世耶?為他世 耶?為⼈、為天耶?」 婆羅⾨答⽈:「⽇⽉是他世,非此世也。是天,非⼈。」 迦葉答⽈:「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有善惡報。」 婆羅⾨⾔:「汝雖云有他世,有更⽣及善惡報,如我意者,皆悉無 有。」 迦葉問⽈:「頗有因緣,可知無有他世,無有更⽣,無善惡報耶?」

婆羅⾨答⽈:「有緣!」 迦葉問⽈:「以何因緣,⾔無他世?」 婆羅⾨⾔:「迦葉!我有親族知識,遇患困病,我往問⾔:『諸沙 ⾨、婆羅⾨各懷異⾒,⾔諸有殺⽣、盜竊、邪婬、兩舌、惡⼝、妄 ⾔、綺語、貪取、嫉妬、邪⾒者,⾝壞命終,皆入地獄。我初不信, 所以然者?初未曾⾒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來說所墮處,我必 信受。汝今是我所親,⼗惡亦備,若如沙⾨語者,汝死必入⼤地獄 中,今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地獄者,汝當還來,語我使知,然 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今不來,彼是我親,不應欺我,許⽽ 不來,必無後世。」 迦葉報⽈:「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當為汝引喻解之。譬如盜 賊,常懷姧詐,犯王禁法,伺察所得,將詣王所,⽩⾔:『此⼈為 賊,願王治之。』王即勅左右,收繫其⼈,遍令街巷,然後載之,出 城付刑⼈者;時,左右⼈即將彼賊,付刑⼈者,彼賊以柔輭⾔,語守 衛者:『汝可放我,⾒諸親⾥,⾔語辭別,然後當還。』云何?婆羅 ⾨!彼守衛者寧肯放不?」

婆羅⾨答⽈:「不可!」 迦葉⼜⾔:「彼同⼈類,俱存現世,⽽猶不放,況汝所親,⼗惡備 ⾜,⾝死命終,必入地獄,獄⿁無慈,⼜非其類,死⽣異世,彼若以 輭⾔求於獄⿁:『汝暫放我,還到世間,⾒親族⾔語辭別,然後當 還。』寧得放不?」 婆羅⾨答⽈:「不可!」 迦葉⼜⾔:「以此相⽅,⾃⾜可知,何為守迷,⾃⽣邪⾒耶?」 婆羅⾨⾔:「汝雖引喻,謂有他世,我猶⾔無。」 迦葉復⾔:「汝頗更有餘緣,可知無他世耶?」 婆羅⾨報⾔:「我更有餘緣,知無他世。」 迦葉問⽈:「以何緣知?」

答⽈:「迦葉!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我往語⾔:『諸沙⾨、婆羅⾨ 各懷異⾒,說有他世,⾔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兩舌、惡⼝、 妄⾔、綺語、貪取、嫉妬、邪⾒者,⾝壞命終,皆⽣天上;我初不 信,所以然者?初未曾⾒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來說所墮⽣, 我必信⽿;今汝是我所親,⼗善亦備,若如沙⾨語者,汝今命終,必 ⽣天上,今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天報者,汝當必來語我使知, 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今不來,彼是我親,不應欺我,許 ⽽不來,必無他世。」 迦葉⼜⾔:「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復為汝說喻。譬如有 ⼈,墮於深廁,⾝⾸沒溺,王勅左右:『挽此⼈出,以⽵為篦,三刮 其⾝,澡豆淨灰,次如洗之,後以香湯,沐浴其體,細末眾香,坌其 ⾝上,勅除髮師,淨其鬚髮。』⼜勅左右,重將洗沐,如是⾄三,洗 以香湯,坌以香末,名衣上服,莊嚴其⾝,百味⽢饍,以恣其⼝,將 詣⾼堂,五欲娛樂,其⼈復能還入廁不?」 答⽈:「不能!彼處臭惡,何可還入?」 迦葉⾔:「諸天亦爾。此閻浮利地,臭穢不淨,諸天在上,去此百由

旬,遙聞⼈臭,甚於廁溷。婆羅⾨!汝親族知識,⼗善具⾜,然必⽣ 天,五欲⾃娛,快樂無極,寧當復肯還來,入此閻浮廁不?」 答⽈:「不也!」 迦葉⼜⾔:「以此相⽅,⾃⾜可知,何為守迷,⾃⽣邪⾒?」 婆羅⾨⾔:「汝雖引喻,⾔有他世,我猶⾔無。」 迦葉復⾔:「汝頗更有餘緣,可知無他世耶?」 婆羅⾨報⾔:「我更有餘緣,知無他世。」 迦葉問⽈:「以何緣知?」 答⽈:「迦葉!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我往語⾔:『沙⾨、婆羅⾨各 懷異⾒,說有後世,⾔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者,⾝壞命 終,皆⽣忉利天上;我亦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死已來還,說所 墮處;若有⼈來說所墮⽣,我必信⽿。今汝是我所親,五戒具⾜,⾝

壞命終,必⽣忉利天上,令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天福者,汝當 還來,語我使知,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今不來,彼是我 親,不應有欺,許⽽不來,必無他世。」 迦葉答⾔:「此間百歲,正當忉利天上⼀⽇⼀夜⽿,如是亦三⼗⽇為 ⼀⽉,⼗⼆⽉為⼀歲,如是彼天壽千歲。云何?婆羅⾨!汝親族五戒 具⾜,⾝壞命終,必⽣忉利天上。彼⽣天已,作是念⾔:『我初⽣ 此,當⼆三⽇中,娛樂遊戱,然後來下報汝⾔。』者,寧得⾒不?」 答⽈:「不也!我死久矣,何由相⾒?」 婆羅⾨⾔:「我不信也,誰來告汝有忉利天,壽命如是?」 迦葉⾔:「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更當為汝引喻。譬如有⼈, 從⽣⽽盲,不識五⾊,青、黃、⾚、⽩,麤、細、⻑、短,亦不⾒ ⽇、⽉、星象、丘陵、溝壑。有⼈問⾔:『青、黃、⾚、⽩五⾊云 何?』盲⼈答⽈:『無有五⾊。』如是麤、細、⻑、短、⽇、⽉、星 象、⼭陵、溝壑,皆⾔無有。云何?婆羅⾨!彼盲⼈⾔,是正答 不?」

答⽈:「不也!」 「所以者何?世間現有五⾊,青、黃、⾚、⽩,麤、細、⻑、短, ⽇、⽉、星象、⼭陵、溝壑,⽽彼⾔無。婆羅⾨!汝亦如是。忉利天 壽,實有不虛,汝⾃不⾒,便⾔其無。」 婆羅⾨⾔:「汝雖⾔有,我猶不信。」 迦葉⼜⾔:「汝復作何緣,⽽知其無?」 答⽈:「迦葉!我所封村⼈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 ⾔:『此⼈為賊,唯願治之。』我答⾔:『收縛此⼈,著⼤釜中,韋 葢厚泥,使其牢密,勿令有泄,遣⼈圍遶,以火煮之。』我時欲觀知 其精神所出之處,將諸侍從,遶釜⽽觀,都不⾒其神去來處,⼜發釜 看,亦不⾒神有往來之處。以此緣故,知無他世。」 迦葉⼜⾔:「我今問汝,若能答者隨意報之。婆羅⾨!汝在⾼樓,息 寢臥時,頗曾夢⾒⼭林、江河、園觀、浴池、國⾢、街巷不?」

答⽈:「夢⾒!」 ⼜問:「婆羅⾨!汝當夢時,居家眷屬侍衛汝不?」 答⽈:「侍衛!」 ⼜問:「婆羅⾨!汝諸眷屬⾒汝識神有出入不?」 答⽈:「不⾒!」 迦葉⼜⾔:「汝今⽣存,識神出入,尚不可⾒,況於死者乎?汝不可 以⽬前現事觀於眾⽣。婆羅⾨!有比丘初夜、後夜捐除睡眠,精勤不 懈,專念道品,以三昧⼒,修淨天眼;以天眼⼒,觀於眾⽣。死此⽣ 彼,從彼⽣此,壽命⻑短,顏⾊好醜,隨⾏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 ⾒。汝不可以穢濁⾁眼,不能徹⾒眾⽣所趣,便⾔無也。婆羅⾨!以 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羅⾨⾔:「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猶無有也。」

迦葉⼜⾔:「汝頗更有因緣,知無他世耶?」 婆羅⾨⾔:「有!」 迦葉⾔:「以何緣知?」 婆羅⾨⾔:「我所封村⼈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 『此⼈為賊,唯願治之。』我勅左右收縛此⼈,⽣剝其⽪,求其識 神,⽽都不⾒;⼜勅左右臠割其⾁,以求識神,⼜復不⾒;⼜勅左右 截其筋、脉、骨間求神,⼜復不⾒;⼜勅左右打骨出髓,髓中求神, ⼜復不⾒。迦葉!我以此緣,知無他世。」 迦葉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復當為汝引喻。乃往過去 久遠世時,有⼀國壞,荒毀未復,時,有商賈五百乘⾞經過其⼟,有 ⼀梵志奉事火神,常⽌⼀林。時,諸商⼈皆往投宿,清旦別去,時, 事火梵志作是念⾔:『向諸商⼈宿此林中,今者已去,儻有遺漏可試 往看。』尋詣彼所,都無所⾒,唯有⼀⼩兒始年⼀歲,獨在彼坐。梵 志復念:『我今何忍⾒此⼩兒於我前死?今者寧可將此⼩兒⾄吾所 ⽌,養活之耶!』即抱⼩兒往所住處⽽養育之,其兒轉⼤,⾄⼗餘

歲。 「時,此梵志以少因緣欲遊⼈間,語⼩兒⽈:『我有少緣,欲暫出 ⾏,汝善守護此火,慎勿使滅。若火滅者,當以鑽鑽⽊,取火燃 之。』具誡勅已,出林遊⾏。梵志去後,⼩兒貪戲,不數視火,火遂 便滅;⼩兒戲還,⾒火已滅,懊惱⽽⾔:『我所為非,我⽗去時,具 約勅我,守護此火,慎勿令滅,⽽我貪戲,致使火滅,當如之何?』 彼時,⼩兒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復不能得,⼜復 斬薪置於⾅中,搗以求火,⼜不能得。 「爾時,梵志於⼈間還,詣彼林所,問⼩兒⽈:『吾先勅汝使守護 火,火不滅耶?』⼩兒對⽈:『我向出戲,不時護視,火今已滅。』 復問⼩兒:『汝以何⽅便更求火耶?』⼩兒報⽈:『火出於⽊,我以 斧破⽊求火,不得火;復斬之令碎,置於⾅中,杵搗求火,復不能 得。』時,彼梵志以鑽鑽⽊出火,積薪⽽燃,告⼩兒⽈:『夫欲求 火,法應如此,不應破析杵碎⽽求。』 「婆羅⾨!汝亦如是無有⽅便,⽪剝死⼈⽽求識神,汝不可以⽬前現 事觀於眾⽣。婆羅⾨!有比丘初夜後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

品,以三昧⼒,修淨天眼,以天眼⼒,觀於眾⽣,死此⽣彼,從彼⽣ 此,壽命⻑短,顏⾊好醜,隨⾏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汝不可 以穢濁⾁眼,不能徹⾒眾⽣所趣,便⾔無也。婆羅⾨!以此可知,必 有他世。」 婆羅⾨⾔:「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猶無有也。」 迦葉復⾔:「汝頗更有因緣,知無他世耶?」 婆羅⾨⾔:「有!」 迦葉⾔:「以何緣知?」 婆羅⾨⾔:「我所封村⼈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 『此⼈為賊,唯願治之。』我勅左右:『將此⼈以稱稱之。』侍者受 命,即以稱稱。⼜告侍者:『汝將此⼈安徐殺之,勿損⽪⾁。』即受 我教,殺之無損。我復勅左右:『更重稱之。』乃重於本。迦葉!⽣ 稱彼⼈,識神猶在,顏⾊悅豫,猶能⾔語,其⾝乃輕;死已重稱,識 神已滅,無有顏⾊,不能語⾔,其⾝更重,我以此緣,知無他世。」

迦葉語婆羅⾨:「吾今問汝,隨意答我。如⼈稱鐵,先冷稱已,然後 熱稱,何有光⾊柔輭⽽輕?何無光⾊堅[⾰*卬]⽽重?」 婆羅⾨⾔:「熱鐵有⾊,柔輭⽽輕,冷鐵無⾊,剛強⽽重。」 迦葉語⾔:「⼈亦如是,⽣有顏⾊,柔輭⽽輕;死無顏⾊,剛強⽽ 重。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羅⾨⾔:「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必無有也。」 迦葉⾔:「汝復有何緣,知無他世?」 婆羅⾨答⾔:「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時,我到彼語⾔:『扶此病 ⼈,令右脇臥。』視瞻、屈伸、⾔語如常;⼜使左臥,反覆宛轉,屈 伸、視瞻、⾔語如常,尋即命終。吾復使⼈扶轉,左臥右臥,反覆諦 觀,不復屈伸、視瞻、⾔語,吾以是知,必無他世。」 迦葉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當為汝引喻。昔有⼀國不聞 ⾙聲,時,有⼀⼈善能吹⾙,往到彼國,入⼀村中,執⾙三吹,然後

置地。時,村⼈男女聞聲驚動,皆就往問:『此是何聲,哀和清徹乃 如是耶?』彼⼈指⾙⽈:『此物聲也。』時,彼村⼈以⼿觸⾙⽈: 『汝可作聲!汝可作聲!』⾙都不鳴,其主即取⾙三吹置地。時,村 ⼈⾔:『向者,美聲非是⾙⼒,有⼿有⼝,有氣吹之,然後乃鳴。』 ⼈亦如是,有壽有識,有息出入,則能屈伸、視瞻、語⾔;無壽無 識,無出入息,則無屈伸、視瞻、語⾔。」 ⼜語婆羅⾨:「汝今宜捨此惡邪⾒,勿為⻑夜⾃增苦惱。」 婆羅⾨⾔:「我不能捨,所以然者?我⾃⽣來⻑夜諷誦,翫習堅固, 何可捨耶?」 迦葉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乃往久遠 有⼀國⼟,其⼟邊壃,⼈⺠荒壞。彼國有⼆⼈,⼀智⼀愚,⾃相謂 ⾔:『我是汝親,共汝出城,採侶求財。』即尋相隨,詣⼀空聚,⾒ 地有⿇即語愚者:『共取持歸。』時,彼⼆⼈各取⼀擔,復過前村, ⾒有⿇縷,其⼀智者⾔:『⿇縷成功,輕細可取。』其⼀⼈⾔:『我 已取⿇,繫縛牢固,不能捨也。』其⼀智者即取⿇縷,重擔⽽去;復 共前進,⾒有⿇布,其⼀智者⾔:『⿇布成功,輕細可取。』彼⼀⼈

⾔:『我以取⿇,繫縛牢固,不能復捨。』其⼀智者即捨⿇縷取布⾃ 重;復共前⾏,⾒有劫⾙,其⼀智者⾔:『劫⾙價貴,輕細可取。』 彼⼀⼈⾔:『我已取⿇,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時,⼀ 智者即捨⿇布⽽取劫⾙。 「如是前⾏,⾒劫⾙縷,次⾒⽩疊,次⾒⽩銅,次⾒⽩銀,次⾒黃 ⾦,其⼀智者⾔:『若無⾦者,當取⽩銀,若無⽩銀,當取⽩銅,乃 ⾄⿇縷,若無⿇縷,當取⿇⽿。今者此村⼤有黃⾦,眾寶之上,汝宜 捨⿇,我當捨銀,共取黃⾦,⾃重⽽歸。』彼⼀⼈⾔:『我取此⿇, 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汝欲取者,⾃隨汝意。』其⼀智者 捨銀取⾦,重擔⽽歸其家,親族遙⾒彼⼈⼤得⾦寶,歡喜奉迎。時, 得⾦者⾒親族迎,復⼤歡喜。其無智⼈負⿇⽽歸居家,親族⾒之,不 悅亦不起迎,其負⿇者倍增憂愧。婆羅⾨!汝今宜捨惡習邪⾒,勿為 ⻑夜⾃增苦惱,如負⿇⼈執意堅固,不取⾦寶,負⿇⽽歸,空⾃疲 勞,親族不悅,⻑夜貧窮,⾃增憂苦也。」 婆羅⾨⾔:「我終不能捨此⾒也,所以者何?我以此⾒多所教授,多 所饒益,四⽅諸王皆聞我名,亦盡知我是斷滅學者。」

迦葉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乃往久遠 有⼀國⼟,其⼟邊壃,⼈⺠荒壞。時,有商⼈,有千乘⾞,經過其 ⼟,⽔穀、薪草不⾃供⾜,時商主念⾔:『我等伴多,⽔穀、薪草不 ⾃供⾜,今者寧可分為⼆分,其⼀分者於前發引。』其前發導師⾒有 ⼀⼈,⾝體麤⼤,⽬⾚⾯⿊,泥塗其⾝,遙⾒遠來,即問:『汝從何 來?』報⾔:『我從前村來。』⼜問彼⾔:『汝所來處,多有⽔穀、 薪草不耶?』其⼈報⾔:『我所來處,豐有⽔穀,薪草無乏,我於中 路逢天暴雨,其處多⽔,亦豐薪草。』⼜語商主:『汝曹⾞上若有穀 草,盡可捐棄,彼⾃豐有,不須重⾞。』 「時,彼商主語眾商⾔:『吾向前⾏,⾒有⼀⼈,⽬⾚⾯⿊,泥塗其 ⾝,我遙問⾔:「汝從何來?」即答我⾔:「我從前村來。」我尋復 問:「汝所來處,豐有⽔穀、薪草不也?」答我⾔:「彼⼤豐⽿。」 ⼜語我⾔:「向於中路,逢天暴雨,此處多⽔,⼜豐薪草。」復語我 ⾔:「君等⾞上若有穀草,盡可捐棄,彼⾃豐有,不須重⾞。」汝等 宜各棄諸穀草,輕⾞速進。』即如其⾔,各共捐棄穀草,輕⾞速進。 「如是⼀⽇不⾒⽔草,⼆⽇、三⽇,乃⾄七⽇,⼜復不⾒。時,商⼈ 窮於曠澤,為⿁所食。其後⼀部,次復進路,商主時前復⾒⼀⼈,⽬

⾚⾯⿊,泥塗其⾝,遙⾒問⾔:『汝從何來?』彼⼈答⾔:『從前村 來。』⼜問:『汝所來處,豐有⽔穀、薪草不耶?』彼⼈答⽈:『⼤ 豐有⽿。』⼜語商主:『吾於中路,逢天暴雨,其處多⽔,亦豐薪 草。』⼜語商主:『君等⾞上若有穀草,便可捐棄,彼⾃豐有,不須 重⾞。』 「時,商主還語諸商⼈⾔:『吾向前⾏,⾒有⼀⼈,道如此事:君等 ⾞上若有穀草,可盡捐棄,彼⾃豐有,不須重⾞。』時,商主⾔: 『汝等穀草慎勿捐棄,須得新者然後當棄,所以者何?新陳相接,然 後當得度此曠野。』時,彼商⼈重⾞⽽⾏,如是⼀⽇不⾒⽔草,⼆ ⽇、三⽇⾄于七⽇,⼜亦不⾒。但⾒前⼈為⿁所食,骸骨狼藉。 「婆羅⾨!彼⾚眼⿊⾯者,是羅剎⿁也。諸有隨汝教者,⻑夜受苦, 亦當如彼。前部商⼈無智慧故,隨導師語,⾃沒其⾝。婆羅⾨!諸有 沙⾨、婆羅⾨,精進智慧,有所⾔說,承⽤其教者,則⻑夜獲安,如 彼後部商⼈有智慧故,得免危難。婆羅⾨!汝今寧可捨此惡⾒,勿為 ⻑夜⾃增苦惱。」 婆羅⾨⾔:「我終不能捨所⾒也,設有⼈來強諫我者,⽣我忿⽿,終

不捨⾒。」 迦葉⼜⾔:「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復為汝引喻。乃昔久遠 有⼀國⼟,其⼟邊壃,⼈⺠荒壞。時,有⼀⼈好喜養猪,詣他空村, ⾒有乾糞,尋⾃念⾔:『此處饒糞,我猪豚飢,今當取草裹此乾糞, 頭戴⽽歸。』即尋取草,裹糞⽽戴,於其中路,逢天⼤雨,糞汁流 下,⾄于⾜跟,眾⼈⾒已,皆⾔:『狂⼈!糞除臭處,正使天晴,尚 不應戴,況於雨中戴之⽽⾏!』其⼈⽅怒,逆罵詈⾔:『汝等⾃癡, 不知我家猪豚飢餓;汝若知者,不⾔我癡。』婆羅⾨!汝今寧可捨此 惡⾒,勿守迷惑,⻑夜受苦。如彼癡⼦戴糞⽽⾏,眾⼈訶諫,逆更瞋 罵,謂他不知。」 婆羅⾨語迦葉⾔:「汝等若謂⾏善⽣天,死勝⽣者,汝等則當以⼑⾃ 刎,飲毒⽽死,或五縛其⾝,⾃投⾼岸,⽽今貪⽣不能⾃殺者,則知 死不勝⽣。」 迦葉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昔者,此 斯波醯村有⼀梵志,耆舊⻑宿,年百⼆⼗。彼有⼆妻,⼀先有⼦,⼀ 始有娠。時,彼梵志未久命終,其⼤⺟⼦語⼩⺟⾔:『所有財寶,盡

應與我,汝無分也。』時⼩⺟⾔:『汝為⼩待,須我分娠,若⽣男 者,應有財分;若⽣女者,汝⾃嫁娶,當得財物。』彼⼦慇懃再三索 財,⼩⺟答如初;其⼦⼜逼不已,時,彼⼩⺟即以利⼑⾃決其腹,知 為男女。」 語婆羅⾨⾔:「⺟今⾃殺,復害胎⼦,汝婆羅⾨,亦復如是;既⾃殺 ⾝,復欲殺⼈。若沙⾨、婆羅⾨,精勤修善,戒德具⾜,久存世者, 多所饒益,天⼈獲安。吾今末後為汝引喻,當使汝知惡⾒之殃。昔 者,此斯波醯村有⼆伎⼈,善於弄丸,⼆⼈⾓伎,⼀⼈得勝。時,不 如者語勝者⾔:『今⽇且停,明當更共試。』其不如者即歸家中,取 其戱丸,塗以毒藥,暴之使乾,明持此丸詣勝者所,語⾔:『更可⾓ 伎。』即前共戱,先以毒丸授彼勝者:『勝者即吞。』其不如者復授 毒丸,得已隨吞,其毒轉⾏,舉⾝戰動。時,不如者以偈罵⽈: 「『吾以藥塗丸, ⼩伎汝為吞,

⽽汝吞不覺; 久後⾃當知。』」

迦葉語婆羅⾨⾔:「汝今當速捨此惡⾒,勿為專迷,⾃增苦毒,如彼

伎⼈,吞毒不覺。」 時,婆羅⾨⽩迦葉⾔:「尊者初設⽉喻,我時已解,所以往返,不時 受者,欲⾒迦葉辯才智慧,⽣牢固信⽿。我今信受,歸依迦葉。」 迦葉報⾔:「汝勿歸我,如我所歸無上尊者,汝當歸依。」 婆羅⾨⾔:「不審所歸無上尊者,今為所在?」 迦葉報⾔:「今我師世尊,滅度未久。」 婆羅⾨⾔:「世尊若在,不避遠近,其當親⾒,歸依禮拜。今聞迦葉 ⾔:『如來滅度!』今即歸依滅度如來及法、眾僧。迦葉!聽我於正 法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我今當為⼀切⼤施。」 迦葉語⾔:「若汝宰殺眾⽣,撾打僮僕,⽽為會者,此非淨福。⼜如 磽确薄地,多⽣荊棘,於中種植,必無所獲。汝若宰殺眾⽣,撾打僮 僕,⽽為⼤會,施邪⾒眾,此非淨福。若汝⼤施,不害眾⽣,不以杖

楚加於僮僕,歡喜設會,施清淨眾,則獲⼤福。猶如良⽥,隨時種 植,必獲果實」。 「迦葉!⾃今已後,常淨施眾僧,不令斷絕。」 時,有⼀年少梵志,名⽈摩頭在弊宿後立,弊宿顧語⽈:「吾欲設⼀ 切⼤施,汝當為我經營處分。」 時,年少梵志聞弊宿語已,即為經營,為⼤施已,⽽作是⾔:「願使 弊宿今世、後世不獲福報。」 時,弊宿聞彼梵志經營施已,有如是⾔:「願使弊宿今世、後世不獲 果報。」即命梵志⽽告之⽈:「汝當有是⾔耶?」 答⽈:「如是!實有是⾔。所以然者?今所設食,麤澁弊惡,以此施 僧,若以⽰王,王尚不能以⼿暫向,况當食之?現在所設,不可喜 樂,何由後世得淨果報?王施僧衣純以⿇布,若以⽰王,王尚不能以 ⾜暫向,况能⾃著?現在所施,不可喜樂,何由後世得淨果報?」

時,婆羅⾨⼜告梵志:「⾃今已後,汝以我所食、我所著衣以施眾 僧。」 時,梵志即承教旨,以王所食、王所著衣供養眾僧。時,婆羅⾨設此 淨施,⾝壞命終,⽣⼀下劣天中,梵志經營會者,⾝壞命終,⽣忉利 天。 爾時,弊宿婆羅⾨、年少梵志及斯婆醯婆羅⾨、居⼠等,聞童女迦葉 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七

佛說⻑阿含經卷第八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八)第⼆分散陀那經第四 如是我聞: ⼀時,佛在羅閱祇毗訶羅⼭七葉樹窟,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時,王舍城有⼀居⼠,名散陀那,好⾏遊觀,⽇⽇出城,⾄世尊所。 時,彼居⼠仰觀⽇時,默⾃念⾔:「今往覲佛,非是時也,今者世尊 必在靜室三昧思惟,諸比丘眾亦當禪靜,我今寧可往詣烏暫婆利梵志 女林中,須⽇時到,當詣世尊,禮敬問訊,并詣諸比丘所,致敬問 訊。」 時,梵志女林中有⼀梵志,名尼俱陀,與五百梵志⼦俱⽌彼林。時, 諸梵志眾聚⼀處,⾼聲⼤論,俱說遮道濁亂之⾔,以此終⽇。或論國

事,或論戰鬪兵杖之事,或論國家義和之事,或論⼤⾂及庶⺠事,或 論⾞⾺遊園林事,或論坐席、衣服、飲食、婦女之事,或論⼭海⿔鼈 之事,但說如是遮道之論,以此終⽇。 時,彼梵志遙⾒散陀那居⼠來,即勅其眾,令皆靜默:「所以然者? 彼沙⾨瞿曇弟⼦今從外來,沙⾨瞿曇⽩衣弟⼦中,此為最上,彼必來 此,汝宜靜默。」時,諸梵志各⾃默然。 散陀那居⼠⾄梵志所,問訊已,⼀⾯坐,語梵志⽈:「我師世尊常樂 閑靜,不好憒閙,不如汝等與諸弟⼦處在⼈中,⾼聲⼤論,但說遮道 無益之⾔。」 梵志⼜語居⼠⾔:「沙⾨瞿曇頗曾與⼈共⾔論不?眾⼈何由得知沙⾨ 有⼤智慧。汝師常好獨處邊地,猶如瞎⽜食草,偏逐所⾒,汝師瞿曇 亦復如是,偏好獨⾒,樂無⼈處;汝師若來,吾等當稱以為瞎⽜。彼 常⾃⾔有⼤智慧,我以⼀⾔窮彼,能使默然如⿔藏六,謂可無患,以 ⼀箭射,使無逃處。」 爾時,世尊在閑靜室,以天⽿聞梵志居⼠有如是論,即出七葉樹窟,

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時,彼梵志遙⾒佛來,勅諸弟⼦:「汝等皆 默,瞿曇沙⾨欲來⾄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禮拜,亦勿請坐,取⼀ 別座,與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當問:『沙⾨瞿曇!汝從本來,以 何法教訓於弟⼦,得安隱定,淨修梵⾏?』」 爾時,世尊漸⾄彼園,時,彼梵志不覺⾃起,漸迎世尊,⽽作是⾔: 「善來,瞿曇!善來,沙⾨!久不相⾒,今以何緣⽽來⾄此?可前⼩ 坐。」爾時,世尊即就其座,嬉怡⽽笑,默⾃念⾔:「此諸愚⼈不能 ⾃專,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令彼惡⼼⾃然敗 壞。」 時,散陀那居⼠禮世尊⾜,於⼀⾯坐。尼俱陀梵志問訊佛已,亦⼀⾯ 坐,⽽⽩佛⾔:「沙⾨瞿曇!從本以來,以何法教訓誨弟⼦,得安隱 定,淨修梵⾏?」 世尊告⽈:「且⽌!梵志!吾法深廣,從本以來,誨諸弟⼦,得安隱 處,淨修梵⾏,非汝所及。」 ⼜告梵志:「正使汝師及汝弟⼦所⾏道法,有淨不淨,我盡能說。」

時,五百梵志弟⼦各各舉聲,⾃相謂⾔:「瞿曇沙⾨有⼤威勢,有⼤ 神⼒,他問⼰義,乃開他義。」 時,尼俱陀梵志⽩佛⾔:「善哉!瞿曇!願分別之。」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梵志答⾔:「願樂欲聞!」 佛告梵志:「汝所⾏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障蔽,不受瓨食, 不受盂食,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受⼆⼈中間食,不受兩⼑中間食,不 受兩盂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狗在⾨則不受其 食,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他⾔先識則不受其食;不食⿂,不食 ⾁,不飲酒,不兩器食,⼀餐⼀咽,⾄七餐⽌,受⼈益食,不過七 益;或⼀⽇⼀食,或⼆⽇、三⽇、四⽇、五⽇、六⽇、七⽇⼀食;或 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米,或食稴稻,或食⽜糞,或 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落果。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或草襜⾝,或衣鹿⽪,或留頭髮,

或被⽑編,或著塜間衣,或有常舉⼿者,或不坐牀席,或有常蹲者, 或有剃髮留髦鬚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裸形臥⽜ 糞上者;或⼀⽇三浴,或有⼀夜三浴,以無數眾苦,苦役此⾝。云 何?尼俱陀!如此⾏者,可名淨法不?」 梵志答⽈:「此法淨,非不淨也。」 佛告梵志:「汝謂為淨,吾當於汝淨法中說有垢穢。」 梵志⽈:「善哉!瞿曇!便可說之,願樂欲聞。」 佛告梵志:「彼苦⾏者,常⾃計念:『我⾏如此,當得供養恭敬禮 事。』是即垢穢。彼苦⾏者,得供養已,樂著堅固,愛染不捨,不曉 遠離,不知出要,是為垢穢;彼苦⾏者,遙⾒⼈來,盡共坐禪,若無 ⼈時,隨意坐臥,是為垢穢。 「彼苦⾏者,聞他正義,不肯印可,是為垢穢。彼苦⾏者,他有正 問,恡⽽不答,是為垢穢;彼苦⾏者,設⾒有⼈供養沙⾨、婆羅⾨, 則訶⽌之,是為垢穢;彼苦⾏者,若⾒沙⾨、婆羅⾨食更⽣物,就呵

責之,是為垢穢;彼苦⾏者,有不淨食,不肯施⼈,若有淨食,貪著 ⾃食,不⾒⼰過,不知出要,是為垢穢;彼苦⾏者,⾃稱⼰善,毀訾 他⼈,是為垢穢;彼苦⾏者,為殺、盜、婬、兩舌、惡⼝、妄⾔、綺 語、貪取、嫉妬、邪⾒、顛倒,是為垢穢。 「彼苦⾏者,懈墮憙忘,不習禪定,無有智慧,猶如禽獸,是為垢 穢;彼苦⾏者,貴⾼,憍慢、增上慢,是為垢穢;彼苦⾏者,無有信 義,亦無反復,不持淨戒,不能精勤受⼈訓誨,常與惡⼈以為伴黨, 為惡不已,是為垢穢;彼苦⾏者,多懷瞋恨,好為巧偽,⾃怙⼰⾒, 求⼈⻑短,恒懷邪⾒,與邊⾒俱,是為垢穢。云何?尼俱陀!如此⾏ 者可⾔淨不邪?」 答⽈:「是不淨,非是淨也。」 佛⾔:「今當於汝垢穢法中,更說清淨無垢穢法。」 梵志⾔:「唯願說之!」 佛⾔:「彼苦⾏者,不⾃計念:『我⾏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

是為苦⾏無垢法也。彼苦⾏者,得供養已,⼼不貪著,曉了遠離,知 出要法,是為苦⾏無垢法也。彼苦⾏者,禪有常法,有⼈、無⼈,不 以為異,是為苦⾏無垢法也;彼苦⾏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是為 苦⾏無垢法也;彼苦⾏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是為苦⾏離垢法 也。 「彼苦⾏者,設⾒有⼈供養沙⾨、婆羅⾨,代其歡喜⽽不呵⽌,是為 苦⾏離垢法也;彼苦⾏者,若⾒沙⾨、婆羅⾨食更⽣之物,不呵責 之,是為苦⾏離垢法也;彼苦⾏者,有不淨食,⼼不恡惜,若有淨 食,則不染著,能⾒⼰過,知出要法,是為苦⾏離垢法也;彼苦⾏ 者,不⾃稱譽,不毀他⼈,是為苦⾏離垢法也;彼苦⾏者,不殺、 盜、婬、兩舌、惡⼝、妄⾔、綺語、貪取、嫉妬、邪⾒,是為苦⾏離 垢法也。 「彼苦⾏者,精勤不忘,好習禪⾏,多修智慧,不愚如獸,是為苦⾏ 離垢法也;彼苦⾏者,不為⾼貴、憍慢、⾃⼤,是為苦⾏離垢法也; 彼苦⾏者,常懷信義,修反復⾏,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 為伴黨,積善不已,是為苦⾏離垢法也;彼苦⾏者,不懷瞋恨,不為 巧偽,不恃⼰⾒,不求⼈短,不懷邪⾒,亦無邊⾒,是為苦⾏離垢法

也。云何?梵志!如是苦⾏,為是清淨離垢法耶?」 答⽈:「如是!實是清淨離垢法也。」 梵志⽩佛⾔:「⿑有此苦⾏,名為第⼀堅固⾏耶?」 佛⾔:「未也!始是⽪⽿。」 梵志⾔:「願說樹節!」 佛告梵志:「汝當善聽!吾今當說。」 梵志⾔:「唯然!願樂欲聞。」 「梵志!彼苦⾏者,⾃不殺⽣,不教⼈殺,⾃不偷盜,不教⼈盜,⾃ 不邪婬,不教⼈婬,⾃不妄語,亦不教⼈為;彼以慈⼼遍滿⼀⽅,餘 ⽅亦爾,慈⼼廣⼤,無⼆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悲、喜、捨 ⼼,亦復如是,⿑此苦⾏,名為樹節。」

梵志⽩佛⾔:「願說苦⾏堅固之義!」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吾當說之。」 梵志⽈:「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彼苦⾏者,⾃不殺⽣,教⼈不殺,⾃不偷盜,教⼈不盜,⾃ 不邪婬,教⼈不婬,⾃不妄語,教⼈不妄語;彼以慈⼼遍滿⼀⽅,餘 ⽅亦爾,慈⼼廣⼤,無⼆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悲、喜、捨 ⼼,亦復如是。彼苦⾏者,⾃識往昔無數劫事,⼀⽣、⼆⽣,⾄無數 ⽣,國⼟成敗,劫數終始,盡⾒盡知;⼜⾃⾒知,我曾⽣彼種姓,如 是名字,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所受苦樂,從彼⽣此,從此⽣ 彼,如是盡憶無數劫事,是為梵志彼苦⾏者牢固無壞。」 梵志⽩佛⾔:「云何為第⼀?」 佛⾔:「梵志!諦聽!諦聽!吾當說之。」 梵志⾔:「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彼苦⾏者,⾃不殺⽣,教⼈不殺,⾃不偷盜,教⼈不盜,⾃ 不邪婬,教⼈不婬,⾃不妄語,教⼈不欺;彼以慈⼼遍滿⼀⽅,餘⽅ 亦爾,慈⼼廣⼤,無⼆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悲、喜、捨⼼, 亦復如是。彼苦⾏者,⾃識往昔無數劫事,⼀⽣、⼆⽣,⾄無數⽣, 國⼟成敗,劫數終始,盡⾒盡知;⼜⾃知⾒,我曾⽣彼種姓,如是名 字、飲食、壽命,如是所經苦樂,從彼⽣此,從此⽣彼。如是盡憶無 數劫事,彼天眼淨觀眾⽣類,死此⽣彼,顏⾊好醜、善惡所趣,隨⾏ 所墮,盡⾒盡知。⼜知眾⽣⾝⾏不善,⼝⾏不善,意⾏不善,誹謗賢 聖,信邪倒⾒,⾝壞命終,墮三惡道。或有眾⽣⾝⾏善,⼝、意亦 善,不謗賢聖,⾒正信⾏,⾝壞命終,⽣天、⼈中。⾏者天眼清淨, 觀⾒眾⽣,乃⾄隨⾏所墮,無不⾒知,是為苦⾏第⼀勝也。」 佛告梵志:「於此法中復有勝者,我常以此法化諸聲聞,彼以此法得 修梵⾏。」 時,五百梵志弟⼦各⼤舉聲,⾃相謂⾔:「今觀世尊為最尊上,我師 不及。」 時,彼散陀那居⼠語梵志⽈:「汝向⾃⾔:『瞿曇若來,吾等當稱以

為瞎⽜。』世尊今來,汝何不稱?⼜汝向⾔:『當以⼀⾔窮彼瞿曇, 能使默然,如⿔藏六,謂可無患,以⼀箭射,使無逃處。』汝今何不 以汝⼀⾔窮如來耶?」 佛問梵志:「汝憶先時有是⾔不?」 答⽈:「實有!」 佛告梵志:「汝豈不從先宿梵志聞諸佛、如來獨處⼭林,樂閑靜處, 如我今⽇樂於閑居;不如汝法,樂於憒閙,說無益事,以終⽇耶?」 梵志⽈:「聞過去諸佛樂於閑靜,獨處⼭林,如今世尊;不如我法, 樂於憒閙,說無益事,以終⽇耶!」 佛告梵志:「汝豈不念:『瞿曇沙⾨能說菩提。⾃能調伏,能調伏 ⼈;⾃得⽌息,能⽌息⼈;⾃度彼岸,能使⼈度;⾃得解脫,能解脫 ⼈;⾃得滅度,能滅度⼈?』」 時,彼梵志即從座起,頭⾯作禮,⼿捫佛⾜,⾃稱⼰名⽈:「我是尼

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歸,禮世尊⾜。」 佛告梵志:「⽌!⽌!且住!使汝⼼解,便為禮敬。」 時,彼梵志重禮佛⾜,在⼀⾯坐。 佛告梵志:「汝將無謂佛為利養⽽說法耶?勿起是⼼!若有利養,盡 以施汝。吾所說法,微妙第⼀,為滅不善,增益善法。」 ⼜告梵志:「汝將無謂佛為名稱,為尊重故,為導⾸故,為眷屬故, 為⼤眾故,⽽說法耶?勿起此⼼!今汝眷屬盡屬於汝。我所說法,為 滅不善,增⻑善法。」 ⼜告梵志:「汝將無謂佛以汝置不善聚、⿊冥聚中耶?勿⽣是⼼!諸 不善聚及⿊冥聚汝但捨去,吾⾃為汝說善淨法。」 ⼜告梵志:「汝將無謂佛黜汝於善法聚、清⽩聚耶?勿起是⼼!汝但 於善法聚、清⽩聚中精勤修⾏,吾⾃為汝說善淨法,滅不善⾏,增益 善法。」

爾時,五百梵志弟⼦皆端⼼正意,聽佛所說。時,魔波旬作此念⾔: 「此五百梵志弟⼦端⼼正意,從佛聽法,我今寧可往壞其意。」爾 時,惡魔即以⼰⼒壞亂其意。爾時,世尊告散陀那⽈:「此五百梵志 ⼦端⼼正意,從我聽法,天魔波旬壞亂其意,今吾欲還,汝可俱 去。」爾時,世尊以右⼿接散陀那居⼠置掌中,乘虛⽽歸。 時,散陀那居⼠、尼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 (九)佛說⻑阿含第⼆分眾集經第五 如是我聞: ⼀時,佛於末羅遊⾏,與千⼆百五⼗比丘俱,漸⾄波婆城闍頭菴婆 園。 爾時,世尊以⼗五⽇⽉滿時,於露地坐,諸比丘僧前後圍繞。世尊於 夜多說法已,告舍利弗⾔:「今者四⽅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 眠,吾患背痛,欲暫⽌息,汝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對⽈:「唯然!當如聖教。」 爾時,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累⾜⽽臥。 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命終未久,其後弟⼦分 為⼆部,常共諍訟相求⻑短,迭相罵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 不知此;汝在邪⾒,我在正法。⾔語錯亂,無有前後。』⾃稱⼰⾔, 以為真正。『我所⾔勝,汝所⾔負,我今能為談論之主,汝有所問, 可來問我。』 「諸比丘!時,國⼈⺠奉尼乾者,厭患此輩鬪訟之聲,皆由其法不真 正故;法不真正無由出要,譬如朽塔不可復圬,此非三耶三佛所說。 諸比丘!唯我釋迦無上尊法,最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嚴 飾,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說也。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 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諸比丘!如來說⼀正 法,⼀切眾⽣皆仰食存。如來所說復有⼀法,⼀切眾⽣皆由⾏往,是 為⼀法如來所說,當共集之,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 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正法:⼀名,⼆⾊。復有⼆法:⼀癡,⼆愛。復 有⼆法:有⾒、無⾒。復有⼆法:⼀無慚,⼆無愧。復有⼆法:⼀有 慚,⼆有愧。復有⼆法:⼀盡智,⼆無⽣智。復有⼆法,⼆因⼆緣⽣ 於欲愛:⼀者淨妙⾊,⼆者不思惟。復有⼆法,⼆因⼆緣⽣於瞋恚: ⼀者怨憎,⼆者不思惟。復有⼆法,⼆因⼆緣⽣於邪⾒:⼀者從他 聞,⼆者邪思惟。復有⼆法,⼆因⼆緣⽣於正⾒:⼀者從他聞,⼆者 正思惟。復有⼆法,⼆因⼆緣:⼀者學解脫,⼆者無學解脫。復有⼆ 法,⼆因⼆緣:⼀者有為界,⼆者無為界。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 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三正法,謂三不善根:⼀者貪欲,⼆者瞋恚,三者 愚癡。復有三法,謂三善根:⼀者不貪,⼆者不恚,三者不癡。復有 三法,謂三不善⾏:⼀者不善⾝⾏,⼆者不善⼝⾏,三者不善意⾏。 復有三法,謂三不善⾏:⾝不善⾏、⼝不善⾏、意不善⾏。復有三 法,謂三惡⾏:⾝惡⾏、⼝惡⾏、意惡⾏。復有三法,謂三善⾏:⾝ 善⾏、⼝善⾏、意善⾏。復有三法,謂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 想。復有三法,謂三善想:無欲想、無瞋想、無害想。復有三法,謂 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復有三法,謂三善思:無欲思、無恚

思、無害思。 「復有三法,謂三福業:施業、平等業、思惟業。復有三法,謂三 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 有愛。復有三法,謂三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復有三法,謂三 火:欲火、恚火、愚癡火。復有三法,謂三求:欲求、有求、梵⾏ 求。復有三法,謂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復有三法,謂 三界:欲界、恚界、害界。復有三法,謂三界:出離界、無恚界、無 害界。復有三法,謂三界:⾊界、無⾊界、盡界。復有三法,謂三 聚:戒聚、定聚、慧聚。復有三法,謂三戒:增盛戒、增盛意、增盛 慧。 「復有三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復有三法, 謂三相:⽌息相、精勤相、捨相。復有三法,謂三明:⾃識宿命智 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復有三法,謂三變化:⼀者神⾜變化,⼆ 者知他⼼隨意說法,三者教誡。復有三法,謂三欲⽣本:⼀者由現欲 ⽣⼈天,⼆者由化欲⽣化⾃在天,三者由他化欲⽣他化⾃在天。復有 三法,謂三樂⽣:⼀者眾⽣⾃然成辦,⽣歡樂⼼,如梵光⾳天初始⽣ 時。⼆者有眾⽣以念為樂,⾃唱善哉,如光⾳天。三者得⽌息樂,如

遍淨天。 「復有三法,謂三苦:⾏苦、苦苦、變易苦。復有三法,謂三根:未 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復有三法,謂三堂:賢聖堂、天堂、梵 堂。復有三法,謂三發:⾒發、聞發、疑發。復有三法,謂三論:過 去有如此事,有如是論;未來有如此事,有如是論;現在有如此事, 有如是論。復有三法,謂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復有三 法,謂三憂:⾝憂、⼝憂、意憂。復有三法,謂三⻑老:年耆⻑老、 法⻑老、作⻑老。復有三法,謂三眼:⾁眼、天眼、慧眼。諸比丘! 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 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四正法,謂⼝四惡⾏:⼀者妄語,⼆者兩舌,三者 惡⼝,四者綺語。復有四法,謂⼝四善⾏:⼀者實語,⼆者軟語,三 者不綺語,四者不兩舌。 「復有四法,謂四不聖語:不⾒⾔⾒,不聞⾔聞,不覺⾔覺,不知⾔ 知。復有四法,謂四聖語:⾒則⾔⾒,聞則⾔聞,覺則⾔覺,知則⾔ 知。復有四法,謂四種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復有四法,謂

四受:有現作苦⾏後受苦報;有現作苦⾏後受樂報;有現作樂⾏後受 苦報;有現作樂⾏後受樂報。復有四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 受、⾒受。復有四法,謂四縛:貪欲⾝縛、瞋恚⾝縛、戒盜⾝縛、我 ⾒⾝縛。 「復有四法,謂四刺:欲刺、恚刺、⾒刺、慢刺。復有四法,謂四 ⽣:卵⽣、胎⽣、濕⽣、化⽣。復有四法,謂四念處;於是,比丘內 ⾝⾝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觀,精勤不懈,憶 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 受、意、法觀,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意斷;於是,比丘未起惡 法,⽅便使不起;已起惡法,⽅便使滅;未起善法,⽅便使起;已起 善法,⽅便思惟,使其增廣。 「復有四法,謂四神⾜;於是,比丘思惟欲定滅⾏成就;精進定、意 定、思惟定,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禪;於是,比丘除欲、惡不 善法,有覺、有觀,離⽣喜、樂,入於初禪。滅有覺、觀,內信、⼀ ⼼,無覺、無觀,定⽣喜、樂,入第⼆禪。離喜修捨、念、進,⾃知 ⾝樂,諸聖所求,憶念、捨、樂,入第三禪。離苦、樂⾏,先滅憂、 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復有四法,謂四梵堂:⼀

慈、⼆悲、三喜、四捨。復有四法,謂四無⾊定;於是,比丘越⼀切 ⾊想,先盡瞋恚想,不念異想,思惟無量空處,捨空處已入識處,捨 識處已入不⽤處,捨不⽤處已入有想無想處。 「復有四法,謂四法⾜:不貪法⾜、不瞋法⾜、正念法⾜、正定法 ⾜。復有四法,謂四賢聖族;於是,比丘衣服知⾜,得好不喜,遇惡 不憂,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於此法中精勤不懈,成辦其 事,無闕無減,亦能教⼈成辦此事,是為第⼀知⾜住賢聖族。從本⾄ 今,未常惱亂;諸天、魔、梵、沙⾨、婆羅⾨、天及世間⼈,無能毀 罵;飯食、牀臥具、病瘦醫藥,皆悉知⾜,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 四攝法:惠施、愛語、利⼈、等利。復有四法,謂四須陀洹⽀:比丘 於佛得無壞信,於法、於僧、於戒得無壞信。復有四法,謂四受證: ⾒⾊受證、⾝受滅證、念宿命證、知漏盡證。復有四法,謂四道:苦 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 「復有四法,謂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聖 諦。復有四法,謂四沙⾨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 漢果。復有四法,謂四處:實處、施處、智處、⽌息處。復有四法, 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智。復有四法,謂四辯才:

法辯、義辯、詞辯、應辯。復有四法,謂四識住處:⾊識住、緣⾊、 住⾊,與愛俱增⻑,受、想、⾏識中亦如是住。復有四法,謂四扼: 欲扼、有扼、⾒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 扼、無⾒扼、無無明扼。 「復有四法,謂四淨:戒淨、⼼淨、⾒淨、度疑淨。復有四法,謂四 知:可受知受、可⾏知⾏、可樂知樂、可捨知捨。復有四法,謂四威 儀:可⾏知⾏、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復有四法,謂四思 惟:少思惟、廣思惟、無量思惟、無所有思惟。復有四法,謂四記 論:決定記論,分別記論、詰問記論、⽌住記論。復有四法,謂佛四 不護法;如來⾝⾏清淨,無有闕漏,可⾃防護;⼝⾏清淨、意⾏清 淨、命⾏清淨,亦復如是。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 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五正法,謂五入:眼⾊、⽿聲、⿐香、舌味、 ⾝觸。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受陰,受、想、⾏、識受陰。復有五 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復有五法, 謂五下結:⾝⾒結、戒盜結、疑結、貪欲結、瞋恚結。復有五法,謂 五上結:⾊愛、無⾊愛、無明、慢、掉。復有五法,謂五根:信根、

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復有五法,謂五⼒:信⼒、精進⼒、念 ⼒、定⼒、慧⼒。 「復有五法,謂滅盡枝:⼀者比丘信佛、如來、⾄真、等正覺,⼗號 具⾜。⼆者比丘無病,⾝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能如是者,如 來則⽰涅槃徑路。四者⾃專其⼼,使不錯亂,昔所諷誦,憶持不忘。 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盡於苦本。復有五法,謂五發: 非時發、虛發、非義發、虛⾔發、無慈發。復有五法,謂五善發:時 發、實發、義發、和⾔發、慈⼼發。復有五法,謂五憎嫉:住處憎 嫉、檀越憎嫉、利養憎嫉、⾊憎嫉、法憎嫉。 「復有五法,謂五趣解脫:⼀者⾝不淨想,⼆者食不淨想,三者⼀切 ⾏無常想,四者⼀切世間不可樂想,五者死想。復有五法,謂五出要 界:⼀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動,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 近不怠,其⼼調柔,出要離欲,彼所因欲起諸漏纏,亦盡捨滅⽽得解 脫,是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妬出要、⾊出要、⾝⾒出要,亦復如 是。 「復有五法,謂五喜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專念⼀

⼼,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何謂五?於是,比丘聞如來說 法,或聞梵⾏者說,或聞師⻑說法,思惟觀察,分別法義,⼼得歡 喜,得歡喜已,得法愛,得法愛已,⾝⼼安隱,⾝⼼安隱已,則得禪 定,得禪定已,得實知⾒,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喜已,受 持諷誦,亦復歡喜,為他⼈說,亦復歡喜,思惟分別,亦復歡喜,於 法得定,亦復如是。復有五法,謂五⼈:中般涅槃、⽣般涅槃、無⾏ 般涅槃、有⾏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正法, 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六正法,謂內六入:眼入、⽿入、⿐入、舌 入、⾝入、意入。復有六法,謂外六入:⾊入、聲入、香入、味入、 觸入、法入。復有六法,謂六識⾝:眼識⾝,⽿、⿐、舌、⾝、意識 ⾝。復有六法,謂六觸⾝:眼觸⾝,⽿、⿐、舌、⾝、意觸⾝。復有 六法,謂六受⾝:眼受⾝,⽿、⿐、舌、⾝、意受⾝。復有六法,謂 六想⾝:⾊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復有六法,謂六思 ⾝:⾊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復有六法,謂六愛⾝: ⾊愛⾝,聲、香、味、觸、法愛⾝。復有六法,謂六諍本:若比丘好 瞋不捨,不敬如來,亦不敬法,亦不敬眾,於戒穿漏,染汙不淨;好

於眾中多⽣諍訟,⼈所憎惡,嬈亂淨眾,天、⼈不安。諸比丘!汝等 當⾃內觀,設有瞋恨,如彼嬈亂者,當集和合眾,廣設⽅便,拔此諍 本;汝等⼜當專念⾃觀,若結恨已滅,當更⽅便,遮⽌其⼼,勿復使 起。諸比丘!佷戾不諦、慳恡嫉妬、巧偽虛妄、⾃因⼰⾒、謬受不 捨、迷於邪⾒、與邊⾒俱,亦復如是。復有六法,謂六界:地界、火 界、⽔界、風界、空界、識界。復有六法,謂六察⾏:眼察⾊,⽿ 聲、⿐香、舌味、⾝觸、意察法。 「復有六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我修慈⼼,更⽣瞋 恚。』餘比丘語⾔:『汝勿作此⾔,勿謗如來,如來不作是說:欲使 修慈解脫,更⽣瞋恚想,無有是處。佛⾔:除瞋恚已,然後得慈。』 若比丘⾔:『我⾏悲解脫,⽣憎嫉⼼;⾏喜解脫,⽣憂惱⼼;⾏捨解 脫,⽣憎愛⼼;⾏無我⾏,⽣狐疑⼼;⾏無想⾏,⽣眾亂想。』亦復 如是。復有六法,謂六無上:⾒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 恭敬無上、憶念無上。復有六法,謂六思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念、施念、天念。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 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七正法,謂七非法:無信、無慙、無愧、少聞、懈

怠、多忘、無智。復有七法,謂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 精進、總持、多智。復有七法,謂七識住:或有眾⽣,若⼲種⾝,若 ⼲種想,天及⼈是,是初識住;或有眾⽣,若⼲種⾝⽽⼀想者,梵光 ⾳天最初⽣時是,是⼆識住;或有眾⽣,⼀⾝若⼲種想,光⾳天是, 是三識住;或有眾⽣,⼀⾝⼀想,遍淨天是,是四識住;或有眾⽣, 空處住、識處住、不⽤處住。 「復有七法,謂七勤法:⼀者比丘勤於戒⾏,⼆者勤滅貪欲,三者勤 破邪⾒,四者勤於多聞,五者勤於精進,六者勤於正念,七者勤於禪 定。復有七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切世間不可樂想,無 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復有七法,謂七三昧具:正⾒、 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便、正念。復有七法,謂七覺意:念 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是為 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 ⼈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八正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 苦、樂。復有八法,謂八解脫:⾊觀⾊,⼀解脫;內無⾊想觀外⾊, ⼆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想滅瞋恚想住空處解脫,四解脫;度

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處,六解脫;度不⽤處住有想無 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復有八法,謂八聖 道:正⾒、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便、正念、正定。復有八 法,謂八⼈:須陀洹向、須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 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 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九正法,所謂九眾⽣居:或有眾⽣,若⼲種⾝,若 ⼲種想,天及⼈是,是初眾⽣居;復有眾⽣,若⼲種⾝⽽⼀想者,梵 光⾳天最初⽣時是,是⼆眾⽣居;復有眾⽣,⼀⾝若⼲種想,光⾳天 是,是三眾⽣居;復有眾⽣,⼀⾝⼀想,遍淨天是,是四眾⽣居;復 有眾⽣,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居;復有眾⽣,空處 住,是六眾⽣居;復有眾⽣,識處住,是七眾⽣居;復有眾⽣,不⽤ 處住,是八眾⽣居;復有眾⽣,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居。是為如 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 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正法,所謂⼗無學法,無學正⾒、正思、正語、 正業、正命、正念、正⽅便、正定、正智、正解脫。是為如來所說正

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久立,多所饒益,天、⼈獲安。」 爾時,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說。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八

佛說⻑阿含經卷第九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〇)第⼆分⼗上經第六 如是我聞: ⼀時,佛遊鴦伽國,與⼤比丘眾千⼆百五⼗⼈俱。詣瞻婆城,⽌宿伽 伽池側。 以⼗五⽇⽉滿時,世尊在露地坐,⼤眾圍遶,竟夜說法,告舍利弗: 「今者四⽅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眠睡,欲聞說法,吾患背痛, 欲⼩⽌息,卿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時,舍利弗受佛教已,爾時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脅臥如師⼦,累 ⾜⽽臥。 爾時,耆年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我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

味具⾜,梵⾏清淨,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受教⽽聽。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上法,除眾結縛,得 ⾄泥洹,盡於苦際,⼜能具⾜五百五⼗法,今當分別,汝等善聽。諸 比丘!有⼀成法、⼀修法、⼀覺法、⼀滅法、⼀退法、⼀增法、⼀難 解法、⼀⽣法、⼀知法、⼀證法。云何⼀成法?謂於諸善法能不放 逸。云何⼀修法?謂常⾃念⾝。云何⼀覺法?謂有漏觸。云何⼀滅 法?謂是我慢。云何⼀退法?謂不惡露觀。云何⼀增法?謂惡露觀。 云何⼀難解法?謂無間定。云何⼀⽣法?謂有漏解脫。云何⼀知法? 謂諸眾⽣皆仰食存。云何⼀證法?謂無礙⼼解脫。 「⼜有⼆成法、⼆修法、⼆覺法、⼆滅法、⼆退法、⼆增法、⼆難解 法、⼆⽣法、⼆知法、⼆證法。云何⼆成法?謂知慙、知愧。云何⼆ 修法?謂⽌與觀。云何⼆覺法?謂名與⾊。云何⼆滅法?謂無明、 愛。云何⼆退法?謂毀戒、破⾒。云何⼆增法?戒具、⾒具。云何⼆ 難解法?有因有緣,眾⽣⽣垢;有因有緣,眾⽣得淨。云何⼆⽣法? 盡智、無⽣智。云何⼆知法?謂是處、非處。云何⼆證法?謂明與解 脫。

「⼜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難解 法、三⽣法、三知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者親近善友,⼆者⽿ 聞法⾳,三者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 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 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退法?謂三不善 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增法?謂三善根:無貪 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難解法?謂三難解:賢聖難解、 聞法難解、如來難解。云何三⽣法?謂三相:息⽌相、精進相、捨離 相。云何三知法?謂三出要界:欲出要⾄⾊界,⾊界出要⾄無⾊界; 捨離⼀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 智、漏盡智。諸比丘!是為三⼗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 法。 「復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 法、四⽣法、四知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謂四輪法:⼀者住中 國,⼆者近善友,三者⾃謹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謂四念 處:比丘內⾝⾝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觀,精 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

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 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 受。 「云何四退法?謂四扼:欲扼、有扼、⾒扼、無明扼。云何四增法? 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扼、無無明扼。云何四難解法?謂 有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云何四⽣法?謂四智:法智、 未知智、等智、知他⼼智。云何四知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辭 辯、應辯。云何四證法?謂四沙⾨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 果、阿羅漢果。諸比丘!是為四⼗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 法。 「復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難解 法、五⽣法、五知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枝:⼀者信 佛、如來、⾄真,⼗號具⾜;⼆者無病,⾝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 諂,直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 之起滅,以賢聖⾏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受陰,受、想、⾏、 識受陰。

「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眠睡蓋、掉戲蓋、疑蓋。 云何五退法?謂五⼼礙結:⼀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則不親近,不親 近已,則不恭敬,是為初⼼礙結;⼜比丘於法、於眾、於戒,有穿漏 ⾏、不真正⾏、為汙染⾏,不親近戒,亦不恭敬,是為四⼼礙結;⼜ 復比丘於梵⾏⼈⽣惡向⼼,⼼不喜樂,以麁惡⾔⽽毀罵之,是為五⼼ 礙結。云何五增法?謂五喜本:⼀悅、⼆念、三猗、四樂、五定。 「云何五難解法?謂五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專念⼀ ⼼,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何謂五?若比丘聞佛說法,或 聞梵⾏者說,或聞師⻑說,思惟觀察,分別法義,⼼得歡喜,得歡喜 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安隱,⾝⼼安隱已,則得禪定,得禪 定已,得如實智,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歡喜,受持諷誦, 亦復歡喜,為他⼈說,亦復歡喜,思惟分別,亦復歡喜,於法得定, 亦復如是。 「云何五⽣法?謂賢聖五智定:⼀者修三昧現樂後樂,⽣內外智。⼆ 者賢聖無愛,⽣內外智。三者諸佛賢聖之所修⾏,⽣內外智。四者猗 寂滅相,獨⽽無侶,⽽⽣內外智。五者於三昧⼀⼼入、⼀⼼起,⽣內 外智。云何五知法?謂五出要界:⼀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念,亦不親

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近不怠,其⼼調柔,出要離欲,因欲起 漏亦盡捨滅,⽽得解脫,是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妬出要、⾊出 要、⾝⾒出要,亦復如是。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定 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聚,是為五⼗法。如實無虛,如來知 已,平等說法。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難解 法、六⽣法、六知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若有比丘修 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無雜。云何六?於 是,比丘⾝常⾏慈,敬梵⾏者,住仁愛⼼,名⽈重法,可敬可重,和 合於眾,無有諍訟,獨⾏無雜。復次,比丘⼝慈、意慈,以法得養及 鉢中餘,與⼈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戒,不犯不毀,無 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持,成就定意。復次,比丘成就賢聖出 要,平等盡苦,正⾒及諸梵⾏,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 有諍訟,獨⾏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 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入、⿐入、舌入、⾝入、意入。云何 六滅法?謂六愛:⾊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退法?謂

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 云何六增法?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 云何六難解法?謂六無上:⾒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 敬無上、念無上。云何六⽣法?謂六等法:於是,比丘眼⾒⾊無憂無 喜,住捨專念,⽿聲、⿐香、舌味、⾝觸、意法,不喜不憂,住捨專 念。 「云何六知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我修慈⼼,更⽣瞋 恚。』餘比丘⾔:『汝勿作此⾔,勿謗如來,如來不作是說,欲使修 慈解脫更⽣瞋恚者,無有是處。佛⾔:除瞋恚已,然後得慈。』若比 丘⾔:『我⾏悲解脫,⽣憎嫉⼼;⾏喜解脫,⽣憂惱⼼;⾏捨解脫, ⽣憎愛⼼;⾏無我⾏,⽣狐疑⼼;⾏無想⾏,⽣眾亂想。』亦復如 是。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者神⾜通證,⼆者天⽿通證,三者知 他⼼通證,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是為六⼗ 法。諸比丘!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難解 法、七⽣法、七知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 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

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 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若⼲種⾝,若⼲種想,天及 ⼈是,是初識住。復有眾⽣,若⼲種⾝⽽⼀想者,梵光⾳天最初⽣時 是,是⼆識住。復有眾⽣,⼀⾝若⼲種想,光⾳天是,是三識住。復 有眾⽣,⼀⾝⼀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或有眾⽣,空處住,是五 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處住,是七識住。云何七滅法? 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謂七非法:是比丘無信、無慙、無愧、少聞、懈墮、 多忘、無智。云何七增法?謂七正法:於是,比丘有信、有慚、有 愧、多聞、不懈墮、強記、有智。云何七難解法?謂七正善法:於 是,比丘好義、好法、好知時、好知⾜、好⾃攝、好集眾、好分別 ⼈。云何七⽣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云何七知法?謂七勤:勤於戒⾏、勤滅貪欲、勤破邪⾒、勤於多 聞、勤於精進、勤於正念、勤於禪定。云何七證法?謂七漏盡⼒:於

是,漏盡比丘於⼀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觀欲 如火坑,亦如⼑劍,知欲⾒欲,不貪於欲,⼼不住欲。漏盡比丘逆順 觀察,如實覺知,如實⾒已,世間貪嫉、惡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 處,多修多⾏,五根、五⼒、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諸比 丘!是為七⼗法,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難解 法、八⽣法、八知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不得梵⾏⽽ 得智,得梵⾏已智增多。云何為八?於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 ⻑,或依智慧梵⾏者住,⽣慙愧⼼,有愛有敬,是謂初因緣,未得梵 ⾏⽽得智,得梵⾏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云 何?義何所趣?時,諸尊⻑即為開演甚深義理,是為⼆因緣。既聞法 已,⾝⼼樂靜,是為三因緣。既樂靜已,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 中,或⾃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 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諦誠,梵⾏具⾜,聞已入 ⼼,⾒不流動,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惡增善,勉⼒堪任,不捨 斯法,是為六因緣。有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為 七因緣。觀五受陰,⽣相、滅相,此⾊、⾊集、⾊滅,此受、想、

⾏、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有智,得梵⾏已智增 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 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邪思、邪語、邪業、邪 命、邪⽅便、邪念、邪定。云何八退法?謂八懈怠法,何謂八懈怠? 比丘乞食不得食,便作是念:『我於今⽇下村乞食不得,⾝體疲極, 不能堪任坐禪、經⾏,今宜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不肯精勤未 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初懈怠。懈怠比丘得食既⾜,復 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過⾜,⾝體沈重,不能堪任坐禪、經 ⾏,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 獲、未證欲證。懈怠比丘設少執事,便作是念:『我今⽇執事,⾝體 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懈怠 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 經⾏,當豫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少⾏來,便作是 念:『我朝⾏來,⾝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我今宜當臥 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欲少⾏,便作是念:『我明當

⾏,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經⾏,當豫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 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六懈怠比丘。設 遇⼩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篤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 當須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 證欲證。懈怠比丘所患已差,復作是念:『我病差未久,⾝體羸瘦, 不能堪任坐禪、經⾏,宜⾃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 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云何八增法?謂八不怠。 「云何八精進?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還,即作是念:『我⾝體輕 便,少於睡眠,宜可精進坐禪、經⾏。』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 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是為初精進比丘。乞食得⾜,便作是 念:『我今入村,乞食飽滿,氣⼒充⾜,宜勤精進坐禪、經⾏。』未 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有 執事,便作是念:『我向執事,廢我⾏道,今宜精進坐禪、經⾏。』 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 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廢我⾏道,今宜精進坐禪、經 ⾏。』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 比丘設有⾏來,便作是念:『我朝⾏來,廢我⾏道,今宜精進坐禪、

經⾏。』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 進比丘設欲⾏來,便作是念:『我明當⾏,廢我⾏道,今宜精進坐 禪、經⾏。』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 精進比丘設遇患時,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終,今宜精進。』 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患得 ⼩差,復作是念:『我病初差,或更增動,廢我⾏道,今宜精進坐 禪、經⾏。』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 坐禪、經⾏,是為八。 「云何八難解法?謂八不閑妨修梵⾏。云何八?如來、⾄真出現於 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有⼈⽣地獄中,是為不閑處, 不得修梵⾏。如來、⾄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 道,⽽有眾⽣在畜⽣中、餓⿁中、⻑壽天中、邊地無識,無佛法處, 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如來、⾄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 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於中國,⽽有邪⾒,懷顛倒 ⼼,惡⾏成就,必入地獄,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如來、⾄真、 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於中 國,聾、盲、瘖、瘂不得聞法,修⾏梵⾏,是為不閑。如來、⾄真、

等正覺不出世間,無有能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有眾⽣ ⽣於中國,彼諸根具⾜,堪受聖教,⽽不值佛,不得修⾏梵⾏,是為 八不閑。 「云何八⽣法?謂八⼤⼈覺:道當少欲,多欲非道;道當知⾜,無厭 非道;道當閑靜,樂眾非道;道當⾃守,戱笑非道;道當精進,懈怠 非道;道當專念,多忘非道;道當定意,亂意非道;道當智慧,愚癡 非道。云何八知法?謂八除入:內有⾊想,觀外⾊少,若好若醜,常 觀常念,是為初除入。內有⾊想,觀外⾊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 念,是為⼆除入。內無⾊想,外觀⾊少,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 三除入。內無⾊想,外觀⾊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四除 入。內無⾊想,外觀⾊青,青⾊、青光、青⾒,譬如青蓮華,亦如青 波羅[⽊奈]衣,純⼀青⾊、青光、青⾒,作如是想,常觀常念,是為 五除入。內無⾊想,外觀⾊黃,黃⾊、黃光、黃⾒,譬如黃華、黃波 羅[⽊奈]衣,黃⾊、黃光、黃⾒,常念常觀,作如是想,是為六除 入。內無⾊想,觀外⾊⾚,⾚⾊、⾚光、⾚⾒,譬如⾚華、⾚波羅 [⽊*奈]衣,純⼀⾚⾊、⾚光、⾚⾒,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七除 入。內無⾊想,外觀⾊⽩,⽩⾊、⽩光、⽩⾒,譬如⽩華、⽩波羅

[⽊*奈]衣,純⼀⽩⾊、⽩光、⽩⾒,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八除 入。 「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觀⾊,⼀解脫。內無⾊想,觀外⾊,⼆ 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 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處,六解脫。度不⽤處,住有 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諸比丘!是 為八⼗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難解 法、九⽣法、九知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戒淨滅 枝、⼼淨滅枝、⾒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滅枝、道淨滅枝、除 淨滅枝、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喜, ⼆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 「云何九覺法?謂九眾⽣居:或有眾⽣,若⼲種⾝若⼲種想,天及⼈ 是,是初眾⽣居。或有眾⽣,若⼲種⾝⽽⼀想者,梵光⾳天最初⽣時 是,是⼆眾⽣居。或有眾⽣,⼀⾝若⼲種想,光⾳天是,是三眾⽣ 居。或有眾⽣,⼀⾝⼀想,遍淨天是,是四眾⽣居。或有眾⽣,無想

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居。復有眾⽣,空處住,是六眾⽣ 居。復有眾⽣,識處住,是七眾⽣居。復有眾⽣,不⽤處住,是八眾 ⽣居。復有眾⽣,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因⽤有 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退法?謂九 惱法:有⼈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 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增法? 謂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惱,今不⽣惱,當不⽣惱;我 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惱,今不⽣惱,當不⽣惱;我 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惱,今不⽣惱,當不⽣惱。 「云何九難解法?謂九梵⾏:若比丘有信⽽不持戒,則梵⾏不具;比 丘有信、有戒、則梵⾏具⾜。若比丘有信、有戒⽽不多聞,則梵⾏不 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梵⾏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 多聞,不能說法,則梵⾏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 則梵⾏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不能養眾,則梵 ⾏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則梵⾏具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不能於⼤眾中廣

演法⾔,則梵⾏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 眾,能於⼤眾廣演法⾔,則梵⾏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 能說法、能養眾,能在⼤眾廣演法⾔,⽽不得四禪,則梵⾏不具;若 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眾廣演法⾔,⼜ 得四禪,則梵⾏具⾜。若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能說法、能養眾, 在⼤眾中廣演法⾔,⼜得四禪,不於八解脫逆順遊⾏,則梵⾏不具; 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於⼤眾中廣演法⾔, 具⾜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則梵⾏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 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眾中廣演法⾔,得四禪,於八解脫逆順 遊⾏,然不能盡有漏成無漏,⼼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作 證,⽣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不具;若比 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眾廣演法⾔,成就 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捨有漏成無漏,⼼解脫、智慧解脫,於現 法中⾃⾝作證,⽣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 具⾜。 「云何九⽣法?謂九想:不淨想、觀食想、⼀切世間不可樂想、死 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盡想、無欲想。云何九知法?謂

九異法:⽣果異、因果異。⽣觸異、因觸異。⽣受異、因受異。⽣想 異、因想異。⽣集異、因集異。⽣欲異、因欲異。⽣利異、因利異。 ⽣求異、因求異。⽣煩惱異、因煩惱異。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 初禪,則聲刺滅。入第⼆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 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 滅。入不⽤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想刺滅。入滅盡 定,則想受刺滅。諸比丘!是為九⼗法,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 說法。 「復有⼗成法、⼗修法、⼗覺法、⼗滅法、⼗退法、⼗增法、⼗難解 法、⼗⽣法、⼗知法、⼗證法。云何⼗成法?謂⼗救法:⼀者比丘⼆ 百五⼗戒具,威儀亦具,⾒有⼩罪,⽣⼤怖畏,平等學戒,⼼無傾 邪。⼆者得善知識。三者⾔語中正,多所含受。四者好求善法,分布 不恡。五者諸梵⾏⼈有所施設,輙往佐助,不以為勞,難為能為,亦 教⼈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進,滅不善法,增 ⻑善法。八者常⾃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若在⽬前。九者智慧 成就,觀法⽣滅,以賢聖律⽽斷苦本。⼗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 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修法?謂⼗正⾏:正⾒、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 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知。云何⼗覺法?謂⼗⾊入:眼入、⽿ 入、⿐入、舌入、⾝入、⾊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滅 法?謂⼗邪⾏:邪⾒、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便、邪念、邪 定、邪解脫、邪智。云何⼗退法?謂⼗不善⾏迹:⾝殺、盜、婬,⼝ 兩舌、惡罵、妄⾔、綺語,意貪取、嫉妬、邪⾒。云何⼗增法?謂⼗ 善⾏:⾝不殺、盜、婬,⼝不兩舌、惡罵、妄⾔、綺語,意不貪取、 嫉妬、邪⾒。云何⼗難解法?謂⼗賢聖居:⼀者比丘除滅五枝,⼆者 成就六枝,三者捨⼀,四者依四,五者滅異諦,六者勝妙求,七者無 濁想,八者⾝⾏已立,九者⼼解脫,⼗者慧解脫。 「云何⼗⽣法?謂⼗稱譽處:若比丘⾃得信已,為他⼈說,亦復稱歎 諸得信者。⾃持戒已,為他⼈說,亦復稱歎諸持戒者。⾃少欲已,為 他⼈說,亦復稱歎諸少欲者。⾃知⾜已,為他⼈說,亦復稱歎諸知⾜ 者。⾃樂閑靜,為他⼈說,亦復稱歎樂閑靜者。⾃多聞已,為他⼈ 說,亦復稱歎諸多聞者。⾃精進已,為他⼈說,亦復稱歎諸精進者。 ⾃專念已,為他⼈說,亦復稱歎諸專念者。⾃得禪定,為他⼈說,亦 復稱歎得禪定者。⾃得智慧,為他⼈說,亦復稱歎得智慧者。

「云何⼗知法?謂⼗滅法:正⾒之⼈能滅邪⾒,諸緣邪⾒,起無數 惡,亦盡除滅。諸因正⾒,⽣無數善,盡得成就正思、正語、正業、 正命、正⽅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正智之⼈能滅邪智,諸 因邪智,起無數惡,悉皆除滅;諸因正智,起無數善法,盡得成就。 云何⼗證法?謂⼗無學法:無學正⾒、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 ⽅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是為百法,如實無虛, 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爾時,舍利弗佛所印可,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第⼆分增⼀經第七 如是我聞: ⼀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上中下⾔,皆悉真正, 義味清淨,梵⾏具⾜,謂⼀增法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 說。」

時,諸比丘受教⽽聽。佛告比丘:「⼀增法者,謂⼀成法、⼀修法、 ⼀覺法、⼀滅法、⼀證法。云何⼀成法?謂不捨善法。云何⼀修法? 謂常⾃念⾝。云何⼀覺法?謂有漏觸。云何⼀滅法?謂有我慢。云何 ⼀證法?謂無礙⼼解脫。 「⼜有⼆成法、⼆修法、⼆覺法、⼆滅法、⼆證法。云何⼆成法?謂 知慚、知愧。云何⼆修法?謂⽌與觀。云何⼆覺法?謂名與⾊。云何 ⼆滅法?謂無明、有愛。云何⼆證法?謂明與解脫。 「⼜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 者親近善友,⼆者⽿聞法⾳,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證 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 者住中國,⼆者近善友,三者⾃謹慎,四者宿殖善本。云何四修法? 住四念處:比丘內⾝⾝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 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觀,精勤不懈,憶念

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 摶食、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 受、⾒受。云何四證法?謂四沙⾨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 果、阿羅漢果。 「⼜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 五滅盡⽀:⼀者信佛、如來、⾄真,⼗號具⾜。⼆者無病,⾝常安 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真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不亂,諷誦不 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 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 受陰,受、想、⾏、識受陰。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 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 無學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聚。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 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 無雜。云何六?於是,比丘⾝常⾏慈及修梵⾏,住仁愛⼼,名⽈重 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無雜。復次,比丘⼝慈、 意慈,以⼰供養及鉢中餘,與⼈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

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持戒,成就賢聖出要, 平等盡苦,正⾒及諸梵⾏,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 訟,獨⾏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云 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入、⿐入、舌入、⾝入、意入。云何 六滅法?謂六愛:⾊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證法?謂 六神通:⼀者神⾜通證,⼆者天⽿通證,三者知他⼼通證,四者宿命 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 七財:信財、戒財、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是為七財。云 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 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 遠離。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若⼲種⾝若⼲種想,天及 ⼈,此是初識住。復有眾⽣,若⼲種⾝⽽⼀想者,梵光⾳天最初⽣時 是,是⼆識住。復有眾⽣,⼀⾝若⼲種想,光⾳天是,是三識住。復

有眾⽣,⼀⾝⼀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處。復有眾⽣,空處住,是 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處,是七識住。 「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使、慢使、瞋恚使、 無明使、疑使。云何七證法?為七漏盡⼒。於是,漏盡比丘於⼀切諸 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觀欲如火坑,亦如⼑劍,知 欲⾒欲,不貪於欲,⼼不住欲;於中復善觀察,如實得知,如實⾒ 已,世間貪婬、惡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處,多修多⾏,五根、五 ⼒、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 八因緣。未得梵⾏⽽得智,得梵⾏已智增多。云何為八?如是比丘依 世尊住,或依師⻑,或依智慧梵⾏者住,⽣慚愧⼼,有愛有敬,是為 初因緣。未得梵⾏⽽得智,得梵⾏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 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尊⻑即為開演深義,是為⼆因緣。 既聞法已,⾝⼼樂靜,是為三因緣。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 或⾃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 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誠諦,梵⾏具⾜,聞已入⼼, ⾒不流動,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不善⾏,善⾏⽇增,勉⼒堪

任,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 際,是為七因緣。⼜觀五受陰,⽣想、滅想,此⾊,⾊集、⾊滅,此 受、想、⾏、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有智,已得 梵⾏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 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邪志、邪語、邪業、邪 命、邪⽅便、邪念、邪定。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觀⾊,⼀解 脫。內無⾊想,外觀⾊,⼆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想,滅瞋恚 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 處,六解脫。度不⽤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 想知滅,八解脫。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 九淨滅枝法:戒淨滅枝、⼼淨滅枝、⾒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 滅枝、道淨滅枝、除淨滅枝、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 法?謂九喜本:⼀喜,⼆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 捨,八無欲,九解脫。云何九覺法?謂九眾⽣居:或有眾⽣,若⼲種

⾝若⼲種想,天及⼈是,是初眾⽣居。或有眾⽣,若⼲種⾝⽽⼀想 者,梵光⾳天最初⽣時是,是⼆眾⽣居。或有眾⽣,⼀⾝若⼲種想, 光⾳天是,是三眾⽣居。或有眾⽣,⼀⾝⼀想,遍淨天是,是四眾⽣ 居。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居。復有眾⽣,空處住,是 六眾⽣居。復有眾⽣,識處住,是七眾⽣居。復有眾⽣,不⽤處住, 是八眾⽣居。復有眾⽣,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因⽤有 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證法?謂九 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 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想刺滅。入識處,則 空想刺滅。入不⽤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想刺滅。 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 「復有⼗成法、⼗修法、⼗覺法、⼗滅法、⼗證法。云何⼗成法?謂 ⼗救法:⼀者比丘⼆百五⼗戒具,威儀亦具,⾒有⼩罪,⽣⼤怖畏, 平等學戒,⼼無傾邪。⼆者得善知識。三者⾔語中正,多所堪忍。四 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諸梵⾏⼈有所施設,輙往佐助,不以為 勞,難為能為,亦教⼈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

勤,滅不善法,增⻑善法。八者常⾃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如 在⽬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滅,以賢聖律斷於苦本。⼗者樂於閑 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修法?謂⼗正⾏:正⾒、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 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覺法?謂⼗⾊入:眼入、⽿ 入、⿐入、舌入、⾝入、⾊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滅 法?謂⼗邪⾏:邪⾒、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便、邪念、邪 定、邪解脫、邪智。云何⼗證法?謂⼗無學法:無學正⾒、正志、正 語、正業、正命、正⽅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此 名⼀增法,我今為汝等說如是法,吾為如來、為諸弟⼦所應作者,皆 已備悉,慈愍慇懃,訓誨汝等,汝等亦宜勤奉⾏之。諸比丘!當在閑 居樹下空處,精勤坐禪,勿⾃放恣,今不勉⼒,後悔何益?此是我 教,勤受持之。」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九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分三聚經第八 如是我聞: ⼀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義味清淨,梵⾏具⾜, 謂三聚法。汝等諦聽!思惟念之!當為汝說。」時,諸比丘受教⽽ 聽。 佛告比丘:「三法聚者,⼀法趣惡趣。⼀法趣善趣。⼀法趣涅槃。云 何⼀法趣于惡趣?謂無仁慈,懷毒害⼼,是謂⼀法將向惡趣。云何⼀ 法趣于善趣?謂不以惡⼼加於眾⽣,是為⼀法將向善趣。云何⼀法趣 于涅槃?謂能精勤,修⾝念處,是為⼀法將向涅槃。

「復有⼆法趣向惡趣,復有⼆法趣向善趣,復有⼆法趣向涅槃。云何 ⼆法趣向惡趣?⼀謂毀戒,⼆謂破⾒。云何⼆法趣向善趣?⼀謂戒 具,⼆謂⾒具。云何⼆法趣向涅槃?⼀謂為⽌,⼆謂為觀。 「復有三法趣向惡趣,三法向善趣,三法向涅槃。云何三法向惡趣? 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法向善趣?謂 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謂三 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有四法趣向惡趣,四法向善趣,四法向涅槃。云何四法向惡趣? 謂愛語、恚語、怖語、癡語。云何四法向善趣?謂不愛語、不恚語、 不怖語、不癡語。云何四法向涅槃?謂四念處:⾝念處、受念處、意 念處、法念處。 「復有五法向惡趣,五法向善趣,五法向涅槃。云何五法向惡趣?謂 破五戒:殺、盜、婬逸、妄語、飲酒。云何五法向善趣?謂持五戒: 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信 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有六法向惡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云何六法向惡趣?謂 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云 何六法向善趣?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 ⺟。云何六法向涅槃?謂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念天。 「⼜有七法向惡趣,七法向善趣,七法向涅槃。云何七法向惡趣?謂 殺⽣、不與取、婬逸、妄語、兩舌、惡⼝、綺語。云何七法向善趣? 謂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兩舌、不惡⼝、不綺語。云何七法 向涅槃?謂七覺意: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猗覺意、定覺 意、喜覺意、捨覺意。 「⼜有八法向惡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云何八法向惡趣?謂 八邪⾏:邪⾒、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便、邪念、邪定。云 何八法向善趣?謂世正⾒: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便、正 念、正定。云何八法向涅槃?謂八賢聖道:正⾒、正志、正語、正 業、正命、正⽅便、正念、正定。 「⼜有九法向惡趣,九法向善趣,九法向涅槃。云何九法向惡趣?謂

九惱:有⼈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 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法向善 趣?謂九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惱,今不⽣惱,當不⽣ 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惱,今不⽣惱,當不⽣ 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惱,當不⽣惱,今不⽣ 惱。云何九法向涅槃?謂九善法,⼀喜,⼆愛,三悅,四樂,五定, 六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 「⼜有⼗法向惡趣,⼗法向善趣,⼗法向涅槃。云何⼗法向惡趣?謂 ⼗不善:⾝殺、盜、婬,⼝兩舌、惡罵、妄⾔、綺語,意貪取、嫉 妬、邪⾒。云何⼗法向善趣?謂⼗善⾏:⾝不殺、盜、婬,⼝不兩 舌、惡罵、妄⾔、綺語,意不貪取、嫉妬、邪⾒。云何⼗法向涅槃? 謂⼗直道:正⾒、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便、正念、正定、 正解脫、正智。諸比丘!如是⼗法,得⾄涅槃,是名三聚微妙正法, 我為如來、為眾弟⼦所應作者,無不周備,憂念汝等,故演經道;汝 等亦宜⾃憂其⾝,當處閑居、樹下思惟,勿為懈怠,今不勉⼒,後悔 無益。」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三)佛說⻑阿含第⼆分⼤緣⽅便經第九 如是我聞: ⼀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因緣 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前,以何為深?」於是,阿 難即從靜室起,⾄世尊所,頭⾯禮⾜,在⼀⾯坐,⽩世尊⾔:「我向 於靜室,默⾃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因緣法之光明,甚 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前,以何為深?』」 爾時,世尊告阿難⽈:「⽌!⽌!勿作此⾔:『⼗⼆因緣法之光明, 甚深難解!』阿難!此⼗⼆因緣難⾒難知,諸天、魔、梵、沙⾨、婆 羅⾨、未⾒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者。 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 ⾔:『⽣是老死緣!』若復問⾔:『誰是⽣緣?』應答彼⾔:『有是 ⽣緣。』若復問⾔:『誰是有緣?』應答彼⾔:『取是有緣。』若復 問⾔:『誰是取緣?』應答彼⾔:『愛是取緣。』若復問⾔:『誰是

愛緣?』應答彼⾔:『受是愛緣。』若復問⾔:『誰是受緣?』應答 彼⾔:『觸是受緣。』若復問⾔:『誰為觸緣?』應答彼⾔:『六入 是觸緣。』若復問⾔:『誰為六入緣?』應答彼⾔:『名⾊是六入 緣。』若復問⾔:『誰為名⾊緣?』應答彼⾔:『識是名⾊緣。』若 復問⾔:『誰為識緣?』應答彼⾔:『⾏是識緣。』若復問⾔:『誰 為⾏緣?』應答彼⾔:『癡是⾏緣。』阿難!如是緣癡有⾏,緣⾏有 識,緣識有名⾊,緣名⾊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 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緣⽣有老、死、憂、悲、苦 惱,⼤患所集,是為此⼤苦陰緣。」 佛告阿難:「緣⽣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者,寧有 老死不?」 阿難答⽈:「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緣⽣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 於此。」 ⼜告阿難:「緣有有⽣,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欲有、⾊無⾊

有者,寧有⽣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由有,緣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欲取、⾒取、 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欲愛、有愛、 無有愛者,寧有取不?」 答⽈:「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樂受、苦受、 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因⽤有欲,因欲有著,因 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杖、諍訟、作 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 護者,當有⼑杖、諍訟,起無數惡不?」 答⽈:「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杖、諍訟由護⽽起,緣護有⼑杖、諍 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守者,寧有護 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嫉者,寧有守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著者,寧有嫉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欲者,寧有著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有欲,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者,寧有欲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因⽤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利有⽤,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利者,寧有⽤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由利,因利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愛者,寧有求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告阿難:「因愛有求,⾄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於守 護。」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無眼識 者,寧有觸不?」 答⽈:「無也。」 「若無⽿、聲、⽿識,⿐、香、⿐識,舌、味、舌識,⾝、觸、⾝ 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 答⽈:「無也。」 「阿難!若使⼀切眾⽣無有觸者,寧有受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緣名⾊有觸,此為何義?若使⼀切眾⽣無有名⾊者,寧有⼼觸

不?」 答⽈:「無也。」 「若使⼀切眾⽣無形⾊相貌者,寧有⾝觸不?」 答⽈:「無也。」 「阿難!若無名⾊,寧有觸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緣名⾊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阿難!緣識有名⾊,此為何義?若識不入⺟胎者,有名⾊不?」 答⽈:「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不?」 答⽈:「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得增⻑不?」 答⽈:「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由識,緣識有名⾊,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阿難!緣名⾊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則識無住處;若 無住處,寧有⽣、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答⽈:「無也。」 「阿難!若無名⾊,寧有識不?」 答⽈:「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緣名⾊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阿難!是故名⾊緣識,識緣名⾊,名⾊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緣老、死、憂、悲、苦、 惱,⼤苦陰集。 「阿難!⿑是為語,⿑是為應,⿑是為限,⿑此為演說,⿑是為智 觀,⿑是為眾⽣。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解脫。 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 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是為 語,⿑是為應,⿑是為限,⿑是為演說,⿑是為智觀,⿑是為眾⽣; 如是盡知已,無漏⼼解脫比丘不知不⾒如是知⾒。阿難!夫計我者, ⿑幾名我⾒,名⾊與受,俱計以為我。有⼈⾔:『受非我,我是 受。』或有⾔:『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受非 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 「阿難!彼⾒我者,⾔受是我,當語彼⾔:『如來說三受,樂受、苦 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 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 然者?阿難!樂觸緣⽣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苦 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

受亦滅。阿難!如兩⽊相攢則有火⽣,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 是,因樂觸緣故⽣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苦受,若 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 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盡法、滅法,為朽壞 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我者,以 受為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我者,⾔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如來說三 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 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我,此則為過。若 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我,此則為過。』阿 難!彼⾒我者,⾔:『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為非。阿難!彼計我 者,作此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切無 受。汝云何⾔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非是。』是故,阿 難!彼計我者,⾔:『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 我。』者,當語彼⾔:『⼀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 『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

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是為語,⿑是為應,⿑是為 限,⿑是為演說,⿑是為智觀,⿑是為眾⽣。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 如實正觀,於無漏⼼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 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 以故?阿難!⿑是為語,⿑是為應,⿑是為限,⿑是為演說,⿑是為 智觀,⿑是為眾⽣;如是盡知已,無漏⼼解脫比丘不知不⾒如是知 ⾒。」 佛語阿難:「彼計我者,⿑已為定,彼計我者,或⾔少⾊是我,或⾔ 多⾊是我,或⾔少無⾊是我,或⾔多無⾊是我。阿難!彼⾔少⾊是我 者,定少⾊是我,我所⾒是,餘者為非。多⾊是我者,定多⾊是我, 我所⾒是,餘者為非。少無⾊是我者,定⾔少無⾊是我,我所⾒是, 餘者為非。多無⾊是我者,定多無⾊是我,我所⾒是,餘者為非。」 佛告阿難:「七識住,⼆入處,諸有沙⾨、婆羅⾨⾔:『此處安隱, 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 何為七?或有眾⽣,若⼲種⾝若⼲種想,天及⼈,此是初識住處。諸 沙⾨、婆羅⾨⾔:『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 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

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阿難!彼比丘⾔:『彼非我,我非 彼,如實知⾒。』或有眾⽣,若⼲種⾝⽽⼀想,梵光⾳天是;或有眾 ⽣,⼀⾝若⼲種想,光⾳天是;或有眾⽣⼀⾝⼀想,遍淨天是;或有 眾⽣,住空處;或有眾⽣,住識處;或有眾⽣,住不⽤處,是為七識 住處。或有沙⾨、婆羅⾨⾔:『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 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 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彼比丘⾔:『彼非 我,我非彼,如實知⾒。』是為七識住。 「云何⼆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為,阿難!此⼆入處,或 有沙⾨、婆羅⾨⾔:『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 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入處,知集、知 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彼比丘⾔:『彼非我,我非 彼,如實知⾒。』是為⼆入。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觀⾊,初解脫。內無⾊想,觀外 ⾊,⼆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 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處,六解 脫。度不⽤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

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入出⾃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 (⼀四)佛說⻑阿含第⼆分釋提桓因問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摩竭國菴婆羅村北,毘陀⼭因陀娑羅窟中。 爾時,釋提桓因發微妙善⼼,欲來⾒佛:「今我當往⾄世尊所。」 時,諸忉利天聞釋提桓因發妙善⼼,欲詣佛所,即尋詣帝釋,⽩⾔: 「善哉!帝釋!發妙善⼼,欲詣如來,我等亦樂侍從詣世尊所。」 時,釋提桓因即告執樂神般遮翼⽈:「我今欲詣世尊所,汝可俱⾏, 此忉利諸天亦當與我俱詣佛所。」 對⽈:「唯然!」時,般遮翼持琉璃琴,於帝釋前忉利天眾中⿎琴供

養。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於法堂上忽然不現,譬如⼒⼠屈 伸臂頃,⾄摩竭國北毘陀⼭中。 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彼毘陀⼭同⼀火⾊,時國⼈⾒,⾃相謂⾔: 「此毘陀⼭同⼀火⾊,將是如來諸天之⼒。」 時,釋提桓因告般遮翼⽈:「如來、⾄真甚難得覩,⽽能垂降此閑靜 處,寂默無聲,禽獸為侶,此處常有諸⼤神天侍衛世尊,汝可於前⿎ 琉璃琴娛樂世尊,吾與諸天尋於後往。」 對⽈:「唯然!」即受教已,持琉璃琴於先詣佛。去佛不遠,⿎琉璃 琴,以偈歌⽈: 「跋陀禮汝⽗, ⽣汝時吉祥, 本以⼩因緣, 展轉遂增廣,

汝⽗甚端嚴; 我⼼甚愛樂。 欲⼼於中⽣; 如供養羅漢。

釋⼦專四禪, 正意求⽢露, 能仁發道⼼, 我今求彼女, 我⼼⽣染著, 欲捨不能去, 如熱遇涼風, 如取涅槃者, 如病得良醫, 充⾜⽣快樂, 如象被深鈎, [⾺*奔]突難禁制, 猶如清涼池, 疲熱象沐浴, 我前後所施, 世有福報者, 汝死當共死, 寧使我⾝死,

常樂於閑居; 我專念亦爾。 必欲成正覺; 必欲會亦爾。 愛好不捨離; 如象為鈎制。 如渴得冷泉; 如⽔滅於火。 飢者得美食; 如羅漢遊法。 ⽽猶不肯伏; 放逸不⾃⽌。 眾花覆⽔上; 舉⾝得清涼。 供養諸羅漢; 盡當與彼供。 汝無我活為? 不能無汝存。

忉利天之主, 稱汝禮節具,

釋今與我願; 汝善思察之。」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告般遮翼⾔:「善哉!善哉!般遮翼!汝能以 清淨⾳和琉璃琴稱讚如來,琴聲、汝⾳,不⻑不短,悲和哀婉,感動 ⼈⼼。汝琴所奏,眾義備有,亦說欲縛,亦說梵⾏,亦說沙⾨,亦說 涅槃。」 爾時,般遮翼⽩佛⾔:「我念世尊昔鬱鞞羅尼連禪⽔邊,阿遊波陀尼 俱律樹下初成佛道時,有⼫漢陀天⼤將⼦及執樂天王女,共於⼀處, 但設欲樂,我於爾時⾒其⼼爾,即為作頌,頌說欲縛,亦說梵⾏,亦 說沙⾨,亦說涅槃。時,彼天女聞我偈已,舉⽬⽽笑語我⾔:『般遮 翼!我未⾒如來,我曾於忉利天法講堂上,聞彼諸天稱讚如來,有如 是德,有如是⼒。汝常懷信,親近如來,我今意欲與汝共為知識。』 世尊!我時與⼀⾔之後,不復與語。」 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此般遮翼已娛樂如來訖,我今寧可念於彼 ⼈。」時,天帝釋即念彼⼈。時,般遮翼復⽣念⾔:「今天帝釋乃能

念我。」即持琉璃琴詣帝釋所。帝釋告⽈:「汝以我名并稱忉利天 意,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時,般遮翼承帝釋教,即詣世尊所,頭⾯禮⾜,於⼀⾯住,⽩世尊 ⾔:「釋提桓因及忉利諸天故,遣我來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 強耶?』」 世尊報⽈:「使汝帝釋及忉利天壽命延⻑,快樂無患。所以然者?諸 天、世⼈及阿須輪諸眾⽣等,皆貪壽命、安樂、無患。」 爾時,帝釋復⾃念⾔:「我等宜往禮覲世尊。」即與忉利諸天往詣佛 所,頭⾯禮⾜,却住⼀⾯。時,帝釋⽩佛⾔:「不審我今去世尊遠近 可坐?」 佛告帝釋⽈:「汝天眾多,但近我坐。」 時,世尊所⽌因陀羅窟,⾃然廣博,無所障碍。爾時,帝釋與忉利諸 天及般遮翼皆禮佛⾜,於⼀⾯坐,帝釋⽩佛⾔:「⼀時,佛在舍衛國 婆羅⾨舍,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時以少因緣,乘千輻寶⾞,詣毘

樓勒天王所,於空中過,⾒⼀天女叉⼿在世尊前立,我尋語彼女⾔: 『若世尊三昧起者,汝當稱我名字,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 耶?』不審彼女後竟為我達此⼼不?世尊!寧能憶此事不?」 佛⾔:「憶⽿!彼女尋以汝聲致問於我,吾從定起,猶聞汝⾞聲。」 帝釋⽩佛⾔:「昔者,我以少緣,與忉利諸天集在法堂,彼諸舊天皆 作是⾔:『若如來出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今我躬⾒世 尊,躬⾒⾃知,躬⾃作證,如來、⾄真出現於世,增益諸天眾,減損 阿須輪眾。此有瞿夷釋女,於世尊所淨修梵⾏,⾝壞命終,⽣忉利天 宮,即為我⼦。忉利諸天皆稱⾔:『瞿夷⼤天⼦有⼤功德,有⼤威 ⼒。』復有餘三比丘,於世尊所淨修梵⾏,⾝壞命終,⽣於卑下執樂 神中,常⽇⽇來為我給使,瞿夷⾒已,以偈觸嬈⽈: 「『汝為佛弟⼦, 以衣食供養, 汝等名何⼈? 淨眼之所說, 我本禮敬汝,

我本在家時, 禮拜致恭恪。 躬受佛教誡; 汝不觀察之。 從佛聞上法;

⽣三⼗三天, 汝等何不觀? 本為女⼈⾝, 汝等本俱共, 今獨處卑賤, 本為弊惡⾏, 獨處於卑賤, ⽣此處不淨, 聞已當患厭, 從今當精勤, ⼆⼈勤精進, 捨彼所戀著, 欲縛不真實, 如象離羈靽, 釋及忉利天, 彼已勇猛⼒, 釋歎未曾有, 此是釋迦⼦,

為帝釋作⼦。 我所有功德; 今為帝釋⼦。 同修於梵⾏; 為吾等給使。 今故受此報; 為吾等給使。 為他所觸嬈; 此處可厭患。 勿復為⼈使; 思惟如來法。 觀欲不淨⾏; 誑惑於世間。 超越忉利天; 集法講堂上。 超越忉利天; 諸天亦⾒過。 超越忉利天;

患厭於欲縛, 摩竭國有佛, 彼⼦⼤失意, 三⼈中⼀⼈, ⼆⼈⾒道諦, 世尊所說法, 俱共同聞法, ⾃⾒殊勝已, 我觀⾒彼已,

瞿夷說此⾔。 名⽈釋迦文; 其後還得念。 故為執樂神; 超越忉利天。 弟⼦不懷疑; ⼆⼈勝彼⼀。 皆⽣光⾳天; 故來⾄佛所。』」

帝釋⽩佛⾔:「願開閑暇,⼀決我疑。」 佛⾔:「隨汝所問,吾當為汝⼀⼀演說。」 爾時,帝釋即⽩佛⾔:「諸天、世⼈、乾沓和、阿須羅及餘眾⽣等, 盡與何結相應,乃⾄怨讐、⼑杖相向?」 佛告釋⾔:「怨結之⽣,皆由貪嫉,故使諸天、世⼈、阿須羅、餘眾

⽣等,⼑杖相加。」 爾時,帝釋即⽩佛⾔:「實爾!世尊!怨結之⽣,由貪嫉故,使諸 天、世⼈、阿須羅、餘眾⽣等,⼑杖相加。我今聞佛所說,疑網悉 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此貪嫉之⽣,何由⽽起?何因何緣?誰為原 ⾸?從誰⽽有?從誰⽽無?」 佛告帝釋:「貪嫉之⽣,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 ⾸,從此⽽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即⽩佛⾔:「實爾。世尊!貪嫉之⽣,皆由愛憎,愛憎為 因,愛憎為緣,愛憎為⾸,從此⽽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 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愛憎復何由⽽⽣?何因何緣?誰為原⾸? 從誰⽽有?從誰⽽無?」 佛告帝釋:「愛憎之⽣,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從此⽽ 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佛⾔:「實爾!世尊!愛憎之⽣,皆由於欲,因欲緣

欲,欲為原⾸,從此⽽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 復疑也。但不知此欲復何由⽣?何因何緣?誰為原⾸?從誰⽽有?從 誰⽽無?」 佛告帝釋:「愛由想⽣,因想緣想,想為原⾸,從此⽽有,無此⽽ 無。」 爾時,帝釋⽩佛⾔:「實爾!世尊!愛由想⽣,因想緣想,想為原 ⾸,從此⽽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無復疑也。但不解想復何 由⽽⽣?何因何緣?誰為原⾸?從誰⽽有?從誰⽽無?」 佛告帝釋:「想之所⽣,由於調戲,因調緣調,調為原⾸,從此⽽ 有,無此則無。帝釋!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 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切眾⽣不相傷害。帝釋!但緣 調為本,因調緣調,調為原⾸,從此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 從愛憎有貪嫉;以貪嫉故,使群⽣等共相傷害。」 帝釋⽩佛⾔:「實爾!世尊!由調有想,因調緣調,調為原⾸,從此 有想由調⽽有,無調則無。若本無調者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

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無貪嫉則⼀切群⽣不相傷害。但想由調 ⽣,因調緣調,調為原⾸,從調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 憎有貪嫉,從貪嫉使⼀切眾⽣共相傷害。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 無復疑也。」 爾時,帝釋復⽩佛⾔:「⼀切沙⾨、婆羅⾨盡除調戲在滅迹耶?為不 除調戲在滅迹耶?」 佛告帝釋:「⼀切沙⾨、婆羅⾨不盡除調戲在滅迹也。所以然者?帝 釋,世間有種種界,眾⽣各依⼰界,堅固守持,不能捨離,謂⼰為 實,餘者為虛。是故,帝釋!⼀切沙⾨、婆羅⾨不盡除調戲⽽在滅 迹。」 爾時,帝釋⽩佛⾔:「實爾!世尊!世間有種種眾⽣,各依⼰界,堅 固守持,不能捨離,謂⼰為是,餘為虛妄。是故⼀切沙⾨、婆羅⾨不 盡除調戲⽽在滅迹。我聞佛⾔,疑惑悉除,無復疑也。」 帝釋復⽩佛⾔:「⿑幾調在滅迹耶?」

佛告帝釋:「調戲有三:⼀者⼝,⼆者想,三者求。彼⼝所⾔,⾃ 害、害他,亦⼆俱害。捨此⾔已,如所⾔,不⾃害、不害他、不⼆俱 害。知時比丘如⼝所⾔,專念不亂,想亦⾃害、害他,亦⼆俱害;捨 此想已,如所想,不⾃害、不害他,⼆俱不害,知時比丘如所想,專 念不亂。帝釋!求亦⾃害、害他,亦⼆俱害;捨此求已,如所求,不 ⾃害、不害他,不⼆俱害,知時比丘如所求,專念不亂。」 爾時,釋提桓因⾔:「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佛⾔:「⿑幾名賢聖捨⼼?」 佛告帝釋:「捨⼼有三:⼀者喜⾝,⼆者憂⾝,三者捨⾝。帝釋!彼 喜⾝者,⾃害、害他,亦⼆俱害;捨此喜已,如所喜,不⾃害、害 他,⼆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戒。帝釋!彼憂⾝ 者,⾃害、害彼,亦⼆俱害;捨此憂已,如所憂,不⾃害、害他,⼆ 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戒。復次,帝釋!彼捨⾝ 者,⾃害、害他,亦⼆俱害;捨此⾝已,如所捨,不⾃害、不害他, ⼆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是即名為受具⾜戒。」

帝釋⽩佛⾔:「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佛⾔:「⿑幾名賢聖律諸根具⾜?」 佛告帝釋:「眼知⾊,我說有⼆:可親、不可親。⽿聲、⿐香、舌 味、⾝觸、意法,我說有⼆:可親、不可親。」 爾時,帝釋⽩佛⾔:「世尊!如來略說,未廣分別,我以具解。眼知 ⾊,我說有⼆:可親、不可親。⽿聲、⿐香、舌味、⾝觸、意法有 ⼆:可親、不可親。世尊!如眼觀⾊,善法損減,不善法增,如此眼 知⾊,我說不可親;⽿聲、⿐香、舌味、⾝觸、意知法,善法損減, 不善法增,我說不可親。世尊!如眼⾒⾊,善法增⻑,不善法減,如 是眼知⾊,我說可親;⽿聲、⿐香、舌味、⾝觸、意知法,善法增 ⻑,不善法減,我說可親。」 佛告帝釋:「善哉!善哉!是名賢聖律諸根具⾜。」 帝釋⽩佛⾔:「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復⽩佛⾔:「⿑幾比丘名為究竟、究竟梵⾏、究竟安隱、究竟無 餘?」 佛告帝釋:「為愛所苦,⾝得滅者,是為究竟、究竟梵⾏、究竟安 隱、究竟無餘。」 帝釋⽩佛⾔:「我本⻑夜,所懷疑網,今者如來開發所疑。」 佛告帝釋:「汝昔頗曾詣沙⾨、婆羅⾨所問此義不?」 帝釋⽩佛⾔:「我⾃憶念:昔者,曾詣沙⾨、婆羅⾨所諮問此義。昔 我⼀時曾集講堂,與諸天眾共論:『如來為當出世,為未出世?』時 共推求,不⾒如來出現于世,各⾃還宮,五欲娛樂。世尊!我復於後 時⾒諸⼤神天,⾃恣五欲已,漸各命終。時我,世尊!懷⼤恐怖,衣 ⽑為竪。時,⾒沙⾨、婆羅⾨處在閑靜,去家離欲,我尋⾄彼所問 ⾔:『云何名究竟?』我問此義,彼不能報。彼既不知,逆問我⾔: 『汝為是誰?』我尋報⾔:『我是釋提桓因。』彼復問⾔:『汝是何 釋?』我時答⾔:『我是天帝釋,⼼有所疑,故來相問⽿。』時,我 與彼如所知⾒,說於釋義。彼問我⾔:『更為我弟⼦,我今是佛弟

⼦,得須陀洹道,不墮餘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唯願世尊記我為 斯陀含。』說此語已,復作頌⽈: 「『由彼染穢想, ⻑夜與諸天, ⾒諸出家⼈, 謂是佛世尊, 我今故來問, 問已不能報, 今⽇無等尊, 已觀察⼰⾏, 唯聖先已知, ⻑夜所修業, 歸命⼈中上, 能斷恩愛刺,

故⽣我狐疑; 推求於如來。 常在閑靜處; 故往稽⾸⾔: 云何為究竟? 道迹之所趣。 是我久所求; ⼼已正思惟。 我⼼之所⾏; 願淨眼記之。 三界無極尊; 今禮⽇光尊。』」

佛告帝釋:「汝憶本得喜樂、念樂時不?」

帝釋答⽈:「如是,世尊!憶昔所得喜樂、念樂。世尊!我昔曾與阿 須輪共戰,我時得勝,阿須輪退,我時則還,得歡喜、念樂,計此歡 喜、念樂,離有穢惡⼑杖喜樂、鬪訟喜樂。今我於佛所得喜、念樂, 無有⼑杖、諍訟之樂。」 佛告帝釋:「汝今得喜樂、念樂,於中欲求何功德果?」 爾時,帝釋⽩佛⾔:「我於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何等 五?」即說偈⾔: 「我後若命終, 處胎不懷患, 佛度未度者, 於三佛法中, 以智慧⾝居, 得達本所起, 但當勤修⾏, 設不獲道證, 諸有神妙天,

捨於天上壽; 使我⼼歡喜。 能說正真道; 我要修梵⾏。 ⼼⾃⾒正諦; 於是⻑解脫。 習佛真實智; 功德猶勝天。 阿迦尼吒等;

下⾄末後⾝, 我今於此處, 復得增壽命,

必當⽣彼處。 受天清淨⾝; 淨眼我⾃知。」

說此偈已,⽩佛⾔:「我於喜樂、念樂中,欲得如是五功德果。」 爾時,帝釋語忉利諸天⽈:「汝於忉利天上梵童⼦前恭敬禮事,今於 佛前復設此敬者,不亦善哉!」 其語未久,時,梵童⼦忽然於虛空中天眾上立,向天帝釋⽽說偈⽈: 「天王清淨⾏, 摩竭帝釋主,

多利益眾⽣; 能問如來義。」

時,梵童⼦說此偈已,忽然不現。是時,帝釋即從座起,禮世尊⾜, 遶佛三匝,却⾏⽽退,忉利諸天及般遮翼亦禮佛⾜,却⾏⽽退。時, 天帝釋少復前⾏,顧語般遮翼⽈:「善哉!善哉!汝能先於佛前⿎琴 娛樂,然後我及諸天於後⽅到,我今知汝補汝⽗位,於乾沓和中最為

上⾸,當以彼拔陀乾沓和王女與汝為妻。」 世尊說此法時,八萬四千諸天遠塵離垢,諸法法眼⽣。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五)第⼆分阿[少/兔]夷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冥寧國阿[少/兔]夷⼟,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阿[少/兔]夷城乞食。爾時,世尊默⾃念⾔: 「我今乞食,於時如早,今宜往詣房伽婆梵志園觀。」比丘須時⾄, 然後乞食。 爾時,世尊即詣彼園,時,彼梵志遙⾒佛來,即起奉迎,共相問訊, ⾔:「善來,瞿曇!不⾯來久,今以何緣乃能屈顧?唯願瞿曇就此處 坐!」爾時,世尊即就其坐。 時,彼梵志於⼀⾯坐,⽩世尊⾔:「先夜隸⾞⼦善宿比丘來⾄我所,

語我⾔:『⼤師!我不於佛所修梵⾏也。所以然者?佛疎外我。』彼 ⼈⾒向說瞿曇過,雖有此⾔,我亦不受。」 佛告梵志:「彼善宿所⾔,知汝不受⽿。昔我⼀時在毗舍離獼猴池側 集法堂上,時,此善宿來⾄我所,語我⾔:『如來外我,我不於如來 所修梵⾏也。』我時告⽈:『汝何故⾔:我不於如來所修梵⾏,如來 外我耶?』善宿報我⾔:『如來不為我現神⾜變化。』 「時,我語⾔:『吾可請汝於我法中淨修梵⾏,當為汝現神⾜耶?』 復當語我:『如來當為我現神⾜變化,然後我當修梵⾏耶?』時,善 宿報我⾔:『不也。世尊!』佛告善宿:『我亦不語汝⾔:汝於我法 中淨修梵⾏,當為汝現神⾜變化;汝亦不⾔為我現神⾜者,當修梵 ⾏。云何?善宿!如汝意者,謂如來能現神⾜、為不能現耶?我所說 法,彼法能得出要,盡苦際不耶?』善宿⽩佛⾔:『如是,世尊!如 來能現神⾜,非為不能,所可說法,能得出要,盡諸苦際,非為不 盡。』『是故,善宿!我所說法修梵⾏者,能現神⾜,非為不能,出 要離苦,非不能離,汝於此法欲何所求?』 「善宿⾔:『世尊!不能隨時教我,我⽗祕術,世尊盡知,悋不教

我。』佛⾔:『善宿!我頗曾⾔:汝於我法中修梵⾏者,教汝⽗術 耶?汝頗復⾔:教我⽗術者,當於佛所修梵⾏耶?』答⽈:『不 也。』『是故,善宿!我先無此⾔,汝亦無⾔,今者何故作此語耶? 云何?善宿!汝謂如來能說汝⽗祕術,為不能說耶?所可說法,能得 出要,盡苦際不耶?』善宿報⾔:『如來能說⽗之祕術,非為不能; 說法出要,能盡苦際,非為不能。』佛告善宿:『若我能說汝⽗祕 術,亦能說法出要離苦,汝於我法中復欲何求?』⼜告善宿:『汝先 於毗舍離跋闍⼟地,無數⽅便,稱歎如來,稱歎正法,稱歎眾僧。譬 如有⼈八種稱歎彼清涼池,使⼈好樂:⼀冷,⼆輕,三柔,四清,五 ⽢,六無垢,七飲無饜,八便⾝。汝亦如是,於毘舍離跋闍⼟,稱歎 如來,稱歎正法,稱歎眾僧,使⼈信樂。善宿!當知今汝退者,世間 當復有⾔:善宿比丘多有知識,⼜是世尊所親,亦是世尊弟⼦,不能 盡形淨修梵⾏,捨戒就俗處,卑陋⾏。』梵志!當知我時備語,不順 我教,捨戒就俗。 「梵志!⼀時,我在獼猴池側法講堂上,時,有尼乾⼦,字伽羅樓, 在彼處⽌,⼈所宗敬,名稱遠聞,多有知識,利養備具。時,善宿比 丘著衣持鉢,入毗舍離城乞食,漸漸轉到尼乾⼦所。爾時,善宿以深

遠義問尼乾⼦,彼不能答,便⽣瞋恚。善宿⾃念:『我觸嬈此⼈,將 無⻑夜有苦惱報耶?』梵志!當知時善宿比丘於乞食後,執持衣鉢, 來⾄我所,頭⾯禮⾜,在⼀⾯坐,善宿爾時亦不以此緣告我,我語之 ⽈:『愚⼈!汝寧可⾃稱為沙⾨釋⼦耶?』善宿尋報我⾔:『世尊! 何故稱我為愚?不應⾃稱為釋⼦耶?』我告之⽈:『愚⼈!汝曾往⾄ 尼乾⼦所問深遠義,彼不能報,便⽣瞋恚。汝時⾃念:我今觸此尼 乾,將無⻑夜有苦惱報耶?汝有是念不?』 「善宿⽩佛⾔:『彼是羅漢,何緣乃有此嫉恚⼼?』我時答⽈:『愚 ⼈!羅漢何緣有嫉恚⼼?非我羅漢有嫉恚⼼,汝今⾃謂彼是羅漢,彼 有七苦⾏,⻑夜執持。何謂七?⼀盡形壽不著衣裳。⼆盡形壽不飲酒 食⾁,⽽不食飯及與[麩-夫+少]麵。三盡形壽不犯梵⾏。四盡形壽毗 舍離有四⽯塔——東名憂園塔、南名象塔、⻄名多⼦塔、北名七聚 塔;盡形不離四塔,為四苦⾏,⽽彼後當犯此七苦⾏已,於毗舍離城 外命終。譬如野⼲疥癩衰病,死丘塚間,彼尼乾⼦亦復如是;⾃為禁 法,後盡犯之。本⾃誓⾔:盡形不著衣服,後還著衣。本⾃誓⾔:盡 形壽不飲酒噉⾁,不食飯及[麩-夫+少]麵,⽽後盡食。本⾃誓⾔:不 犯梵⾏,⽽後亦犯。本⾔:不越四塔——東憂園塔、南象塔、⻄多⼦

塔、北七聚塔;今盡遠離不復親近。彼⼈⾃違此七誓已,出毘舍離 城,塚間命終。』佛告善宿⽈:『愚⼈!汝不信我⾔,汝⾃往觀,⾃ 當知⽿。』」 佛告梵志:「⼀時,比丘善宿著衣持鉢,入城乞食,乞食已,還出 城,於空塚間⾒尼乾⼦於彼命終。⾒已,來⾄我所,頭⾯禮⾜,在⼀ ⾯坐,不以此事⽽語我⾔。梵志!當知我爾時語善宿⽈:『云何?善 宿!我先所記尼乾⼦如我語不?』對⽈:『如是,如世尊⾔。』梵 志!當知我與善宿現神通證,⽽彼⾔:『世尊不為我現。』 「⼜⼀時,我在冥寧國⽩⼟之⾢,時有尼乾⼦,名究羅帝,在⽩⼟ 住,⼈所宗敬,名稱遠聞,多得利養。時,我著衣持鉢,入城乞食, 時善宿比丘隨我後⾏,⾒究羅帝尼乾⼦在糞堆上伏舐糠糟。梵志!當 知時善宿比丘⾒此尼乾⼦在糞堆上伏舐糠糟已,作是念⾔:『世間諸 有阿羅漢、向阿羅漢道者無有及此,此尼乾⼦其道最勝,所以者何? 此⼈苦⾏乃能如是,除捨憍慢,於糞堆上伏舐糠糟。』 「梵志!時,我右旋告善宿⽈:『汝意愚⼈!寧可⾃稱為釋⼦耶?』 善宿⽩佛⾔:『世尊!何故稱我為愚?不應⾃稱為釋⼦耶?』佛告善

宿⾔:『汝愚⼈!觀此究羅帝蹲糞堆上伏食糠糟,汝⾒已,作是念: 諸世間阿羅漢及向羅漢者,此究羅帝最為尊上,所以者何?今此究羅 帝乃能苦⾏,除捨憍慢,蹲糞堆上伏舐糠糟。汝有是念不?』答我 ⾔:『實爾。』善宿⼜⾔:『何故?世尊!於阿羅漢所⽣嫉妬⼼。』 佛告愚⼈:『我不於羅漢所⽣嫉妬⼼,何為於羅漢所⽣嫉妬⼼?汝今 愚⼈!謂究羅帝真阿羅漢,此⼈却後七⽇當腹脹命終,⽣起屍餓⿁ 中,常苦飢餓,其命終後,以葦索繫抴於塚間。汝若不信者,可先往 語之。』 「時,善宿即往詣究羅帝所,說⾔:『彼沙⾨瞿曇記汝:却後七⽇當 腹脹命終,⽣起屍餓⿁中,死已以葦索繫抴於塚間。』善宿復⽩: 『汝當省食,勿使彼⾔當也。』梵志!當知時究羅帝⾄滿七⽇腹脹⽽ 死,即⽣起屍餓⿁中,死屍以葦索繫抴於塚間。爾時,善宿聞佛語 已,屈指計⽇,⾄七⽇已,時,善宿比丘即往⾄裸形村中,到已,問 其村⼈⽈:『諸賢!究羅帝今何所在?』報⽈:『已取命終。』問 ⽈:『何患命終耶?』答⽈:『腹脹。』問⽈:『云何殯送?』答 ⽈:『以葦索繫抴於塚間。』 「梵志!時,善宿聞此語已,即往塚間,欲⾄未⾄,時,彼死屍竝動

膝脚,忽爾⽽蹲,時彼善宿故前到死屍所,語⾔:『究羅帝!汝命終 耶?』死屍答⾔:『我已命終。』問⽈:『汝以何患命終?』死屍答 ⾔:『瞿曇記我,七⽇後腹脹命終,我如其⾔,⾄滿七⽇,腹脹命 終。』善宿復問:『汝⽣何處?』屍即報⾔:『彼瞿曇所記,當⽣起 屍餓⿁中,我今⽇⽣起屍餓⿁中。』善宿問⽈:『汝命終時,云何殯 送?』屍答⽈:『瞿曇所記,以葦索繫抴於塚間,實如彼⾔,以葦索 繫抴於塚間。』時,死屍語善宿⽈:『汝雖出家,不得善利。瞿曇沙 ⾨說如此事,汝常不信。』作是語已,死屍還臥。 「梵志!時,善宿比丘來⾄我所,頭⾯禮⾜,在⼀⾯坐,不以此緣語 我,我尋語⽈:『如我所記,究羅帝者實爾以不?』答⽈:『實爾, 如世尊⾔。』梵志!我如是數數為善宿比丘現神通證,⽽彼猶⾔: 『世尊不為我現神通。』」 佛告梵志:「我於⼀時在獼猴池法講堂上,時有梵志,名⽈波梨⼦, 在彼處⽌,⼈所宗敬,名稱遠聞,多有利養,於毘舍離⼤眾之中,作 如是說:『沙⾨瞿曇⾃稱智慧,我亦智慧;沙⾨瞿曇⾃稱神⾜,我亦 有神⾜;沙⾨瞿曇得超越道,我亦得超越道。我當與彼共現神⾜,沙 ⾨現⼀,我當現⼆;沙⾨現⼆,我當現四;沙⾨現八,我現⼗六;沙

⾨現⼗六,我現三⼗⼆;沙⾨現三⼗⼆,我現六⼗四。隨彼沙⾨所現 多少,我盡當倍。』 「梵志!時,善宿比丘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波梨梵志於⼤眾中作 如是說:『沙⾨瞿曇⾃稱智慧,我亦智慧;沙⾨瞿曇⾃稱神⾜,我亦 有神⾜;沙⾨瞿曇得超越道,我亦得超越道。我當與彼共現神⾜,沙 ⾨現⼀,我當現⼆;沙⾨現四,我當現八;乃⾄隨沙⾨所現多少,我 盡能倍。』時,善宿比丘乞食已,來⾄我所,頭⾯禮,⼀⾯坐,語我 ⾔:『我於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聞毘舍離波梨⼦於⼤眾中 作是說⾔:沙⾨瞿曇有⼤智慧,我亦有⼤智慧;沙⾨瞿曇有神⾜,我 亦有神⾜;瞿曇現⼀,我當現⼆;乃⾄隨瞿曇所現多少,我盡能 倍。』具以此事⽽來告我,我語善宿⾔:『彼波梨⼦於⼤眾中不捨此 語,不捨此⾒,不捨此慢,來⾄我所者,終無是處。若彼作是念:我 不捨此語,不捨此⾒,不捨此慢,⽽⾄沙⾨瞿曇所者,彼頭即當破為 七分。欲使彼⼈不捨此語,不捨⾒慢,⽽能來者,無有是處。』 「善宿⾔:『世尊護⼝,如來護⼝。』佛告善宿:『汝何故⾔:世尊 護⼝,如來護⼝?』善宿⾔:『彼波梨⼦有⼤威神,有⼤德⼒,脫當 來者將無現世尊虛耶?』佛告善宿:『如來所⾔頗有⼆耶?』對⽈:

『無也。』⼜告善宿:『若無⼆者,汝何故⾔:世尊護⼝,如來護 ⼝?』善宿⽩佛⾔:『世尊為⾃知⾒彼波梨⼦,為諸天來語。』佛 ⾔:『我亦⾃知,亦諸天來語故知,此毘舍離阿由⼤將,⾝壞命終, ⽣忉利天。彼來語我⾔:波梨梵志⼦不知羞慚,犯戒妄語,在毘舍 離,於⼤眾中作如是誹謗⾔,阿由陀⼤將⾝壞命終,⽣起屍⿁中,然 我實⾝壞命終,⽣忉利天。波梨⼦我先⾃知,亦諸天來語故知。』佛 告愚⼈善宿:『汝不信我⾔者,入毘舍離,隨汝唱之,我食後當往詣 波梨梵志⼦所。』」 佛告梵志:「時,彼善宿過其夜已,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彼善 宿向毘舍離城中眾多婆羅⾨、沙⾨、梵志,具說此⾔:『波梨梵志⼦ 於⼤眾中說如此⾔:沙⾨瞿曇有⼤智慧,我亦有⼤智慧;沙⾨瞿曇有 ⼤威⼒,我亦有⼤威⼒;沙⾨瞿曇有⼤神⾜,我亦有⼤神⾜;沙⾨現 ⼀,我當現⼆;乃⾄沙⾨隨所現多少,我盡當倍。⽽今沙⾨瞿曇欲詣 彼波梨⼦所,汝等眾⼈盡可詣彼。』時,波梨梵志在道⽽⾏,善宿⾒ 已,速詣其所,語⾔:『汝於毘舍離⼤眾中作如是⾔,沙⾨瞿曇有⼤ 智慧,我亦有⼤智慧,乃⾄沙⾨瞿曇,隨所現神⾜多少,我盡當倍。 瞿曇聞此⾔,今欲來⾄汝所,汝可速歸。』報⾔:『我當歸⽿!我當

歸⽿!』作此語已,尋⾃惶懼,衣⽑為竪,不還本處,乃詣道頭波梨 梵志林中,坐繩床上,愁悶迷亂。」 佛告梵志:「我於食後與眾多隸⾞、沙⾨、婆羅⾨、梵志、居⼠詣波 梨⼦住處,就座⽽坐。於彼眾中有梵志名⽈遮羅,時,眾⼈喚彼遮羅 ⽽告之⽈:『汝詣道頭林中語波梨⼦⾔:「今眾多隸⾞、沙⾨、婆羅 ⾨、梵志、居⼠盡集汝林,眾共議⾔:『梵志波梨於⼤眾中⾃唱此 ⾔:「沙⾨瞿曇有⼤智慧,我亦有⼤智慧,乃⾄瞿曇隨現神⾜多少, 我盡能倍。」沙⾨瞿曇故來⾄汝林中,汝可來看。』」』於是,遮羅 聞眾⼈語已,即詣道頭林語波梨⼦⾔:『彼眾多隸⾞、沙⾨、婆羅 ⾨、梵志、居⼠盡集在汝林,眾共議⾔:「梵志波梨⼦於⼤眾中⾃唱 此⾔:『沙⾨瞿曇有⼤智慧,我亦有⼤智慧,乃⾄沙⾨瞿曇現神⾜, 隨現多少,我盡能倍。』瞿曇今在彼林中,波梨今者寧可還也。」』 爾時,波梨梵志即報遮羅⽈:『當歸!當歸!』作是語已,於繩床上 轉側不安。爾時,繩床復著其⾜,彼乃不能得離繩床,況能⾏步⾄世 尊所? 「時,遮羅語波梨⾔:『汝⾃無智,但有空聲為⾔:「當歸!當 歸!」尚⾃不能離此繩床,何由能得⾄⼤眾所?』呵責波梨⼦已,即

還詣⼤眾所,報⾔:『我以持眾⼈聲,往語波梨⼦,彼報我⾔:「當 歸!當歸!」即於繩床上動轉其⾝,床即著⾜不能得離,彼尚不能離 其繩床,何由能得來到此眾?』爾時,有⼀頭摩隸⾞⼦在眾中坐,即 從座起,偏露右臂,⻑跪叉⼿,⽩彼眾⾔:『⼤眾⼩待,我今⾃往將 彼⼈來。』」 佛⾔:「我爾時語頭摩隸⾞⼦⾔:『彼⼈作如是語,懷如是⾒,起如 是慢,欲使此⼈來⾄佛所,無有是處。頭摩⼦!正使汝以⾰繩重繫, 群⽜共挽,⾄彼⾝碎,彼終不能捨如是語、如是⾒、如是慢,來⾄我 所。若不信我⾔,汝往⾃知。』爾時,頭摩隷⾞⼦故往⾄波梨⼦所, 語波梨⼦⾔:『眾多隸⾞、沙⾨、婆羅⾨、梵志、居⼠盡集汝林,眾 共議⾔:「梵志波梨⼦於⼤眾中⼝⾃唱⾔:『沙⾨瞿曇有⼤智慧,我 亦有⼤智慧乃⾄沙⾨瞿曇現其神⾜,隨所現多少,我盡能倍。』瞿曇 沙⾨今在彼林,汝可還歸。」』爾時,波梨⼦即報⾔:『當歸!當 歸!』作是語已,於繩床上動轉其⾝,爾時繩床復著其⾜,彼乃不能 ⾃離繩床,況復⾏步⾄世尊所? 「時,頭摩語波梨⼦⾔:『汝⾃無智,但有空聲為⾔:「當歸!當 歸!」尚⾃不能離此繩床,何由能得⾄⼤眾所?』頭摩復語波梨⼦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乃往久遠有⼀師⼦獸王在深林中住, 師⼦清旦初出窟時,四向顧望,奮迅三吼,然後遊⾏擇⾁⽽食。波梨 ⼦!彼師⼦獸王食已還林,常有⼀野⼲隨後食殘,氣⼒充⾜便⾃⾔: 「彼林師⼦竟是何獸?能勝我耶?今寧可獨擅⼀林,清旦出窟,四向 顧望,奮迅三吼,然後遊⾏,擇⾁⽽食耶!」彼尋獨處⼀林,清旦出 窟,奮迅三吼,然後遊⾏,欲師⼦吼,作野⼲鳴。波梨⼦!汝今亦 爾,蒙佛威恩,存⽣於世,得⼈供養,⽽今更與如來共競。』時,頭 摩⼦以偈責數⽈: 「『野⼲稱師⼦, 欲作師⼦吼, 獨處於空林, 欲作師⼦吼, 跪地求穴鼠, 欲作師⼦吼,

⾃謂為獸王; 還出野⼲聲。 ⾃謂為獸王; 還出野⼲聲。 穿塚覓死屍; 還出野⼲聲。』

「頭摩⼦告⽈:『汝亦如是,蒙佛恩⼒,存⽣於世,得⼈供養,⽽今 更與如來共競。』時,彼頭摩⼦以四種喻,⾯呵責已,還詣⼤眾,報

⾔:『我以持眾⼈聲喚波梨⼦,彼報我⾔:「當歸!當歸!」即於繩 床上動轉其⾝,床即著⾜不能得離;彼尚不能⾃離繩床何由能得來到 此眾?』爾時,世尊告頭摩⼦⾔:『我先語汝,欲使此⼈來⾄佛所, 無有是處。正使汝以⾰繩重繫,群⽜共挽,⾄⾝碎壞,彼終不肯捨如 是語、如是⾒、慢,來⾄我所。』梵志!時,我即與彼⼤眾種種說 法,⽰教利喜,於彼眾中三師⼦吼,⾝昇虛空,還詣本處。」 佛告梵志:「或有沙⾨、婆羅⾨⾔:『⼀切世間,梵⾃在天所造。』 我問彼⾔:『⼀切世間實梵⾃在天所造耶?』彼不能報,還問我⾔: 『瞿曇!此事云何?』我報彼⾔:『或有此世間初壞敗時,有餘眾⽣ 命盡⾏盡,從光⾳天命終乃更⽣餘空梵處;於彼起愛,⽣樂著⼼,復 欲使餘眾⽣來⽣此處,其餘眾⽣命盡⾏盡,復⽣彼處。』時,彼眾⽣ ⾃作是念:『我今是⼤梵王,忽然⽽有,無作我者;我能盡達諸義所 趣,於千世界最得⾃在;能作能化,微妙第⼀,為⼈⽗⺟。我先⾄ 此,獨⼀無侶,由我⼒故,有此眾⽣,我作此眾⽣;彼餘眾⽣亦復順 從,稱為梵王,忽然⽽有,盡達諸義,於千世界最得⾃在,能作能 化,微妙第⼀,為⼈⽗⺟,先有是⼀,後有我等,此⼤梵王化作我 等。此諸眾⽣隨彼壽終來⽣此間,其漸⻑⼤,剃除鬚髮,服三法衣,

出家為道。彼入定意三昧,隨三昧⼼憶本所⽣,彼作是語:此⼤梵天 忽然⽽有,無有作者,盡達諸義,於千世界最得⾃在,能作能化,微 妙第⼀,為⼈⽗⺟。彼⼤梵天常住不移,無變易法,我等梵天所化, 是以無常,不得久住,為變易法。』如是,梵志!彼沙⾨、婆羅⾨以 此緣故,各⾔彼梵⾃在天造此世界。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 唯佛能知。⼜過此事,佛亦盡知,雖知不著苦、集、滅、味、過、出 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名⽈如來。」 佛告梵志:「或有沙⾨、婆羅⾨作是⾔:『戱笑懈怠是眾⽣始。』我 語彼⾔:『云何汝等實⾔,戱笑懈怠是眾⽣始耶?』彼不能報,逆問 我⾔:『瞿曇!此事云何?』時我報⾔:『或有光⾳眾⽣喜戱笑懈 怠,⾝壞命終,來⽣此間,漸漸⻑⼤,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 道,便入⼼定三昧,以三昧⼒識本所⽣,便作是⾔:彼餘眾⽣不喜戱 笑,常在彼處,永住不變;由我等數喜戱笑,致此無常,為變易 法。』如是,梵志!彼沙⾨、婆羅⾨以是緣故,⾔戱笑是眾⽣始,如 是佛盡知之,過是亦知,知⽽不著,已不著苦、集、滅、味、過、出 要,如實知之,已平等觀無餘解脫,名⽈如來。」 佛告梵志:「或有沙⾨、婆羅⾨⾔:『失意是眾⽣始。』我語彼⾔:

『汝等實⾔:失意是眾⽣始耶?』彼不知報,還問我⾔:『瞿曇!此 事云何?』我語彼⾔:『或有眾⽣展轉相看已,便失意,由是命終, 來⽣此間,漸漸⻑⼤,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定三 昧,以三昧⼒識本所⽣,便作是⾔:如彼眾⽣以不展轉相看,不失意 故,常住不變;我等於彼數數相看已,便失意,致此無常,為變易 法。』如是,梵志!彼沙⾨、婆羅⾨以是緣故,⾔失意是眾⽣始,如 此唯佛知之,過是亦知,知已不著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 知之,知已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佛告梵志:「或有沙⾨、婆羅⾨⾔:『我無因⽽出。』我語彼⾔: 『汝等實⾔:本無因出耶?』彼不能報,逆來問我,我時報⽈:『或 有眾⽣無想無知,若彼眾⽣起想,則便命終來⽣此間,漸漸⻑⼤,剃 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定三昧,以三昧⼒識本所⽣, 便作是⾔:我本無有,今忽然有;此世間本無,今有,此實餘虛。』 如是,梵志!沙⾨、婆羅⾨以此緣故,⾔無因出,唯佛知之,過是亦 知,知已不著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已平等觀無餘 解脫,故名如來。」 佛告梵志:「我所說如是,或有沙⾨、婆羅⾨於屏處誹謗我⾔:『沙

⾨瞿曇⾃稱弟⼦入淨解脫,成就淨⾏,彼知清淨,不遍知淨。』然我 不作是說:『我弟⼦入淨解脫,成就淨⾏,彼知清淨,不遍知淨。』 梵志!我⾃⾔:『我弟⼦入淨解脫,成就淨⾏,彼知清淨,⼀切遍 淨。』」 是時,梵志⽩佛⾔:「彼不得善利,毀謗沙⾨瞿曇⾔:『沙⾨⾃⾔: 「我弟⼦入淨解脫,成就淨⾏,彼知清淨,不遍知淨。」』然世尊不 作是語,世尊⾃⾔:『我弟⼦入淨解脫,成就淨⾏,彼知清淨,⼀切 遍淨。』」 ⼜⽩佛⾔:「我亦當入此淨解脫,成就淨⾏,⼀切遍知。」 佛告梵志:「汝欲入者,甚為難也。汝⾒異、忍異、⾏異,欲依餘⾒ 入淨解脫者,難可得也;但使汝好樂佛,⼼不斷絕者,則於⻑夜,常 得安樂。」 爾時,房伽婆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 (⼀六)佛說⻑阿含第⼆分善⽣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中,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世尊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羅閱祇城內有⻑者⼦,名 ⽈善⽣,清旦出城,詣園遊觀,初沐浴訖,舉⾝皆濕,向諸⽅禮, 東、⻄、南、北、上、下諸⽅,皆悉周遍。 爾時,世尊⾒⻑者⼦善⽣詣園遊觀,初沐浴訖,舉⾝皆濕,向諸⽅ 禮。世尊⾒已,即詣其所,告善⽣⾔:「汝以何緣,清旦出城,於園 林中,舉⾝皆濕,向諸⽅禮?」 爾時,善⽣⽩佛⾔:「我⽗臨命終時,遺勅我⾔:『汝欲禮者,當先 禮東⽅、南⽅、⻄⽅、北⽅、上⽅、下⽅。』我奉承⽗教不敢違背, 故澡浴訖,先叉⼿東⾯,向東⽅禮;南、⻄、北⽅,上、下諸⽅,皆 悉周遍。」 爾時,世尊告善⽣⽈:「⻑者⼦!有此⽅名⽿,非為不有;然我賢聖 法中,非禮此六⽅以為恭敬。」

善⽣⽩佛⾔:「唯願世尊善為我說賢聖法中禮六⽅法!」 佛告⻑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善⽣對⽈:「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善⽣:「若⻑者、⻑者⼦知四結業不於四處⽽作惡⾏,⼜復能知 六損財業,是謂,善⽣!⻑者、⻑者⼦離四惡⾏,禮敬六⽅。今世亦 善,後獲善報,今世根基,後世根基,於現法中,智者所稱,獲世⼀ 果,⾝壞命終,⽣天、善處。善⽣!當知四結⾏者:⼀者殺⽣,⼆者 盜竊,三者婬逸,四者妄語,是四結⾏。云何為四處?⼀者欲,⼆者 恚,三者怖,四者癡。若⻑者、⻑者⼦於此四處⽽作惡者,則有損 耗。」佛說是已,復作頌⽈: 「欲瞋及怖癡, 名譽⽇損減,

有此四法者; 如⽉向于晦。」

佛告善⽣:「若⻑者、⻑者⼦於此四處不為惡者,則有增益。」爾 時,世尊重作頌⽈:

「於欲恚怖癡, 名譽⽇增廣,

不為惡⾏者, 如⽉向上滿。」

佛告善⽣:「六損財業者:⼀者耽湎於酒,⼆者博戱,三者放蕩,四 者迷於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善⽣!若⻑ 者、⻑者⼦解知四結⾏,不於四處⽽為惡⾏,復知六損財業,是為, 善⽣!於四處得離,供養六⽅,今善後善,今世根基,後世根基,於 現法中,智者所譽,獲世⼀果,⾝壞命終,⽣天、善處。善⽣!當知 飲酒有六失:⼀者失財,⼆者⽣病,三者鬪諍,四者惡名流布,五者 恚怒暴⽣,六者智慧⽇損。善⽣!若彼⻑者、⻑者⼦飲酒不已,其家 產業⽇⽇損減。善⽣!博戱有六失,云何為六?⼀者財產⽇耗,⼆者 雖勝⽣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不敬信,五者為⼈疎外,六者⽣盜 竊⼼。善⽣!是為博戱六失。若⻑者、⻑者⼦博戱不已,其家產業⽇ ⽇損減,放蕩有六失:⼀者不⾃護⾝,⼆者不護財貨,三者不護⼦ 孫,四者常⾃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纏⾝,六者喜⽣虛妄,是為放 蕩六失。若⻑者、⻑者⼦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損減。 「善⽣!迷於伎樂復有六失:⼀者求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

者波內早,五者多羅槃,六者⾸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者、⻑者 ⼦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損減,惡友相得復有六失:⼀者⽅便⽣ 欺,⼆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向, 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者、⻑者⼦習惡友不已,其家財 產⽇⽇損減,懈墮有六失:⼀者富樂不肯作務,⼆者貧窮不肯勤修, 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 晚不肯勤修,是為懈墮六失。若⻑者、⻑者⼦懈墮不已,其家財業⽇ ⽇損減。」佛說是已,復作頌⽈: 「迷惑於酒者, 財產正集聚, 飲酒無節度, 晝則遊他家, 隨惡友不改, 邪⾒世所嗤, 好惡著外⾊, 親要無返復, 為酒所荒迷,

還有酒伴黨; 隨⼰復散盡。 常喜歌舞戱; 因此⾃陷墜。 誹謗出家⼈; ⾏穢⼈所黜。 但論勝負事; ⾏穢⼈所黜。 貧窮不⾃量;

輕財好奢⽤, 擲博群飲酒, 翫習卑鄙⾏, ⾏惡能受惡, 今世及後世, 晝則好睡眠, 獨昏無善友, 朝夕不肯作, 所為事不究, 若不計寒暑, 事業無不成,

破家致禍患。 共伺他婬女; 如⽉向於晦。 與惡友同事; 終始無所獲。 夜覺多悕望; 不能修家務。 寒暑復懈墮; 亦復毀成功。 朝夕勤修務; ⾄終無憂患。」

佛告善⽣:「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為四?⼀者畏伏,⼆者美 ⾔,三者敬順,四者惡友。」 佛告善⽣:「畏伏有四事,云何為四?⼀者先與後奪,⼆者與少望 多,三者畏故強親,四者為利故親,是為畏伏四事。」

佛告善⽣:「美⾔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者善惡斯順,⼆者有難 捨離,三者外有善來密⽌之,四者⾒有危事便排濟之,是為美⾔親四 事。敬順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者先誑,⼆者後誑,三者現誑, 四者⾒有⼩過便加杖之,是為敬順親四事。惡友親復有四事,云何為 四?⼀者飲酒時為友,⼆者博戱時為友,三者婬逸時為友,四者歌舞 時為友,是為惡友親四事。」世尊說此已,復作頌⽈: 「畏伏⽽強親, 敬順虛誑親, 此親不可恃, 宜速遠離之,

美⾔親亦爾; 惡友為惡親。 智者當覺知; 如避于嶮道。」

佛告善⽣:「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救護。云何為四?⼀者⽌ 非,⼆者慈愍,三者利⼈,四者同事,是為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 ⼈救護,當親近之。善⽣!彼⽌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救護。云 何為四?⼀者⾒⼈為惡則能遮⽌,⼆者⽰⼈正直,三者慈⼼愍念,四 者⽰⼈天路。是為四⽌非,多所饒益,為⼈救護。

「復次,慈愍有四事:⼀者⾒利代喜,⼆者⾒惡代憂,三者稱譽⼈ 德,四者⾒⼈說惡便能抑制,是為四慈愍,多所饒益,為⼈救護。利 益有四,云何為四?⼀者護彼不令放逸,⼆者護彼放逸失財,三者護 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是為四利⼈,多所饒益,為⼈救護。同 事有四,云何為四?⼀者為彼不惜⾝命,⼆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 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是為四同事,多所饒益,為⼈救 護。」世尊說是已,復作頌⽈: 「制非防惡親, 利⼈益彼親, 此親乃可親, 親中無等親, 若欲親可親, 親者戒具⾜,

慈愍在他親; 同事⿑⼰親。 智者所附近; 如慈⺟親⼦。 當親堅固親; 如火光照⼈。」

佛告善⽣:「當知六⽅,云何為六⽅?⽗⺟為東⽅,師⻑為南⽅,妻 婦為⻄⽅,親黨為北⽅,僮僕為下⽅,沙⾨、婆羅⾨、諸⾼⾏者為上 ⽅。善⽣!夫為⼈⼦,當以五事敬順⽗⺟,云何為五?⼀者供奉能使

無乏,⼆者凡有所為先⽩⽗⺟,三者⽗⺟所為恭順不逆,四者⽗⺟正 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所為正業。善⽣!夫為⼈⼦,當以此五事 敬順⽗⺟,⽗⺟復以五事敬親其⼦。云何為五?⼀者制⼦不聽為惡, ⼆者指授⽰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求善婚娶,五者隨 時供給所須。善⽣!⼦於⽗⺟敬順恭奉,則彼⽅安隱,無有憂畏。 「善⽣!弟⼦敬奉師⻑復有五事,云何為五?⼀者給侍所須,⼆者禮 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勅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 不忘。善⽣!夫為弟⼦當以此五法敬事師⻑,師⻑復以五事敬視弟 ⼦,云何為五?⼀者順法調御,⼆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 義,四者⽰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悋。善⽣!弟⼦於師⻑敬順 恭奉,則彼⽅安隱,無有憂畏。 「善⽣!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者相待以禮,⼆者威嚴不 媟,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夫以此五 事敬待於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者先起,⼆者後 坐,三者和⾔,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是為夫之於妻敬 待,如是則彼⽅安隱,無有憂畏。

「善⽣!夫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者給施,⼆者 善⾔,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是為五事親敬親族, 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云何為五?⼀者護放逸,⼆者護放逸失財, 三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如是敬視親 族,則彼⽅安隱,無有憂畏。 「善⽣!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為五?⼀者隨能使役,⼆者飲食 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善⽣!是為五 事教授僮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為五?⼀者早起,⼆者為 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 使,則彼⽅安隱,無有憂畏。 「善⽣!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婆羅⾨,云何為五?⼀者⾝⾏慈, ⼆者⼝⾏慈,三者意⾏慈,四者以時施,五者⾨不制⽌。善⽣!若檀 越以此五事供奉沙⾨、婆羅⾨,沙⾨、婆羅⾨當復以六事⽽教授之, 云何為六?⼀者防護不令為惡,⼆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四者 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天路。善⽣!如是檀越恭 奉沙⾨、婆羅⾨,則彼⽅安隱,無有憂畏。」世尊說已,重說偈⽈:

「⽗⺟為東⽅, 妻婦為⻄⽅, 僮僕為下⽅, 諸有⻑者⼦, 敬順不失時, 惠施及輭⾔, 同利等彼⼰, 此四多負荷, 世間無此四, 此法在世間, ⾏則獲⼤果, 嚴飾於床座, 供給所當得, 親舊不相遺, 上下常和同, 先當習伎藝, 財業既已具, 出財未⾄奢,

師⻑名南⽅, 親族為北⽅, 沙⾨為上⽅。 禮敬於諸⽅; 死皆得⽣天。 利⼈多所益, 所有與⼈共。 任重如⾞輪; 則無有孝養。 智者所撰擇; 名稱遠流布。 供設上飲食; 名稱遠流布。 ⽰以利益事; 於此得善譽。 然後獲財業; 宜當⾃守護。 當撰擇前⼈;

欺誑觝突者, 積財從⼩起, 財寶⽇滋息, ⼀食知⽌⾜, 三當先儲積, 四耕⽥商賈, 五當起塔廟, 在家勤六業, 如是修業者, 財寶⽇滋⻑,

寧乞未舉與。 如蜂集眾花; ⾄終無損耗。 ⼆修業勿怠, 以擬於空乏, 澤地⽽置牧, 六立僧房舍, 善修勿失時。 則家無損減; 如海吞眾流。」

爾時,善⽣⽩世尊⾔:「甚善!世尊!實過本望,踰我⽗教,能使覆 者得仰,閉者得開,迷者得悟,冥室燃燈,有⽬得視。如來所說,亦 復如是,以無數⽅便,開悟愚冥,現清⽩法。所以者何?佛為如來、 ⾄真、等正覺,故能開⽰,為世明導。今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憂婆塞,⾃今⽇始,盡形壽不殺、不 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爾時,善⽣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七)第⼆分清淨經第⼗三 如是我聞: ⼀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緬祇優婆塞林中,與⼤比丘眾千⼆百五⼗⼈ 俱。 時,有沙彌周那在波波國,夏安居已,執持衣鉢,漸詣迦維羅衛緬祇 園中,⾄阿難所,頭⾯禮⾜,於⼀⾯立,⽩阿難⾔:「波波城內有尼 乾⼦,命終未久,其諸弟⼦分為⼆分,各共諍訟,⾯相毀罵,無復上 下,迭相求短,競其知⾒:『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真正,汝為 邪⾒。以前著後,以後著前,顛倒錯亂,無有法則。我所為妙,汝所 ⾔非,汝有所疑,當諮問我。』⼤德阿難!時,彼國⼈⺠事尼乾者, 聞諍訟已,⽣厭患⼼。」

阿難語周那沙彌⽈:「我等有⾔欲啟世尊,今共汝往,宣啟此事,若 世尊有所戒勅,當共奉⾏。」 爾時,沙彌周那聞阿難語已,即共詣世尊,頭⾯禮⾜,在⼀⾯立。爾 時,阿難⽩世尊⽈:「此沙彌周那在波波國夏安居已,執持衣鉢,漸 來⾄此,禮我⾜,語我⾔:『波波國有尼乾⼦,命終未久,其諸弟⼦ 分為⼆分,各共諍訟,⾯相毀罵,無復上下,迭相求短,競其知⾒: 「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真正,汝為邪⾒。以前著後,以後著 前,顛倒錯亂,無有法則。我所⾔是,汝所⾔非,汝有所疑,當諮問 我。」時,彼國⼈⺠事尼乾者,聞諍訟已,⽣厭患⼼。』」 世尊告周那沙彌⽈:「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聽聞,此非三耶三 佛所說,猶如朽塔難可汙⾊。彼雖有師,盡懷邪⾒;雖復有法,盡不 真正,不⾜聽採,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故塔不可汙 也。彼諸弟⼦有不順其法,捨彼異⾒,⾏於正⾒。周那!若有⼈來語 彼弟⼦:『諸賢!汝師法正,當於中⾏,何以捨離?』其彼弟⼦信其 ⾔者,則⼆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彼雖有法,然不真正故。 周那!若師不邪⾒,其法真正,善可聽採,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 說,譬如新塔易可汙⾊。然諸弟⼦於此法中,不能勤修,不能成就,

捨平等道,入於邪⾒,若有⼈來語彼弟⼦:『諸賢!汝師法正,當於 中⾏,何以捨離,入於邪⾒?』其彼弟⼦信其⾔者,則⼆俱⾒真正, 獲無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佛告周那:「彼雖有師,然懷邪⾒;雖復有法,盡不真正,不⾜聽 採,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不可汙⾊。彼諸弟⼦法法 成就,隨順其⾏,起諸邪⾒。周那!若有⼈來語其弟⼦⾔:『汝師法 正,汝所⾏是,今所修⾏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弟⼦ 信受其⾔者,則⼆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周 那!若師不邪⾒,其法真正,善可聽採,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說, 譬如新塔易為汙⾊。⼜其弟⼦法法成就,隨順修⾏⽽⽣正⾒,若有⼈ 來語其弟⼦⾔:『汝師法正,汝所⾏是,今所修⾏勤苦如是,應於現 法成就道果。』彼諸弟⼦信受其⾔,⼆俱正⾒,獲無量福。所以者 何?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導師出世,使弟⼦⽣憂;或有導師出世,使弟⼦無憂。 云何導師出世,使弟⼦⽣憂?周那!導師新出世間,成道未久,其法 具⾜,梵⾏清淨,如實真要⽽不布現,然彼導師速取滅度,其諸弟⼦ 不得修⾏,皆愁憂⾔:『師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淨,梵⾏具

⾜,如實真要,竟不布現,⽽今導師便速滅度,我等弟⼦不得修 ⾏。』是為導師出世,弟⼦愁憂。云何導師出世,弟⼦不憂?謂導師 出世,其法清淨,梵⾏具⾜,如實真要⽽廣流布,然後導師⽅取滅 度,其諸弟⼦皆得修⾏,不懷憂⾔:『師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 淨,梵⾏具⾜,如實真要⽽不布現,⽽今導師便速滅度,使我弟⼦不 得修⾏。』如是,周那!導師出世,弟⼦無憂。」 佛告周那:「此⽀成就梵⾏,謂導師出世,出家未久,名聞未廣,是 謂梵⾏⽀不具⾜。周那!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廣遠,是謂梵⾏ ⽀具⾜滿。周那!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亦廣,⽽諸弟⼦未受訓 誨,未具梵⾏,未⾄安處,未獲⼰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說,有異論起 不能如法⽽往滅之,未能變化成神通證,是為梵⾏⽀不具⾜。周那! 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亦廣,⽽諸弟⼦盡受教訓,梵⾏具⾜,⾄ 安隱處,已獲⼰利,⼜能受法分別演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 ⾜成神通證,是為梵⾏⽀具⾜滿。 「周那!導師出世,出家亦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未受訓誨,未⾄ 安處,未獲⼰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說,有異論起不能以法如實除滅, 未能變化成神通證,是為梵⾏⽀未具⾜。周那!導師出世,出家亦

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盡受教訓,梵⾏具⾜,⾄安隱處,已獲⼰ 利,復能受法分別演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成神通證,是 為梵⾏⽀具⾜滿。周那!諸優婆塞、優婆夷廣修梵⾏,乃⾄變化具⾜ 成神通證,亦復如是。 「周那!若導師不在世,無有名聞,利養損減,則梵⾏⽀不具⾜滿。 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皆悉具⾜,無有損減,則梵⾏⽀為具⾜滿。 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皆悉具⾜,⽽諸比丘名聞利養,不能具⾜, 是為梵⾏⽀不具⾜。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具⾜無損,諸比丘眾亦 復具⾜,則梵⾏⽀為具⾜滿,比丘尼眾亦復如是。 「周那!我出家久,名聞廣遠,我諸比丘已受教誡,到安隱處,⾃獲 ⼰利,復能受法為⼈說法,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成神通證,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亦如是。周那!我以廣流布梵 ⾏,——乃⾄變化具⾜成神通證。周那!⼀切世間所有導師,不⾒有 得名聞利養如我如來、⾄真、等正覺者也。周那!諸世間所有徒眾, 不⾒有名聞利養如我眾也。周那!若欲正說者,當⾔⾒不可⾒。云何 ⾒不可⾒?⼀切梵⾏清淨具⾜,宣⽰布現,是名⾒不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欝頭藍⼦在⼤眾中⽽作是說:『有⾒不⾒, 云何名⾒不⾒?如⼑可⾒,刃不可⾒。』諸比丘!彼⼦乃引凡夫無識 之⾔以為譬喻,如是,周那!若欲正說者,當⾔⾒不⾒。云何⾒不 ⾒?汝當正欲說⾔:『⼀切梵⾏清淨具⾜,宣⽰流布,是不可⾒。』 周那!彼相續法不具⾜⽽可得,不相續法具⾜⽽不可得。周那!諸法 中梵⾏,酪酥中醍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法躬⾃作證,謂四念處、四神⾜、四 意斷、四禪、五根、五⼒、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盡共和合,勿⽣ 諍訟,同⼀師受,同⼀⽔乳;於如來正法,當⾃熾然,快得安樂。得 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作是⾔:『彼所說句不正,義理不正。』 比丘聞已,不可⾔是,不可⾔非,當語彼比丘⾔:『云何?諸賢!我 句如是,汝句如是;我義如是,汝義如是。何者為勝?何者為負?』 若彼比丘報⾔:『我句如是,我義如是;汝句如是,汝義如是;汝句 亦勝,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當諫彼比 丘,當呵當⽌,當共推求,如是盡共和合,勿⽣諍訟,同⼀受,同⼀ 師,同⼀乳;於如來正法,當⾃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是⾔:『彼所說句不正,義

正。』比丘聞已,不可⾔是,不可⾔非,當語彼比丘⾔:『云何?比 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若彼比丘報⾔: 『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勝。』彼比丘說此,亦不得⾔是,不 得⾔非。當諫彼比丘,當呵當⽌,當共推求,如是盡共和合,勿⽣諍 訟,同⼀師受,同⼀⽔乳;於如來正法,當⾃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是⾔:『彼所說句正,義不 正。』比丘聞已,不可⾔是,不可⾔非,當語彼比丘⾔:『云何?比 丘!我義如是,汝義如是,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若彼報⾔:『我 義如是,汝義如是,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已,亦不得⾔是,亦不 得⾔非。當諫彼比丘,當呵當⽌,當共推求,如是比丘盡共和合,勿 ⽣諍訟,同⼀師受,同⼀⽔乳;於如來正法,當⾃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如是⾔:『彼所說句正,義 正。』比丘聞已,不得⾔非,當稱讚彼⾔:『汝所⾔是,汝所⾔ 是。』是故,比丘!於⼗⼆部經⾃⾝作證,當廣流布,⼀⽈《貫 經》,⼆⽈《祇夜經》,三⽈《受記經》,四⽈《偈經》,五⽈《法 句經》,六⽈《相應經》,七⽈《本緣經》,八⽈《天本經》,九⽈ 《廣經》,⼗⽈《未曾有經》,⼗⼀⽈《譬喻經》,⼗⼆⽈《⼤教

經》,當善受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 「諸比丘!我所制衣,若塚間衣,若⻑者衣、麤賤衣;此衣⾜障寒 暑、蚊虻,⾜蔽四體。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食;此食 ⾃⾜,若⾝苦惱,眾患切已,恐遂⾄死,故聽此食,知⾜⽽已。諸比 丘!我所制住處,若在樹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內,若樓閣上,若在 窟內,若在種種住處;此處⾃⾜,為障寒暑、風雨、蚊虻,下⾄閑靜 懈息之處。諸比丘!我所制藥,若⼤⼩便,酥油蜜、⿊⽯蜜;此藥⾃ ⾜,若⾝⽣苦惱,眾患切已,恐遂⾄死,故聽此藥。」 佛⾔:「或有外道梵志來作是語:『沙⾨釋⼦以眾樂⾃娛。』若有此 ⾔,當如是報:『汝等莫作此⾔,謂沙⾨釋⼦以眾樂⾃娛。所以者 何?有樂⾃娛,如來呵責;有樂⾃娛,如來稱譽。』若外道梵志問 ⾔:『何樂⾃娛,瞿曇呵責?』設有此語,汝等當報:『五欲功德, 可愛可樂,⼈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可愛可樂,⼈所貪著;⽿ 聞聲、⿐知香、舌知味、⾝知觸,可愛可樂,⼈所貪著。諸賢!猶是 五欲緣⽣喜樂,此是如來、⾄真、等正覺之所呵責也。猶如有⼈故殺 眾⽣,⾃以為樂,此是如來、⾄真、等正覺之所呵責。猶如有⼈私竊 偷盜,⾃以為樂,此為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犯於梵⾏,⾃以為

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故作妄語,⾃以為樂,此是如來之 所呵責。猶如有⼈放蕩⾃恣,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外苦 ⾏,非是如來所說正⾏,⾃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 「諸比丘!呵責五欲功德,⼈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可愛可 樂,⼈所貪著;⽿聞聲、⿐知香、舌知味、⾝知觸,可愛可樂,⼈所 貪著;如此諸樂,沙⾨釋⼦無如此樂。猶如有⼈故殺眾⽣,以此為 樂,沙⾨釋⼦無如此樂。猶如有⼈公為盜賊,⾃以為樂,沙⾨釋⼦無 如是樂。猶如有⼈犯於梵⾏,⾃以為樂,沙⾨釋⼦無如是樂。猶如有 ⼈故作妄語,⾃以為樂,沙⾨釋⼦無如是樂。猶如有⼈放蕩⾃恣,⾃ 以為樂,沙⾨釋⼦無如是樂。猶如有⼈⾏外苦⾏,⾃以為樂,沙⾨釋 ⼦無如是樂。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問『何樂⾃娛,沙⾨瞿曇之所稱譽?』諸比丘! 彼若有此⾔,汝等當答彼⾔:『諸賢!有五欲功德,可愛可樂,⼈所 貪著。云何為五?眼知⾊,——乃⾄⾝知觸,可愛可樂,⼈所貪著。 諸賢!五欲因緣⽣樂,當速除滅。猶如有⼈故殺眾⽣,⾃以為樂;有 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公為盜賊,⾃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 除滅。猶如有⼈犯於梵⾏,⾃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

⼈故為妄語,⾃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放蕩⾃恣, ⾃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外苦⾏,⾃以為樂;有 如是樂,應速除滅。猶如有⼈去離貪欲,無復惡法,有覺、有觀,離 ⽣喜、樂,入初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滅於覺、觀,內 喜、⼀⼼,無覺、無觀,定⽣喜、樂,入第⼆禪;如是樂者,佛所稱 譽。猶如有⼈除喜入捨,⾃知⾝樂,賢聖所求,護念⼀⼼,入第三 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 清淨,入第四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問:『汝等於此樂中求幾果功德?』應答彼 ⾔:『此樂當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於現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 成,臨命終時,當成道證;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 涅槃、⽣彼般涅槃、⾏般涅槃、無⾏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 諸賢!是為此樂有七功德。諸賢!若比丘在學地欲上,求安隱處,未 除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彼學 比丘⽅欲上求,求安隱處,未滅五蓋,於四念處不能精勤,於七覺意 不能勤修,欲得上⼈法、賢聖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者,無有是處。 諸賢!學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隱處,能滅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

眠蓋、掉戱蓋、疑蓋。於四意處⼜能精勤,於七覺意如實修⾏,欲得 上⼈法、賢聖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者,則有是處。諸賢!若有比丘 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獲⼰利,盡諸有結使,正智解 脫,不為九事。云何為九?⼀者不殺,⼆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 妄語,五者不捨道,六者不隨欲,七者不隨恚,八者不隨怖,九者不 隨癡。諸賢!是為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獲⼰利,盡諸 有結,正智得解,遠離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沙⾨釋⼦有不住法。』應報彼⾔:『諸 賢!莫作是說:沙⾨釋⼦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釋⼦,其法常 住,不可動轉,譬如⾨閫常住不動,沙⾨釋⼦亦復如是,其法常住, 無有移動。』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沙⾨瞿曇盡知過去世事,不 知未來事。』『彼比丘、彼異學梵志智異,智觀亦異,所⾔虛妄。如 來於彼過去事,若在⽬前,無不知⾒;於未來世,⽣於道智。過去世 事虛妄不實,不⾜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 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無利益,佛亦 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 現在,亦復如是。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

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 中間有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 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所滅、所覺,佛盡 覺知,故名等正覺。』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說:『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 復說⾔:『此世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世間有 常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此世間非有常非無 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此世間有邊,唯此為實, 餘者為虛妄。』或復有⾔:『世間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 復有⾔:『世間有邊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世 間非有邊非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是命是⾝, 此實餘虛。』或復有⾔:『非命非⾝,此實餘虛。』或復有⾔:『命 異⾝異,此實餘虛。』或復有⾔:『非異命非異⾝,此實餘虛。』或 復有⾔:『如來有終,此實餘虛。』或復有⾔:『如來不終,此實餘 虛。』或復有⾔:『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或復有⾔:『如來非 終非不終,此實餘虛。』諸有此⾒,名本⽣本⾒,今為汝記,謂: 『此世常存,——乃⾄如來非終非不終,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是為

本⾒本⽣。』為汝記之。 「所謂未⾒未⽣者,我亦記之。何者未⾒未⽣,我所記者?⾊是我, 從想有終,此實餘虛;無⾊是我,從想有終;亦有⾊亦無⾊是我,從 想有終;非有⾊非無⾊是我,從想有終。我有邊,我無邊,我有邊無 邊,我非有邊非無邊,從想有終。我有樂,從想有終;我無樂,從想 有終;我有苦樂,從想有終;我無苦樂,從想有終。⼀想是我,從想 有終;種種想是我,從想有終;少想是我,從想有終;無量想是我, 從想有終,此實餘虛。是為邪⾒本⾒本⽣,我之所記。 「或有沙⾨、婆羅⾨有如是論、有如是⾒:『此世常存,此實餘虛, ——乃⾄無量想是我,此實餘虛。』彼沙⾨、婆羅⾨復作如是說、如 是⾒:『此實,餘者虛妄。』當報彼⾔:『汝實作此論,云何此世常 存?此實餘虛耶?如此語者,佛所不許。所以者何?此諸⾒中各有結 使,我以理推,諸沙⾨、婆羅⾨中,無與我等者,況欲出過?此諸邪 ⾒但有⾔⽿,不中共論,——乃⾄無量想是我,亦復如是。』 「或有沙⾨、婆羅⾨作是說:『此世間⾃造。』復有沙⾨、婆羅⾨ ⾔:『此世間他造。』或復有⾔:『⾃造他造。』或復有⾔:『非⾃

造非他造,忽然⽽有。』彼沙⾨、婆羅⾨⾔世間⾃造者,是沙⾨、婆 羅⾨皆因觸因緣,若離觸因⽽能說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由六入 ⾝故⽣觸,由觸故⽣受,由受故⽣愛,由愛故⽣取,由取故⽣有,由 有故⽣⽣,由⽣故有老、死、憂、悲、苦惱,⼤患陰集。若無六入則 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 無⽣,無⽣則無老、死、憂、悲、苦惱,⼤患陰集。⼜⾔此世間他 造,⼜⾔此世間⾃造他造,⼜⾔此世間非⾃造非他造,忽然⽽有,亦 復如是,因觸⽽有,無觸則無。」 佛告諸比丘:「若欲滅此諸邪惡⾒者,於四念處當修三⾏。云何比丘 滅此諸惡,於四念處當修三⾏?比丘謂內⾝⾝觀,精勤不懈,憶念不 忘,除世貪憂;外⾝⾝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內外⾝ ⾝觀,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滅眾惡 法,於四念處,三種修⾏。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觀⾊,初解脫。 內無⾊想,外觀⾊,⼆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想滅有對想,住 空處,四解脫。捨空處,住識處,五解脫。捨識處,住不⽤處,六解 脫。捨不⽤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佛

⾔:「甚奇!世尊!此法清淨,微妙第⼀。當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清淨,汝當清淨持之。」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 (⼀八)佛說⻑阿含第⼆分⾃歡喜經第⼗四 如是我聞: ⼀時,佛在那難陀城波波利菴婆林,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時,⻑老舍利弗於閑靜處,默⾃念⾔:「我⼼決定知過去、未來、現 在沙⾨、婆羅⾨智慧、神⾜、功德、道⼒,無有與如來、無所著、等 正覺等者。」時,舍利弗從靜室起,往⾄世尊所,頭⾯禮⾜,在⼀⾯ 坐,⽩佛⾔:「向於靜室,默⾃思念:過去、未來、現在沙⾨、婆羅 ⾨智慧、神⾜、功德、道⼒,無有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能於佛前說如是語,⼀向受持,正師

⼦吼,餘沙⾨、婆羅⾨無及汝者。云何?舍利弗!汝能知過去諸佛⼼ 中所念,彼佛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 不?」 對⽈:「不知。」 「云何?舍利弗!汝能知當來諸佛⼼中所念,有如是戒、如是法、如 是智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不?」 答⽈:「不知。」 「云何?舍利弗!如我今如來、⾄真、等正覺⼼中所念,如是戒、如 是法、如是智、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汝能知不?」 答⽈:「不知。」 ⼜告舍利弗:「過去、未來、現在如來、⾄真、等正覺⼼中所念,汝 不能知,何故決定作是念?因何事⽣是念?⼀向堅持⽽師⼦吼,餘沙 ⾨、婆羅⾨若聞汝⾔:『我決定知過去、未來、現在沙⾨、婆羅⾨智

慧、神⾜、功德、道⼒,無有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者。』當不 信汝⾔。」 舍利弗⽩佛⾔:「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中所念,我不能知, 佛總相法我則能知。如來為我說法,轉⾼轉妙,說⿊、⽩法,緣、無 緣法,照、無照法,如來所說,轉⾼轉妙,我聞法已,知⼀⼀法,於 法究竟,信如來、⾄真、等正覺,信如來法善可分別,信如來眾苦滅 成就,諸善法中,此為最上。世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所有 沙⾨、婆羅⾨無有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世尊說法復有上者,謂制法。制法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 ⾜、四禪、五根、五⼒、七覺意、八賢聖道,是為無上制。智慧無 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所有沙⾨、婆羅⾨皆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 其上者? 「世尊說法⼜有上者,謂制諸入。諸入者,謂眼⾊、⽿聲、⿐香、舌 味、⾝觸、意法,如過去如來、⾄真、等正覺亦制此入,所謂眼⾊, ——乃⾄意法;正使未來如來、⾄真、等正覺亦制此入,所謂眼⾊, ——乃⾄意法;今我如來、⾄真、等正覺亦制此入,所謂眼⾊,

——乃⾄意法。此法無上,無能過者,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 沙⾨、婆羅⾨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世尊說法⼜有上者,謂識入胎。入胎者,⼀謂亂入胎、亂住、亂 出,⼆者不亂入、亂住、亂出,三者不亂入、不亂住⽽亂出,四者不 亂入、不亂住、不亂出。彼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者,入胎之上。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能與如來等 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道也。所謂道者,諸沙⾨、婆羅⾨以種種 ⽅便,入定慧意三昧,隨三昧⼼修念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 出要法;精進、喜、猗、定、捨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 要。此法最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能與如 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為滅。滅者,謂苦滅遲得,⼆俱卑陋;苦 滅速得,唯苦卑陋;樂滅遲得,唯遲卑陋;樂滅速得,然不廣普,以 不廣普,故名卑陋。如今如來樂滅速得,⽽復廣普,乃⾄天⼈⾒神變 化。」

舍利弗⽩佛⾔:「世尊所說微妙第⼀,下⾄女⼈,亦能受持,盡有漏 成無漏,⼼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作證:⽣死已盡,梵⾏已 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為如來說無上滅。此法無上,智慧無 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清淨。⾔清淨者,世尊於諸沙⾨、婆羅 ⾨,不說無益虛妄之⾔,⾔不求勝,亦不朋黨,所⾔柔和,不失時 節,⾔不虛發,是為⾔清淨。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 間沙⾨、婆羅⾨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定。彼⾒定者,謂有沙⾨、婆羅⾨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觀頭⾄⾜,觀⾜⾄頭,⽪膚內外,但有 不淨髮、⽑、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臟,汗、肪、髓、 腦、屎、尿、涕、淚,臭處不淨,無⼀可貪,是初⾒定。諸沙⾨、婆 羅⾨種種⽅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除去⽪⾁外諸不淨,唯觀⽩ 骨及與牙齒,是為⼆⾒定。諸沙⾨、婆羅⾨種種⽅便,入定意三昧, 隨三昧⼼,除去⽪⾁外諸不淨及⽩骨,唯觀⼼識在何處住?為在今 世?為在後世?今世不斷,後世不斷;今世不解脫,後世不解脫,是 為三⾒定。諸沙⾨、婆羅⾨種種⽅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除去

⽪⾁外諸不淨及除⽩骨,復重觀識;識在後世,不在今世;今世斷, 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四⾒定。諸有沙⾨、婆羅⾨ 種種⽅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除去⽪⾁外諸不淨及除⽩骨,復 重觀識,不在今世,不在後世;⼆俱斷,⼆俱解脫,是為五⾒定。此 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與如來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說常法。常法者,諸沙⾨、婆羅⾨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憶識世間⼆⼗成劫敗劫,彼作是⾔: 『世間常存,此為真實,餘者虛妄,所以者何?由我憶識,故知有此 成劫敗劫,其餘過去我所不知,未來成敗我亦不知。』此⼈朝暮以無 智說⾔:『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為虛。』是為初常法。諸沙 ⾨、婆羅⾨種種⽅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憶識四⼗成劫敗劫, 彼作是⾔:『此世間常,此為真實,餘者虛妄。所以者何?以我憶識 故知成劫敗劫,我復能過是,知過去成劫敗劫,我不知未來劫之成 敗。』此說知始,不說知終,此⼈朝暮以無智說⾔:『世間常存,唯 此真實,餘者虛妄。』此是⼆常法。諸沙⾨、婆羅⾨種種⽅便,入定 意三昧,隨三昧⼼,憶識八⼗成劫敗劫,彼⾔:『此世間常,餘者虛

妄。所以者何?以我憶識故知有成劫敗劫,復過是知過去成劫敗劫, 未來劫之成敗我亦悉知。』此⼈朝暮以無智說⾔:『世間常存,唯此 為實,餘者虛妄。』是為三常存法。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 餘,諸世間沙⾨、婆羅⾨無有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觀察。觀察者,謂有沙⾨、婆羅⾨以想觀 察,他⼼爾趣,此⼼爾趣,彼⼼作是想時,或虛或實,是為⼀觀察。 諸沙⾨、婆羅⾨不以想觀察,或聞諸天及非⼈語,⽽語彼⾔:『汝⼼ 如是,汝⼼如是。』此亦或實或虛,是⼆觀察。或有沙⾨、婆羅⾨不 以想觀察,亦不聞諸天及非⼈語,⾃觀⼰⾝,⼜聽他⾔,語彼⼈⾔: 『汝⼼如是,汝⼼如是。』此亦有實有虛,是為三觀察。或有沙⾨、 婆羅⾨不以想觀察,亦不聞諸天及非⼈語,⼜不⾃觀、觀他,除覺、 觀已,得定意三昧,觀察他⼼,⽽語彼⾔:『汝⼼如是,汝⼼如 是。』如是觀察則為真實,是為四觀察。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 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教誡。教誡者,或時有⼈不違教誡,盡有 漏成無漏,⼼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作證:⽣死已盡,梵⾏ 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是為初教誡。或時有⼈不違教誡,盡五

下結,於彼滅度,不還此世,是為⼆教誡。或時有⼈不違教誡,三結 盡,薄淫、怒、癡,得斯陀含,還⾄此世⽽取滅度,是為三教誡。或 時有⼈不違教誡,三結盡,得須陀洹,極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墮惡 趣,是為四教誡。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 羅⾨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為他說法,使戒清淨。戒清淨者,有諸沙⾨、 婆羅⾨所語⾄誠,無有兩舌,常⾃敬肅,捐除睡眠,不懷邪諂,⼝不 妄⾔,不為世⼈記於吉凶,不⾃稱說從他所得以⽰於⼈,更求他利, 坐禪修智,辯才無碍,專念不亂,精勤不怠。此法無上,智慧無餘, 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解脫智。謂解脫智者,世尊由他因緣內⾃思 惟⾔:『此⼈是須陀洹,此是斯陀含,此是阿那含,此是阿羅漢。』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有與如來等 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識宿命智證。諸沙⾨、婆羅⾨種種⽅便, 入定意三昧,隨三昧⼼,⾃憶往昔無數世事,⼀⽣、⼆⽣,——乃⾄

百千⽣成劫敗劫,如是無數我於某處⽣,名字如是,種、姓如是,壽 命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從此⽣彼,從彼⽣此,若⼲種相,⾃ 憶宿命無數劫事,晝夜常念本所經歷。此是⾊,此是無⾊;此是想, 此是無想,此是非無想,盡憶盡知。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 餘,諸世間沙⾨、婆羅⾨無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天眼智。天眼智者,諸沙⾨、婆羅⾨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觀諸眾⽣,死者、⽣者,善⾊、惡⾊, 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所⾏,盡⾒盡知。或有眾⽣,成就⾝ 惡⾏、⼝惡⾏、意惡⾏,誹謗賢聖,信邪倒⾒,⾝壞命終,墮三惡 道。或有眾⽣,⾝⾏善、⼝⾔善、意念善,不謗賢聖,⾒正信⾏,⾝ 壞命終,⽣天⼈中,以天眼淨,觀諸眾⽣,如實知⾒。此法無上,智 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婆羅⾨無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 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神⾜證。神⾜證者,諸沙⾨、婆羅⾨以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作無數神⼒,能變⼀⾝為無數⾝,以 無數⾝合為⼀⾝,⽯壁無礙,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出入於 地;猶如在⽔,履⽔如地;⾝出烟火,如火積燃;以⼿捫⽇⽉,立⾄

梵天。若沙⾨、婆羅⾨稱是神⾜者,當報彼⾔:『有此神⾜,非為不 有。此神⾜者,卑賤下劣,凡夫所⾏,非是賢聖之所修習。若比丘於 諸世間愛⾊不染,捨離此已,如所應⾏,斯乃名為賢聖神⾜。於無喜 ⾊,亦不憎惡,捨離此已,如所應⾏,斯乃名⽈賢聖神⾜。於諸世間 愛⾊、不愛⾊,⼆俱捨已,修平等護,專念不忘,斯乃名⽈賢聖神 ⾜。猶如世尊精進勇猛,有⼤智慧,有知、有覺,得第⼀覺,故名等 覺。世尊今亦不樂於欲,不樂卑賤凡夫所習,亦不勞勤受諸苦惱。世 尊若欲除弊惡法,有覺、有觀,離⽣喜、樂,遊於初禪,如是便能除 弊惡法,有覺、有觀,離⽣喜、樂,遊於初禪;⼆禪、三禪、四禪, 亦復如是。精進勇猛,有⼤智慧,有知、有覺,得第⼀覺,故名等 覺。』」 佛告舍利弗:「若有外道異學來問汝⾔:『過去沙⾨、婆羅⾨與沙⾨ 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彼復問⾔:『未來沙⾨、婆羅⾨與沙⾨瞿 曇等不?』汝當云何答?彼復問⾔現在沙⾨、婆羅⾨與沙⾨瞿曇等 不?汝當云何答?」 時,舍利弗⽩佛⾔:「設有是問:『過去沙⾨、婆羅⾨與佛等不?』 當答⾔:『有。』設問:『未來沙⾨、婆羅⾨與佛等不?』當答⾔:

『有。』設問:『現在沙⾨、婆羅⾨與佛等不?』當答⾔: 『無。』」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復問⾔:『汝何故或⾔有?或⾔無?』 汝當云何答?」 舍利弗⾔:「我當報彼:『過去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未來三耶三佛與 如來等,我躬從佛聞,欲使現在有三耶三佛與如來等者,無有是 處。』世尊!我如所聞,依法順法,作如是答,將無咎耶?」 佛⾔:「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三耶三佛與我 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佛出世,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欝陀夷在世尊後執扇扇佛,佛告之⽈:「欝陀夷!汝當觀 世尊少欲知⾜,今我有⼤神⼒,有⼤威德,⽽少欲知⾜,不樂在欲。 欝陀夷!若餘沙⾨、婆羅⾨於此法中能勤苦得⼀法者,彼便當豎幡, 告四遠⾔:『如來今者少欲知⾜,今觀如來少欲知⾜,如來有⼤神 ⼒,有⼤威德,不⽤在欲。』」

爾時,尊者欝陀夷正衣服,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佛⾔:「甚 奇!世尊!少有少欲知⾜如世尊者,世尊有⼤神⼒,有⼤威德,不⽤ 在欲。若復有餘沙⾨、婆羅⾨於此法中能勤苦得⼀法者,便能豎幡, 告四遠⾔:『世尊今者少欲知⾜。』舍利弗!當為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數說此法,彼若於佛、法、僧,於道有疑者,聞說此 法,無復疑網。」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當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數 說此法。所以者何?彼於佛、法、僧,於道有疑者,聞汝所說,當得 開解。」 對⽈:「唯然。世尊!」 時,舍利弗即便數數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以⾃ 清淨故,故名清淨經。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 (⼀九)佛說⻑阿含第⼆分⼤會經第⼗五

如是我聞: ⼀時,佛在釋翅提國迦維林中,與⼤比丘眾五百⼈俱,盡是羅漢,復 有⼗⽅諸神妙天皆來集會,禮敬如來及比丘僧。 時,四淨居天即於天上各⾃念⾔:「今者,世尊在釋翅提迦維林中, 與⼤比丘眾五百⼈俱,盡得阿羅漢,復有⼗⽅諸神妙天皆來集會,禮 敬如來及比丘僧。我等今者亦可往共詣世尊所,各當以偈稱讚如 來。」 時,四淨居天猶如⼒⼠屈伸臂頃,於彼天沒,⾄釋翅提迦維林中。爾 時,四淨居天到已,頭⾯禮⾜,在⼀⾯立。時,⼀淨居天即於佛前, 以偈讚⽈: 「今⽇⼤眾會, 皆為法故來,

諸天神普集; 欲禮無上眾。」

說此偈已,退⼀⾯立。時,⼀淨居天復作頌⽈:

「比丘⾒眾穢, 欲如海吞流,

端⼼⾃防護; 智者護諸根。」

說是偈已,退⼀⾯立。時,⼀淨居天復作頌⽈: 「斷刺平愛坑, 獨遊清淨場,

及填無明壍; 如善象調御。」

說此偈已,退⼀⾯立。時,⼀淨居天復作頌⽈: 「諸歸依佛者, 捨此⼈中形,

終不墮惡趣; 受天清淨⾝。」

爾時,四淨居天說此偈已,世尊印可,即禮佛⾜,遶佛三匝,忽然不 現。其去未久,佛告諸比丘:「今者諸天⼤集,今者諸天⼤集,⼗⽅ 諸神妙天無不來此禮覲如來及比丘僧。諸比丘!過去諸如來、⾄真、 等正覺亦有諸天⼤集,如我今⽇;當來諸如來、⾄真、等正覺亦有諸 天⼤集,如我今⽇。諸比丘!今者諸天⼤集,⼗⽅諸神妙天無不來此

禮覲如來及比丘僧,亦當稱彼名號,為其說偈。比丘當知: 「諸依地⼭⾕, ⾝著純⽩衣, 天⼈聞此已, 今我稱其名, 諸天眾今來, 世間凡⼈智, 何由乃能⾒, 若⾒⼗萬⿁, 何況諸⿁神,

隱藏⾒可畏; 潔淨無垢穢。 皆歸於梵天; 次第無錯謬。 比丘汝當知; 百中不⾒⼀。 ⿁神七萬眾? 猶不⾒⼀邊; 周遍於天下。」

地神有七千悅叉若⼲種,皆有神⾜、形貌、⾊像、名稱,懷歡喜⼼來 到比丘眾林中。時,有雪⼭神將六千⿁悅叉若⼲種,皆有神⾜、形 貌、⾊像、名稱,懷歡喜⼼來到比丘眾林中。有⼀舍羅神將三千⿁悅 叉若⼲種,皆有神⾜、形貌、⾊像、名稱,懷歡喜⼼來到比丘眾林 中。此萬六千⿁神悅叉若⼲種,皆有神⾜、形貌、⾊像、名稱,懷歡 喜⼼來到比丘眾林中。

復有毘波蜜神,住在⾺國,將五百⿁,皆有神⾜、威德。復有⾦毘羅 神,住王舍城毘富羅⼭,將無數⿁神恭敬圍遶。復有東⽅提頭賴吒天 王,領乾沓惒神,有⼤威德,有九⼗⼀⼦,盡字因陀羅,皆有⼤神 ⼒。南⽅毗樓勒天王,領諸龍王,有⼤威德,有九⼗⼀⼦,亦字因陀 羅,有⼤神⼒。⻄⽅毗樓博叉天王,領諸鳩槃茶⿁,有⼤威德,有九 ⼗⼀⼦,亦字因陀羅,有⼤神⼒。北⽅天王名毗沙⾨,領諸悅叉⿁, 有⼤威德,有九⼗⼀⼦,亦字因陀羅,有⼤神⼒。此四天王護持世 者,有⼤威德,⾝放光明,來詣迦維林中。 爾時,世尊欲降其幻偽虛妄之⼼,故結呪⽈: 「摩拘樓羅摩拘樓羅 毗樓羅毗樓羅 [旃-⽅+⽰]陀那加摩世致 迦 尼延豆 尼延豆 波那攎嗚呼奴奴主 提婆蘇暮 摩頭羅 ⽀多羅斯 那 乾沓波 那羅主 闍尼沙 ⼫呵 無蓮陀羅 ⿐波蜜多羅 樹塵 陀羅 那閭尼呵 ⽃浮樓 輸⽀婆迹婆」 如是,諸王乾沓婆及羅剎皆有神⾜、形貌、⾊像,懷歡喜⼼來詣比丘 眾林中。爾時,世尊復結呪⽈:

「阿醯 那陀瑟 那頭 毗舍離 沙呵 帶叉蛇 婆提 提頭賴吒  帝婆 沙呵 若利耶 加毘羅 攝波那伽 阿陀伽摩 天提伽 伊羅 婆陀 摩呵那伽 毘摩那伽多 陀伽陀餘 那伽羅闍 婆呵沙呵 叉 奇提 婆提羅帝 婆提羅帝 毘枚⼤迹閦 毘呵四 婆嚀 阿婆婆 四 質多羅 速和尼那 求四多 阿婆由 那伽羅除 阿四 修跋 羅 薩帝奴 阿伽 佛陀灑 失羅嚀 婆耶 憂羅頭婆延樓 素槃 [少/兔] 佛頭 舍羅[少/兔] 伽類樓」 爾時,世尊為阿修羅⽽結呪⽈: 「祇陀 跋闍 呵諦 三物第 阿修羅 阿失陀 婆延地 婆三婆 四 伊弟阿陀 提婆摩 天地 伽黎妙 摩呵祕摩 阿修羅 陀那祕 羅陀 鞞摩質兜樓 修質諦麗 婆羅呵黎 無夷連那婆 舍黎阿細  跋黎 弗多羅那 薩鞞 鞞樓耶那那迷 薩那迷諦 婆黎 細如 羅 耶跋兜樓 伊呵菴婆羅迷 三摩由伊 陀那 跋陀若 比丘那 三彌 涕 泥拔」 爾時,世尊復為諸天⽽結呪⽈:

「阿浮 提婆 萆犁醯陛 提豫 婆由 多陀[少/兔] 跋樓[少/兔]  婆樓尼 世帝蘇彌 耶舍阿頭 彌多羅婆 伽羅那移婆 阿邏 提 婆 摩天梯與 陀舍提舍 伽予 薩鞞 那難多羅婆跋那 伊地槃 ⼤ 讎地 槃那槃⼤ 耶舍卑[少/兔] 暮陀婆那 阿醯揵⼤ 比丘 那 婆朱弟 婆尼 鞞弩 提步 舍伽利 阿醯地 勇迷 那剎帝隷 富羅息幾⼤ 阿陀蔓 陀羅 婆羅鞞栴⼤蘇 婆尼捎 提婆 阿陀 [旃-⽅+⽰]陀 富羅翅⽀⼤ 蘇黎耶蘇婆尼捎 提婆 阿陀 蘇提 耶 富羅翅⼤ 摩伽陀 婆蘇因 圖攎阿頭 釋拘 富羅⼤攎 叔 伽 伽羅摩 羅那阿⼤ 鞞摩尼婆 嗚婆提 奇呵 波羅無呵 鞞婆 羅 微阿尼 薩陀摩多 阿呵黎 彌沙阿尼鉢讎[菟-(⾊-巴)+(〦-⼀)] 歎奴阿 攎余提舍阿醯跋沙 賒摩 摩呵賒摩 摩[菟-(⾊-巴)+(〦⼀)]沙阿 摩[菟-(⾊-巴)+(〦-⼀)]疏多摩 乞陀波頭灑阿陀摩 [菟(⾊-巴)+(〦-⼀)]波頭灑阿 醯阿羅夜 提婆 阿陀 黎陀夜 婆私  波羅 摩訶 波羅阿陀 提婆摩天 梯夜 差摩 兜率陀 夜摩 伽 沙尼阿尼 藍鞞藍婆折帝 樹提 那摩伊灑 念摩羅提 阿陀醯 波 羅念彌⼤ 阿醯 提婆 提婆 闍蘭提 阿奇 ⼫吁波 摩阿栗吒攎 耶 嗚摩 浮浮 尼婆私遮婆 陀暮 阿周陀 阿尼 輸豆檀耶  [菟-(⾊-巴)+(〦-⼀)]阿頭 阿邏 毘沙⾨伊灑」

此是六⼗種天。爾時,世尊復為六⼗八五通婆羅⾨⽽結呪⽈: 「羅耶梨沙耶何醯犍⼤婆尼 伽毘羅跋兜鞞地闍[菟-(⾊-巴)+(〦-⼀)] 阿頭差暮薩提 鴦祇鞞地牟尼阿頭閉犛耶差伽 ⼫梨沙婆呵若[菟(⾊-巴)+(〦-⼀)]阿頭梵摩提婆提那婆鞞地牟尼阿頭 拘薩梨伊尼攎摩 闍邏 鴦祇邏野般闍阿樓嗚猿頭 摩訶羅野阿拘提樓杙[菟-(⾊-巴)+ (〦-⼀)]阿頭 六閉俱薩梨阿樓伽陵倚伽夷羅檀醯罪否符野福都盧梨 灑先陀步 阿頭 提那伽否婆呵移伽耶羅野多陀阿伽度 婆羅蔓陀 [菟-(⾊-巴)+(〦-⼀)]迦牧羅野阿頭 因陀羅樓迷迦符陀攎暮摩伽醯阿 勅傷俱卑予阿頭醯蘭若伽否鞞梨味余梨多他阿伽度 阿醯婆好羅⼦彌 都盧多陀阿伽度 婆斯佛離⾸陀羅羅予多陀阿伽度 伊梨耶差摩訶羅 予先阿步多陀阿伽度 般闍婆予婆梨地翅阿羅予多陀阿伽度 鬱阿蘭 摩訶羅予便被婆梨摩梨輸婆醯⼤ 那摩阿槃地苦摩梨羅予阿具斯利陀 那婆地阿頭 翅鞞羅予⼫伊昵彌昵摩呵羅予復婆樓多陀阿伽度 跋陀 婆利摩呵羅予俱薩梨摩提輸⼫漢提苫婆梨羅予修陀羅樓多他阿伽度  阿呵因頭樓阿頭摩羅予余蘇利與他鞞地提步阿呵鞞利四阿頭 恒阿耶 樓婆羅⽬遮耶暮阿夷[菟-(⾊-巴)+(〦-⼀)]阿頭⼀摩耶舍枇那婆 差摩 羅予何梨揵度余枇度鉢⽀余是數波那路摩蘇羅予耶賜多由醯蘭若蘇槃

那祕愁度致夜數羅舍 波羅鞞陀鬱陀婆呵婆灑婆呵婆婆謀娑呵沙貪覆 賒⼤賒法闍沙麗羅陀 那摩般枝[病-丙+(⽩/(ㄎ⼽))]多哆羅乾沓婆  沙呵婆薩多提蘇鞞羅予阿醯揵[病-丙+(⽩/(ㄎ⼽))] 比丘三彌地婆尼 地婆尼」 爾時,復有千五通婆羅⾨,如來亦為結呪。時,此世界第⼀梵王及諸 梵天皆有神通,有⼀梵童⼦名⽈提舍,有⼤神⼒。復有⼗⽅餘梵天 王,各與眷屬圍遶⽽來。復越千世界,有⼤梵王⾒諸⼤眾在世尊所, 尋與眷屬圍遶⽽來。 爾時,魔王⾒諸⼤眾在世尊所,懷毒害⼼,即⾃念⾔:「我當將諸⿁ 兵往壞彼眾,圍遶盡取,不令有遺。」時,即召四兵,以⼿拍⾞,聲 如霹靂,諸有⾒者無不驚怖,放⼤風雨、雷電、霹靂,向迦維林圍繞 ⼤眾。 佛告諸比丘樂此眾者:「汝等當知,今⽇魔眾懷惡⽽來。」於是頌 ⽈: 「汝今當敬順,

建立於佛法;

當滅此魔眾, 專念無放逸, 定意⾃念惟, 若於正法中, 則度老死地, 諸弟⼦聞已, 超度於眾欲, 此眾為最勝, 弟⼦皆勇猛,

如象壞花藂。 具⾜於淨戒; 善護其志意。 能不放逸者; 永盡諸苦本。 當勤加精進; ⼀⽑不傾動。 有⼤智名聞; 為眾之所敬。」

爾時,諸天、神、⿁、五通仙⼈皆集迦維園中,⾒魔所為,怪未曾 有。佛說此法時,八萬四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諸天、龍、 ⿁、神、阿修羅、迦樓羅、真陀羅、摩睺羅伽、⼈與非⼈聞佛所說, 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三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〇)第三分阿摩晝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遊俱薩羅國,與⼤比丘眾千⼆百五⼗⼈俱,⾄伊⾞能伽羅俱 薩羅婆羅⾨村,即於彼伊⾞林中⽌宿。 時,有沸伽羅娑羅婆羅⾨,⽌郁伽羅村,其村豐樂,⼈⺠熾盛,波斯 匿王即封此村,與沸伽羅娑羅婆羅⾨,以為梵分。此婆羅⾨七世已來 ⽗⺟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 別,⼜能善解⼤⼈相法、祭祀儀禮,有五百弟⼦,教授不廢。其第⼀ 摩納弟⼦名阿摩晝,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三部舊 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亦能善解⼤⼈相法、祭祀儀禮,亦 有五百摩納弟⼦,教授不廢,與師無異。

時,沸伽羅娑羅婆羅⾨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與⼤比丘眾千⼆ 百五⼗⼈俱,⾄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村,⽌伊⾞林中,有⼤名 稱,流聞天下,如來、⾄真、等正覺,⼗號具⾜,於諸天、世⼈、 魔、若魔、天、沙⾨、婆羅⾨中,⾃⾝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善, 義味具⾜,梵⾏清淨。如此真⼈應往親覲,我今寧可觀沙⾨瞿曇,為 定有三⼗⼆相,名聞流布,為稱實不?當以何緣得⾒佛相?復作是念 ⾔:今我弟⼦阿摩晝,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三部 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能善解⼤⼈相法、祭祀儀禮, 唯有此⼈可使觀佛,知相有無。 時,婆羅⾨即命弟⼦阿摩晝⽽告之⽈:「汝往觀彼沙⾨瞿曇,為定有 三⼗⼆相,為虛妄耶?」 時,阿摩晝尋⽩師⾔:「我以何驗觀瞿曇相,知其虛實?」 師即報⽈:「我今語汝,其有具⾜三⼗⼆⼤⼈相者,必趣⼆處,無有 疑也。若在家,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物,七寶 具⾜:⼀、⾦輪寶,⼆、⽩象寶,三、紺⾺寶,四、神珠寶,五、⽟ 女寶,六、居⼠寶,七、典兵寶。王有千⼦,勇猛多智,降伏怨敵,

兵杖不⽤,天下泰平,國內⺠物無所畏懼。若其不樂世間,出家求 道,當成如來、⾄真、等正覺,⼗號具⾜。以此可知瞿曇虛實。」 時,阿摩晝受師教已,即嚴駕寶⾞,將五百摩納弟⼦,清旦出村,往 詣伊⾞林。到已下⾞,步進詣世尊所;佛坐彼立,佛立彼坐,於其中 間共談義理。佛告摩納⽈:「汝曾與諸耆舊⻑宿⼤婆羅⾨如是論 耶?」 摩納⽩佛:「此為何⾔?」 佛告摩納:「我坐汝立,我立汝坐,中間共論,汝師論法當如是 耶?」 摩納⽩佛⾔:「我婆羅⾨論法,坐則俱坐,立則俱立,臥則俱臥。今 諸沙⾨毀形鰥獨,卑陋下劣,習⿊冥法,我與此輩共論義時,坐起無 在。」 爾時,世尊即語彼⾔:「卿摩納未被調伏。」

時,摩納聞世尊稱卿,⼜聞未被調伏,即⽣忿恚,毀謗佛⾔:「此釋 種⼦,好懷嫉惡,無有義法。」 佛告摩納:「諸釋種⼦,何過於卿?」 摩納⾔:「昔我⼀時為師少緣,在釋迦迦維羅越國。時,有眾多諸釋 種⼦,以少因緣集在講堂,遙⾒我來,輕慢戲弄,不順儀法,不相敬 待。」 佛告摩納:「彼諸釋⼦還在本國,遊戲⾃恣,猶如⾶⿃⾃於樔林,出 入⾃在。諸釋種⼦⾃於本國,遊戲⾃在,亦復如是。」 摩納⽩佛⾔:「世有四姓——剎利、婆羅⾨、居⼠、⾸陀羅,其彼三 姓,常尊重、恭敬、供養婆羅⾨;彼諸釋⼦義不應爾。彼釋廝細、卑 陋、下劣,⽽不恭敬我婆羅⾨。」 爾時,世尊默⾃念⾔:「此摩納⼦!數數毀罵⾔及廝細,我今寧可說 其本緣調伏之耶!」佛告摩納:「汝姓何等?」

摩納答⾔:「我姓聲王。」 佛告摩納:「汝姓爾者,則為是釋迦奴種。」 時,彼五百摩納弟⼦,皆舉⼤聲⽽語佛⾔:「勿說此⾔!謂:『此摩 納為釋迦奴種。』所以者何?此⼤摩納,真族姓⼦,顏貌端正,辯才 應機,廣博多聞,⾜與瞿曇往返談論。」 爾時,世尊告五百摩納:「若汝師盡不如汝⾔者,當捨汝師共汝論 義;若汝師有如上事如汝⾔者,汝等宜默,當共汝師論。」 時,五百摩納⽩佛⾔:「我等盡默,聽共師論。」時,五百摩納盡皆 默然。 爾時,世尊告阿摩晝:「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王名聲摩。王有四 ⼦:⼀名⾯光,⼆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其王四⼦少有所 犯,王擯出國到雪⼭南,住直樹林中,其四⼦⺟及諸家屬,皆追念 之,即共集議,詣聲摩王所,⽩⾔:『⼤王!當知我等與四⼦別久, 欲往看視。』王即告⽈:『欲往隨意。』時,⺟眷屬聞王教已,即詣

雪⼭南直樹林中,到四⼦所。時諸⺟⾔:『我女與汝⼦,汝女與我 ⼦,即相配匹遂成夫婦,後⽣男⼦,容貌端正。』 「時,聲摩王聞其四⼦諸⺟與女共為夫婦,⽣⼦端正,王即歡喜,⽽ 發此⾔:『此真釋⼦!真釋童⼦!』能⾃存立,因此名釋(釋。秦⾔能在直 樹林。故名釋。釋。秦⾔亦⾔直)。聲摩王即釋種先也。王有青衣,名⽈⽅⾯, 顏貌端正,與⼀婆羅⾨交通,遂便有娠,⽣⼀摩納⼦,墮地能⾔,尋 語⽗⺟:『當洗浴我,除諸穢惡;我年⼤已,⾃當報恩。』以其初⽣ 能⾔,故名聲王。如今初⽣有能⾔者,⼈皆怖畏,名為可畏;彼亦如 是,⽣便能⾔,故名聲王。從此已來,婆羅⾨種遂以聲王為姓。」 ⼜告摩納:「汝頗從先宿耆舊⼤婆羅⾨,聞此種姓因緣已不?」 時,彼摩納默然不對。如是再問,⼜復不對。佛⾄三問,語摩納⾔: 「吾問⾄三,汝宜速答,設不答者,密迹⼒⼠⼿執⾦杵在吾左右,即 當破汝頭為七分。」 時,密迹⼒⼠⼿執⾦杵,當摩納頭上虛空中立,若摩納不時答問,即 下⾦杵碎摩納⾸。佛告摩納:「汝可仰觀。」

摩納仰觀,⾒密迹⼒⼠⼿執⾦杵立虛空中,⾒已恐怖,衣⽑為竪,即 起移坐附近世尊,依恃世尊為救為護,⽩世尊⾔:「世尊當問,我今 當答。」 佛即告摩納:「汝曾於先宿耆舊⼤婆羅⾨,聞說如是種姓緣不?」 摩納答⾔:「我信曾聞,實有是事。」 時,五百摩納弟⼦,皆各舉聲⾃相謂⾔:「此阿摩晝,實是釋迦奴種 也。沙⾨瞿曇所說真實,我等無狀,懷輕慢⼼。」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五百摩納後必懷慢,稱彼為奴,今當⽅便 滅其奴名。」即告五百摩納⽈:「汝等諸⼈!慎勿稱彼為奴種也。所 以者何?彼先婆羅⾨是⼤仙⼈,有⼤威⼒,伐聲摩王索女,王以畏 故,即以女與。」由佛此⾔得免奴名。 爾時,世尊告阿摩晝⽈:「云何?摩納!若剎利女七世已來⽗⺟真 正,不為他⼈之所輕毀,若與⼀婆羅⾨為妻⽣⼦,摩納!容貌端正, 彼入剎利種,得坐受⽔誦剎利法不?」

答⽈:「不得。」 「得⽗財業不?」 答⽈:「不得。」 「得嗣⽗職不?」 答⽈:「不得。」 「云何?摩納!若婆羅⾨女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 與剎利為妻,⽣⼀童⼦,顏貌端正,彼入婆羅⾨眾中,得坐起受⽔ 不?」 答⽈:「得。」 「得誦婆羅⾨法,得⽗遺財,嗣⽗職不?」 答⽈:「得。」

「云何,摩納!若婆羅⾨擯婆羅⾨投剎利種者,寧得坐起受⽔,誦剎 利法不?」 答⽈:「不得。」 「得⽗遺財,嗣⽗職不?」 答⽈:「不得。」 「若剎利種擯剎利投婆羅⾨,寧得坐起受⽔,誦婆羅⾨法,得⽗遺 財,嗣⽗職不?」 答⽈:「得。」 「是故,摩納!女中剎利女勝,男中剎利男勝,非婆羅⾨也。」 梵天躬⾃說偈⾔: 「剎利⽣中勝,

種姓亦純真;

明⾏悉具⾜,

天⼈中最勝。」

佛告摩納:「梵天說此偈,實為善說,非不善也,我所然可,所以者 何?我今如來、⾄真、等正覺,亦說此義: 「剎利⽣中勝, 明⾏悉具⾜,

種姓亦純真; 天⼈中最勝。」

摩納⽩佛⾔:「瞿曇!何者是無上⼠,明⾏具⾜?」 佛告摩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對⽈:「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摩納:「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為善逝、世 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師、佛、世尊,於⼀切諸天、世⼈、 沙⾨、婆羅⾨、天、魔、梵王中,獨覺⾃證,為⼈說法。上語亦善、 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開清淨⾏。若居⼠、居⼠⼦及餘種

姓,聞正法者即⽣信樂,以信樂⼼⽽作是念:『我今在家,妻⼦繫 縛,不得清淨純修梵⾏;今者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 道。』彼於異時,捨家財產,捐棄親族,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 修道,與出家⼈同捨飾好,具諸戒⾏,不害眾⽣。 「捨於⼑杖,懷慙愧⼼,慈念⼀切,是為不殺;捨竊盜⼼,不與不 取,其⼼清淨,無私竊意,是為不盜;捨離婬欲,淨修梵⾏,慇懃精 進,不為欲染,潔淨⽽住,是為不婬;捨離妄語,⾄誠無欺,不誑他 ⼈,是為不妄語;捨離兩舌,若聞此語,不傳⾄彼,若聞彼語,不傳 ⾄此,有離別者,善為和合,使相親敬,凡所⾔說,和順知時,是為 不兩舌;捨離惡⼝,所⾔麤獷,喜惱他⼈,令⽣忿結,捨如是⾔,⾔ 則柔濡,不⽣怨害,多所饒益,眾⼈敬愛,樂聞其⾔,是為不惡⼝; 捨離綺語,所⾔知時,誠實如法,依律滅諍,有緣⽽⾔,⾔不虛發, 是為捨離綺語;捨于飲酒,離放逸處,不著香華瓔珞,歌舞倡伎不往 觀聽,不坐⾼牀,非時不食,⾦銀七寶不取不⽤,不娶妻妾,不畜奴 婢、象⾺、⾞⽜、鷄⽝、猪⽺、⽥宅、園觀,不為虛詐⽃秤欺⼈,不 以⼿拳共相牽抴,亦不觝債,不誣罔⼈,不為偽詐。捨如是惡,滅於 諍訟諸不善事,⾏則知時,非時不⾏,量腹⽽食無所藏積,度⾝⽽衣

趣⾜⽽已,法服應器常與⾝俱,猶如⾶⿃⽻翮隨⾝,比丘無餘亦復如 是。 「摩納!如餘沙⾨、婆羅⾨受他信施,更求餘積,衣服飲食無有厭 ⾜;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營 ⽣業,種殖樹⽊,⿁神所依;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 婆羅⾨食他信施,更作⽅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廣⼤牀、種 種文繡、綩綖被褥;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婆羅⾨ 受他信施,更作⽅便,求⾃莊嚴,酥油摩⾝,香⽔洗沐,香末⾃塗, 香澤梳頭,著好華鬘,染⽬紺⾊,拭⾯莊嚴,鐶紐澡潔,以鏡⾃照, 雜⾊⾰屣,上服純⽩,⼑杖、侍從、寶蓋、寶扇、莊嚴寶⾞;入我法 者,無如此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專為嬉戱,碁局 博奕,八道、⼗道、百道,⾄⼀切道,種種戱笑;入我法者,無如此 事。 「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但說遮道無益之⾔,王者、戰 鬪、軍⾺之事,群僚、⼤⾂、騎乘出入、遊園觀事,及論臥起、⾏ 步、女⼈之事,衣服、飲食、親⾥之事,⼜說入海採寶之事;入我法 者,無如此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無數⽅便,但作

邪命,諂諛美辭,現相毀訾,以利求利;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 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但共諍訟,或於園觀,或在浴池, 或於堂上,互相是非,⾔:『我知經律,汝無所知;我趣正道,汝向 邪徑;以前著後,以後著前;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說,皆不 真正;若有所疑,當來問我,我盡能答。』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更作⽅便,求為使命,若為 王、王⼤⾂、婆羅⾨、居⼠通信使,從此詣彼,從彼⾄此,持此信授 彼,持彼信授此,或⾃為,或教他為;入我法者,無如此事。摩納! 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但習戰陣鬪諍之事,或習⼑杖、⼸⽮之 事,或鬪鷄⽝、猪⽺、象⾺、⽜駝諸畜,或鬪男女,及作眾聲:⾙ 聲、鼙聲、歌聲、舞聲,緣幢倒絕,種種伎戱;入我法者,無如此 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瞻相 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召喚⿁ 神,或復驅遣,或能令住,種種[社-⼟+厭]禱,無數⽅道,恐嚇於 ⼈,能聚能散,能苦能樂,⼜能為⼈安胎出衣,亦能呪⼈使作驢⾺, 亦能使⼈盲聾瘖瘂,現諸技術,叉⼿向⽇⽉,作諸苦⾏以求利養;入

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 邪命⾃活,為⼈呪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呪,或為醫⽅、鍼灸、藥 ⽯,療治眾病;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 信施,⾏遮道法,邪命⾃活,或呪⽔火,或為⿁呪,或誦剎利呪,或 誦⿃呪,或⽀節呪,或是安宅符呪,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呪,或誦別 死⽣書,或讀夢書,或相⼿⾯,或誦天文書,或誦⼀切⾳書;入我法 者,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 ⾃活,瞻相天時,⾔雨不雨,穀貴穀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或說 地動、彗星、⽇⽉薄蝕,或⾔星蝕,或⾔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 徵;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摩納!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或⾔此 國勝彼,彼國不如;或⾔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 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聖戒,無染著⼼,內懷喜樂,⽬雖⾒ ⾊⽽不取相,眼不為⾊之所拘繫,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 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舌、⾝、意亦復如是。善 御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猶如平地駕四⾺⾞,善調御者,執鞭 持控,使不失轍,比丘如是,御六根⾺,安隱無失。彼有如是聖戒,

得聖眼根,食知⽌⾜,亦不貪味,趣以養⾝,令無苦患⽽不貢⾼,調 和其⾝,令故苦滅,新苦不⽣,有⼒無事,令⾝安樂。猶如有⼈以藥 塗瘡,趣使瘡差,不求飾好,不以⾃⾼。摩納!比丘如是,食⾜⽀ ⾝,不懷慢恣。⼜如膏⾞,欲使通利以⽤運載,有所⾄到;比丘如 是,食⾜⽀⾝,欲為⾏道。 「摩納!比丘如是成就聖戒,得聖諸根,食知⽌⾜,初夜後夜,精進 覺悟。⼜於晝⽇,若⾏若坐,常念⼀⼼,除眾陰蓋。彼於初夜,若⾏ 若坐,常念⼀⼼,除眾陰蓋;乃⾄中夜,偃右脅⽽臥,念當時起,繫 想在明,⼼無錯亂;⾄於後夜,便起思惟,若⾏若坐,常念⼀⼼,除 眾陰蓋。比丘有如是聖戒具⾜,得聖諸根,食知⽌⾜,初夜後夜,精 勤覺悟,常念⼀⼼,無有錯亂。 「云何比丘念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 世貪憂;外⾝⾝觀、內外⾝⾝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 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念無錯亂。云何⼀⼼?如是比丘若 ⾏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鉢,受取飲食,左右便利, 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切時,常念⼀⼼,不失威儀,是為⼀⼼。 譬如有⼈與⼤眾⾏,若在前⾏,若在中、後,常得安隱,無有怖畏。

摩納!比丘如是⾏步出入,——⾄於語默,常念⼀⼼,無有憂畏。 「比丘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 念⼀⼼,無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塚間。若在⼭窟,或在露地及 糞聚間,⾄時乞食,還洗⼿⾜,安置衣鉢,結跏趺坐,端⾝正意,繫 念在前。除去慳貪,⼼不與俱,滅瞋恨⼼,無有怨結,⼼住清淨,常 懷慈愍;除去睡眠,繫想在明,念無錯亂,斷除掉戲,⼼不與俱。內 ⾏寂滅,滅掉戲⼼,斷除疑惑,已度疑網,其⼼專⼀,在於善法。譬 如僮僕,⼤家賜姓,安隱解脫,免於僕使,其⼼歡喜,無復憂畏。 「⼜如有⼈舉財治⽣,⼤得利還,還本主物,餘財⾜⽤,彼⾃念⾔: 『我本舉財,恐不如意,今得利還,還主本物,餘財⾜⽤,無復憂 畏,發⼤歡喜。』如⼈久病,從病得差,飲食消化,⾊⼒充⾜,彼作 是念:『我先有病,⽽今得差,飲食消化,⾊⼒充⾜,無復憂畏,發 ⼤歡喜。』⼜如⼈久閉牢獄,安隱得出,彼⾃念⾔:『我先拘閉,今 已解脫,無復憂畏,發⼤歡喜。』⼜如⼈多持財寶,經⼤曠野,不遭 賊盜,安隱得過,彼⾃念⾔:『我持財寶過此嶮難,無復憂畏發⼤歡 喜,其⼼安樂。』

「摩納!比丘有五蓋⾃覆,常懷憂畏亦復如奴。如負債⼈、久病在 獄、⾏⼤曠野,⾃⾒未離,諸陰蓋⼼,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即精 勤捨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喜、樂,得入初禪。彼已喜樂 潤漬於⾝,周遍盈溢,無不充滿。如⼈巧浴器盛眾藥,以⽔漬之,中 外俱潤,無不周遍。比丘如是得入初禪,喜樂遍⾝,無不充滿。如 是,摩納!是為最初現⾝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無錯亂,樂 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於覺、觀,便⽣為信,專念⼀⼼,無覺、無觀,定⽣喜、樂,入 第⼆禪。彼已⼀⼼喜樂潤漬於⾝,周遍盈溢,無不充滿,猶如⼭頂涼 泉⽔⾃中出,不從外來,即此池中出清淨⽔,還⾃浸漬,無不周遍。 摩納!比丘如是入第⼆禪,定⽣喜、樂,無不充滿,是為第⼆現⾝得 樂。 「彼捨喜、住,護念不錯亂,⾝受快樂,如聖所說,起護念樂,入第 三禪。彼⾝無喜,以樂潤漬,周遍盈溢,無不充滿,譬如優鉢花、鉢 頭摩華、拘頭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未出⽔,根莖枝葉潤漬⽔ 中,無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三禪。離喜、住樂,潤漬於⾝, 無不周遍,此是第三現⾝得樂。

「彼捨喜、樂,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 清淨,具滿盈溢,無不周遍。猶如有⼈沐浴清潔,以新⽩疊被覆其 ⾝,舉體清淨。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其⼼清淨,充滿於⾝,無 不周遍,⼜入第四禪,⼼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 譬如密室,內外塗治,堅閉⼾嚮,無有風塵,於內燃燈無觸嬈者,其 燈焰上怗然不動。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無增減,亦不傾動, 住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 懈,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彼得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於⾝中起變化⼼, 化作異⾝,⽀節具⾜,諸根無闕,彼作是觀:『此⾝⾊四⼤化成彼 ⾝,此⾝亦異,彼⾝亦異,從此⾝起⼼,化成彼⾝,諸根具⾜,⽀節 無闕。』譬如有⼈鞘中拔⼑,彼作是念:『鞘異⼑異,⽽⼑從鞘 出。』⼜如有⼈合⿇為繩,彼作是念:『⿇異繩異,⽽繩從⿇出。』 ⼜如有⼈篋中出蛇,彼作是念:『篋異蛇異,⽽蛇從篋出。』⼜如有 ⼈從簏出衣,彼作是念:『簏異衣異,⽽衣從簏出。』摩納!比丘亦 如是,此是最初所得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不錯亂,樂靜閑 居之所得也。

「彼已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從⼰四⼤⾊⾝中起 ⼼,化作化⾝,⼀切諸根、⽀節具⾜,彼作是觀:『此⾝是四⼤合 成,彼⾝從化⽽有,此⾝亦異,彼⾝亦異,此⼼在此⾝中,依此⾝ 住,⾄化⾝中。』譬如琉璃、摩尼,瑩治甚明,清淨無穢,若以青、 黃、⾚綖貫之,有⽬之⼠置掌⽽觀,知珠異綖異,⽽綖依於珠,從珠 ⾄珠。摩納!比丘觀⼼依此⾝住,⾄彼化⾝亦復如是,此是比丘第⼆ 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修習神通智證, 能種種變化,變化⼀⾝為無數⾝,以無數⾝還合為⼀;⾝能⾶⾏,⽯ 壁無礙;遊空如⿃,履⽔如地;⾝出烟燄,如⼤火[卄/積];⼿捫⽇ ⽉,立⾄梵天。譬如陶師善調和泥,隨意所造,任作何器,多所饒 益。亦如巧匠善能治⽊,隨意所造,⾃在能成,多所饒益。⼜如牙師 善治象牙,亦如⾦師善煉真⾦,隨意所造,多所饒益。摩納!比丘如 是,定⼼清淨,住無動地,隨意變化,乃⾄⼿捫⽇⽉,立⾄梵天,此 是比丘第三勝法。 「彼以⼼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修習,證天⽿ 智。彼天⽿淨,過於⼈⽿,聞⼆種聲:天聲、⼈聲。譬如城內有⼤講

堂,⾼廣顯敞,有聰聽⼈居此堂內,堂內有聲,不勞聽功,種種悉 聞;比丘如是,以⼼定故,天⽿清淨,聞⼆種聲。摩納!此是比丘第 四勝法。 「彼以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修習,證他⼼ 智。彼知他⼼有欲無欲、有垢無垢、有癡無癡、廣⼼狹⼼、⼩⼼⼤ ⼼、定⼼亂⼼、縛⼼解⼼、上⼼下⼼,⾄無上⼼皆悉知之。譬如有⼈ 以清⽔⾃照,好惡必察;比丘如是,以⼼淨故,能知他⼼。摩納!此 是比丘第五勝法。 「彼以⼼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修習宿命智證, 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種事,能憶⼀⽣⾄無數⽣,劫數成敗、死此⽣ 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短、所受苦樂、形⾊相貌皆悉憶 識。譬如有⼈,從⼰村落⾄他國⾢,在於彼處,若⾏若住,若語若 默,復從彼國⾄於餘國,如是展轉便還本⼟,不勞⼼⼒,盡能憶識所 ⾏諸國,從此到彼,從彼到此,⾏住語默,皆悉憶之。摩納!比丘如 是,能以定⼼清淨無穢,住無動地,以宿命智能憶宿命無數劫事,此 是比丘得第⼀勝。無明永滅,⼤明法⽣,闇冥消滅,光曜法⽣,此是 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無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

也。 「彼以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修習⾒⽣死智 證。彼天眼淨,⾒諸眾⽣死此⽣彼、從彼⽣此、形⾊好醜、善惡諸 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惡,⼝⾔惡, 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倒⾒,⾝敗命終,墮三惡道;此⼈⾝⾏善, ⼝⾔善,意念善,不謗賢聖,⾒正信⾏,⾝壞命終,⽣天、⼈中。以 天眼淨,⾒諸眾⽣隨所業緣,往來五道,譬如城內⾼廣平地,四交道 頭起⼤⾼樓,明⽬之⼠在上⽽觀,⾒諸⾏⼈東⻄南北,舉動所為皆悉 ⾒之。摩納!比丘如是,以定⼼清淨,住無動處,⾒⽣死智證。以天 眼淨,盡⾒眾⽣所為善惡,隨業受⽣,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 得第⼆明。斷除無明,⽣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眾⽣ ⽣死智證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 也。 「彼以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不動地,⼀⼼修習無漏智證。 彼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 彼如是知、如是⾒,欲漏、有漏、無明漏,⼼得解脫,得解脫智,⽣ 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譬如清⽔中,有⽊⽯、⿂

鱉⽔性之屬東⻄遊⾏,有⽬之⼠明了⾒之:此是⽊⽯,此是⿂鱉。摩 納!比丘如是,以定⼼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不受後 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 光,是為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 得也。摩納!是為無上明⾏具⾜,於汝意云何?如是明⾏為是,為 非?」 佛告摩納:「有⼈不能得無上明⾏具⾜,⽽⾏四⽅便,云何為四?摩 納!或有⼈不得無上明⾏具⾜,⽽持斫負籠,入⼭求藥,食樹⽊根。 是為,摩納!不得無上明⾏具⾜,⽽⾏第⼀⽅便。云何?摩納!此第 ⼀⽅便,汝及汝師⾏此法不?」 答⽈:「不也。」 佛告摩納:「汝⾃卑微,不識真偽,⽽便誹謗,輕罵釋⼦,⾃種罪 根,⻑地獄本。復次,摩納!有⼈不能得無上明⾏具⾜,⽽⼿執澡 瓶,持杖筭術,入⼭林中,食⾃落果。是為,摩納!不得無上明⾏具 ⾜,⽽⾏第⼆⽅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此法不?」

答⽈:「不也。」 佛告摩納:「汝⾃卑微,不識真偽,⽽便誹謗,輕慢釋⼦,⾃種罪 根,⻑地獄本。復次,摩納!不得無上明⾏具⾜,⽽捨前採藥及拾落 果,還來向村依附⼈間,起草菴舍,食草⽊葉。摩納!是為不得明⾏ 具⾜,⽽⾏第三⽅便。云何?摩納!汝及汝師⾏此法不?」 答⽈:「不也。」 佛告摩納:「汝⾃卑微,不識真偽,⽽便誹謗,輕慢釋⼦,⾃種罪 根,⻑地獄本,是為第三⽅便。復次,摩納!不得無上明⾏具⾜,不 食藥草,不食落果,不食草葉,⽽於村城起⼤堂閣,諸有東⻄南北⾏ ⼈過者隨⼒供給,是為不得無上明⾏具⾜,⽽⾏第四⽅便。云何?摩 納!汝及汝師⾏此法不?」 答⽈:「不也。」 佛告摩納:「汝⾃卑微,不識真偽,⽽便誹謗,輕慢釋⼦,⾃種罪 根,⻑地獄本,云何?摩納!諸舊婆羅⾨及諸仙⼈多諸伎術,讚歎稱

說本所誦習,如今婆羅⾨所可諷誦稱說:⼀、阿咤摩,⼆、婆摩, 三、婆摩提婆,四、⿐波密多,五、伊兜瀨悉,六、耶婆提伽,七、 婆婆婆悉吒,八、迦葉,九、阿樓那,⼗、瞿曇,⼗⼀、⾸夷婆,⼗ ⼆、損陀羅。如此諸⼤仙、婆羅⾨皆掘塹建立堂閣,如汝師徒今所居 ⽌不?」 答⽈:「不也。」 「彼諸⼤仙頗起城墎,圍遶舍宅,居⽌其中,如汝師徒今所⽌不?」 答⽈:「不也。」 「彼諸⼤仙頗處⾼床重褥,綩綖細軟,如汝師徒今所⽌不?」 答⽈:「不也。」 「彼諸⼤仙頗以⾦銀、瓔珞、雜⾊花鬘、美女⾃娛,如汝師徒不?彼 諸⼤仙頗駕乘寶⾞,持[⾦*戟]導引,⽩蓋⾃覆,⼿執寶拂,著雜⾊寶 屣,⼜著全⽩疊,如汝師徒今所服不?」

答⽈:「不也。」 「摩納!汝⾃卑微,不識真偽,⽽便誹謗,輕慢釋⼦,⾃種罪根,⻑ 地獄本。云何?摩納!如彼諸⼤仙、舊婆羅⾨,讚嘆稱說本所諷誦, 如今婆羅⾨所可稱說諷誦阿咤摩等,若傳彼所說,以教他⼈,欲望⽣ 梵天者,無有是處。猶如,摩納!王波斯匿與⼈共議,或與諸王,或 與⼤⾂、婆羅⾨、居⼠共論,餘細⼈聞,入舍衛城,遇⼈便說波斯匿 王有如是語。云何?摩納!王與是⼈共⾔議不?」 答⽈:「不也。」 「摩納!此⼈諷誦王⾔以語餘⼈,寧得為王作⼤⾂不?」 答⽈:「無有是處。」 「摩納!汝等今⽇傳先宿、⼤仙、舊婆羅⾨,諷誦教⼈,欲⾄⽣梵天 者,無有是處。云何?摩納!汝等受他供養,能隨法⾏不?」 答⽈:「如是,瞿曇!受他供養,當如法⾏。」

「摩納!汝師沸伽羅娑羅受王村封,⽽與王波斯匿共論議時,說王不 要論無益之⾔,不以正事共相諫曉,汝今⾃觀及汝師過,且置是事, 但當求汝所來因緣。」 摩納即時舉⽬觀如來⾝,求諸相好,盡⾒餘相,唯不⾒⼆相,⼼即懷 疑。爾時,世尊默⾃念⾔:「今此摩納不⾒⼆相,以此⽣疑。」即出 廣⻑舌相,舐⽿覆⾯。時,彼摩納復疑⼀相,世尊復念:「今此摩納 猶疑⼀相。」即以神⼒,使彼摩納獨⾒陰⾺藏。爾時,摩納盡⾒相 已,乃於如來無復狐疑,即從座起,遶佛⽽去。 時,沸伽羅婆羅⾨立於⾨外,遙望弟⼦,⾒其遠來,逆問之⾔:「汝 觀瞿曇實具相不?功德神⼒實如所聞不?」 即⽩師⾔:「瞿曇沙⾨三⼗⼆相皆悉具⾜,功德神⼒實如所聞。」 師⼜問⽈:「汝頗與瞿曇少語議不?」 答⽈:「實與瞿曇⾔語往返。」

師⼜問⽈:「汝與瞿曇共論何事?」 時,摩納如共佛論,具以⽩師,師⾔:「我遂得聰明弟⼦致使如是 者,我等將入地獄不久,所以者何?汝語諸欲勝毀呰瞿曇,使之不 悅,於我轉疎,汝與聰明弟⼦致使如是,使我入地獄不久。」於是, 其師懷忿結⼼,即蹴摩納令墮,師⾃乘⾞。時,彼摩納當墮⾞時,即 ⽣⽩癩。 時,沸伽羅娑羅婆羅⾨仰觀⽇已,然⾃念⾔:「今覲沙⾨瞿曇,非是 時也,須待明⽇,當往覲問。」於明⽇旦,嚴駕寶⾞,從五百弟⼦前 後圍遶,詣伊⾞林中,下⾞步進,到世尊所,問訊已,⼀⾯坐,仰觀 如來⾝,具⾒諸相,唯不⾒⼆相。 時,婆羅⾨疑於⼆相,佛知其念,即出廣⻑舌相,舐⽿覆⾯。時,婆 羅⾨⼜疑⼀相,佛知其念,即以神⼒,使⾒陰⾺藏。時,婆羅⾨具⾒ 如來三⼗⼆相,⼼即開悟,無復狐疑,尋⽩佛⾔:「若我⾏時,中路 遇佛,少停⽌乘,當知我已禮敬世尊,所以者何?我受他村封,設下 乘者,當失此封,惡聲流布。」

⼜⽩佛⾔:「若我下乘,解劍退蓋,并除幢麾,澡瓶履屣,當知我已 禮敬如來,所以者何?我受他封,故有五威儀,若禮拜者,即失所 封,惡名流布。」 ⼜⽩佛⾔:「若我在眾⾒佛起者,若偏露右臂,⾃稱姓字,則知我已 敬禮如來,所以者何?我受他封,若禮拜者,則失封⾢,惡名流 布。」 ⼜⽩佛⾔:「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今已後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眾當受 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婆羅⾨⾒佛默然,知以許可,即從坐起,不覺禮佛遶三匝⽽去。 歸設飯食,供饍既辦,還⽩:「時到。」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諸⼤眾千⼆百五⼗⼈往詣其舍,就坐⽽坐。 時,婆羅⾨⼿⾃斟酌,以種種⽢饍供佛及僧,食訖去鉢,⾏澡⽔畢, 時婆羅⾨右⼿執弟⼦阿摩晝臂⾄世尊前⾔:「唯願如來聽其悔過!唯

願如來聽其悔過!」如是⾄三,⼜⽩佛⾔:「猶如善調象⾺,猶有蹶 倒還復正路,此⼈如是,雖有漏失,願聽悔過。」 佛告婆羅⾨:「當使汝壽命延⻑,現世安隱,使汝弟⼦⽩癩得除。」 佛⾔適訖,時彼弟⼦⽩癩即除。 時,婆羅⾨取⼀⼩座於佛前坐,世尊即為婆羅⾨說法,⽰教利喜,施 論、戒論、⽣天之論,欲為穢汙,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演布清淨。 爾時,世尊知婆羅⾨⼼已調柔、清淨、無垢,堪受道教,如諸佛常 法,說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時,婆羅⾨即於座 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疊,易為受染;沸伽羅娑羅婆羅 ⾨亦復如是,⾒法得法,決定道果,不信餘道,得無所畏,即⽩佛 ⾔:「我今再三歸依佛、法及比丘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盡形 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眾哀愍我故, 受七⽇請。」爾時,世尊默然許之。時,婆羅⾨即於七⽇中,種種供 養佛及⼤眾。爾時,世尊過七⽇已,遊⾏⼈間。 佛去未久,沸伽羅娑羅婆羅⾨遇病命終。時諸比丘聞此婆羅⾨於七⽇ 中供養佛已,便取命終,各⾃念:「此命終,為⽣何趣?」爾時,眾

比丘往⾄世尊所,禮佛已,⼀⾯坐,⽩佛⾔:「彼婆羅⾨於七⽇中供 養佛已,⾝壞命終,當⽣何處?」 佛告比丘:「此族姓⼦諸善普集,法法具⾜,不違法⾏,斷五下結, 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三

佛說⻑阿含經卷第⼗四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三分梵動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遊摩竭國,與⼤比丘眾千⼆百五⼗⼈俱,遊⾏⼈間,詣⽵ 林,⽌宿在王堂上。時,有梵志名⽈善念,善念弟⼦名梵摩達,師徒 常共隨佛後⾏,⽽善念梵志以無數⽅便毀謗佛、法及比丘僧,其弟⼦ 梵摩達以無數⽅便稱讚佛、法及比丘僧,師徒⼆⼈各懷異⼼,共相違 背。所以者何?斯由異習、異⾒、異親近故。 爾時,眾多比丘於乞食後集會講堂,作如是論:「甚奇!甚特!世尊 有⼤神⼒,威德具⾜,盡知眾⽣志意所趣。⽽此善念梵志及其弟⼦梵 摩達隨逐如來及比丘僧;⽽善念梵志以無數⽅便毀謗佛、法及與眾 僧,弟⼦梵摩達以無數⽅便稱讚如來及法、眾僧;師徒⼆⼈各懷異

⼼,異⾒、異習、異親近故。」 爾時,世尊於靜室中以天淨⽿過於⼈⽿,聞諸比丘有如是論,世尊於 淨室起詣講堂所,⼤眾前坐,知⽽故問:「諸比丘!汝等以何因緣集 此講堂?何所論說?」 時,諸比丘⽩佛⾔:「我等於乞食後集此講堂,眾共議⾔:『甚奇! 甚特!如來有⼤神⼒,威德具⾜,盡知眾⽣⼼志所趣。⽽今善念梵志 及弟⼦梵摩達常隨如來及與眾僧,以無數⽅便毀謗如來及法、眾僧, 弟⼦梵摩達以無數⽅便稱讚如來及法、眾僧。所以者何?以其異⾒、 異習、異親近故。』向集講堂議如是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便毀謗如來及法、眾僧者,汝等不得 懷忿結⼼,害意於彼,所以者何?若誹謗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懷忿 結⼼,起害意者,則⾃陷溺,是故汝等不得懷忿結⼼,害意於彼。比 丘若稱譽佛及法、眾僧者,汝等於中亦不⾜以為歡喜慶幸,所以者 何?若汝等⽣歡喜⼼,即為陷溺,是故汝等不應⽣喜。所以者何?此 是⼩緣威儀戒⾏,凡夫寡聞,不達深義,直以所⾒如實讚嘆。

「云何⼩緣威儀戒⾏,凡夫寡聞,直以所⾒如實稱讚?彼讚嘆⾔: 『沙⾨瞿曇滅殺、除殺,捨於⼑杖,懷慙愧⼼,慈愍⼀切。』此是⼩ 緣威儀戒⾏,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嘆:『沙⾨瞿曇捨不與取,滅 不與取,無有盜⼼。』⼜嘆:『沙⾨瞿曇捨於婬欲,淨修梵⾏,⼀向 護戒,不習婬逸,所⾏清潔。』⼜嘆:『沙⾨瞿曇捨滅妄語,所⾔⾄ 誠,所說真實,不誑世⼈。沙⾨瞿曇捨滅兩舌,不以此⾔壞亂於彼, 不以彼⾔壞亂於此;有諍訟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歡喜,有所⾔ 說不離和合,誠實入⼼,所⾔知時。沙⾨瞿曇捨滅惡⼝,若有麤⾔傷 損於⼈,增彼結恨⻑怨憎者,如此麤⾔盡皆不為;常以善⾔悅可⼈ ⼼,眾所愛樂,聽無厭⾜,但說此⾔。沙⾨瞿曇捨滅綺語,知時之 語、實語、利語、法語、律語、⽌非之語,但說是⾔。 「『沙⾨瞿曇捨離飲酒,不著香華,不觀歌舞,不坐⾼床,非時不 食,不執⾦銀,不畜妻息、僮僕、婢使,不畜象⾺、猪⽺、鷄⽝及諸 ⿃獸,不畜象兵、⾺兵、⾞兵、步兵,不畜⽥宅種殖五穀,不以⼿拳 與⼈相加,不以⽃秤欺誑於⼈,亦不販賣券要斷當,亦不取受觝債橫 ⽣無端,亦不陰謀⾯背有異,非時不⾏;為⾝養壽,量腹⽽食,其所 ⾄處,衣鉢隨⾝,譬如⾶⿃,⽻翮⾝俱。』此是持戒⼩⼩因緣,彼寡

聞凡夫以此歎佛。 「如餘沙⾨、婆羅⾨受他信施,更求儲積,衣服飲食無有厭⾜,沙⾨ 瞿曇無有如此事。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營⽣業,種殖樹 ⽊,⿁神所依,沙⾨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更 作⽅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廣⼤床、種種文繡、氍氀[毯-炎 +荅][毯-炎+登]、綩綖被褥,沙⾨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婆羅⾨ 食他信施,更作⽅便,求⾃莊嚴,酥油摩⾝,香⽔洗浴,香末⾃塗, 香澤梳頭,著好華鬘,染⽬紺⾊,拭⾯莊飾,鐶紐澡潔,以鏡⾃照, 著寶⾰屣,上服純⽩,戴蓋執拂,幢麾莊飾,沙⾨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婆羅⾨專為嬉戱,碁局博奕,八道、⼗道,⾄百千道, 種種戱法以⾃娛樂,沙⾨瞿曇無如是事。如餘沙⾨、婆羅⾨食他信 施,但說遮道無益之⾔,王者、戰鬪、軍⾺之事,群僚、⼤⾂、騎乘 出入、遊戱園觀,及論臥起、⾏步、女⼈之事,衣服、飲食、親⾥之 事,⼜說入海採寶之事,沙⾨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婆羅⾨食他 信施,無數⽅便,但作邪命,諂諛美辭,現相毀呰,以利求利,沙⾨ 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但共諍訟,或於園觀, 或在浴池,或於堂上,互相是非,⾔:『我知經律,汝無所知;我趣

正道,汝趣邪徑;以前著後,以後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汝所⾔ 說,皆不真正;若有所疑,當來問我,我盡能答。』沙⾨瞿曇無如是 事。 「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更作⽅便,求為使命,若為王、王⼤ ⾂、婆羅⾨、居⼠通信使,從此詣彼,從彼⾄此,持此信授彼,持彼 信授此,或⾃為,或教他為,沙⾨瞿曇無如是事。如餘沙⾨、婆羅⾨ 食他信施,但習戰陣鬪諍之事,或習⼑杖、⼸⽮之事,或鬪鷄⽝、猪 ⽺、象⾺、⽜駝諸獸,或鬪男女,或作眾聲,吹聲、⿎聲、歌聲、舞 聲,緣幢倒絕,種種伎戱,無不翫習,沙⾨瞿曇無如是事。如餘沙 ⾨、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瞻相男女,吉凶好醜, 及相畜⽣,以求利養,沙⾨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召喚⿁神,或 復驅遣,種種[社-⼟+厭]禱,無數⽅道,恐熱於⼈,能聚能散,能苦 能樂,⼜能為⼈安胎出衣,亦能呪⼈使作驢⾺,亦能使⼈聾盲瘖瘂, 現諸技術,叉⼿向⽇⽉,作諸苦⾏以求利養,沙⾨瞿曇無如是事。如 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或為⼈呪病,或誦 惡呪,或誦善呪,或為醫⽅、鍼炙、藥⽯,療治眾病,沙⾨瞿曇無如

此事。如餘沙⾨、婆羅⾨食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或呪⽔ 火,或為⿁呪,或誦剎利呪,或誦象呪,或⽀節呪,或安宅符呪,或 火燒、鼠囓能為解呪,或誦知死⽣書,或誦夢書,或相⼿⾯,或誦天 文書,或誦⼀切⾳書,沙⾨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婆羅⾨食他信 施,⾏遮道法,邪命⾃活,瞻相天時,⾔雨不雨,穀貴穀賤,多病少 病,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蝕、⽇蝕,或⾔星蝕,或⾔不 蝕,⽅⾯所在,皆能記之,沙⾨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婆羅⾨食 他信施,⾏遮道法,邪命⾃活,或⾔此國當勝,彼國不如,或⾔彼國 當勝,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沙⾨瞿曇無如是事。諸比 丘!此是持戒⼩⼩因緣,彼寡聞凡夫以此嘆佛。」 佛告諸比丘:「更有餘法,甚深微妙⼤法光明,唯有賢聖弟⼦能以此 ⾔讚嘆如來。何等是甚深微妙⼤光明法,賢聖弟⼦能以此法讚嘆如 來?諸有沙⾨、婆羅⾨於本劫本⾒、末劫末⾒,種種無數,隨意所 說,盡入六⼗⼆⾒中;本劫本⾒、末劫末⾒,種種無數,隨意所說, 盡不能出過六⼗⼆⾒中。彼沙⾨、婆羅⾨以何等緣,於本劫本⾒、末 劫末⾒,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此六⼗⼆⾒中,⿑是不過?諸沙 ⾨、婆羅⾨於本劫本⾒,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八⾒中;本劫

本⾒,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不能過⼗八⾒中。彼沙⾨、婆羅⾨以 何等緣,於本劫本⾒,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八⾒中,⿑此不 過?諸沙⾨婆羅⾨於本劫本⾒,起常論,⾔:『我及世間常存。』此 盡入四⾒中;於本劫本⾒⾔:『我及世間常存。』盡入四⾒,⿑是不 過。 「彼沙⾨、婆羅⾨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起常論,⾔:『我及世間 常存。』此盡入四⾒中,⿑是不過?或有沙⾨、婆羅⾨種種⽅便,入 定意三昧,以三昧⼼憶⼆⼗成劫敗劫,彼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 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憶⼆⼗成 劫敗劫,其中眾⽣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 此實餘虛。』此是初⾒。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計我及世間 是常,於四⾒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憶四⼗成劫敗 劫,彼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憶四⼗成劫敗劫,其中眾⽣不增不減,常 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諸沙 ⾨、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中,⿑是不

過。 「或有沙⾨、婆羅⾨以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憶八⼗成劫 敗劫,彼作是⾔:『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憶八⼗成劫敗劫,其中眾⽣不增不減,常 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三⾒。諸沙 ⾨、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中,⿑是不 過。 「或有沙⾨、婆羅⾨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以捷疾相智⽅便觀察, 謂為審諦,以⼰所⾒,以⼰辯才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此 是四⾒。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 中,⿑是不過。此沙⾨、婆羅⾨於本劫本⾒,計我及世間是常,如此 ⼀切盡入四⾒中,我及世間是常,於此四⾒中,⿑是不過。唯有如來 知此⾒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復過是,雖知不 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 脫,故名如來。是為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嘆 如來。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嘆如來,何等 是?諸沙⾨、婆羅⾨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半常半無 常。』彼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計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於 此四⾒中,⿑是不過或過。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餘眾⽣福盡、命 盡、⾏盡,從光⾳天命終,⽣空梵天中,便於彼處⽣愛著⼼,復願餘 眾⽣共⽣此處。此眾⽣既⽣愛著願已,復有餘眾⽣命、⾏、福盡,於 光⾳天命終,來⽣空梵天中,其先⽣眾⽣便作是念:『我於此處是 梵、⼤梵,我⾃然有,無能造我者;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 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為眾⽣⽗,我獨先有,餘眾⽣ 後來,後來眾⽣,我所化成。』其後眾⽣復作是念:『彼是⼤梵,彼 能⾃造,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在,最為尊貴,能為 變化,微妙第⼀,為眾⽣⽗,彼獨先有,後有我等,我等眾⽣,彼所 化成。』彼梵眾⽣命、⾏盡已,來⽣世間,年漸⻑⼤,剃除鬚髮,服 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隨三昧⼼⾃識本⽣,便作是⾔: 『彼⼤梵者能⾃造作,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在,最 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為眾⽣⽗,常住不變,⽽彼梵化造我 等,我等無常變易,不得久住,是故當知: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 實餘虛。』是謂初⾒。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半常半無

常,於四⾒中,⿑是不過。 「或有眾⽣喜戲笑懈怠,數數戲笑以⾃娛樂,彼戲笑娛樂時,⾝體疲 極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終,來⽣世間,年漸⻑⼤,剃除鬚髮,服三法 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識本⽣,便作是⾔:『彼 餘眾⽣不數⽣,不數戲笑娛樂,常在彼處,永住不變,由我數戲笑 故,致此無常,為變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餘 虛。』是為第⼆⾒。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半 常半無常,於四⾒中,⿑此不過。 「或有眾⽣展轉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終,來⽣世間,漸漸⻑⼤,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識本所⽣, 便作是⾔:『如彼眾⽣以不展轉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變;我等於 彼數相看,數相看已便失意,致此無常,為變易法,我以此知:我及 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餘虛。』是第三⾒。諸沙⾨、婆羅⾨因此於本 劫本⾒起論: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於四⾒中,⿑此不過。 「或有沙⾨、婆羅⾨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彼以捷疾觀察相智,以 ⼰智辯⾔:『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餘虛。』是為第四⾒。諸沙

⾨、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於四⾒中, ⿑是不過。諸沙⾨、婆羅⾨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 盡入四⾒中,⿑是不過。唯佛能知此⾒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 應。如來所知⼜復過是,雖知不著,以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 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是為餘甚深微妙⼤法 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歎如來。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歎如來。何等法 是?諸沙⾨、婆羅⾨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彼沙 ⾨、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於此四⾒ 中,⿑是不過。或有沙⾨、婆羅⾨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 觀世間,起邊想,彼作是說:『此世間有邊,是實餘虛,所以者何? 我以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觀世間有邊,是故知世間有邊, 此實餘虛。』是謂初⾒。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 間有邊,於四⾒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以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觀世間,起 無邊想,彼作是⾔:『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 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觀世間無邊,是故知世間無邊,此實餘

虛。』是第⼆⾒。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無 邊,於四⾒中,⿑此不過。 「或有沙⾨、婆羅⾨以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觀世間,謂 上⽅有邊,四⽅無邊彼作是⾔:『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所以者 何?我以種種⽅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觀上⽅有邊,四⽅無邊, 是故我知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是為第三⾒。諸沙⾨、婆羅⾨ 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於此四⾒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有捷疾相智,善於觀察,彼以捷疾觀察智,以⼰ 智辯⾔:『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是為第四⾒。諸沙 ⾨、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於 四⾒中,⿑是不過。此是諸沙⾨、婆羅⾨於本劫本⾒起論:我及世間 有邊無邊,盡入四⾒中,⿑是不過。唯佛能知此⾒處,如是持、如是 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復過是,雖知不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 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是為餘甚 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歎如來。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歎如來,何者

是?諸沙⾨、婆羅⾨於本劫本⾒,異問異答,彼彼問時,異問異答, 於四⾒中,⿑是不過。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異問異答,於 四⾒中,⿑是不過。或有沙⾨、婆羅⾨作如是論,作如是⾒:『我不 ⾒不知善惡有報、無報耶?我以不⾒不知故,作如是說:善惡有報 耶?無報耶?』世間有沙⾨、婆羅⾨廣博多聞,聰明智慧,常樂閑 靜,機辯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別諸⾒。設當問我諸深義者, 我不能答,有愧於彼,於彼有畏,當以此答以為歸依、為洲、為舍, 為究竟道。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 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是為初⾒。沙⾨、婆羅⾨因此問異答 異,於四⾒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作如是論,作如是⾒:『我不⾒不知為有他世 耶?無他世耶?』諸世間沙⾨、婆羅⾨以天眼知、他⼼智,能⾒遠 事,已雖近他,他⼈不⾒。如此⼈等能知有他世、無他世;我不知不 ⾒有他世、無他世。若我說者,則為妄語,我惡畏妄語,故以為歸 依、為洲、為舍,為究竟道。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 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是為第⼆⾒。諸沙 ⾨、婆羅⾨因此問異答異,於四⾒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作如是⾒,作如是論:『我不知不⾒何者為善? 何者不善?我不知不⾒如是說是善、是不善?』我則於此⽣愛,從愛 ⽣恚,有愛有恚,則有受⽣;我欲滅受,故出家修⾏;彼惡畏受,故 以此為歸依、為洲、為舍,為究竟道。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 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是為第三 ⾒。諸沙⾨、婆羅⾨因此問異答異,於四⾒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愚冥闇鈍,他有問者,彼隨他⾔答:『此事如 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是為四⾒。諸 沙⾨、婆羅⾨因此異問異答,於四⾒中,⿑是不過。或有沙⾨、婆羅 ⾨於本劫本⾒,異問異答,盡入四⾒中,⿑是不過。唯佛能知此⾒ 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復過是,雖知不著,已 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 名如來。是為甚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歎如來。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使賢聖弟⼦真實平等讚歎如來,何等 是?或有沙⾨、婆羅⾨於本劫本⾒,謂無因⽽出有此世間,彼盡入⼆ ⾒中,於本劫本⾒無因⽽出有此世間,於此⼆⾒中,⿑是不過。彼沙 ⾨、婆羅⾨因何事於本劫本⾒,謂無因⽽有,於此⼆⾒中,⿑是不

過?或有眾⽣無想無知,若彼眾⽣起想,則便命終,來⽣世間,漸漸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識本 所⽣,彼作是語:『我本無有,今忽然有,此世間本無、今有,此實 餘虛。』是為初⾒。諸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謂無因有,於 ⼆⾒中,⿑是不過。 「或有沙⾨、婆羅⾨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彼已捷疾觀察智觀,以 ⼰智辯能如是說:『此世間無因⽽有,此實餘虛。』此第⼆⾒。諸有 沙⾨、婆羅⾨因此於本劫本⾒,無因⽽有,有此世間,於⼆⾒中,⿑ 是不過。諸有沙⾨、婆羅⾨於本劫本⾒,無因⽽有,盡入⼆⾒中,⿑ 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諸有沙⾨、婆羅⾨於本劫本⾒,無數 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是⼗八⾒中,本劫本⾒,無數種種,隨意所 說;於⼗八⾒,⿑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何等是?諸有沙⾨、婆羅⾨於末劫末 ⾒,無數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四⼗四⾒中,於末劫末⾒,種種無 數,隨意所說,於四⼗四⾒,⿑是不過。彼有沙⾨、婆羅⾨因何事於 末劫末⾒,無數種種,隨意所說,於四⼗四⾒,⿑此不過?諸有沙 ⾨、婆羅⾨於末劫末⾒,⽣有想論,說世間有想;彼盡入⼗六⾒中,

於末劫末⾒⽣想論,說世間有想,於⼗六⾒中,⿑是不過。彼沙⾨、 婆羅⾨因何事於末劫末⾒⽣想論,說世間有想,彼盡入⼗六⾒中,⿑ 是不過。 「諸有沙⾨、婆羅⾨作如是論、如是⾒,⾔:『我此終後,⽣有⾊有 想,此實餘虛。』是為初⾒。諸沙⾨、婆羅⾨因此於末劫末⾒⽣想 論,說世間有想;於⼗六⾒中,⿑是不過。有⾔:『我此終後,⽣無 ⾊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無⾊有想,此實餘 虛。』有⾔:『我此終後,⽣非有⾊非無⾊有想,此實餘虛。』有 ⾔:『我此終後,⽣有邊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 無邊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邊無邊有想,此實 餘虛。』有⾔:『我此終後,⽣非有邊非無邊有想,此實餘虛。』有 ⾔:『我此終後,⽣⽽⼀向有樂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 後,⽣⽽⼀向有苦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樂有 苦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不苦不樂有想,此實餘 虛。』有⾔:『我此終後,⽣有⼀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 後,⽣有若⼲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少想,此實餘 虛。』有⾔:『我此終後,⽣有無量想,此實餘虛。』是為⼗六⾒。

諸有沙⾨、婆羅⾨於末劫末⾒,⽣想論,說世間有想;於此⼗六⾒ 中,⿑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何等法是?諸有沙⾨、婆羅⾨於末劫末 ⾒,⽣無想論,說世間無想;彼盡入八⾒中,於末劫末⾒,⽣無想 論,於此八⾒中,⿑此不過。彼沙⾨、婆羅⾨因何事於末劫末⾒,⽣ 無想論,說世間無想,於八⾒中,⿑此不過?諸有沙⾨、婆羅⾨作如 是⾒,作如是論:『我此終後,⽣有⾊無想,此實餘虛。』有⾔: 『我此終後,⽣無⾊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 無⾊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非有⾊非無⾊無想, 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邊無想,此實餘虛。』有⾔: 『我此終後,⽣無邊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邊 無邊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非有邊非無邊無想, 此實餘虛。』是為八⾒。若沙⾨、婆羅⾨因此於末劫末⾒,⽣無想 論,說世間無想;彼盡入八⾒中,⿑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婆羅⾨於末劫末 ⾒,⽣非想非非想論,說此世間非想非非想;彼盡入八⾒中,於末劫 末⾒,作非想非非想論,說世間非想非非想,於八⾒中,⿑是不過。

彼沙⾨、婆羅⾨因何事於末劫末⾒,⽣非想非非想論,說世間非想非 非想,於八⾒中,⿑是不過?諸沙⾨、婆羅⾨作如是論,作如是⾒: 『我此終後,⽣有⾊非有想非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 後,⽣無⾊非有想非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 無⾊非有想非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非有⾊非無 ⾊非有想非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有邊非有想非 無想,此實餘虛。』有⾔:『我此終後,⽣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此實 餘虛。』有⾔:『我此終後,⽣有邊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此實餘 虛。』有⾔:『我此終後,⽣非有邊非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此實餘 虛。』是為八⾒。若沙⾨、婆羅⾨因此於末劫末⾒,⽣非有想非無想 論,說世間非有想非無想;盡入八⾒中,⿑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 如是。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何等法是?諸有沙⾨、婆羅⾨於末劫末 ⾒,起斷滅論,說眾⽣斷滅無餘;彼盡入七⾒中,於末劫末⾒起斷滅 論,說眾⽣斷滅無餘,於七⾒中,⿑是不過。彼沙⾨、婆羅⾨因何事 於末劫末⾒,起斷滅論,說眾⽣斷滅無餘,於七⾒中,⿑是不過?諸 有沙⾨、婆羅⾨作如是論,作如是⾒:『我⾝四⼤、六入,從⽗⺟

⽣,乳餔養育,衣食成⻑,摩捫擁護,然是無常,必歸磨滅,⿑是名 為斷滅。』第⼀⾒也。或有沙⾨、婆羅⾨作是說,⾔:『此我不得名 斷滅,我欲界天斷滅無餘,⿑是為斷滅。』是為⼆⾒。或有沙⾨、婆 羅⾨作是說,⾔:『此非斷滅,我⾊界化⾝,諸根具⾜,斷滅無餘, 是為斷滅。』有⾔:『此非斷滅,我無⾊空處斷滅。』有⾔:『此非 斷滅,我無⾊識處斷滅。』有⾔:『此非斷滅,我無⾊不⽤處斷 滅。』有⾔:『此非斷滅,我無⾊有想無想處斷滅,是第七斷滅。』 是為七⾒。諸有沙⾨、婆羅⾨因此於末劫末⾒,⾔此眾⽣類斷滅無 餘;於七⾒中,⿑此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 「復有餘甚深微妙⼤法光明,何等法是?諸有沙⾨、婆羅⾨於末劫末 ⾒,現在⽣泥洹論,說眾⽣現在有泥洹;彼盡入五⾒中,於末劫末⾒ 說現在有泥洹,於五⾒中,⿑是不過。彼沙⾨、婆羅⾨因何事於末劫 末⾒,說眾⽣現有泥洹,於五⾒中,⿑是不過?諸有沙⾨、婆羅⾨作 是⾒,作是論,說:『我於現在五欲⾃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是 第⼀⾒。復有沙⾨、婆羅⾨作是說:『此是現在泥洹,非不是,復有 現在泥洹微妙第⼀,汝所不知,獨我知⽿;如我去欲、惡不善法,有 覺、有觀,離⽣喜、樂,入初禪,此名現在泥洹。』是第⼆⾒。

「復有沙⾨、婆羅⾨作如是說:『此是現在泥洹,非不是,復有現在 泥洹微妙第⼀,汝所不知,獨我知⽿;如我滅有覺、觀,內喜、⼀ ⼼,無覺、無觀,定⽣喜、樂,入第⼆禪。』⿑是名現在泥洹,是為 第三⾒。復有沙⾨、婆羅⾨作是說,⾔:『此是現在泥洹,非不是, 復有現在泥洹微妙第⼀,汝所不知,獨我知⽿;如我除念、捨、喜、 住樂,護念⼀⼼,⾃知⾝樂,賢聖所說,入第三禪。』⿑是名現在泥 洹,是為第四⾒。復有沙⾨、婆羅⾨作是說,⾔:『此是現在泥洹, 非不是,現在泥洹復有微妙第⼀,汝所不知,獨我知⽿;如我樂滅、 苦滅,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此名第⼀泥 洹,是為第五⾒。若沙⾨、婆羅⾨於末劫末⾒,⽣現在泥洹論,於五 ⾒中,⿑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 「諸有沙⾨、婆羅⾨於末劫末⾒,無數種種,隨意所說;於四⼗四⾒ 中,⿑是不過,唯佛能知此諸⾒處,亦復如是。諸有沙⾨、婆羅⾨於 本劫本⾒、末劫末⾒,無數種種,隨意所說,盡入此六⼗⼆⾒中;於 本劫本⾒、末劫末⾒,無數種種,隨意所說;於六⼗⼆⾒中,⿑此不 過,唯如來知此⾒處,亦復如是。諸有沙⾨、婆羅⾨於本劫本⾒,⽣ 常論,說:『我、世間是常。』彼沙⾨、婆羅⾨於此⽣智,謂異信、

異欲、異聞、異緣、異覺、異⾒、異定、異忍,因此⽣智,彼以希現 則名為受,——乃⾄現在泥洹,亦復如是。諸有沙⾨、婆羅⾨⽣常 論,⾔:『世間是常。』彼因受緣,起愛⽣愛⽽不⾃覺知,染著於 愛,為愛所伏,——乃⾄現在泥洹,亦復如是。諸有沙⾨、婆羅⾨於 本劫本⾒,⽣常論,⾔:『世間是常。』彼因觸緣故,若離觸緣⽽立 論者,無有是處,——乃⾄現在泥洹,亦復如是。諸有沙⾨、婆羅⾨ 於本劫本⾒、末劫末⾒,各隨所⾒說,彼盡入六⼗⼆⾒中,各隨所⾒ 說,盡依中在中,⿑是不過。猶如巧捕⿂師,以細⽬網覆⼩池上,當 知池中⽔性之類,皆入網內,無逃避處,⿑是不過。諸沙⾨、婆羅⾨ 亦復如是,於本劫本⾒、末劫末⾒,種種所說,盡入六⼗⼆⾒中,⿑ 是不過。 「若比丘於六觸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則為最勝,出彼 諸⾒。如來⾃知⽣死已盡,所以有⾝,為欲福度諸天、⼈故,若其無 ⾝,則諸天、世⼈無所恃怙,猶如多羅樹斷其頭者,則不復⽣。佛亦 如是,已斷⽣死,永不復⽣。」 當佛說此法時,⼤千世界三返六種震動。爾時,阿難在佛後執扇扇 佛,偏露右臂,⻑跪叉⼿,⽩佛⾔:「此法甚深,當以何名?云何奉

持?」 佛告阿難:「當名此經為義動、法動、⾒動、魔動、梵動。」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四

佛說⻑阿含經卷第⼗五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三分種德經第三 如是我聞: ⼀時,佛在鴦伽國,與⼤比丘眾千⼆百五⼗⼈俱。遊⾏⼈間,⽌宿瞻 婆城伽伽池側。 時,有婆羅⾨,名⽈種德,住瞻婆城,其城⼈⺠眾多,熾盛豐樂,波 斯匿王即封此城與種德婆羅⾨,以為梵分。此婆羅⾨七世以來⽗⺟真 正,不為他⼈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 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於⼤⼈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 弟⼦,教授不廢。 時,瞻婆城內諸婆羅⾨、⻑者、居⼠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從

鴦伽國遊⾏⼈間,⾄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 ⾄真、等正覺,⼗號具⾜,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 羅⾨中,⾃⾝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具⾜,梵 ⾏清淨。「如此真⼈應往覲現,今我寧可往與相⾒。」作此⾔已,即 共相率,出瞻婆城,隊隊相隨,欲往詣佛。 時,種德婆羅⾨在⾼臺上,遙⾒眾⼈隊隊相隨,故問侍者:「彼諸⼈ 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 侍者⽩⾔:「我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間,⾄ 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真、等正覺,⼗號 具⾜,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羅⾨中⾃⾝作證,為 他⼈說,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具⾜,梵⾏清淨;此瞻婆城諸婆 羅⾨、⻑者、居⼠眾聚相隨,欲往問訊瞿曇沙⾨⽿。」 時,種德婆羅⾨即勅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卿等⼩住, 須我往⾄,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時,彼侍者即以種德聲,往語諸⼈⾔:「諸⼈且住,須我往到,當共

俱詣彼瞿曇所。」 時,諸⼈報侍者⾔:「汝速還⽩婆羅⾨⾔:『今正是時,宜共⾏ 也。』」 侍者還⽩:「諸⼈已住,⾔:『今正是時,宜共⾏也。』」時,種德 婆羅⾨即便下臺,⾄中⾨立。 時,有餘婆羅⾨五百⼈,以少因緣,先集⾨下,⾒種德婆羅⾨來,皆 悉起迎問⾔:「⼤婆羅⾨!欲何所⾄?」 種德報⾔:「有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間,⾄瞻 婆城伽伽池側,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真、等正覺,⼗號具 ⾜,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羅⾨中,⾃⾝作證,為 他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具⾜,梵⾏清淨。如是真⼈宜往 覲現,我今欲往⾄彼相⾒。」 時,五百婆羅⾨即⽩種德⾔:「勿往相⾒,所以者何?彼應詣此,此 不應往。今⼤婆羅⾨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若成就

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婆羅⾨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 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於⼤⼈相法、瞻相吉 凶、祭祀儀禮;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婆羅⾨顏 貌端正,得梵⾊像;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婆羅 ⾨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婆羅⾨所⾔柔和,辯才具⾜,義味清淨;成就此法者,彼應詣 此,此不應詣彼。⼜⼤婆羅⾨為⼤師,弟⼦眾多;成就此法者,彼應 詣此,此不應詣彼。⼜⼤婆羅⾨常教授五百婆羅⾨;成就此法者,彼 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婆羅⾨四⽅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 之法,皆能具答;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婆羅⾨ 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 彼。⼜⼤婆羅⾨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 應詣彼。⼜⼤婆羅⾨智慧明達,所⾔通利,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爾時,種德告諸婆羅⾨⽈:「如是!如是!如汝所⾔,我具有此德, 非不有也。汝當聽我說,沙⾨瞿曇所有功德,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 此。沙⾨瞿曇七世已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彼成就此法

者,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 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尊貴處,出家為 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光⾊具⾜,種 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 曇⽣財富家,有⼤威⼒,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 來此。 「⼜沙⾨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 來此。⼜沙⾨瞿曇,善於⾔語柔軟和雅;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 不應來此。⼜沙⾨瞿曇,為眾導師,弟⼦眾多;成就此法者,我應詣 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 ⽑不竪,歡喜和悅,⾒⼈稱善,善說⾏報,不毀餘道;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恒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 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為沸伽羅娑 羅婆羅⾨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多利遮婆羅⾨、鋸齒婆羅⾨、⾸ 迦摩納都耶⼦所⾒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瞿曇為諸聲聞弟⼦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餘⿁神 眾之所恭敬,釋種、俱利、冥寧、跋祇、末羅、酥摩皆悉宗奉;成就

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 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授沸伽 羅娑羅婆羅⾨等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瞿曇弟⼦受三⾃歸五戒,諸天、釋種、俱利等,皆受三歸五戒;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瞿曇遊⾏之時,為⼀切⼈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 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所⾄城郭聚落,為⼈供養;成就此法 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所⾄之處,非⼈、⿁神不敢 觸嬈;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所⾄之處, 其處⼈⺠皆⾒光明,聞天樂⾳;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此。⼜沙⾨瞿曇所⾄之處,若欲去時,眾⼈戀慕,涕泣⽽送;成就此 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瞿曇初出家時,⽗⺟涕泣,愛惜戀恨;成就此法者,我應詣 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寶⾞、五 欲、瓔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捨轉輪 王位,出家為道,若其在家,當居四天下,統領⺠物,我等皆屬;成 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瞿曇明解梵法,能為⼈說,亦與梵天往返⾔語;成就此法 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三⼗⼆相皆悉具⾜;成就此 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 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彼瞿曇今來⾄此瞻婆城伽伽池 側,於我為尊,⼜是貴客,宜往親覲。」 時,五百婆羅⾨⽩種德⾔:「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彼 於諸德中能成⼀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種德答⾔:「汝欲⾏者,宜知是時。」 時,種德即嚴駕寶⾞,與五百婆羅⾨及瞻婆城諸婆羅⾨⻑者、居⼠, 前後圍遶,詣伽伽池。去池不遠,⾃思惟⾔:「我設問瞿曇,或不可 彼意,彼沙⾨瞿曇當呵我⾔:『應如是問,不應如是問。』眾⼈聞 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沙⾨瞿曇問我義者,我答或不稱彼意, 彼沙⾨當呵我⾔:『應如是答,不應如是答。』眾⼈聞者,謂我無 智,損我名稱。設我默然於此還者,眾⼈當⾔:『此無所知。』竟不 能⾄沙⾨瞿曇所,損我名稱。若沙⾨瞿曇問我婆羅⾨法者,我答瞿曇 ⾜合其意⽿。」

時,種德於伽伽池側作是念已,即便前⾏下⾞步進,⾄世尊所,問訊 已,⼀⾯坐。時,瞻婆城諸婆羅⾨、⻑者、居⼠,或有禮佛⽽坐者, 或有問訊⽽坐者,或有稱名⽽坐者,或叉⼿向佛⽽坐者,或有默然⽽ 坐者。眾坐既定,佛知種德婆羅⾨⼼中所念,⽽告之⽈:「汝所念 者,當隨汝願!」佛問種德:「汝婆羅⾨成就幾法?所⾔誠實,能不 虛妄。」 爾時,種德默⾃念⾔:「甚奇!甚特!沙⾨瞿曇有⼤神⼒,乃⾒⼈ ⼼,如我所念⽽問我義。」 時,種德婆羅⾨端⾝正坐,四顧⼤眾,熙怡⽽笑,⽅答佛⾔:「我婆 羅⾨成就五法,所⾔⾄誠,無有虛妄。云何為五?⼀者婆羅⾨七世已 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者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 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於⼤⼈相法、明察吉凶、祭祀 儀禮。三者顏貌端正。四者持戒具⾜。五者智慧通達。是為五。瞿 曇!婆羅⾨成就此五法,所⾔誠實,無有虛妄。」 佛⾔:「善哉!種德!頗有婆羅⾨於五法中捨⼀成四,亦所⾔誠實, 無有虛妄,得名婆羅⾨耶?」

種德⽩佛⾔:「有。所以者何?瞿曇!何⽤⽣為?若婆羅⾨異學三部 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於⼤⼈相 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顏貌端正,持戒具⾜,智慧通達;有此四 法,則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 佛告種德:「善哉!善哉!若於此四法中捨⼀成三者,亦所⾔誠實, 無有虛妄,名婆羅⾨耶?」 種德報⾔:「有。所以者何?何⽤⽣、誦為?若婆羅⾨顏貌端正,持 戒具⾜,智慧通達;成此三者,所⾔真誠,無有虛妄,名婆羅⾨。」 佛⾔:「善哉!善哉!云何?若於三法中捨⼀成⼆,彼亦所⾔⾄誠, 無有虛妄,名婆羅⾨耶?」 答⽈:「有。所以者何?何⽤⽣、誦及端正為?」 爾時,五百婆羅⾨各各舉聲,語種德婆羅⾨⾔:「何故呵⽌⽣、誦及 與端正,謂為無⽤?」

爾時,世尊告五百婆羅⾨⽈:「若種德婆羅⾨容貌醜陋,無有種姓, 諷誦不利,無有辯才、智慧、善答,不能與我⾔者,汝等可語;若種 德顏貌端正,種姓具⾜,諷誦通利,智慧辯才,善於問答,⾜堪與我 共論義者,汝等且默,聽此⼈語。」 爾時,種德婆羅⾨⽩佛⾔:「唯願瞿曇且⼩停⽌!我⾃以法往訓此 ⼈。」 爾時,種德尋告五百婆羅⾨⽈:「鴦伽摩納今在此眾中,是我外甥, 汝等⾒不?今諸⼤眾普共集此,唯除瞿曇顏貌端正,其餘無及此摩納 者;⽽此摩納殺⽣、偷盜、淫逸、無禮、虛妄、欺誑,以火燒⼈,斷 道為惡。諸婆羅⾨!此鴦伽摩納眾惡悉備,然則諷誦、端正,竟何⽤ 為?」 時,五百婆羅⾨默然不對。種德⽩佛⾔:「若持戒具⾜,智慧通達, 則所⾔⾄誠,無有虛妄,得名婆羅⾨也。」 佛⾔:「善哉!善哉!云何?種德!若於⼆法中捨⼀成⼀,亦所⾔誠 實,無有虛妄,名婆羅⾨耶?」

答⽈:「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後所 ⾔誠實,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 佛⾔:「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 慧,慧能淨戒。種德!如⼈洗⼿,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 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 ⾨!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爾時,種德婆羅⾨⽩佛⾔:「云何為戒?」 佛⾔:「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 對⽈:「唯然!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婆羅⾨⽈:「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 成、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師、佛、世尊,於諸 天、世⼈、沙⾨、婆羅⾨中,⾃⾝作證,為他⼈說,上中下⾔,皆悉 真正,義味具⾜,梵⾏清淨。若⻑者、⻑者⼦聞此法者,信⼼清淨; 信⼼清淨已,作如是觀:『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不得⾃

在。今我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於異時捨家財 業,棄捐親族,服三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毘尼,具⾜戒律,捨殺不 殺,——乃⾄⼼法四禪現得歡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 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是為具戒。」 ⼜問:「云何為慧?」 佛⾔:「若比丘以三昧⼼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 得三明,除去無明,⽣於慧明,滅於闇冥,⽣⼤法光,出漏盡智。所 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是為智 慧具⾜。」 時,種德婆羅⾨⽩佛⾔:「今我歸依佛、法、聖眾,唯願聽我於正法 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酒。」 時,種德婆羅⾨聞佛所說,歡喜奉⾏。 (⼆三)佛說⻑阿含第三分究羅檀頭經第四

如是我聞: ⼀時,佛在俱薩羅國,與⼤比丘眾千⼆百五⼗⼈俱,遊⾏⼈間,⾄俱 薩羅佉[少/兔]婆提婆羅⾨村北,⽌宿⼫舍婆林中。 時,有婆羅⾨名究羅檀頭,⽌佉[少/兔]婆提村,其村豐樂,⼈⺠熾 盛,園觀浴池,樹⽊清涼,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究羅檀頭婆羅⾨,以 為梵分。此婆羅⾨七世已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異學三部 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於⼤⼈相 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教授不廢。時,婆羅⾨欲設 ⼤祀,辦五百特⽜、五百牸⽜、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五 百羯⽺,欲以供祀。 時,佉[少/兔]婆提村諸婆羅⾨、⻑者、居⼠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 道,從俱薩羅國⼈間遊⾏,⾄佉[少/兔]婆提村北⼫舍林⽌,有⼤名 稱,流聞天下,如來、⾄真、等正覺,⼗號具⾜,於諸天、世⼈、 魔、若魔、天、沙⾨、婆羅⾨中,⾃⾝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 皆悉真正,義味具⾜,梵⾏清淨。「如此真⼈,應往覲現,今我等寧 可往共相⾒。」作此語已,即便相率,出佉[少/兔]婆提村,隊隊相

隨,欲詣佛所。 時,究羅檀頭婆羅⾨在⾼樓上,遙⾒眾⼈隊隊相隨,顧問侍者:「彼 諸⼈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 侍者⽩⾔:「我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於俱薩羅國遊⾏⼈間, 詣佉[少/兔]婆提村北⼫舍婆林中⽌,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 真、等正覺,⼗號具⾜,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羅 ⾨中,⾃⾝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具⾜,梵⾏ 清淨。此村諸婆羅⾨、⻑者、居⼠眾聚相隨,欲往問訊沙⾨瞿曇 ⽿。」 時,究羅檀頭婆羅⾨即勅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卿等 ⼩住,須待我往,當共俱詣沙⾨瞿曇。』」 時,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語諸⼈⾔:「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沙 ⾨瞿曇所。」 諸⼈報使者⾔:「汝速還⽩婆羅⾨:『今正是時,宜共⾏也。』」

侍者還⽩,諸⼈已住,⾔:「今正是時,宜共⾏也。」時,婆羅⾨即 便下樓,出中⾨立。 時,有餘婆羅⾨五百⼈在中⾨外坐,助究羅檀頭施設⼤祀,⾒究羅檀 頭,皆悉起迎問⾔:「⼤婆羅⾨!欲何所⾄?」 報⾔:「我聞有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於俱薩羅國⼈間遊⾏,詣 佉[少/兔]婆提村北⼫舍婆林,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真、等 正覺,⼗號具⾜,於諸天、世⼈、沙⾨、婆羅⾨中,⾃⾝作證,為⼈ 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具⾜,梵⾏清淨。如此真⼈,宜往 覲現。諸婆羅⾨!我⼜聞瞿曇知三種祭祀、⼗六祀具,今我眾中先學 舊識所不能知,我今欲⼤祭祀,⽜⽺已備,欲詣瞿曇問三種祭祀、⼗ 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名稱遠聞。」 時,五百婆羅⾨⽩究羅檀頭⾔:「⼤師勿往,所以者何?彼應來此, 此不應往。⼤師七世已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若成此法 者,彼應來此,此不應詣彼。」 ⼜⾔:「⼤師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無不

綜練,⼜能善於⼤⼈相法、瞻相吉凶、祭祀儀禮,成此法者,彼應詣 此,此不應詣彼。⼜⼤師顏貌端正,得梵⾊像,成此法者,彼應詣 此,此不應詣彼,⼜⼤師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 此,此不應詣彼。⼜⼤師所⾔柔和,辯才具⾜,義味清淨,成此法 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師為眾導⾸,弟⼦眾多,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師常教授五百婆羅⾨,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師四⽅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 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師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此法 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師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此法 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師智慧明達,所⾔通利,無有怯 弱,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師若具⾜此⼗⼀法,彼應 詣此,此不應詣彼。」 時,究羅檀頭⾔:「如是,如是,如汝等⾔。我實有此德,非不有 也,汝當復聽我說,沙⾨瞿曇所成功德,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瞿曇七世已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彼成此法者,我等 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此法者,我

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尊貴家,出家為道,成此法者,我 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瞿曇光明具⾜,種姓真正,出家修道,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財富家,有⼤威⼒, 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沙⾨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 來。⼜沙⾨瞿曇善於⾔語,柔軟和雅,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 來。⼜沙⾨瞿曇為眾導師,弟⼦眾多,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 來。⼜沙⾨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不竪,歡喜和 悅,⾒⼈稱善,善說⾏報,不毀餘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 來。⼜沙⾨瞿曇常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 彼,彼不應來。⼜沙⾨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禮敬供養,亦為梵婆 羅⾨、多利遮婆羅⾨、種德婆羅⾨、⾸伽摩納兜耶⼦恭敬供養,成此 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沙⾨瞿曇為諸聲聞弟⼦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及諸⿁神之 所恭敬,釋種、俱梨、冥寧、跋祇、末羅、蘇摩皆悉宗奉,成此法 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 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沸伽羅娑羅婆羅⾨

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弟⼦受 三歸五戒,諸天、釋種、俱梨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 彼,彼不應來。」 「⼜沙⾨瞿曇所遊⾏處,為⼀切⼈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沙⾨瞿曇所⾄城郭村⾢,無不傾動恭敬供養,成此法 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所⾄之處,非⼈、⿁神不敢觸 嬈,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所⾄之處,其處⼈ ⺠皆⾒光明,聞天樂⾳,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 曇所⾄之處,若欲去時,眾⼈戀慕,涕泣⽽送,成此法者,我應詣 彼,彼不應來。」 「⼜沙⾨瞿曇初出家時,⽗⺟宗親涕泣戀恨,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沙⾨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寶⾞、五欲、瓔 珞,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 修道,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統領⺠物,我等皆屬,成此法者,我應 詣彼,彼不應來。」 「⼜沙⾨瞿曇明解梵法,能為⼈說,亦與梵天往返語⾔,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六祀具,我等宿 舊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三⼗⼆相 具⾜,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沙⾨瞿曇智慧通達,無有 怯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彼瞿曇來⾄此佉[少/兔]婆提 村,於我為尊,⼜是貴客,宜往覲現。」 時,五百婆羅⾨⽩究羅檀頭⾔:「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 若使瞿曇於諸德中成就⼀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 問訊。」 究羅檀頭⾔:「欲⾏者,宜知是時。」 時,婆羅⾨即嚴駕寶⾞,與五百婆羅⾨及佉[少/兔]婆提諸婆羅⾨⻑ 者、居⼠,前後圍遶,詣⼫舍婆林,到已下⾞,步進⾄世尊所,問訊 已,⼀⾯坐。時,諸婆羅⾨、⻑者,居⼠,或有禮佛⽽坐者,或問訊 ⽽坐者,或有稱名⽽坐者,或有叉⼿向佛⽽坐者,或有默然⽽坐者。 眾坐已定,究羅檀頭⽩佛⾔:「欲有所問,若有閑暇得⾒聽者,乃敢 請問。」

佛⾔:「隨意所問。」 時,婆羅⾨⽩佛⾔:「我聞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及⼗六種祭具,我等先 宿耆舊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為⼤祭祀,已辦五百特⽜、五百牸⽜、 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五百羯⽺,欲以祭祀,今⽇顧來, 問三祭法及⼗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果報,名稱遠聞,天⼈所 敬。」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婆羅⾨⽈:「汝今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 為汝說。」 婆羅⾨⾔:「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究羅檀頭⽈:「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剎利王,⽔澆頭 種,欲設⼤祀,集婆羅⾨⼤⾂⽽告之⽈:『我今⼤有財寶具⾜,五欲 ⾃恣,年已朽邁,⼠眾強盛,無有怯弱,庫藏盈溢。今欲設⼤祀,汝 等說祀法斯何所須?』時,彼⼤⾂即⽩王⾔:『如是。⼤王!如王所 ⾔,國富兵強,庫藏盈溢。但諸⺠物多懷惡⼼,習諸非法,若於此時 ⽽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盜逐盜,則不成使。⼤王!勿作是念⾔,

此是我⺠,能伐能殺,能呵能⽌。諸近王者當給其所須,諸治⽣者當 給其財寶,諸修⽥業者當給其⽜犢、種⼦,使彼各各⾃營。王不逼迫 於⺠,則⺠⼈安隱,養育⼦孫,共相娛樂。』」 佛告究羅檀頭:「時,王聞諸⾂語已,諸親近者給其衣食,諸有商賈 給其財寶,修農⽥者給⽜、種⼦。是時⼈⺠各各⾃營,不相侵惱,養 育⼦孫,共相娛樂。」 佛⾔:「時,王復召諸⾂語⾔:『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 ⺠,使無所乏,養育⼦孫,共相娛樂。我今欲設⼤祀,汝說祀法悉何 所須?』諸⾂⽩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國富兵強,庫藏盈 溢,給諸⼈⺠,使其無乏,養育⼦孫,共相娛樂。王欲祀者,可語宮 內使知。』時,王即如⾂⾔,入語宮內:『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多有財寶,欲設⼤祀。』時,諸夫⼈尋⽩王⾔:『如是,如是,如⼤ 王⾔。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珍寶,欲設⼤祀,今正是時。』王 出報諸⾂⾔:『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使其無乏,養育 ⼦孫,共相娛樂。今欲⼤祀,已語宮內,汝盡語我,斯須何物?』」 「時,諸⼤⾂即⽩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欲設⼤祀,已語

宮內,⽽未語太⼦、皇⼦、⼤⾂、將⼠,王當語之。』時,王聞諸⾂ 語已,即語太⼦、皇⼦、群⾂、將⼠⾔:『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欲設⼤祀。』時,太⼦、皇⼦及諸群⾂、將⼠即⽩王⾔:『如是,如 是,⼤王!今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祀者,今正是時。』時,王 復告⼤⾂⽈:『我國富兵強,多有財寶,欲設⼤祀。已語宮內、太 ⼦、皇⼦,乃⾄將⼠,今欲⼤祀,斯何所須?』諸⾂⽩王:『如⼤王 ⾔,欲設祀者,今正是時。』王聞語已,即於城東起新堂舍,王入新 舍,被鹿⽪衣,以香酥油塗摩其⾝,⼜以鹿⾓戴之頭上,⽜屎塗地, 坐臥其上,及第⼀夫⼈、婆羅⾨、⼤⾂,選⼀黃牸⽜,⼀乳王食,⼀ 乳夫⼈食,⼀乳⼤⾂食,⼀乳供養⼤眾,餘與犢⼦。時,王成就八 法,⼤⾂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彼剎利王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所⾒輕 毀,是為成就初法。彼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是為⼆法。彼王戒德 增盛,智慧具⾜,是為三法。彼王習種種技術,乘象、⾺⾞、⼑牟、 ⼸⽮、戰鬪之法,無不具知,是為四法。彼王有⼤威⼒,攝諸⼩王, 無不靡伏,是為五法。彼王善於⾔語,所說柔軟,義味具⾜,是為六 法。彼王多有財寶,庫藏盈溢,是為七法。彼王智謀勇果,無復怯

弱,是為八法。彼剎利種王,成此八法。」 「云何⼤⾂成就四法?彼婆羅⾨⼤⾂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所 ⾒輕毀,是為初法。復次,彼⼤⾂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 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於⼤⼈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 禮,是為⼆法。復次,⼤⾂善於⾔語,所說柔和,義味具⾜,是為三 法。復次,⼤⾂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是為四 法。時,彼王成就八法,婆羅⾨⼤⾂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 祀法、⼗六祀具。」 「時,婆羅⾨⼤⾂於彼新舍,以⼗六事開解王意,除王疑想。云何⼗ 六?⼤⾂⽩王,或有⼈⾔:『今剎利王欲為⼤祀,⽽七世以來⽗⺟不 正,常為他⼈所⾒輕毀。』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 以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或有⼈⾔:『今剎利王欲為⼤ 祀,⽽顏貌醜陋,非剎利種。』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 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或有⼈⾔:『今剎利王欲為⼤祀,⽽無增上 戒,智慧不具。』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 慧具⾜。或有⼈⾔:『今剎利王欲為⼤祀,⽽不善諸術,乘象、⾺ ⾞、種種兵法不能解知。』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諸

技術,戰陣兵法,無不解知。或有⼈⾔:『王欲為⼤祀,⽽無⼤威⼒ 攝諸⼩王。』設有是⾔,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威⼒,攝諸⼩ 王。」 「或有⼈⾔:『王欲⼤祀,⽽不善於⾔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 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於⾔語,所說柔軟,義味具 ⾜。或有⼈⾔:『王欲⼤祀,⽽無多財寶。』設有是⾔,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或有⼈⾔:『王欲⼤祀,⽽無智 謀,志意怯弱。』設有是⾔,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謀勇果,無 有怯弱。或有⼈⾔:『王欲⼤祀,不語宮內。』設有是語,不能污 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宮內。或有⼈⾔:『王欲⼤祀,⽽不 語太⼦、皇⼦。』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 太⼦、皇⼦。或有⼈⾔:『王欲⼤祀,不語群⾂。』設有此⾔,不能 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祀,先語群⾂。或有⼈⾔:『王欲⼤祀,不 語將⼠。』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將⼠。」 「或有⼈⾔:『王欲⼤祀,⽽婆羅⾨⼤⾂七世以來⽗⺟不正,常為他 ⼈之所輕毀。』設有是語,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來⽗⺟真 正,不為他⼈所⾒輕毀。或有⼈⾔:『王欲⼤祀,⽽⼤⾂於異學三部

諷誦不利,種種經書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綜練,不能善於⼤⼈相 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於 三部異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能善 於⼤⼈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或有⼈⾔:『王欲⼤祀,⽽⼤⾂ 不善⾔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設有此⾔,不能污王,所以者 何?我善⾔語,所說柔和,義味具⾜。或有⼈⾔:『王欲⼤祀,⽽⼤ ⾂智謀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設有是⾔,不能污王,所以者 何?我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 佛告究羅檀頭:「彼王於⼗六處有疑,⽽彼⼤⾂以⼗六事開解王 意。」 佛⾔:「時,⼤⾂於彼新舍,以⼗事⾏⽰教利喜於王。云何為⼗?⼤ ⾂⾔:『王祭祀時,諸有殺⽣、不殺⽣來集會者,平等施與,若有殺 ⽣⽽來者,亦施與,彼⾃當知,不殺⽽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 是⼼施。若復有偷盜、邪婬、兩舌、惡⼝、妄⾔、綺語、貪取、嫉 妬、邪⾒來在會者,亦施與,彼⾃當知,若有不盜,乃⾄正⾒來者, 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施。』」

佛告婆羅⾨:「彼⼤⾂以此⼗⾏⽰教利喜。」 ⼜告婆羅⾨:「時,彼剎利王於彼新舍⽣三悔⼼,⼤⾂滅之。云何為 三?王⽣悔⾔:『我今⼤祀,已為⼤祀、當為⼤祀、今為⼤祀,多損 財寶,起此三⼼,⽽懷悔恨。』⼤⾂語⾔:『王已為⼤祀,已施、當 施、今施,於此福祀不宜⽣悔。』是為王入新舍⽣三悔⼼,⼤⾂滅 之。」 佛告婆羅⾨:「爾時,剎利王⽔澆頭種,以⼗五⽇⽉滿時出彼新舍, 於舍前露地然⼤火[卄/積],⼿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與,與。』 時,彼王夫⼈聞王以⼗五⽇⽉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火[卄/積],⼿ 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與,與。』彼夫⼈、婇女多持財寶,來詣 王所,⽽⽩王⾔:『此諸雜寶,助王為祀。』婆羅⾨!彼王尋告夫 ⼈、婇女⾔:『⽌!⽌!汝便為供養已,我⾃⼤有財寶,⾜以祭 祀。』諸夫⼈、婇女⾃⽣念⾔:『我等不宜將此寶物還於宮中,若王 於東⽅設⼤祀時,當⽤佐助。』婆羅⾨!其後王於東⽅設⼤祀時,夫 ⼈、婇女即以此寶物助設⼤祀。」 「時,太⼦、皇⼦聞王⼗五⽇⽉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火[卄/積],

⼿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與,與。』彼太⼦、皇⼦多持財寶,來 詣王所,⽩王⾔:『以此寶物,助王⼤祀。』王⾔:『⽌!⽌!汝便 為供養已,我⾃⼤有財寶,⾜已祭祀。』諸太⼦、皇⼦⾃⽣念⾔: 『我等不宜持此寶物還也,王若於南⽅設⼤祀者,當以佐助。』如是 ⼤⾂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將⼠持寶物來:『願已助王 祭祀北⽅。』」 佛告婆羅⾨:「彼王⼤祭祀時,不殺⽜、⽺及諸眾⽣,唯⽤酥、乳、 ⿇油、蜜、⿊蜜、⽯蜜,以為祭祀。」 佛告婆羅⾨:「彼剎利王為⼤祀時,初喜、中喜,後亦喜,此為成辦 祭祀之法。」 佛告婆羅⾨:「彼剎利王為⼤祀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為 道,修四無量⼼,⾝壞命終,⽣梵天上。時,王夫⼈為⼤施已,亦復 除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四梵⾏,⾝壞命終,⽣梵天上。婆羅 ⾨⼤⾂教王四⽅祭祀已,亦為⼤施,然後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 修道,⾏四梵⾏,⾝壞命終,⽣梵天上。」

佛告婆羅⾨:「時,王為三祭祀法、⼗六祀具,⽽成⼤祀,於汝意云 何?」 時,究羅檀頭聞佛⾔已,默然不對。時,五百婆羅⾨語究羅檀頭⾔: 「沙⾨瞿曇所⾔微妙,⼤師何故默然不答?」 究羅檀頭答⾔:「沙⾨瞿曇所說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 思惟⽿,沙⾨瞿曇說此事,不⾔從他聞,我默思惟:『沙⾨瞿曇將無 是彼剎利王耶?或是彼婆羅⾨⼤⾂耶?』」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善哉!善哉!汝觀如來,正得其宜。是 時,剎利王為⼤祀者,豈異⼈乎?勿造斯觀,即吾⾝是也,我於爾時 極⼤施慧。」 究羅檀頭⽩佛⾔:「⿑此三祭祀及⼗六祀具得⼤果報,復有勝者 耶?」 佛⾔:「有。」

問⽈:「何者是?」 佛⾔:「於此三祭祀及⼗六祀具,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功德 勝彼。」 ⼜問:「於三祭祀及⼗六祀具,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為此功德 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有。」 ⼜問:「何者是?」 佛⾔:「若以三祭祀及⼗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者,不如為招提僧 起僧房堂閣,此施最勝。」 ⼜問:「為三祭祀及⼗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起 僧房堂閣,為此福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有。」

⼜問:「何者是?」 佛⾔:「若為三種祭祀、⼗六祀具,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 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發⾔:『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此福最勝。」 ⼜問:「⿑此三歸,得⼤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有。」 ⼜問:「何者是?」 佛⾔:「若以歡喜⼼受、⾏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此福最勝。」 ⼜問:「⿑此三祀,⾄於五戒,得⼤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有。」

⼜問:「何者是?」 佛⾔:「若能以慈⼼念⼀切眾⽣,如搆⽜乳頃,其福最勝。」 ⼜問:「⿑此三祀,⾄於慈⼼,得⼤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有。」 ⼜問:「何者是?」 佛⾔:「若如來、⾄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有⼈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眾德悉備,乃⾄具⾜三明,滅諸癡冥,具⾜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 逸、樂閑靜故,此福最勝。」 究羅檀頭⼜⽩佛⾔:「瞿曇!我為祭祀,具諸⽜⽺各五百頭,今盡放 捨,任其⾃遊隨逐⽔草。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 中為優婆塞,⾃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唯願世尊及諸⼤眾時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時,婆羅⾨⾒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繞三匝⽽去,還家供辦種種 餚饍。明⽇時到,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比丘眾千⼆百五⼗⼈ 俱,詣婆羅⾨舍,就座⽽坐。時婆羅⾨⼿⾃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 鉢,⾏澡⽔畢,佛為婆羅⾨⽽作頌⽈: 「祭祀火為上, ⼈中王為上, 星中⽉為上, 上下及四⽅, 天及世間⼈, 欲求⼤福者,

諷誦詩為上, 眾流海為上, 光明⽇為上, 諸有所⽣物, 唯佛為最上, 當供養三寶。」

爾時,究羅檀頭婆羅⾨即取⼀⼩座於佛前坐。爾時世尊漸為說法,⽰ 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欲為⼤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 分布顯⽰諸清淨⾏。爾時,世尊觀彼婆羅⾨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 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諦,分別顯⽰,說集聖諦、集滅聖諦、 出要聖諦。時,究羅檀頭婆羅⾨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 淨潔⽩疊,易為受染,檀頭婆羅⾨亦復如是,⾒法得法,獲果定住,

不由他信,得無所畏,⽽⽩佛⾔:「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 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 不欺、不飲酒。」 重⽩佛⾔:「唯願世尊更受我七⽇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時, 婆羅⾨即於七⽇中,⼿⾃斟酌,供佛及僧,過七⽇已,世尊遊⾏⼈ 間。 佛去未久,時,究羅檀頭婆羅⾨得病命終。時,眾多比丘聞究羅檀頭 供養佛七⽇,佛去未久,得病命終,即⾃念⾔:「彼⼈命終,當何所 趣?」時,諸比丘詣世尊所,頭⾯禮⾜,於⼀⾯坐。「彼究羅檀頭今 者命終,當⽣何所?」 佛告諸比丘:「彼⼈淨修梵⾏,法法成就,亦不於法有所觸嬈,以斷 五下分結,於彼現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五

佛說⻑阿含經卷第⼗六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四)第三分堅固經第五 如是我聞: ⼀時,佛在那難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有⻑者⼦,名⽈堅固,來詣佛所,頭⾯禮⾜,在⼀⾯坐。時, 堅固⻑者⼦⽩佛⾔:「善哉!世尊!唯願今者勑諸比丘:『若有婆羅 ⾨、⻑者⼦、居⼠來,當為現神⾜顯上⼈法。』」 佛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者、居⼠⽽現神⾜上⼈法 也。我但教弟⼦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覆藏,若有過 失,當⾃發露。」 時,堅固⻑者⼦復⽩佛⾔:「唯願世尊勑諸比丘:『若有婆羅⾨、⻑

者、居⼠來,當為現神⾜,顯上⼈法。』」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者、居⼠⽽現神⾜上⼈ 法也。我但教弟⼦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覆藏,若有過 失,當⾃發露。」 時,堅固⻑者⼦⽩佛⾔:「我於上⼈法無有疑也。但此那難陀城國⼟ 豐樂,⼈⺠熾盛,若於中現神⾜者,多所饒益,佛及⼤眾善弘道 化。」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比丘為婆羅⾨、⻑者⼦、居⼠⽽現神⾜上⼈ 法也。我但教弟⼦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覆藏,若有過 失,當⾃發露。所以者何?有三神⾜。云何為三?⼀⽈神⾜,⼆⽈觀 察他⼼,三⽈教誡。云何為神⾜?⻑者⼦!比丘習無量神⾜,能以⼀ ⾝變成無數,以無數⾝還合為⼀,若遠若近,⼭河⽯壁,⾃在無礙, 猶如⾏空;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出入⼤地,猶如在⽔;若 ⾏⽔上;猶如履地;⾝出烟火,如⼤火聚,⼿捫⽇⽉,立⾄梵天。若 有得信⻑者、居⼠⾒此比丘現無量神⾜,立⾄梵天,當復詣餘未得信 ⻑者、居⼠所,⽽告之⾔:『我⾒比丘現無量神⾜,立⾄梵天。』彼

⻑者、居⼠未得信者,語得信者⾔:『我聞有瞿羅呪,能現如是無量 神變,乃⾄立⾄梵天。』」 佛復告⻑者⼦堅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豈非毀謗⾔耶?」 堅固⽩佛⾔:「此實是毀謗⾔也。」 佛⾔:「我以是故,不勑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於空閑處靜默思 道,若有功德,當⾃覆藏,若有過失,當⾃發露。如是,⻑者!此即 是我諸比丘所現神⾜。 「云何名觀察他⼼神⾜?於是,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觀諸眾⽣⼼所 念法,隈屏所為皆能識知。若有得信⻑者、居⼠,⾒比丘現無量觀察 神⾜,觀他眾⽣⼼所念法,隈屏所為皆悉識知,便詣餘未得信⻑者、 居⼠所,⽽告之⽈:『我⾒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觀他眾⽣⼼所念 法,隈屏所為皆悉能知。』彼不信⻑者、居⼠,聞此語已,⽣毀謗 ⾔:『有乾陀羅呪能觀察他⼼,隈屏所為皆悉能知。』云何?⻑者 ⼦!此豈非毀謗⾔耶?」

堅固⽩佛⾔:「此實是毀謗⾔也。」 佛⾔:「我以是故,不勅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於空閑處靜默思 道,若有功德,當⾃覆藏,若有過失,當⾃發露。如是,⻑者⼦!此 即是我比丘現觀察神⾜。 「云何為教誡神⾜?⻑者⼦!若如來、⾄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號 具⾜,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羅⾨中,⾃⾝作證,為 他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具⾜。若⻑者、居⼠ 聞已,於中得信,得信已,於中觀察⾃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 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 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成就三明,滅諸闇冥,⽣⼤智明。所以者 何?斯由精勤,樂獨閑居,專念不忘之所得也。』⻑者⼦!此是我比 丘現教誡神⾜。」 爾時,堅固⻑者⼦⽩佛⾔:「頗有比丘成就此三神⾜耶?」 佛告⻑者⼦:「我不說有數,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者。⻑者⼦!我有 比丘在此眾中⾃思念:『此⾝四⼤,地、⽔、火、風,何由永滅?』

彼比丘倐趣天道,往⾄四天王所,問四天王⾔:『此⾝四⼤,地、 ⽔、火、風,由何永滅?』 「⻑者⼦!彼四天王報比丘⾔:『我不知四⼤由何永滅?我上有天, 名⽈忉利,微妙第⼀,有⼤智慧,彼天能知四⼤由何⽽滅。』彼比丘 聞已,即倐趣天道,往詣忉利天上,問諸天⾔:『此⾝四⼤,地、 ⽔、火、風,何由永滅?』彼忉利天報比丘⾔:『我不知四⼤何由 滅,上更有天,名焰摩,微妙第⼀,有⼤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 問,⼜⾔不知。 「如是展轉,⾄兜率天、化⾃在天、他化⾃在天,皆⾔:『我不知四 ⼤何由⽽滅?上更有天,微妙第⼀,有⼤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 四⼤何由永滅。』彼比丘即倐趣梵道,詣梵天上問⾔:『此⾝四⼤, 地、⽔、火、風,何由永滅?』彼梵天報比丘⾔:『我不知四⼤何由 永滅,今有⼤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在, 能造化物,是眾⽣⽗⺟,彼能知四⼤由何永滅。』⻑者⼦!彼比丘尋 問:『彼⼤梵王今為所在?』彼天報⾔:『不知⼤梵今為所在,以我 意觀,出現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現。⻑者!彼比丘詣梵王所問 ⾔:『此⾝四⼤,地、⽔、火、風,何由永滅?』彼⼤梵王告比丘

⾔:『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在,能造萬 物,眾⽣⽗⺟。』時,彼比丘告梵王⽈:『我不問此事,⾃問四⼤, 地、⽔、火、風,何由永滅?』 「⻑者⼦!彼梵王猶報比丘⾔:『我是⼤梵天王,無能勝者,乃⾄造 作萬物,眾⽣⽗⺟。』比丘⼜復告⾔:『我不問此,我⾃問四⼤何由 永滅?』⻑者⼦!彼梵天王如是⾄三,不能報彼比丘四⼤何由永滅。 時,⼤梵王即執比丘右⼿,將詣屏處,語⾔:『比丘!今諸梵王皆謂 我為智慧第⼀,無不知⾒,是故我不得報汝⾔:「不知不⾒此四⼤何 由永滅。」』⼜語比丘:『汝為⼤愚!乃捨如來於諸天中推問此事。 汝當於世尊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善受持之。』⼜告比丘:『今佛 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汝可往問。』 「⻑者⼦!時,比丘於梵天上忽然不現。譬如壯⼠屈申臂頃,⾄舍衛 國祇樹給孤獨園,來⾄我所,頭⾯禮⾜,⼀⾯坐,⽩我⾔:『世尊! 今此四⼤,地、⽔、火、風,何由⽽滅?』時,我告⾔:『比丘!猶 如商⼈臂鷹入海,於海中放彼鷹⾶空東⻄南北,若得陸地則便停⽌, 若無陸地更還歸船。比丘!汝亦如是,乃⾄梵天問如是義,竟不成 就,還來歸我。今當使汝成就此義。』即說偈⾔:

「『何由無四⼤, 何由無麤細, 何由無名⾊, 應答識無形, 此滅四⼤滅, 於此名⾊滅,

地⽔火風滅? 及⻑短好醜? 永滅無有餘? 無量⾃有光。 麤細好醜滅, 識滅餘亦滅。』」

時,堅固⻑者⼦⽩佛⾔:「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者⼦:「此比丘名阿室已,當奉持之。」 爾時,堅固⻑者⼦聞佛所說,歡喜奉⾏。 (⼆五)佛說⻑阿含第三分倮形梵志經第六 如是我聞: ⼀時,佛在委若國⾦槃鹿野林中,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時,有倮形梵志姓迦葉,詣世尊所,問訊已,⼀⾯坐。倮形迦葉⽩佛 ⾔:「我聞沙⾨瞿曇呵責⼀切諸祭祀法,罵諸苦⾏⼈以為弊穢。瞿 曇!若有⾔:『沙⾨瞿曇呵責⼀切諸祭祀法,罵苦⾏⼈以為弊穢。』 作此⾔者,是為法語,法法成就,不誹謗沙⾨瞿曇耶?」 佛⾔:「迦葉!彼若⾔:『沙⾨瞿曇呵責⼀切諸祭祀法,罵苦⾏⼈以 為弊穢。』者,彼非法⾔,非法法成就,為誹謗我,非誠實⾔。所以 者何?迦葉!我⾒彼等苦⾏⼈,有⾝壞命終,墮地獄中者;⼜⾒苦⾏ ⼈⾝壞命終,⽣天善處者;或⾒苦⾏⼈樂為苦⾏,⾝壞命終,⽣地獄 中者;或⾒苦⾏⼈樂為苦⾏,⾝壞命終,⽣天善處者。迦葉!我於此 ⼆趣所受報處,盡知盡⾒,我寧可呵責諸苦⾏者以為弊穢耶?我正說 是,彼則⾔非,我正說非,彼則⾔是。迦葉!有法沙⾨、婆羅⾨同, 有法沙⾨、婆羅⾨不同。迦葉!彼不同者,我則捨置,以此法不與沙 ⾨、婆羅⾨同故。 「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瞿曇於不善法、重濁、⿊冥、非賢 聖法,彼異眾師於不善法、重濁、⿊冥、非賢聖法,誰能堪任滅此法 者?迦葉!彼有智者作是觀時,如是知⾒,唯沙⾨瞿曇能滅是法。迦 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於此中則有名稱。

「復次,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瞿曇弟⼦於不善法、重濁、 ⿊冥、非賢聖法,彼異眾師弟⼦於不善法、重濁、⿊冥、非賢聖法, 誰能堪任滅此法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唯沙⾨瞿 曇弟⼦能滅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 我弟⼦則得名稱。 「復次,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瞿曇於諸善法、清⽩、微妙 及賢聖法,彼異眾師於諸善法、清⽩、微妙及賢聖法,誰能堪任增廣 修⾏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唯有沙⾨瞿曇堪任增 ⻑修⾏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於 此中則有名稱。 「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瞿曇弟⼦於諸善法、清⽩、微妙及 賢聖法,彼異眾師弟⼦於諸善法、清⽩、微妙及賢聖法,誰能堪任增 ⻑修⾏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唯有沙⾨瞿曇弟⼦ 能堪任增⻑修⾏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 時,於我弟⼦則有名稱。迦葉!有道有迹,比丘於中修⾏,則⾃知⾃ ⾒,沙⾨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

「迦葉!何等是道?何等是迹?比丘於中修⾏,⾃知⾃⾒,沙⾨瞿曇 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迦葉!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 息,依無欲,依出要;修法、精進、喜、猗、定、捨覺意,依⽌息, 依無欲,依出要。迦葉!是為道,是為迹,比丘於中修⾏,⾃知⾃ ⾒,沙⾨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 迦葉⾔:「瞿曇!唯有是道、是迹,比丘於中修⾏,⾃知⾃⾒。沙⾨ 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但苦⾏穢污,有得婆羅⾨名, 有得沙⾨名。何等是苦⾏穢污,有得婆羅⾨名,有得沙⾨名?瞿曇! 離服倮形,以⼿⾃障蔽,不受夜食,不受朽食,不受兩壁中間食,不 受⼆⼈中間食,不受兩⼑中間食,不受兩杇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 不受懷姙家食,狗在⾨前不食其食,不受有蠅家食,不受請食。他⾔ 先識則不受其飡,不食⿂,不食⾁,不飲酒,不兩器食,⼀飡⼀咽, ⾄七飡⽌,受⼈益食,不過七益,或⼀⽇⼀食,或⼆⽇、三⽇、四 ⽇、五⽇、六⽇、七⽇⼀食。或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 ⿇米,或食[⽲*咸]稻,或食⽜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花實,或 食⾃落果;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或草襜⾝,或衣鹿⽪,或 留髮,或被⽑編,或著塚間衣;或有常舉⼿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

蹲者,或有剃髮留髭鬚者,或有臥荊棘上者,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 倮形臥⽜糞上者;或⼀⽇三浴,或⼀夜三浴,以無數苦,苦役此⾝。 瞿曇!是為苦⾏穢污,或得沙⾨名,或得婆羅⾨名。」 佛⾔:「迦葉!離服倮形者,以無數⽅便苦役此⾝,彼戒不具⾜,⾒ 不具⾜,不能勤修,亦不廣普。」 迦葉⽩佛⾔:「云何為戒具⾜?云何為⾒具⾜?過諸苦⾏,微妙第 ⼀。」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迦葉⾔:「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若如來、⾄真出現於世,乃⾄四禪,於現法中⽽得快 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樂於閑靜,不放逸故。迦葉! 是為戒具⾜,⾒具⾜,勝諸苦⾏,微妙第⼀。」 迦葉⾔:「瞿曇!雖⽈戒具⾜,⾒具⾜,過諸苦⾏,微妙第⼀,但沙

⾨法難,婆羅⾨法難。」 佛⾔:「迦葉!此是世間不共法。所謂沙⾨法、婆羅⾨法難,迦葉! 乃⾄優婆夷亦能知此法。離服倮形,乃⾄無數⽅便苦役此⾝,但不知 其⼼:為有恚⼼、為無恚⼼,有恨⼼、無恨⼼,有害⼼、無害⼼?若 知此⼼者,不名沙⾨、婆羅⾨,為已不知故,沙⾨、婆羅⾨為難。」 爾時,迦葉⽩佛⾔:「何等是沙⾨、何等是婆羅⾨,戒具⾜、⾒具 ⾜,為上為勝,微妙第⼀?」 佛告迦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迦葉⾔:「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佛⾔:「迦葉!彼比丘以三昧⼼,乃⾄得三明,滅諸癡冥,⽣智慧 明,所謂漏盡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 放逸故。迦葉!此名沙⾨、婆羅⾨,戒具⾜、⾒具⾜,最勝最上,微 妙第⼀。」

迦葉⾔:「瞿曇!雖⾔是沙⾨、婆羅⾨,⾒具⾜、戒具⾜,為上為 勝,微妙第⼀。但沙⾨、婆羅⾨法,甚難!甚難!沙⾨亦難知,婆羅 ⾨亦難知。」 佛告迦葉:「優婆塞亦能修⾏此法。」⽩⾔:「我從今⽇能離服倮 形,乃⾄以無數⽅便苦役此⾝,不可以此⾏名為沙⾨、婆羅⾨,若當 以此⾏名為沙⾨、婆羅⾨者,不得⾔沙⾨甚難!婆羅⾨甚難!不以此 ⾏為沙⾨、婆羅⾨故,⾔沙⾨甚難!婆羅⾨甚難!」 佛告迦葉:「我昔⼀時在羅閱祇,於⾼⼭七葉窟中,曾為尼俱陀梵志 說清淨苦⾏。時梵志⽣歡喜⼼,得清淨信,供養我、稱讚我,第⼀供 養稱讚於我。」 迦葉⾔:「瞿曇!誰於瞿曇不⽣第⼀歡喜、淨信、供養、稱讚者?我 今於瞿曇亦⽣第⼀歡喜,得清淨信,供養、稱讚,歸依瞿曇。」 佛告迦葉:「諸世間諸所有戒,無有與此增上戒等者,況欲出其上? 諸有三昧、智慧、解脫、⾒解脫慧,無有與此增上三昧、智慧、解 脫、⾒解脫慧等者,況欲出其上?迦葉!所謂師⼦者,是如來、⾄

真、等正覺,如來於⼤眾中廣說法時,⾃在無畏,故號師⼦。云何? 迦葉!汝謂如來師⼦吼時不勇捍耶?勿造斯觀,如來師⼦吼勇捍無 畏。迦葉!汝謂如來勇捍師⼦吼時不在⼤眾中耶?勿造斯觀,如來在 ⼤眾中勇捍師⼦吼。迦葉!汝謂如來在⼤眾中作師⼦吼不能說法耶? 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眾中勇捍無畏,作師⼦吼,善能說 法。 「云何?迦葉!汝謂如來於⼤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吼,善能說法, 眾會聽者不⼀⼼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眾中勇捍無畏, 為師⼦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聽。云何?迦葉!汝謂如來在 ⼤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聽,⽽不歡 喜信受⾏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眾中勇捍多⼒,能師⼦ 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聽,歡喜信受。迦葉!汝謂如來在⼤ 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歡喜信受,⽽不供養 耶?勿造斯觀,如來在⼤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吼,善能說法,諸來 會者皆⼀⼼聽,歡喜信受,⽽設供養。 「迦葉!汝謂如來在⼤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吼,乃⾄信敬供養,⽽ 不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

⼤眾中勇捍無畏,乃⾄信敬供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迦葉!汝謂如來在⼤眾中勇捍無畏,乃⾄出家修道,⽽不究竟梵⾏, ⾄安隱處,無餘泥洹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於⼤眾中勇捍無 畏,乃⾄出家修道,究竟梵⾏,⾄安隱處,無餘泥洹。」 時,迦葉⽩佛⾔:「云何?瞿曇!我得於此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迦葉:「若異學欲來入我法中出家修道者,當留四⽉觀察,稱可 眾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迦葉!雖有是法,亦觀其⼈⽿。」 迦葉⾔:「若有異學欲來入佛法中修梵⾏者,當留四⽉觀察,稱可眾 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我今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可眾意,然後 乃出家受戒。」 佛告迦葉:「我已有⾔,但觀其⼈⽿。」 爾時,迦葉即於佛法中出家受具⾜戒。時,迦葉受戒未久,以淨信⼼ 修無上梵⾏,現法中⾃⾝作證,⽣死已盡,梵⾏已立,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爾時,迦葉聞佛所說,歡喜奉⾏。 (⼆六)佛說⻑阿含第三分三明經第七 如是我聞: ⼀時,佛在俱薩羅國⼈間遊⾏,與⼤比丘眾千⼆百五⼗⼈俱,詣伊⾞ 能伽羅俱薩羅婆羅⾨村,⽌宿伊⾞林中。 時,有婆羅⾨名沸伽羅娑羅、婆羅⾨名多梨⾞,以⼩緣詣伊⾞能伽羅 村。此沸伽羅娑羅婆羅⾨,七世以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 異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善能分別。⼜能善於⼤⼈相法、觀察吉 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教授不廢。其⼀弟⼦名婆悉咤,七世以 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 分別,亦能善於⼤⼈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教 授不廢。 多梨⾞婆羅⾨,亦七世已來⽗⺟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異學三部 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相法、觀察吉凶、祭祀

儀禮,亦有五百弟⼦,教授不廢。其⼀弟⼦名頗羅墮,七世已來⽗⺟ 真正,不為他⼈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 亦能善於⼤⼈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教授不 廢。 時,婆悉咤、頗羅墮⼆⼈於清旦⾄園中,遂共論義,更相是非。時, 婆悉咤語頗羅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於梵天,此是⼤師沸伽 羅娑羅婆羅⾨所說。」 頗羅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於梵天,此是⼤師多梨⾞婆 羅⾨所說。」如是,婆悉咤再三⾃稱⼰道真正,頗羅墮亦再三⾃稱⼰ 道真正,⼆⼈共論,各不能決。 時,婆悉咤語頗羅墮⽈:「我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於拘薩羅 國遊⾏⼈間,今在伊⾞能伽羅林中,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 真、等正覺,⼗號具⾜。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羅⾨ 中,⾃⾝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皆悉真正,義味具⾜,梵⾏清 淨。如是真⼈,宜往覲現。我聞彼瞿曇知梵天道,能為⼈說,常與梵 天往返⾔語,我等當共詣彼瞿曇,共決此義。若沙⾨瞿曇有所⾔說,

當共奉持。」爾時,婆悉咤、頗羅墮⼆⼈相隨到伊⾞林中,詣世尊 所,問訊已,⼀⾯坐。 爾時,世尊知彼⼆⼈⼼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汝等⼆⼈清旦⾄園 中,作如是論,共相是非。汝⼀⼈⾔:『我法真正,能得出要,⾄於 梵天,此是⼤師沸伽羅娑羅所說。』彼⼀⼈⾔:『我法真正,能得出 要,⾄於梵天,此是⼤師多梨⾞所說。』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 此事耶?」 時,婆悉咤、頗羅墮聞佛此⾔,皆悉驚愕,衣⽑為竪,⼼⾃念⾔: 「沙⾨瞿曇有⼤神德,先知⼈⼼,我等所欲論者,沙⾨瞿曇已先說 訖。」時,婆悉咤⽩佛⾔:「此道、彼道皆稱真正,皆得出要,⾄於 梵天,為沸伽羅娑羅婆羅⾨所說為是?為多梨⾞婆羅⾨所說為是 耶?」 佛⾔:「正使,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梵天,汝等何為 清旦園中共相是非,乃⾄再三耶?」 時,婆悉咤⽩佛⾔:「諸有三明婆羅⾨說種種道,⾃在欲道、⾃作

道、梵天道,此三道者盡向梵天。瞿曇!譬如村營,所有諸道皆向於 城,諸婆羅⾨雖說種種諸道,皆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諸道為盡趣梵天不?」 答⽈:「盡趣。」 佛復再三重問:「種種諸道盡趣梵天不?」 答⽈:「盡趣。」 爾時,世尊定其語已,告婆悉咤⽈:「云何三明婆羅⾨中,頗有⼀⼈ 得⾒梵天者不?」 答⽈:「無有⾒者。」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羅⾨先師,頗有得⾒梵天者不?」 答⽈:「無有⾒者。」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舊婆羅⾨,諷誦通利,能為⼈說舊諸 讚誦,歌詠詩書,其名阿咤摩婆羅⾨、婆摩提婆婆羅⾨、毘婆審婆羅 ⾨、伊尼羅斯婆羅⾨、蛇婆提伽婆羅⾨、婆婆悉婆羅⾨、迦葉婆羅 ⾨、阿樓那婆羅⾨、瞿曇摩婆羅⾨、⾸脂婆羅⾨、婆羅損陀婆羅⾨, 彼亦得⾒梵天不耶?」 答⽈:「無有⾒者。」 佛⾔:「若彼三明婆羅⾨無有⼀⾒梵天者,若三明婆羅⾨先師無有⾒ 梵天者,⼜諸舊⼤仙三明婆羅⾨阿咤摩等亦不⾒梵天者,當知三明婆 羅⾨所說非實。」 ⼜告婆悉咤:「如有婬⼈⾔:『我與彼端正女⼈交通,稱歎婬法。』 餘⼈語⾔:『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南⽅、北⽅ 耶?』答⽈:『不知。』⼜問:『汝知彼女所⽌⼟地城⾢村落不?』 答⽈:『不知。』⼜問:『汝識彼女⽗⺟及其姓字不?』答⽈:『不 知。』⼜問:『汝知彼女為是剎利女,為是婆羅⾨、居⼠、⾸陀羅女 耶?』答⽈:『不知。』⼜問:『汝知彼女為⻑短、麤細、⿊⽩、好 醜耶?』答⽈:『不知。』云何?婆悉咤!彼⼈讚嘆為是實不?」

答⽈:「不實。」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羅⾨所說亦爾,無有實也。云何?婆悉咤! 汝三明婆羅⾨⾒⽇⽉遊⾏出沒處所,叉⼿供養,能作是說:『此道真 正,當得出要,⾄⽇⽉所。』不?」 報⽈:「如是。三明婆羅⾨⾒⽇⽉遊⾏出沒處所,叉⼿供養,⽽不能 ⾔:『此道真正,當得出要,⾄⽇⽉所。』也。」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羅⾨⾒⽇⽉遊⾏出沒之處,叉⼿供養,⽽不 能說:『此道真正,當得出要,⾄⽇⽉所。』⽽常叉⼿供養恭敬,豈 非虛妄耶?」 答⽈:「如是。瞿曇!彼實虛妄。」 佛⾔:「譬如有⼈立梯空地,餘⼈問⾔:『立梯⽤為。』答⽈:『我 欲上堂。』⼜問:『堂何所在?東、⻄、南、北耶?』答云:『不 知。』云何?婆悉咤!此⼈立梯欲上堂者,豈非虛妄耶?」

答⽈:「如是,彼實虛妄。」 佛⾔:「三明婆羅⾨亦復如是,虛誑無實。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 愛樂。云何為五?眼⾒⾊,甚可愛樂;⽿聲、⿐香、舌味、⾝觸,甚 可愛樂。於我賢聖法中,為著、為縛,為是拘鎖。彼三明婆羅⾨為五 欲所染,愛著堅固,不⾒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正使 奉事⽇⽉⽔火,唱⾔:『扶接我去⽣梵天者。』無有是處。譬如阿夷 羅河,其⽔平岸,烏⿃得飲,有⼈在此岸⾝被重繫,空喚彼岸⾔: 『來渡我去。』彼岸寧來渡此⼈不?」 答⽈:「不也。」 「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愛樂,於賢聖法中猶如拘鎖。彼三明婆羅 ⾨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 縛,正使奉事⽇⽉⽔火,唱⾔:『扶接我去⽣梵天上。』亦復如是, 終無是處。婆悉咤!譬如阿夷羅河,其⽔平岸,烏⿃得飲,有⼈欲 渡,不以⼿⾜⾝⼒,不因船栰,能得渡不?」 答⽈:「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羅⾨亦復如是,不修沙⾨清淨梵⾏,更修餘道不清 淨⾏,欲求⽣梵天者,無有是處。婆悉咤!猶如⼭⽔暴起,多漂⼈ ⺠,亦無船栰,⼜無橋梁,有⾏⼈來,欲渡彼岸,⾒⼭⽔暴起,多漂 ⼈⺠,亦無船栰,⼜無橋梁,彼⼈⾃念:『我今寧可多集草⽊,牢堅 縛栰,⾃以⾝⼒渡彼岸耶?』即尋縛栰,⾃以⾝⼒安隱得渡。婆悉 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不清淨⾏,⾏於沙⾨清淨梵⾏,欲⽣ 梵天者,則有是處。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耶?無恚⼼耶?」 答⽈:「無恚⼼也。」 ⼜問:「三明婆羅⾨有恚⼼、無恚⼼耶?」 答⽈:「有恚⼼。」 「婆悉咤!梵天無恚⼼,三明婆羅⾨有恚⼼,有恚⼼、無恚⼼不共 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是故梵天、婆羅⾨不共同也。云何?婆悉 咤!梵天有瞋⼼、無瞋⼼耶?」 答⽈:「無瞋⼼。」

⼜問:「三明婆羅⾨有瞋⼼、無瞋⼼耶?」 答⽈:「有瞋⼼。」 佛⾔:「梵天無瞋⼼,三明婆羅⾨有瞋⼼,有瞋⼼、無瞋⼼不同趣, 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 ⼼、無恨⼼耶?」 答⽈:「無恨⼼。」 ⼜問:「三明婆羅⾨有恨⼼、無恨⼼耶?」 答⽈:「有恨⼼。」 佛⾔:「梵天無恨⼼,三明婆羅⾨有恨⼼,有恨⼼、無恨⼼不同趣, 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屬 產業不?」 答⽈:「無。」

⼜問:「三明婆羅⾨有家屬產業不?」 答⽈:「有。」 佛⾔:「梵天無家屬產業,三明婆羅⾨有家屬產業,有家屬產業、無 家屬產業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不共同也。云何?婆 悉咤!梵天得⾃在、不得⾃在耶?」 答⽈:「得⾃在。」 ⼜問:「三明婆羅⾨得⾃在、不得⾃在耶?」 答⽈:「不得⾃在。」 佛⾔:「梵天得⾃在,三明婆羅⾨不得⾃在,不得⾃在、得⾃在不同 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不共同也。」 佛⾔:「彼三明婆羅⾨,設有⼈來問難深義,不能具答。實如是 不?」

答⽈:「如是。」 時,婆悉咤、頗羅墮⼆⼈俱⽩佛⾔:「且置餘論,我聞沙⾨瞿曇明識 梵道,能為⼈說,⼜與梵天相⾒往來⾔語,唯願沙⾨瞿曇以慈愍故, 說梵天道,開⽰演布。」 佛告婆悉咤:「我今問汝,隨意報我。云何?婆悉咤!彼⼼念國,去 此遠近?」 答:「近。」 「若使有⼈⽣⻑彼國,有餘⼈問彼國道徑,云何?婆悉咤!彼⼈⽣⻑ 彼國答彼道徑,寧有疑不?」 答⽈:「無疑。所以者何?彼國⽣⻑故。」 佛⾔:「正使彼⼈⽣⻑彼國,或可有疑;若有⼈來問我梵道,無疑 也。所以者何?我常數數說彼梵道故。」

時,婆悉咤、頗羅墮俱⽩佛⾔:「且置此論,我聞沙⾨瞿曇明識梵 道,能為⼈說,⼜與梵天相⾒往來⾔語,唯願沙⾨瞿曇以慈愍故,說 於梵道,開⽰演布。」 佛⾔:「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答⾔:「唯然,願樂欲聞。」 佛⾔:「若如來、⾄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號具⾜,乃⾄四禪,於 現法中⽽⾃娛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 逸故。彼以慈⼼遍滿⼀⽅,餘⽅亦爾,廣布無際,無⼆、無量,無 恨、無害,遊戲此⼼⽽⾃娛樂:悲、喜、捨⼼遍滿⼀⽅,餘⽅亦爾, 廣布無際,無⼆、無量,無有結恨,無惱害意,遊戲此⼼以⾃娛樂。 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無恚⼼耶?」 答⽈:「無恚⼼也。」 ⼜問:「⾏慈比丘有恚⼼、無恚⼼耶?」

答⽈:「無恚⼼。」 佛⾔:「梵天無恚⼼,⾏慈比丘無恚⼼,無恚⼼、無恚⼼同趣,同解 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耶?無瞋 ⼼耶?」 答⽈:「無也。」 ⼜問:「⾏慈比丘有瞋⼼、無瞋⼼耶?」 答⽈:「無。」 佛⾔:「梵天無瞋⼼,⾏慈比丘無瞋⼼,無瞋⼼、無瞋⼼同趣,同解 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無恨⼼ 耶?」 答⽈:「無。」 ⼜問:「⾏慈比丘有恨⼼、無恨⼼耶?」

答⽈:「無。」 佛⾔:「梵天無恨⼼,⾏慈比丘無恨⼼,無恨⼼、無恨⼼同趣,同解 脫,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產業 不?」 答⽈:「無也。」 ⼜問:「⾏慈比丘有家屬產業不耶?」 答⽈:「無也。」 佛⾔:「梵天無家屬產業,⾏慈比丘亦無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無 家屬產業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 梵天得⾃在不耶?」 答⽈:「得⾃在。」 ⼜問:「⾏慈比丘得⾃在耶?」

答⽈:「得⾃在。」 佛⾔:「梵天得⾃在,⾏慈比丘得⾃在,得⾃在、得⾃在同趣,同解 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告婆悉咤:「當知⾏慈比丘⾝壞命終,如發箭之頃,⽣梵天上。」 佛說是法時,婆悉咤、頗羅墮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 爾時,婆悉咤、頗羅墮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六

佛說⻑阿含經卷第⼗七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七)第三分沙⾨果經第八 如是我聞: ⼀時,佛在羅閱祇耆舊童⼦菴婆園中,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王阿闍世韋提希⼦以⼗五⽇⽉滿時,命⼀夫⼈⽽告之⽈:「今 夜清明,與晝無異,當何所為作?」 夫⼈⽩王⾔:「今⼗五⽇夜⽉滿時,與晝無異,宜沐髮澡浴,與諸婇 女五欲⾃娛。」 時,王⼜命第⼀太⼦優耶婆陀⽽告之⽈:「今夜⽉⼗五⽇⽉滿時,與 晝無異,當何所施作?」

太⼦⽩王⾔:「今夜⼗五⽇⽉滿時,與晝無異,宜集四兵,與共謀議 伐於邊逆,然後還此共相娛樂。」 時,王⼜命勇健⼤將⽽告之⽈:「今⼗五⽇⽉滿時,其夜清明,與晝 無異,當何所為作?」 ⼤將⽩⾔:「今夜清明,與晝無異,宜集四兵,案⾏天下,知有逆 順。」 時,王⼜命雨舍婆羅⾨⽽告之⽈:「今⼗五⽇⽉滿時,其夜清明,與 晝無異,當詣何等沙⾨、婆羅⾨所能開悟我⼼?」 時,雨舍⽩⾔:「今夜清明,與晝無異。有不蘭迦葉,於⼤眾中⽽為 導⾸,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海多所容受,眾所供養。⼤王! 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者,⼼或開悟。」 王⼜命雨舍弟須尼陀⽽告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宜詣何等沙 ⾨、婆羅⾨所能開悟我⼼?」

須尼陀⽩⾔:「今夜清明,與晝無異。有末伽梨瞿舍利,於⼤眾中⽽ 為導⾸,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 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者,⼼或開悟。」 王⼜命典作⼤⾂⽽告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 婆羅⾨所能開悟我⼼?」 典作⼤⾂⽩⾔:「有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於⼤眾中⽽為導⾸,多有知 識,名稱遠聞,猶如⼤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王!宜往詣彼問 訊,王若⾒者,⼼或開悟。」 王⼜命伽羅守⾨將⽽告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 ⾨、婆羅⾨所能開悟我⼼?」 伽羅守⾨將⽩⾔:「有婆浮陀伽旃那,於⼤眾中⽽為導⾸,多有知 識,名稱遠聞,猶如⼤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王!宜往詣彼問 訊,王若⾒者,⼼或開悟。」 王⼜命優陀夷漫提⼦⽽告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

⾨、婆羅⾨所能開悟我⼼?」 優陀夷⽩⾔:「有散若夷毘羅梨沸,於⼤眾中⽽為導⾸,多所知識, 名稱遠聞,猶如⼤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王!宜往詣彼問訊,王 若⾒者,⼼或開悟。」 王⼜命弟無畏⽽告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婆 羅⾨所能開悟我⼼?」 弟無畏⽩⾔:「有尼乾⼦,於⼤眾中⽽為導⾸,多所知識,名稱遠 聞,猶如⼤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 者,⼼或開悟。」 王⼜命壽命童⼦⽽告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 婆羅⾨所開悟我⼼?」 壽命童⼦⽩⾔:「有佛、世尊今在我菴婆園中。⼤王!宜往詣彼問 訊,王若⾒者,⼼必開悟。」

王勑壽命⾔:「嚴我所乘寶象及餘五百⽩象。」 耆舊受教,即嚴王象及五百象訖,⽩王⾔:「嚴駕已備,唯願知 時。」 阿闍世王⾃乘寶象,使五百夫⼈乘五百牝象,⼿各執炬,現王威嚴, 出羅閱祇,欲詣佛所。⼩⾏進路,告壽命⽈:「汝今誑我,陷固於 我,引我⼤眾欲與冤家。」 壽命⽩⾔:「⼤王!我不敢欺王,不敢陷固引王⼤眾以與冤家。王但 前進,必獲福慶。」 時,王⼩復前進,告壽命⾔:「汝欺誑我,陷固於我,欲引我眾持與 冤家。如是再三。所以者何?彼有⼤眾千⼆百五⼗⼈,寂然無聲,將 有謀也。」 壽命復再三⽩⾔:「⼤王!我不敢欺誑陷固,引王⼤眾持與冤家。王 但前進,必獲福慶。所以者何?彼沙⾨法常樂閑靜,是以無聲。王但 前進,園林已現。」

阿闍世王到園⾨,下象、解劍、退蓋,去五威儀,步入園⾨,告壽命 ⽈:「今佛、世尊為在何所?」 壽命報⾔:「⼤王!今佛在⾼堂上,前有明燈,世尊處師⼦座,南⾯ ⽽坐,王⼩前進,⾃⾒世尊。」 爾時,阿闍世王往詣講堂所,於外洗⾜,然後上堂,默然四顧,⽣歡 喜⼼,⼝⾃發⾔:「今諸沙⾨寂然靜默,⽌觀具⾜,願使我太⼦優婆 耶亦⽌觀成就,與此無異。」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王⽈:「汝念⼦故,⼝⾃發⾔:『願使太⼦優婆 耶亦⽌觀成就,與此無異。』汝可前坐。」 時,阿闍世王即前頭⾯禮佛⾜,於⼀⾯坐,⽽⽩佛⾔:「今欲有所 問,若有閑暇,乃敢請問。」 佛⾔:「⼤王!欲有問者,便可問也。」 阿闍世王⽩佛⾔:「世尊!如今⼈乘象、⾺⾞,習⼑、牟、劍、⼸

⽮、兵仗、戰鬪之法,王⼦、⼒⼠、⼤⼒⼠、僮使、⽪師、剃髮師、 織鬘師、⾞師、⽡師、⽵師、葦師,皆以種種伎術以⾃存⽣,⾃恣娛 樂,⽗⺟、妻⼦、奴僕、僮使共相娛樂,如此營⽣,現有果報;今諸 沙⾨現在所修,現得果報不?」 佛告王⽈:「汝頗曾詣諸沙⾨、婆羅⾨所問如此義不?」 王⽩佛⾔:「我曾詣沙⾨、婆羅⾨所問如是義。我念⼀時⾄不蘭迦葉 所,問⾔:『如⼈乘象、⾺⾞,習於兵法,乃⾄種種營⽣,現有果 報;今此眾現在修道,現得果報不?』彼不蘭迦葉報我⾔:『王若⾃ 作,若教⼈作,斫伐殘害,煮炙切割,惱亂眾⽣,愁憂啼哭,殺⽣偷 盜,婬逸妄語,踰牆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王!⾏如此事, 非為惡也。⼤王!若以利劍臠割⼀切眾⽣,以為⾁聚,彌滿世間,此 非為惡,亦無罪報。於恒⽔南,臠割眾⽣,亦無有惡報。於恒⽔北 岸,為⼤施會,施⼀切眾,利⼈等利,亦無福報。』」 王⽩佛⾔:「猶如有⼈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 不?⽽彼答我無罪福報。我即⾃念⾔:『我是剎利王,⽔澆頭種,無 緣殺出家⼈,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作此念已,即便捨

去。」 ⼜⽩佛⾔:「我於⼀時⾄末伽梨拘舍梨所,問⾔:『如今⼈乘象、⾺ ⾞,習於兵法,乃⾄種種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 得報不?』彼報我⾔:『⼤王!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 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無⺟,無天、無化、無眾 ⽣,世無沙⾨、婆羅⾨平等⾏者,亦無今世、後世,⾃⾝作證,布現 他⼈。諸⾔有者,皆是虛妄。』世尊!猶如有⼈問瓜報李,問李報 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我即⾃念⾔:『我是 剎利王,⽔澆頭種,無緣殺出家⼈,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 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佛⾔:「我於⼀時⾄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所,問⾔:『⼤德!如⼈ 乘象、⾺⾞,習於兵法,乃⾄種種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 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受四⼤⼈取命終者,地⼤還歸地, ⽔還歸⽔,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壞敗,諸根歸空。若⼈死時, 牀輿舉⾝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或變為灰⼟,若愚、若智取命 終者,皆悉壞敗,為斷滅法。』世尊!猶如有⼈問李瓜報,彼亦如 是,我問現得報不?⽽彼答我以斷滅。我即念⾔:『我是剎利王,⽔

澆頭種,無緣殺出家⼈,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作此念已, 即便捨去。」 ⼜⽩佛⾔:「我昔⼀時⾄彼浮陀伽旃延所,問⾔:『⼤德!如⼈乘 象、⾺⾞,習於兵法,乃⾄種種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 道,得報不?』彼答我⾔:『⼤王!無⼒、無精進,⼈無⼒、無⽅ 便,無因無緣眾⽣染著,無因無緣眾⽣清淨,⼀切眾⽣有命之類,皆 悉無⼒,不得⾃在,無有冤讐定在數中,於此六⽣中受諸苦樂。』猶 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已無⼒答我。 我即⾃念⾔:『我是剎利王,⽔澆頭種,無緣殺出家⼈,繫縛驅 遣。』時,我懷忿結⼼,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佛⾔:「我昔⼀時⾄散若毘羅梨⼦所,問⾔:『⼤德!如⼈乘 象、⾺⾞,習於兵法,乃⾄種種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 道,現得報不?』彼答我⾔:『⼤王!現有沙⾨果報,問如是,答此 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王!現無沙⾨果報, 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王!現 有無沙⾨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 不異。⼤王!現非有非無沙⾨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

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世尊!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 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異論答我。我即⾃念⾔:『我是剎利 王,⽔澆頭種,無緣殺出家⼈,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作是 念已,即便捨去。」 ⼜⽩佛⾔:「我昔⼀時⾄尼乾⼦所,問⾔:『⼤德!猶如⼈乘象、⾺ ⾞,乃⾄種種營⽣,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 報我⾔:『⼤王!我是⼀切智、⼀切⾒⼈,盡知無餘,若⾏,若住、 坐、臥,覺悟無餘,智常現在前。』世尊!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 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答我以⼀切智。我即⾃念⾔: 『我是剎利王,⽔澆頭種,無緣殺出家⼈,繫縛驅遣。』時,我懷忿 結⼼,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是故,世尊!今我來此問如是義,如⼈乘象、⾺⾞,習於兵法,乃 ⾄種種營⽣,皆現有果報;今者沙⾨現在修道,現得報不?」 佛告阿闍世王⽈:「我今還問王,隨意所答。云何?⼤王!王家僮 使、內外作⼈,皆⾒王於⼗五⽇⽉滿時,沐髮澡浴,在⾼殿上與諸婇 女共相娛樂,作此念⾔:『咄哉!⾏之果報乃⾄是乎?此王阿闍世以

⼗五⽇⽉滿時,沐髮澡浴,於⾼殿上與諸婇女五欲⾃娛。誰能知此乃 是⾏報者?』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平等 法。云何?⼤王!⼤王遙⾒此⼈來,寧復起念⾔:『是我僕使不 耶?』」 王⽩佛⾔:「不也。世尊!若⾒彼來,當起迎請坐。」 佛⾔:「此豈非沙⾨現得報耶?」 王⾔:「如是。世尊!此是現得沙⾨報也。」 「復次,⼤王!若王界內寄居客⼈食王廩賜,⾒王於⼗五⽇⽉滿時, 沐髮澡浴,於⾼殿上與諸婇女五欲⾃娛。彼作是念:『咄哉!彼⾏之 報乃如是耶?誰能知此乃是⾏報者?』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 衣,出家修道,⾏平等法。云何?⼤王!⼤王若遙⾒此⼈來,寧復起 念⾔:『是我客⺠食我廩賜。』耶?」 王⾔:「不也。若我⾒其遠來,當起迎禮敬,問訊請坐。」

「云何?⼤王!此非沙⾨現得果報耶?」 王⾔:「如是,現得沙⾨報也。」 「復次,⼤王!如來、⾄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者,乃⾄三 明,滅諸闇冥,⽣⼤智明,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 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云何?⼤王!此非沙⾨現在果報 也。」 王報⾔:「如是,世尊!實是沙⾨現在果報。」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坐起,頭⾯禮佛⾜,⽩佛⾔:「唯願世尊受我悔 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我⽗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枉,⽽我 迷惑五欲,實害⽗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過。」 佛告王⽈:「汝愚冥無識,但⾃悔過,汝迷於五欲乃害⽗王,今於賢 聖法中能悔過者,即⾃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 爾時,阿闍世王禮世尊⾜已,還⼀⾯坐。佛為說法,⽰教利喜。王聞

佛教已,即⽩佛⾔:「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 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 願世尊及諸⼤眾明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時,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遶三匝⽽ 還。 其去未久,佛告諸比丘⾔:「此阿闍世王過罪損減,已拔重咎。若阿 闍世王不殺⽗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阿闍世王今⾃悔過,罪 咎損減,已拔重咎。」 時,阿闍世王⾄於中路,告壽命童⼦⾔:「善哉!善哉!汝今於我多 所饒益。汝先稱說如來指授開發,然後將我詣世尊所,得蒙開悟,深 識汝恩,終不遺忘。」 時,王還宮辦諸餚饍種種飲食,明⽇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眾弟⼦千⼆百五⼗⼈俱,往詣王宮,就座⽽ 坐。時,王⼿⾃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澡⽔畢,禮世尊⾜,

⽩⾔:「我今再三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我⽗摩竭瓶沙王以法治 化,無有偏抂,⽽我迷於五欲,實害⽗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 悔過。」 佛告王⽈:「汝愚冥無識,迷於五欲,乃害⽗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 過者,即⾃饒益。吾今愍汝,受汝悔過。」 時,王禮佛⾜已,取⼀⼩座於佛前坐,佛為說法,⽰教利喜。王聞佛 教已,⼜⽩佛⾔:「我今再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聽我於 正法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酒。」 爾時,世尊為阿闍世王說法,⽰教利喜已,從坐起⽽去。 爾時,阿闍世王及壽命童⼦聞佛所說,歡喜奉⾏。 (⼆八)佛說⻑阿含第三分布吒婆樓經第九 如是我聞:

⼀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比丘眾千⼆百五⼗⼈俱。 爾時,世尊清旦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世尊念⾔:「今⽇乞 食,於時為早,今我寧可往⾄布吒婆樓梵志林中觀看,須時⾄當乞 食。」爾時,世尊即詣梵志林中。 時,布吒婆樓梵志遙⾒佛來,即起迎⾔:「善來,沙⾨瞿曇!久不來 此,今以何緣⽽能屈顧?可前就座。」 爾時,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樓⽈:「汝等集此,何所作為?為何 講說?」 梵志⽩佛⾔:「世尊!昨⽇多有梵志、沙⾨、婆羅⾨集此婆羅⾨堂, 說如是事,相違逆論。瞿曇!或有梵志作是說⾔:『⼈無因無緣⽽想 ⽣,無因無緣⽽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去則想滅。』瞿曇!或 有梵志作是說:『由命有想⽣,由命有想滅,彼想有去來,來則想 ⽣,去則想滅。』瞿曇!或有梵志作是說:『如先所⾔,無有是處。 有⼤⿁神,有⼤威⼒,彼持想去,彼持想來,彼持想去則想滅,彼持 想來則想⽣。』我因是故⽣念,念沙⾨瞿曇先知此義,必能善知想知

滅定。」 爾時,世尊告梵志⽈:「彼諸論者皆有過咎。⾔無因無緣⽽有想⽣, 無因無緣⽽有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去則想滅。或⾔因命想 ⽣,因命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去則想滅。或有⾔:『無有是 處,有⼤⿁神,彼持想來,彼持想去,持來則想⽣,持去則想滅。』 如此⾔者,皆有過咎。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緣⽽想⽣,有因緣⽽想 滅。 「若如來出現於世,⾄真、等正覺,⼗號具⾜,有⼈於佛法中出家為 道,乃⾄滅五蓋覆蔽⼼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 喜、樂,入初禪,先滅欲想,⽣喜、樂想。梵志!以此故知有因緣想 ⽣,有因緣想滅。滅有覺、觀,內喜、⼀⼼,無覺、無觀,定⽣喜、 樂,入第⼆禪。梵志!彼初禪想滅,⼆禪想⽣,以是故知有因緣想 滅,有因緣想⽣。捨喜修護,專念⼀⼼,⾃知⾝樂,賢聖所求,護念 清淨,入三禪。梵志!彼⼆禪想滅,三禪想⽣,以是故知有因緣想 滅,有因緣想⽣。捨苦捨樂,先滅憂喜,護念清淨,入第四禪。梵 志!彼三禪想滅,四禪想⽣,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捨 ⼀切⾊想,滅恚,不念異想,入空處。梵志!⼀切⾊想滅,空處想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越⼀切空處,入識處。梵 志!彼空處想滅,識處想⽣,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越⼀切 識處,入不⽤處。梵志!彼識處想滅,不⽤處想⽣,以是故知有因緣 想滅,有因緣想⽣。捨不⽤處,入有想無想處。梵志!彼不⽤處想 滅,有想無想處想⽣,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彼捨有想 無想處,入想知滅定。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以是 故知有因緣想⽣,有因緣想滅。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為惡, 無念為善。』彼作是念時,彼微妙想不滅,更麤想⽣。彼復念⾔: 『我今寧可不為念⾏,不起思惟。』彼不為念⾏,不起思惟已,微妙 想滅,麤想不⽣。彼不為念⾏,不起思惟,微妙想滅,麤想不⽣時, 即入想知滅定。云何?梵志!汝從本已來,頗曾聞此次第滅想因緣 不?」 梵志⽩佛⾔:「從本已來信⾃不聞如是次第滅想因緣。」⼜⽩佛⾔: 「我今⽣念,謂此有想、此無想,或復有想此想已,彼作是念:『有 念為惡,無念為善。』彼作是念時,微妙想不滅,麤想更⽣,彼復念 ⾔:『我今寧可不為念⾏,不起思惟。』彼不為念⾏,不起思惟已, 微妙想滅,麤想不⽣。彼不為念⾏,不起思惟,微妙想滅,麤想不⽣

時,即入想知滅定。」 佛告梵志⾔:「善哉!善哉!此是賢聖法中次第想滅想定。」 梵志復⽩佛⾔:「此諸想中,何者為無上想?」 佛告梵志:「不⽤處想為無上。」 梵志⼜⽩佛⾔:「諸想中,何者為第⼀無上想?」 佛⾔:「諸想、諸⾔無想,於其中間能次第得想知滅定者,是為第⼀ 無上想。」 梵志⼜問:「為⼀想,為多想?」 佛⾔:「有⼀想,無多想。」 梵志⼜問:「先有想⽣然後智?先有智⽣然後想?為想、智⼀時俱⽣ 耶?」

佛⾔:「先有想⽣然後智,由想有智。」 梵志⼜問:「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汝說何等⼈是我?」 梵志⽩佛⾔:「我不說⼈是我,我⾃說⾊⾝四⼤、六入,⽗⺟⽣育, 乳餔成⻑,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我說此⼈是我。」 佛告梵志:「汝⾔⾊⾝四⼤、六入,⽗⺟⽣育,乳餔⻑成,衣服莊 嚴,無常、磨滅法,說此⼈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想⽣、⼈想 滅。」 梵志⾔:「我不說⼈是我,我說欲界天是我。」 佛⾔:「且置欲界天是我,但⼈想⽣、⼈想滅。」 梵志⾔:「我不說⼈是我,我⾃說⾊界天是我。」

佛⾔:「且置⾊界天是我,但⼈想⽣、⼈想滅。」 梵志⾔:「我不說⼈是我,我⾃說空處、識處、不⽤處、有想無想 處、無⾊天是我。」 佛⾔:「且置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無⾊天是我,但 ⼈想⽣、⼈想滅。」 梵志⽩佛⾔:「云何?瞿曇!我寧可得知⼈想⽣、⼈想滅不?」 佛告梵志:「汝欲知⼈想⽣、⼈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汝 異⾒、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 梵志⽩佛⾔:「如是。瞿曇!我異⾒、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 故,欲知⼈想⽣、⼈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我、世間有 常,此實餘虛;我、世間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常無常,此實 餘虛;我、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此實餘 虛;我、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我、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是命是⾝,此實餘虛;命異⾝異,此

實餘虛;⾝命非異非不異,此實餘虛;無命無⾝,此實餘虛。如來 終,此實餘虛;如來不終,此實餘虛;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如來 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如來非終非不終,我所不記。」 梵志⽩佛⾔:「瞿曇!何故不記,我、世間有常,乃⾄如來非終非不 終,盡不記耶?」 佛⾔:「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非無欲,非無為,非寂 滅,非⽌息,非正覺,非沙⾨,非泥洹,是故不記。」 梵志⼜問:「云何為義合、法合?云何為梵⾏初?云何無為?云何無 欲?云何寂滅?云何⽌息?云何正覺?云何沙⾨?云何泥洹?云何名 記?」 佛告梵志:「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是義 合、法合,梵⾏初⾸、無欲、無為、寂滅、⽌息、正覺、沙⾨、泥 洹,是故我記。」

爾時,世尊為梵志說法,⽰教利喜已,即從坐⽽去。 佛去未久,其後諸餘梵志語布吒婆樓梵志⽈:「汝何故聽瞿曇沙⾨所 說,語語印可?瞿曇⾔:『我及世間有常,乃⾄如來非終非不終,不 與義合,故我不記。』汝何故印可是⾔?我等不可沙⾨瞿曇如是所 說。」 布吒婆樓報諸梵志⾔:「沙⾨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乃⾄如來 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但彼沙⾨瞿 曇依法住,以法⽽⾔,以法出離,我當何由違此智⾔?沙⾨瞿曇如此 微妙法⾔,不可違也。」 時,布吒婆樓梵志⼜於異時,共象⾸舍利弗詣世尊所,問訊已,⼀⾯ 坐。象⾸舍利弗禮佛⽽坐,梵志⽩佛⾔:「佛先在我所,時,去未 久,其後諸餘梵志語我⾔:『汝何故聽沙⾨瞿曇所說,語語印可?瞿 曇⾔:「我、世間常,乃⾄如來非終非不終,不合義,故不記。」汝 何故印可是⾔?我等不可沙⾨瞿曇如是所說。』我報彼⾔:『沙⾨瞿 曇所說:「我、世間有常,乃⾄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 記。」我亦不印可此⾔。但彼沙⾨瞿曇依法住法,以法⽽⾔,以法出

離,我等何由違此智⾔?沙⾨瞿曇微妙法⾔,不可違也。』」 佛告梵志⽈:「諸梵志⾔:『汝何故聽沙⾨瞿曇所說,語語印可?』 此⾔有咎。所以者何?我所說法,有決定記、不決定記。云何名不決 定記?我、世間有常,乃⾄如來非終非不終,我亦說此⾔⽽不決定 記。所以然者?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初,非無欲,非無 為,非寂滅,非⽌息,非正覺,非沙⾨,非泥洹。是故,梵志!我雖 說此⾔⽽不決定記。云何名為決定記?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 要諦。所以者何?此與法合、義合,是梵⾏初⾸,無定無記。梵志! 或有沙⾨、婆羅⾨於⼀處世間,無欲,無為,寂滅,⽌息,正覺,沙 ⾨,泥洹,是故我說決定記。 「梵志!或有沙⾨、婆羅⾨於⼀處世間,⼀向說樂,我語彼⾔:『汝 等審說,⼀處世間⼀向樂耶?』彼報我⾔:『如是。』我⼜語彼⾔: 『汝知⾒⼀處世間⼀向樂耶?』彼答我⾔:『不知不⾒。』我復語彼 ⾔:『⼀處世間諸天⼀向樂,汝曾⾒不?』彼報我⾔:『不知不 ⾒。』⼜問彼⾔:『彼⼀處世間諸天,汝頗共坐起⾔語,精進修定不 耶?』答我⾔:『不。』我⼜問彼⾔:『彼⼀處世間諸天⼀向樂者, 頗曾來語汝⾔:「汝所⾏質直,當⽣彼⼀向樂天。我以所⾏質直,故

得⽣彼共受樂。」耶?』彼答我⾔:『不也。』我⼜問彼⾔:『汝能 於⼰⾝起⼼化作他四⼤⾝,⾝體具⾜,諸根無闕不?』彼答我⾔: 『不能。』云何?梵志!彼沙⾨、婆羅⾨所⾔為是誠實,為應法 不?」 梵志⽩佛⾔:「此非誠實,為非法⾔。」 佛告梵志:「如有⼈⾔:『我與彼端正女⼈交通。』稱讚婬女。餘⼈ 問⾔:『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南⽅、北⽅耶?』答 ⽈:『不知。』⼜問:『汝知彼女所⽌⼟地、城⾢、村落不?』答 ⽈:『不知。』⼜問:『汝識彼女⽗⺟及其姓字不?』答⽈:『不 知。』⼜問:『汝知彼女為剎利女,為是婆羅⾨、居⼠、⾸陀羅女 耶?』答⽈:『不知。』⼜問:『汝知彼女為⻑短、麤細、⿊⽩、好 醜耶?』答⽈:『不知。』云何?梵志!此⼈所說為誠實不?」 答⽈:「不也。」 「梵志!彼沙⾨、婆羅⾨亦復如是,無有真實。梵志!猶如有⼈立梯 空地,餘⼈問⾔:『立梯⽤為?』答⽈:『我欲上堂。』⼜問:『堂

何所在?』答⽈:『不知。』云何?梵志!彼立梯者豈非虛妄耶?」 答⽈:「如是,彼實虛妄。」 佛⾔:「諸沙⾨、婆羅⾨亦復如是,虛妄無實。」 佛告布吒婆樓:「汝⾔我⾝⾊四⼤、六入,⽗⺟⽣育,乳餔成⻑,衣 服莊嚴,無常、磨滅,以此為我者。我說此為染汙,為清淨,為得 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清淨法不可⽣,常在苦中。勿作是念。 何以故?染汙法可滅盡,清淨法可出⽣,處安樂地,歡喜愛樂,專念 ⼀⼼,智慧增廣。梵志!我於欲界天、空處、識處、不⽤處、有想無 想處天,說為染汙,亦說清淨,亦說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 清淨法不可⽣,常在苦中。勿作是念。所以者何?染汙可滅,淨法可 ⽣,處安樂地,歡喜愛樂,專念⼀⼼,智慧增廣。」 爾時,象⾸舍利弗⽩⾔:「世尊!當有欲界⼈⾝四⼤諸根時,復有欲 界天⾝、⾊界天⾝,空處、識處、不⽤處、有想無想處天⾝,⼀時有 不?世尊!當有欲界天⾝時,復有欲界⼈⾝四⼤諸根,及⾊界天⾝,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時有不?世尊!當有⾊

界天⾝時,復有欲界⼈⾝四⼤諸根,及⾊界天⾝,空處、識處、無所 有處、有想無想處天⾝,⼀時有不?如是⾄有想無想處天⾝時,有欲 界⼈⾝四⼤諸根,及欲界天⾝,⾊界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 ⾝,⼀時有不?」 佛告象⾸舍利弗:「若有欲界⼈⾝四⼤諸根,爾時正有欲界⼈⾝四⼤ 諸根,非欲界天⾝,⾊界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 天⾝。如是乃⾄有有想無想處天⾝時,爾時正有想無想處天⾝,無有 欲界⼈⾝四⼤諸根,及欲界天⾝,⾊界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天⾝。象⾸!譬如⽜乳,乳變為酪,酪為⽣酥,⽣酥為熟酥,熟酥為 醍醐,醍醐為第⼀。象⾸!當有乳時,唯名為乳,不名為酪、酥、醍 醐,如是展轉,⾄醍醐時,唯名醍醐,不名為乳,不名酪、酥。象 ⾸!此亦如是,若有欲界⼈⾝四⼤諸根時,無有欲界天⾝,⾊界天 ⾝,乃⾄有想無想處天⾝;如是展轉,有有想無想處天⾝時,唯有有 想無想處天⾝,無有欲界⼈⾝四⼤諸根,及欲界天⾝,⾊界天⾝,乃 ⾄無所有天⾝。 「象⾸!於汝意云何?若有⼈問汝⾔:『若有過去⾝時,有未來、現 在⾝,⼀時有不?有未來⾝時,有過去、現在⾝,⼀時有不?有現在

⾝時,有過去、未來⾝,⼀時有不?』設有此問者,汝云何報?」 象⾸⾔:「設有如是問者,我當報⾔:『有過去⾝時,唯是過去⾝, 無未來、現在。有未來⾝時,唯是未來⾝,無過去、現在。有現在⾝ 時,唯是現在⾝,無過去、未來⾝。』」 「象⾸!此亦如是,有欲界⼈⾝四⼤諸根時,無欲界天⾝,⾊界天 ⾝,乃⾄有想無想處天⾝;如是展轉,⾄有想無想處天⾝時,無有欲 界⼈⾝四⼤諸根,及欲界天⾝,⾊界天⾝,⾄不⽤處天⾝。 「復次,象⾸!若有⼈問汝⾔:『汝曾有過去已滅不?未來當⽣不? 現在今有不?』設有是問者,汝當云何答?」 象⾸⽩佛⾔:「若有是問者,當答彼⾔:『我曾有過去已滅,非不有 也。有未來當⽣,非不有也。現在今有,非不有也。』」 佛⾔:「象⾸!此亦如是,有欲界⼈⾝四⼤諸根時,無欲界天⾝,乃 ⾄有想無想天⾝;如是展轉,⾄有想無想天⾝時,無有欲界⼈⾝四⼤ 諸根,及欲界天⾝,乃⾄無所有處天⾝。」

爾時,象⾸⽩佛⾔:「世尊!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 正法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酒。」 時,布吒婆樓梵志⽩佛⾔:「我得於佛法中出家受戒不?」 佛告梵志:「若有異學欲於我法中出家為道者,先四⽉觀察,稱眾⼈ 意,然後乃得出家受戒。雖有是法,亦觀⼈⽿。」 梵志⽩佛⾔:「諸有異學欲於佛法中出家受戒者,先當四⽉觀察,稱 眾⼈意,然後乃得出家受戒。如我今者,乃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 眾⼈意,然後乃望出家受戒。」 佛告梵志:「我先語汝,雖有是法,當觀其⼈。」 時,彼梵志即於正法中得出家受戒。如是不久以信堅固,淨修梵⾏, 於現法中⾃⾝作證,⽣死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爾時,布吒婆樓聞佛所說,歡喜奉⾏。

(⼆九)佛說⻑阿含第三分露遮經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拘薩羅⼈間遊⾏,與⼤比丘眾千⼆百五⼗⼈俱,往詣婆羅 婆提婆羅⾨村北⼫舍婆林中⽌宿。 時,有婆羅⾨,名⽈露遮,住婆羅林中,其村豐樂,⼈⺠熾盛,波斯 匿王即封此村,與婆羅⾨以為梵分。此婆羅⾨七世已來⽗⺟真正,不 為他⼈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能善於 ⼤⼈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聞沙⾨瞿曇釋種⼦出家成道,於拘 薩羅國⼈間遊⾏,⾄⼫舍婆林中,有⼤名稱,流聞天下,如來、⾄ 真、等正覺,⼗號具⾜,於諸天、世⼈、魔、若魔天、沙⾨、婆羅⾨ 眾中⾃⾝作證,與他說法,上中下善,義味具⾜,梵⾏清淨。「如此 真⼈,宜往覲現,我今寧可往共相⾒。」 時,婆羅⾨即出彼村,詣⼫舍婆林中,⾄世尊所,問訊已,⼀⾯坐。 佛為說法,⽰教利喜,婆羅⾨聞法已,⽩佛⾔:「唯願世尊及諸⼤眾 明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彼婆羅⾨⾒佛默然,知已許可,即從坐起,遶佛⽽去。去佛不遠,便 起惡⾒⾔:「諸沙⾨、婆羅⾨多知善法,多所證成,不應為他⼈說, 但⾃知,休與他說為。譬如有⼈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是貪惡不善 法⽿。」 時,婆羅⾨還⾄婆羅林已,即於其夜具辦種種餚饍飲食。時到,語剃 頭師⾔:「汝持我聲,詣⼫舍婆林中,⽩沙⾨瞿曇:『⽇時已到,宜 知是時。』」 剃頭師受教即⾏,往到佛所,禮世尊⾜⽩:「時已到,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即著衣持鉢,從諸弟⼦千⼆百五⼗⼈俱,詣婆羅林。 剃頭師侍從世尊,偏露右臂,⻑跪叉⼿,⽩佛⾔:「彼露遮婆羅⾨去 佛不遠,⽣惡⾒⾔:『諸有沙⾨、婆羅⾨多知善法,多所證者,不應 為他⼈說,但⾃知,休與他說為。譬如有⼈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 是貪惡不善法⽿。』唯願世尊除其惡⾒。」 佛告剃頭師⽈:「此是⼩事,易開化⽿。」

爾時,世尊⾄婆羅⾨舍,就座⽽坐。時,婆羅⾨以種種⽢饍,⼿⾃斟 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澡⽔畢,取⼀⼩牀於佛前坐。佛告露 遮:「汝昨去我不遠,⽣惡⾒⾔:『諸沙⾨、婆羅⾨多知善法,多所 證者,不應為他⼈說,乃⾄貪惡不善法。』實有是⾔耶?」 露遮⾔:「爾,實有此事。」 佛告露遮:「汝勿復爾⽣此惡⾒。所以者何?世有三師可以⾃誡。云 何為三?⼀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可以除煩 惱,⼜可增益得上⼈法。⽽於現法中不除煩惱,不得上⼈法,⼰業未 成⽽為弟⼦說法,其諸弟⼦不恭敬承事,由復依⽌與共同住。露遮! 彼諸弟⼦語師⾔:『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 可得除眾煩惱,得上⼈勝法。⽽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煩惱,不得上⼈勝 法。⼰業未成⽽為弟⼦說法,使諸弟⼦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 同住⽽已。』」 佛⾔:「露遮!猶如有⼈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則名為貪濁惡法。 是為⼀師可以⾃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

⼜告露遮:「第⼆師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 可得除眾煩惱,不可增益得上⼈法,⽽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 少多得上⼈勝法,⼰業未成⽽為弟⼦說法,其諸弟⼦不恭敬承事,由 復依⽌與共同住。露遮!彼諸弟⼦語師⾔:『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 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得除眾煩惱,得上⼈法。⽽今於現法中不能 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法,⼰利未成⽽為弟⼦說法,使諸弟⼦不 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同住⽽已。』」 佛⾔:「露遮!猶如有⼈在他後⾏,⼿摩他背,此則名為貪濁惡法。 是為⼆師可以⾃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 ⼜告露遮:「第三師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 可除煩惱,⼜可增益得上⼈法,⽽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 得上⼈法,⼰利未成⽽為弟⼦說法,其諸弟⼦恭敬承事,依⽌同住。 露遮!彼諸弟⼦語師⾔:『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 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少多得上⼈法,⽽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法,⼰利未成⽽為弟⼦說法,諸弟⼦恭敬承事,共⽌ 同住。』」

佛⾔:「露遮!猶如有⼈捨⼰⽲稼,鋤他⽥苗,此則名為貪濁惡法。 是為三師可以⾃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露遮!有⼀世 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云何為⼀?若如來、⾄真、等正覺出現於 世,乃⾄得三明,除滅無明,⽣智慧明,去諸闇冥,出⼤法光,所謂 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露 遮!是為第⼀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露遮!有四沙⾨果。何者 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云何?露遮!有 ⼈聞法應得此四沙⾨果。若有⼈遮⾔:『勿為說法。』設⽤其⾔者, 彼⼈聞法得果以不?」 答⽈:「不得。」 ⼜問:「若不得果,得⽣天不?」 答⽈:「不得。」 ⼜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天。為是善⼼,為不善⼼ 耶?」

答⽈:「不善。」 ⼜問:「不善⼼者,為⽣善趣,為墮惡趣?」 答⽈:「⽣惡趣。」 「露遮!猶如有⼈語波斯匿王⾔:『王所有國⼟,其中財物王盡⾃ ⽤,勿給餘⼈。』云何?露遮!若⽤彼⼈⾔者,當斷餘⼈供不?」 答⽈:「當斷。」 ⼜問:「斷他供者,為是善⼼,為不善⼼?」 答⽈:「不善⼼。」 ⼜問:「不善⼼者,為⽣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墮惡道。」 「露遮!彼亦如是,有⼈聞法,應得四沙⾨果。若有⼈⾔:『勿為說

法。』設⽤其⾔者,彼⼈聞法得果不?」 答⽈:「不得。」 ⼜問:「若不得果,得⽣天不?」 答⽈:「不得。」 ⼜問:「遮他說法,使不得道果,不得⽣天。彼為是善⼼,為不善⼼ 耶?」 答⽈:「不善。」 ⼜問:「不善⼼者,當⽣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墮惡道。」 「露遮!若有⼈語汝⾔:『彼波羅婆提村封所有財物。露遮!⾃⽤勿 給⼈,物當⾃⽤,與他何為?』云何?露遮!設⽤彼⾔者,當斷餘⼈

供不?」 答⽈:「當斷。」 ⼜問:「教⼈斷他供者,為是善⼼,為不善⼼耶?」 答⽈:「不善。」 ⼜問:「不善⼼者,為⽣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墮惡道。」 「露遮!彼亦如是,有⼈聞法應得四沙⾨果,若有⼈⾔:『勿為說 法。』設⽤其⾔者,彼⼈聞法得果不?」 答⽈:「不得。」 ⼜問:「若不得果,得⽣天不?」 答⽈:「不得。」

⼜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天。為是善⼼,為不善⼼ 耶?」 答⽈:「不善。」 ⼜問:「不善⼼者,為⽣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墮惡道。」 爾時,露遮婆羅⾨⽩佛⾔:「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願聽我於 正法中為優婆塞,⾃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酒。」 佛說法已,時,露遮婆羅⾨聞佛所說,歡喜奉⾏。 佛說⻑阿含經卷第⼗七

佛說⻑阿含經卷第⼗八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三〇)第四分世記經 閻浮提州品第⼀ 如是我聞: ⼀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俱利窟中,與⼤比丘眾千⼆百五⼗⼈ 俱。 時,眾比丘於食後集講堂上議⾔:「諸賢!未曾有也,今此天地何由 ⽽敗?何由⽽成?眾⽣所居國⼟云何?」 爾時,世尊於閑靜處天⽿徹聽,聞諸比丘於食後集講堂上議如此⾔。 爾時世尊於靜窟起,詣講堂坐,知⽽故問,問諸比丘:「向者所議, 議何等事?」

諸比丘⽩佛⾔:「我等於食後集法講堂議⾔:『諸賢!未曾有也,今 是天地何由⽽敗?何由⽽成?眾⽣所居國⼟云何?』我等集堂議如是 事。」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凡出家者應⾏⼆法:⼀賢聖默然,⼆ 講論法語。汝等集在講堂,亦應如此賢聖默然,講論法語。諸比丘! 汝等欲聞如來記天地成敗、眾⽣所居國⾢不耶?」 時,諸比丘⽩佛⾔:「唯然。世尊!今正是時,願樂欲聞。世尊說 已,當奉持之。」 佛⾔:「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如⼀⽇⽉周⾏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 界中有千⽇⽉、千須彌⼭王、四千天下、四千⼤天下、四千海⽔、四 千⼤海、四千龍、四千⼤龍、四千⾦翅⿃、四千⼤⾦翅⿃、四千惡 道、四千⼤惡道、四千王、四千⼤王、七千⼤樹、八千⼤泥犁、⼗千 ⼤⼭、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 ⾃在天、千他化⾃在天、千梵天,是為⼩千世界。如⼀⼩千世界,爾

所⼩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 為三千⼤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所居名⼀佛剎。」 佛告比丘:「今此⼤地深⼗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於⽔,⽔ 深三千三⼗由旬,其邊無際,⽔⽌於風,風深六千四⼗由旬,其邊無 際。比丘!其⼤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無際,須彌⼭王入海⽔中 八萬四千由旬,出海⽔上⾼八萬四千由旬,下根連地,多固地分,其 ⼭直上,無有阿曲,⽣種種樹,樹出眾香,香遍⼭林,多諸賢聖,⼤ 神妙天之所居⽌。其⼭下基純有⾦沙,其⼭四⾯有四埵出,⾼七百由 旬,雜⾊間廁,七寶所成,四埵斜低,曲臨海上。 「須彌⼭王有七寶階道,其下階道廣六⼗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 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牆銀⾨,銀牆⾦⾨,⽔精牆 琉璃⾨,琉璃牆⽔精⾨,⾚珠牆⾺瑙⾨,⾺瑙牆⾚珠⾨,⾞璩牆眾寶 ⾨。其欄楯者,⾦欄銀桄,銀欄⾦桄,⽔精欄琉璃桄,琉璃欄⽔精 桄,⾚珠欄⾺瑙桄,⾺瑙欄⾚珠桄,⾞璩欄眾寶桄。其欄楯上有寶羅 網,其⾦羅網下懸銀鈴,其銀羅網下懸⾦鈴,琉璃羅網懸⽔精鈴,⽔ 精羅網懸琉璃鈴,⾚珠羅網懸⾺瑙鈴,⾺瑙羅網懸⾚珠鈴,⾞璩羅網 懸眾寶鈴。其⾦樹者⾦根⾦枝銀葉華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葉華

實,其⽔精樹⽔精根枝琉璃華葉,其琉璃樹琉璃根枝⽔精華葉,其⾚ 珠樹⾚珠根枝⾺瑙華葉,其⾺瑙樹者⾺瑙根枝⾚珠華葉,⾞璩樹者⾞ 璩根枝眾寶華葉。 「其七重牆,牆有四⾨,⾨有欄楯,七重牆上皆有樓閣臺觀,周匝圍 遶有園觀浴池,⽣眾寶華葉,寶樹⾏列,花果繁茂,香風四起,悅可 ⼈⼼,鳧鴈鴛鴦,異類奇⿃,無數千種,相和⽽鳴。 「⼜須彌⼭王中級階道廣四⼗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欄楯七 重、羅網七重、⾏樹七重,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如下階。上級 階道廣⼆⼗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 七重,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如中階。」 佛告比丘:「其下階道有⿁神住,名⽈伽樓羅⾜。其中階道有⿁神 住,名⽈持鬘。其上階道有⿁神住,名⽈喜樂。其四埵出⾼四萬⼆千 由旬,四天⼤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 七重,諸寶鈴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須彌⼭頂有三⼗三 天宮,寶城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七重,乃⾄無數眾⿃相 和⽽鳴,亦復如是。過三⼗三天由旬⼀倍有焰摩天宮,過焰摩天宮由

旬⼀倍有兜率天宮,過兜率天宮由旬⼀倍有化⾃在天宮,過化⾃在天 宮由旬⼀倍有他化⾃在天宮,過他化⾃在天宮由旬⼀倍有梵加夷天 宮。 「於他化⾃在天、梵加夷天中間,有摩天宮,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 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七重,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 如是。過梵伽夷天宮由旬⼀倍有光⾳天宮,過光⾳天由旬⼀倍有遍淨 天宮,過遍淨天由旬⼀倍有果實天宮,過果實天由旬⼀倍有無想天 宮,過無想天由旬⼀倍有無造天宮,過無造天由旬⼀倍有無熱天宮, 過無熱天由旬⼀倍有善⾒天宮,過善⾒天由旬⼀倍有⼤善⾒天宮,過 ⼤善⾒天由旬⼀倍有⾊究竟天宮,過⾊究竟天上有空處智天、識處智 天、無所有處智天、有想無想處智天,⿑此名眾⽣邊際、眾⽣世界, ⼀切眾⽣⽣、老、病、死、受陰、受有,⿑此不過。」 佛告比丘:「須彌⼭北有天下,名欝單⽈,其⼟正⽅,縱廣⼀萬由 旬,⼈⾯亦⽅,像彼地形。須彌⼭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其⼟正圓, 縱廣九千由旬,⼈⾯亦圓,像彼地形。須彌⼭⻄有天下,名俱耶尼, 其⼟形如半⽉,縱廣八千由旬,⼈⾯亦爾,像彼地形。須彌⼭南有天 下,名閻浮提,其⼟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亦爾,像此地

形。須彌⼭北⾯天⾦所成,光照北⽅。須彌⼭東⾯天銀所成,光照東 ⽅。須彌⼭⻄⾯天⽔精所成,光照⻄⽅。須彌⼭南⾯天琉璃所成,光 照南⽅。 「欝單⽈有⼤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 由旬。弗于逮有⼤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 五⼗由旬。俱耶尼有⼤樹王,名⽈⽄提,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 四布五⼗由旬;⼜其樹下有⽯⽜幢,⾼⼀由旬。閻浮提有⼤樹王,名 ⽈閻浮提,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翅⿃王及龍 王樹,名俱利睒婆羅,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阿 修羅王有樹,名善畫,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忉 利天有樹,名⽈晝度,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 「須彌⼭邊有⼭,名伽陀羅,⾼四萬⼆千由旬,縱廣四萬⼆千由旬, 其邊廣遠,雜⾊間廁,七寶所成,其⼭去須彌⼭八萬四千由旬,其間 純⽣優鉢羅花、鉢頭摩花、俱物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叢⽣ 其中,出種種香,香亦充遍。去佉陀羅⼭不遠有⼭,名伊沙陀羅,⾼ ⼆萬⼀千由旬,縱廣⼆萬⼀千由旬,其邊廣遠,雜⾊間廁,七寶所 成,去佉陀羅⼭四萬⼆千由旬,其間純⽣優鉢羅花、鉢頭摩花、俱勿

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叢⽣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 伊沙陀羅⼭不遠有⼭,名樹巨陀羅,⾼萬⼆千由旬,縱廣萬⼆千由 旬,其邊廣遠,雜⾊間廁,七寶所成。去伊沙陀羅⼭⼆萬⼀千由旬, 其間純⽣四種雜花,蘆葦、松、⽵叢⽣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 去樹巨陀羅⼭不遠有⼭,名善⾒,⾼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其邊 廣遠,雜⾊間廁,七寶所成,去樹巨陀羅⼭萬⼆千由旬,其間純⽣四 種雜花,蘆葦、松、⽵叢⽣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 「去善⾒⼭不遠有⼭,名⾺食⼭,⾼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其邊 廣遠,雜⾊間廁,七寶所成,去善⾒⼭六千由旬,其間純⽣四種雜 花,蘆葦、松、⽵叢⽣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食⼭不遠有 ⼭,名尼⺠陀羅,⾼千⼆百由旬,縱廣千⼆百由旬,其邊廣遠,雜⾊ 間廁,七寶所成,去⾺食⼭三千由旬,其間純⽣四種雜花,蘆葦、 松、⽵叢⽣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尼⺠陀羅⼭不遠有⼭,名 調伏,⾼六百由旬,縱廣六百由旬,其邊廣遠,雜⾊間廁,七寶所 成,去尼⺠陀羅⼭千⼆百由旬,其間純⽣四種雜花,蘆葦、松、⽵叢 ⽣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調伏⼭不遠有⼭,名⾦剛圍,⾼三百 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其邊廣遠,雜⾊間廁,七寶所成,去調伏⼭六

百由旬,其間純⽣四種雜花,蘆葦、松、⽵叢⽣其中,出種種香,香 氣充遍。 「去⼤⾦剛⼭不遠有⼤海⽔,海⽔北岸有⼤樹王,名⽈閻浮,圍七由 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其邊空地復有叢林,名菴婆羅, 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閻婆,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娑 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多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 ⽈那多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為男,縱廣五⼗由旬。復有 叢林名⽈為女,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男女,縱廣五⼗由旬。 復有叢林名⽈散那,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栴檀,縱廣五⼗由 旬。復有叢林名⽈佉詶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波[⽊奈]婆 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毗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 ⽈香[⽊奈],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為梨,縱廣五⼗由旬。復 有叢林名⽈安⽯留,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為⽢,縱廣五⼗由 旬。復有叢林名呵梨勒,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毗醯勒,縱廣五 ⼗由旬。復有叢林名阿摩勒,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阿摩犁,縱 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奈],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蔗, 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葦,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縱廣

五⼗由旬。復有叢林名舍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舍羅業,縱 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瓜,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瓜, 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解脫華,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瞻 婆,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婆羅羅,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 修摩那,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婆師,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 名多羅梨,縱廣五⼗由旬。復有叢林名伽耶,縱廣五⼗由旬。復有叢 林名葡萄,縱廣五⼗由旬。 「過是地空,其空地中復有花池,縱廣五⼗由旬,復有鉢頭摩池、俱 物頭池、分陀利池,毒蛇滿中,各縱廣五⼗由旬。過是地空,其空地 中有⼤海⽔,名欝禪那,此⽔下有轉輪聖王道,廣⼗⼆由旬。挾道兩 邊有七重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 成,閻浮提地轉輪聖王出于世時,⽔⾃然去,其道平現。去海不遠有 ⼭,名欝禪,其⼭端嚴,樹⽊繁茂,花果熾盛,眾香芬馥,異類禽獸 靡所不有。去欝禪⼭不遠有⼭,名⾦壁,中有八萬巖窟,八萬象王⽌ 此窟中,其⾝純⽩,頭有雜⾊,⼝有六牙,齒間⾦填。過⾦壁⼭已, 有⼭名雪⼭,縱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東⻄入海,雪⼭中間有寶 ⼭,⾼⼆⼗由旬。

「雪⼭埵出⾼百由旬,其⼭頂上有阿耨達池,縱廣五⼗由旬,其⽔清 冷,澄淨無穢,七寶砌壘、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種種異 ⾊,七寶合成。其欄楯者,⾦欄銀桄,銀欄⾦桄,琉璃欄⽔精桄,⽔ 精欄琉璃桄,⾚珠欄⾺瑙桄,⾺瑙欄⾚珠桄,⾞璩欄眾寶所成。⾦網 銀鈴,銀網⾦鈴,琉璃網⽔精鈴,⽔精網琉璃鈴,⾞璩網七寶所成。 ⾦多羅樹⾦根⾦枝銀葉銀果,銀多羅樹銀根銀枝⾦葉⾦果,⽔精樹⽔ 精根枝琉璃花果,⾚珠樹⾚珠根枝⾺瑙葉⾺瑙花果,⾞璩樹⾞璩根枝 眾寶花果。 「阿耨達池側皆有園觀浴池,眾花積聚,種種樹葉,花果繁茂,種種 香風,芬馥四布,種種異類,諸⿃哀鳴相和。阿耨達池底,⾦沙充 滿。其池四邊皆有梯陛,⾦桄銀陛,銀桄⾦陛,琉璃桄⽔精陛,⽔精 桄琉璃陛,⾚珠桄⾺瑙陛,⾺瑙桄⾚珠陛,⾞璩桄眾寶陛。遶池周匝 皆有欄楯,⽣四種花,青、黃、⾚、⽩,雜⾊參間,華如⾞輪,根如 ⾞轂,花根出汁,⾊⽩如乳,味⽢如蜜。阿耨達池東有恒伽河,從⽜ ⼝出,從五百河入于東海。阿耨達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出,從五 百河入于南海。阿耨達池⻄有婆叉河,從⾺⼝出,從五百河入于⻄ 海。阿耨達池北有斯陀河,從象⼝中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阿耨達

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恒於中⽌。」 佛⾔:「何故名為阿耨達?阿耨達其義云何?此閻浮提所有龍王盡有 三患,唯阿耨達龍無有三患。云何為三?⼀者舉閻浮提所有諸龍,皆 被熱風、熱沙著⾝,燒其⽪⾁,及燒骨髓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無有 此患。⼆者舉閻浮提所有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宮內,失寶飾衣,龍 ⾝⾃現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王無如是患。三者舉閻浮提所有龍王, 各在宮中相娛樂時,⾦翅⼤⿃入宮搏撮或始⽣⽅便,欲取龍食,諸龍 怖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龍無如此患;若⾦翅⿃⽣念欲往,即便命 終,故名阿耨達(阿耨達秦⾔無惱熱)。」 佛告比丘:「雪⼭右⾯有城,名毗舍離,其城北有七⿊⼭,七⿊⼭北 有香⼭,其⼭常有歌唱伎樂⾳樂之聲。⼭有⼆窟,⼀名為晝,⼆名善 晝,天七寶成,柔濡香潔,猶如天衣,妙⾳乾闥婆王從五百乾闥婆在 其中⽌。晝、善晝窟北有娑羅樹王,名⽈善住,有八千樹王圍遶四 ⾯。善住樹王下有象王,亦名善住,⽌此樹下,⾝體純⽩,七處平 住,⼒能⾶⾏,其頭⾚⾊,雜⾊⽑間,六牙纖傭,⾦為間填,有八千 象圍遶隨從;其八千樹王下八千象,亦復如是。

「善住樹王北有⼤浴池,名摩陀延,縱廣五⼗由旬,有八千浴池周匝 圍遶,其⽔清涼,無有塵穢,以七寶塹周匝砌壘,遶池有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樹,皆七寶成,⾦欄銀桄,銀欄⾦桄,⽔精欄琉璃 桄,琉璃欄⽔精桄,⾚珠欄⾺瑙桄,⾺瑙欄⾚珠桄,⾞璩欄眾寶桄。 其⾦羅網下埀銀鈴,其銀羅網下埀⾦鈴,⽔精羅網埀琉璃鈴,琉璃羅 網埀⽔精鈴,⾚珠羅網垂⾺瑙鈴,⾺瑙羅網埀⾚珠鈴,硨璩羅網埀眾 寶鈴。其⾦樹者⾦根⾦枝銀葉花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葉花實,⽔ 精樹者⽔精根枝琉璃花實,琉璃樹者琉璃根枝⽔精花實,⾚珠樹者⾚ 珠根枝⾺瑙花實,⾺瑙樹者⾺瑙根枝⾚珠花實,硨璩樹者⾞璩根枝眾 寶花實。 「⼜其池底⾦沙布散,遶池周匝有七寶階道,⾦陛銀蹬,銀陛⾦蹬, ⽔精陛琉璃蹬,琉璃陛⽔精蹬,⾚珠陛⾺瑙蹬,⾺瑙陛⾚珠蹬,⾞璩 陛眾寶蹬。挾陛兩邊有寶欄楯。⼜其池中⽣四種華,青、黃、⾚、 ⽩,眾⾊參間,華如⾞輪,根如⾞轂,花根出汁,⾊⽩如乳,味⽢如 蜜。遶池四⾯有眾園觀、叢林、浴池,⽣種種花,樹⽊清涼,花果豐 盛,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善住象王念欲遊戲,入池浴時, 即念八千象王,時,八千象王復⾃念⾔:『善住象王今以念我,我等

宜往⾄象王所。』於是,眾象即往前立。 「時,善住象王從八千象⾄摩陀延池,其諸象中有為王持蓋者,有執 寶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樂前導從者。時,善住象王入池洗浴,作 倡伎樂,共相娛樂,或有象為王洗⿐者,或有洗⼝、洗頭、洗牙、洗 ⽿、洗腹、洗背、洗尾、洗⾜者,中有拔華根洗之與王食者,中有取 四種花散王上者。爾時,善住象王洗浴、飲食,共相娛樂已,即出岸 上,向善住樹立。其八千象然後各⾃入池洗浴、飲食,共相娛樂。訖 已還出,⾄象王所。 「時,象王從八千象前後導從,⾄善住樹王所,中有持葢覆象王者, 有執寶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樂在前導者。時,善住象王詣樹王 已,坐臥⾏步隨意所遊,餘八千象各⾃在樹下,坐臥⾏步隨意所遊。 其樹林中有圍八尋者,有圍九尋⾄⼗尋、⼗五尋者,唯善住象王婆羅 樹王圍⼗六尋,其八千婆羅樹枝葉墮落時,清風遠吹置於林外,⼜八 千象⼤⼩便時,諸夜叉⿁除之林外。」 佛告比丘:「善住象王有⼤神⼒,功德如是,雖為畜⽣,受福如 是。」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欝單⽈品第⼆ 佛告比丘:「欝單⽈天下多有諸⼭,其彼⼭側有諸園觀浴池,⽣眾雜 花,樹⽊清涼,花果豐茂,無數眾⿃相和⽽鳴。⼜其⼭中多眾流⽔, 其⽔洋順,無有卒暴,眾花覆上,汎汎徐流。挾岸兩邊多眾樹⽊,枝 條柔弱,花果繁熾,地⽣濡草,槃縈右旋,⾊如孔翠,香如婆師,濡 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蹈地,地凹四⼨,舉⾜還復,地平如掌,無 有⾼下。 「比丘!彼欝單⽈⼟四⾯有四阿耨達池,各縱廣百由旬,其⽔澄清, 無有垢穢,以七寶塹廁砌其邊,乃⾄無數眾⿃相和悲鳴,與摩陀延池 嚴飾無異。彼四⼤池各出四⼤河,廣⼗由旬,其⽔洋順,無有卒暴, 眾花覆上,汎汎徐流。挾岸兩邊多眾樹⽊,枝條柔弱,花果繁熾,地 ⽣濡草,槃縈右旋,⾊如孔翠,香猶婆師,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 ⾜蹈地,地凹四⼨,舉⾜還復,地平如掌,無有⾼下。⼜彼⼟地無有 溝澗、坑坎、荊棘、株杌,亦無蚊虻、蚖蛇、蜂蝎、虎豹、惡獸,地 純眾寶,無有⽯沙,陰陽調柔,四氣和順,不寒不熱,無眾惱患,其 地潤澤,塵穢不起,如油塗地,無有遊塵,百草常⽣,無有冬夏,樹 ⽊繁茂,花果熾盛,地⽣濡草,槃縈右旋,⾊如孔翠,香猶婆師,濡

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蹈地,地凹四⼨,舉⾜還復,地平如掌,無 有⾼下。 「其⼟常有⾃然粳米,不種⾃⽣,無有糠糩,如⽩花聚,猶忉利天 食,眾味具⾜。其⼟常有⾃然釜鍑,有摩尼珠,名⽈焰光,置於鍑 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勞⼈功。其⼟有樹,名⽈曲躬,葉葉相 次,天雨不漏,彼諸男女⽌宿其下。復有香樹,⾼七⼗⾥,花果繁 茂,其果熟時,⽪殼⾃裂,⾃然香出,其樹或⾼六⼗⾥,或五⼗、四 ⼗,極⼩⾼五⾥,皆花果繁茂,其果熟時,⽪殼⾃裂,⾃然香出。 「復有衣樹,⾼七⼗⾥,花果繁茂,其果熟時,⽪殼⾃裂,出種種 衣,其樹或⾼六⼗⾥、五⼗、四⼗,極⼩⾼五⾥,皆花果繁茂,出種 種衣。復有莊嚴樹,⾼七⼗⾥,花果繁茂,其果熟時,⽪殼⾃裂,出 種種嚴⾝之具,其樹或⾼六⼗⾥、五⼗、四⼗⾥,極⼩⾼五⾥,皆花 果繁茂,出種種嚴⾝之具。復有花鬘樹,⾼七⼗⾥,花果繁茂,其果 熟時,⽪殼⾃裂,出種種鬘,樹或⾼六⼗⾥、五⼗、四⼗⾥,極⼩⾼ 五⾥,亦皆花果繁茂,出種種鬘。復有器樹,⾼七⼗⾥,花果繁茂, 其果熟時,⽪殼⾃裂,出種種器,其樹或⾼六⼗⾥、五⼗、四⼗,極 ⼩⾼五⾥,皆花果繁茂,出種種器。復有果樹,⾼七⼗⾥,花果繁

茂,其果熟時,⽪殼⾃裂,出種種果,樹或⾼六⼗⾥、五⼗、四⼗, 極⼩⾼五⾥,皆花果繁茂,出種種果。復有樂器樹,⾼七⼗⾥,花果 繁茂,其果熟時,⽪殼⾃裂,出種種樂器,其樹或⾼六⼗⾥、五⼗、 四⼗,極⼩⾼五⾥,皆花果繁茂,出種種樂器。 「其⼟有池,名⽈善⾒,縱廣百由旬,其⽔清澄,無有垢穢,以七寶 塹廁砌其邊,遶池四⾯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乃⾄無數 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其善⾒池北有樹,名菴婆羅,周圍七⾥, 上⾼百⾥,枝葉四布遍五⼗⾥。其善⾒池東出善道河,廣⼀由旬,其 ⽔徐流,無有洄澓,種種雜花覆蔽⽔上,挾岸兩邊樹⽊繁茂,枝條柔 弱,花果熾盛,地⽣濡草,槃縈右旋,⾊如孔翠,香如婆師,濡若天 衣,其地柔濡,⾜蹈地時,地凹四⼨,舉⾜還復,地平如掌,無有⾼ 下。 「⼜其河中有眾寶船,彼⽅⼈⺠欲入中洗浴遊戲時,脫衣岸上,乘船 中流,遊戲娛樂訖已,度⽔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後出後著,不求本 衣。次⾄香樹,樹為曲躬,其⼈⼿取種種雜香,以⾃塗⾝。次到衣 樹,樹為曲躬,其⼈⼿取種種雜衣,隨意所著。次到莊嚴樹,樹為曲 躬,其⼈⼿取種種莊嚴,以⾃嚴飾。次到鬘樹,樹為曲躬,其⼈⼿取

種種雜鬘,以著頭上。次到器樹,樹為曲躬,其⼈⼿取種種寶器,取 寶器已。次到果樹,樹為曲躬,其⼈⼿取種種美果,或噉食者,或⼝ 含者,或漉汁飲者。次到樂器樹,樹為曲躬,其⼈⼿取種種樂器,調 絃⿎之,並以妙聲和絃,⽽⾏詣於園林,隨意娛樂,或⼀⽇、⼆⽇⾄ 于七⽇,然後復去,無有定處。 「善⾒池南出妙體河,善⾒池⻄出妙味河,善⾒池北出光影河,亦復 如是。善⾒池東有園林名善⾒,縱廣百由旬,遶園四邊有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樹,雜⾊間廁,七寶所成,其園四⾯有四⼤⾨,周 匝欄楯,皆七寶成。園內清淨,無有荊棘,其地平正,無有溝澗、坑 坎、陵⾩,亦無蚊虻、蠅蚤虱、蚖蛇、蜂蝎、虎狼、惡獸,地純眾 寶,無有⽯沙,陰陽調柔,四氣和順,不寒不熱,無眾惱患,其地潤 澤,無有塵穢,如油塗地,遊塵不起,百草常⽣,無有冬夏,樹⽊繁 茂,花果熾盛,地⽣濡草,盤縈右旋,⾊如孔翠,香如婆師,濡若天 衣,其地柔濡,⾜蹈地時,地凹四⼨,舉⾜還復。 「其園常⽣⾃然粳米,無有糠糩,如⽩花聚,眾味具⾜,如忉利天 食。其園常有⾃然釜鍑,有摩尼珠,名⽈焰光,置於鍑下,飯熟光 滅,不假樵火,不勞⼈功。其園有樹,名⽈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

漏,使諸男女⽌宿其下。復有香樹,⾼七⼗⾥,花果繁茂,其果熟 時,⽪殼⾃裂,出種種香,樹有⾼六⼗⾥、五⼗、四⼗,⾄⾼五⾥, 花果繁茂,出種種香,乃⾄樂器樹,亦復如是。其⼟⼈⺠⾄彼園中游 戲娛樂,⼀⽇、⼆⽇,⾄于七⽇,其善⾒園無⼈守護,隨意游戲,然 後復去。 「善⾒池南有園林,名⼤善⾒。善⾒池⻄有園林,名⽈娛樂。善⾒池 北有園林,名⽈等花,亦復如是。其⼟中夜、後夜,阿耨達龍王數數 隨時起清淨雲,周遍世界⽽降⽢雨,如搆⽜頃,以八味⽔潤澤普洽, ⽔不留停,地無泥淖,猶如鬘師以⽔灑華,使不萎枯,潤澤鮮明。 時,彼⼟於中夜後無有雲翳,空中清明,海出凉風,清淨柔和,微吹 ⼈⾝,舉體快樂。其⼟豐饒,⼈⺠熾盛,設須食時,以⾃然粳米著於 釜中,以焰光珠置於釜下,飯⾃然熟,珠光⾃滅。諸有來者,⾃恣食 之,其主不起,飯終不盡;若其主起,飯則盡賜。其飯鮮潔,如⽩花 聚,其味具⾜,如忉利天食,彼食此飯,無有眾病,氣⼒充⾜,顏⾊ 和悅,無有衰耗。 「⼜其⼟⼈⾝體相類,形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 ⼗許⼈,其⼈⼝齒平正潔⽩,密緻無間,髮紺青⾊,無有塵垢,髮埀

八指,⿑眉⽽⽌,不⻑不短。若其⼟⼈起欲⼼時,則熟視女⼈⽽捨之 去,彼女隨後往詣園林,若彼女⼈是彼男⼦⽗親、⺟親骨⾁中表不應 ⾏欲者,樹不曲蔭,各⾃散去。若非⽗親、⺟親骨⾁中表應⾏欲者, 樹則曲躬,迴蔭其⾝,隨意娛樂,⼀⽇、⼆⽇,或⾄七⽇,爾乃散 去。彼⼈懷姙,七⽇、八⽇便產,隨⽣男女,置於四衢⼤交道頭,捨 之⽽去。諸有⾏⼈經過其邊,出指令嗽,指出⽢乳,充適兒⾝。過七 ⽇已,其兒⻑成與彼⼈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 「彼⼈命終,不相哭泣,莊嚴死屍,置四衢道,捨之⽽去;有⿃名憂 慰禪伽,接彼死屍置於他⽅。⼜其⼟⼈,⼤⼩便時,地即為開,便利 訖已,地還⾃合。其⼟⼈⺠無所繫戀,亦無畜積,壽命常定,死盡⽣ 天。彼⼈何故壽命常定?其⼈前世修⼗善⾏,⾝壞命終,⽣欝單⽈, 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壽命正等。 「復次,殺⽣者墮惡趣,不殺者⽣善趣,如是竊盜、邪婬、兩舌、惡 ⼝、妄⾔、綺語、貪取、嫉妬、邪⾒者,墮惡趣中;不盜,不婬,不 兩舌、惡⼝、妄⾔、綺語,不貪取、嫉妬、邪⾒者,則⽣善趣。若有 不殺,不盜,不婬,不兩舌、惡⼝、妄⾔、綺語,不貪取、嫉妬、邪 ⾒,⾝壞命終,⽣欝單⽈,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壽命正

等。復次,慳悋貪取,不能施惠,死墮惡道;開⼼不悋,能為施惠 者,則⽣善處。有⼈施沙⾨、婆羅⾨,及施貧窮乞兒、瘡病、困苦 者,給其衣服、飯食、乘輿、花鬘、塗香、牀[⽊*翕]、房舍,⼜造立 塔廟,燈燭供養,其⼈⾝壞命終,⽣欝單⽈,壽命千歲,不增不減。 是故彼⼈壽命正等。何故稱欝單⽈為勝?其⼟⼈⺠不受⼗善,舉動⾃ 然與⼗善合,⾝壞命終,⽣天善處,是故彼⼈得稱為勝欝單⽈。欝單 ⽈者,其義云何?於三天下,其⼟最上最勝,故名欝單⽈(欝單⽈秦⾔最 上)。」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轉輪聖王品第三 佛告比丘:「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云何轉輪聖王 成就七寶?⼀⾦輪寶,⼆⽩象寶,三紺⾺寶,四神珠寶,五⽟女寶, 六居⼠寶,七主兵寶。云何轉輪聖王⾦輪寶成就?若轉輪聖王出閻浮 提地,剎利⽔澆頭種,以⼗五⽇⽉滿時,沐浴香湯,上⾼殿上,與婇 女眾共相娛樂,天⾦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其光⾊具⾜,天⾦所 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轉輪聖王⾒已,默⾃念⾔: 『我曾從先宿諸舊聞如是語:「若剎利王⽔澆頭種,以⼗五⽇⽉滿 時,沐浴香湯,昇法殿上,婇女圍遶,⾃然⾦輪忽現在前,輪有千

輻,光⾊具⾜,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是則名為轉輪聖 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時,轉輪王即召四兵,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摩 捫⾦輪語⾔:『汝向東⽅,如法⽽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 轉輪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輪寶前有四神導,輪所住處,王即⽌ 駕。爾時,東⽅諸⼩國王⾒⼤王⾄,以⾦鉢盛銀粟,銀鉢盛⾦粟,來 詣王所,拜⾸⽩⾔:『善哉!⼤王!今此東⽅⼟地豐樂,多諸珍寶, ⼈⺠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政,我等當給使左 右承受所當。』時,轉輪王語⼩王⾔:『⽌!⽌!諸賢!汝等則為供 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不殺 ⽣,教⼈不殺⽣、偷盜、邪婬、兩舌、惡⼝、妄⾔、綺語、貪取、嫉 妬、邪⾒之⼈,此即名為我之所治。』 「時,諸⼩王聞是教已,即從⼤王巡⾏諸國,⾄東海表,次⾏南⽅、 ⻄⽅、北⽅,隨輪所⾄,其諸國王各獻國⼟,亦如東⽅諸⼩王比。此 閻浮提所有名⽈⼟沃野豐,多出珍寶,林⽔清淨,平廣之處,輪則周 ⾏,封盡圖度東⻄⼗⼆由旬,南北⼗由旬,天神於中夜造城墎,其城 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乃⾄

無數眾⿃相和⽽鳴。造此城已,⾦輪寶復於其城中,圖度封地東⻄四 由旬,南北⼆由旬,天神於中夜造宮殿,宮牆七重,七寶所成,乃⾄ 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造宮殿已,時,⾦輪寶在宮殿上虛空 中住,完具⽽不動轉。轉輪聖王踊躍⽽⾔:『此⾦輪寶真為我瑞,我 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輪寶成就。 「云何⽩象寶成就?轉輪聖王清旦於正殿上坐,⾃然象寶忽現在前, 其⽑純⽩,七處平住,⼒能⾶⾏,其⾸雜⾊,六牙纖傭,真⾦間填。 時,王⾒已念⾔:『此象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 能悉備。時,轉輪王欲⾃試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四海,食 時以還。時,轉輪王踊躍⽽⾔:『此⽩象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 聖王。』是為象寶成就。 「云何轉輪聖王紺⾺寶成就?時,轉輪聖王清旦在正殿上坐,⾃然⾺ 寶忽現在前,紺青⾊,朱騣尾,頭頸如象,⼒能⾶⾏。時,王⾒已念 ⾔:『此⾺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 時,轉輪聖王欲⾃試⾺寶,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四海,食時已 還。時,轉輪王踊躍⽽⾔:『此紺⾺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 王。』是為紺⾺寶成就。

「云何神珠寶成就?時,轉輪聖王於清旦在正殿上坐,⾃然神珠忽現 在前,質⾊清徹,無有瑕穢。時,王⾒已⾔:『此珠妙好,若有光 明,可照宮內。』時,轉輪王欲試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寶珠置⾼幢 上,於夜冥中,齎幢出城。其珠光明照⼀由旬,現城中⼈皆起作務, 謂為是晝。時,轉輪聖王踊躍⽽⾔:『今此神珠真為我瑞,我今真為 轉輪聖王。』是為神珠寶成就。 「云何⽟女寶成就?時,⽟女寶忽然出現,顏⾊溶溶,⾯貌端正,不 ⻑不短,不麤不細,不⽩不⿊,不剛不柔,冬則⾝溫,夏則⾝涼,舉 ⾝⽑孔出栴檀香,⼝出優鉢羅花香,⾔語柔濡,舉動安詳,先起後 坐,不失宜則。時,轉輪聖王⾒已無著,⼼不暫念,況復親近?時, 轉輪聖王⾒已,踊躍⽽⾔:『此⽟女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 王。』是為⽟女寶成就。 「云何居⼠寶成就?時,居⼠丈夫忽然⾃出,寶藏⾃然財富無量,居 ⼠宿福,眼能徹視地中伏藏,有主無主皆悉⾒知,其有主者能為擁 護,其無主者取給王⽤。時,居⼠寶往⽩王⾔:『⼤王!有所給與, 不⾜為憂,我⾃能辦。』轉輪聖王欲試居⼠寶,即勅嚴船於⽔遊戲, 告居⼠⽈:『我須⾦寶,汝速與我。』居⼠報⽈:『⼤王⼩待,須⾄

岸上。』王尋逼⾔:『我今須⽤,正爾得來。』時,居⼠寶被王嚴 勅,即於船上⻑跪,以右⼿內著⽔中,⽔中寶瓶隨⼿⽽出,如⾍緣 樹,彼居⼠寶亦復如是,內⼿⽔中,寶緣⼿出,充滿船上,⽽⽩王 ⾔:『向須寶⽤,為須幾許?』時,轉輪聖王語居⼠⾔:『⽌!⽌! 吾無所須,向相試⽿,汝今便為供養我已。』時,居⼠聞王語已,尋 以寶物還沒⽔中。時,轉輪聖王踊躍⽽⾔:『此居⼠寶真為我瑞,我 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居⼠寶成就。 「云何主兵寶成就?時,主兵寶忽然出現,智謀雄猛,英略獨決,即 詣王所⽩⾔:『⼤王!有所討罰,不⾜為憂,我⾃能辦。』時,轉輪 聖王欲試主兵寶,即集四兵⽽告之⽈:『汝今⽤兵,未集者集,已集 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主兵寶聞 王語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 去者去,已去者住。時,轉輪聖王⾒已,踊躍⽽⾔:『此主兵寶真為 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轉輪聖王七寶成就。 「謂四神德,⼀者⻑壽不夭無能及者,⼆者⾝強無患無能及者,三者 顏貌端正無能及者,四者寶藏盈溢無能及者,是為轉輪聖王成就七寶 及四功德。

「時,轉輪聖王久乃命駕出遊後園,尋告御者:『汝當善御⽽⾏。所 以然者?吾欲諦觀國⼟⼈⺠安樂無患。』時,國⼈⺠路次觀者,復語 侍⼈:『汝且徐⾏,吾欲諦觀聖王威顏。』時,轉輪聖王慈育⺠物如 ⽗愛⼦,國⺠慕王如⼦仰⽗,所有珍琦盡以貢王,願埀納受,在意所 與。時,王報⽈:『且⽌!諸⼈!吾⾃有寶,汝可⾃⽤。』 「轉輪聖王治此閻浮提時,其地平正,無有荊棘、坑坎、堆⾩,亦無 蚊虻、蜂蝎、蠅蚤、蛇蚖、惡蟲,⽯沙、⽡礫⾃然沈沒,⾦銀寶⽟現 於地上,四時和調,不寒不熱,其地柔濡,無有塵穢,如油塗地,潔 淨光澤,無有塵穢。轉輪聖王治於世時,地亦如是,地出流泉,清淨 無竭,⽣柔濡草,冬夏常青,樹⽊繁茂,花果熾盛,地⽣濡草,⾊如 孔翠,香若婆師,濡如天衣,⾜蹈地時,地凹四⼨,舉⾜還復,無空 缺處,⾃然粳米無有糠糩,眾味具⾜。時有香樹,花果茂盛,其果熟 時,果⾃然裂,出⾃然香,香氣馥熏。復有衣樹,花果茂盛,其果熟 時,⽪殼⾃裂,出種種衣。復有莊嚴樹,花果熾盛,其果熟時,⽪殼 ⾃裂,出種種莊嚴具。復有鬘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殼⾃裂, 出種種鬘。復有器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殼⾃裂,出種種器。 復有果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殼⾃裂,出種種果。復有樂器

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殼⾃裂,出眾樂器。 「轉輪聖王治於世時,阿耨達龍王於中夜後起⼤密雲,彌滿世界⽽降 ⼤雨,如搆⽜頃,雨八味⽔,潤澤周普,地無停⽔,亦無泥淖,潤澤 沾洽,⽣⻑草⽊。猶如鬘師⽔灑花鬘,使花鮮澤,令不萎枯,時雨潤 澤,亦復如是。⼜時於中夜後,空中清明,淨無雲曀,海出涼風,清 淨調柔,觸⾝⽣樂。聖王治時,此閻浮提五穀豐賤,⼈⺠熾盛,財寶 豐饒,無所匱乏。 「當時,轉輪聖王以正治國,無有阿抂,修⼗善⾏,爾時諸⼈⺠亦修 正⾒,具⼗善⾏。其王久久,⾝⽣重患,⽽取命終。時猶如樂⼈,食 如⼩過,⾝⼩不適,⽽便命終,⽣梵天上。時⽟女寶、居⼠寶、主兵 寶及國⼠⺠作倡伎樂,葬聖王⾝。其王⽟女寶、居⼠寶、主兵寶、國 內⼠⺠,以香湯洗浴王⾝,以劫⾙纏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奉舉王 ⾝,置⾦棺裏,以香油灌置鐵槨裏。復以⽊槨重衣其外,積眾香薪重 衣其上,⽽耶維之,於四衢道頭起七寶塔,縱廣⼀由旬,雜⾊參間, 以七寶成。其塔四⾯各有⼀⾨,周匝欄楯,以七寶成。其塔四⾯空地 縱廣五由旬,園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牆銀 ⾨,銀牆⾦⾨,琉璃牆⽔精⾨,⽔精牆琉璃⾨,⾚珠牆⾺瑙⾨,⾺瑙

牆⾚珠⾨,⾞璩牆眾寶⾨。其欄楯者,⾦欄銀桄,銀欄⾦桄,⽔精欄 琉璃桄,琉璃欄⽔精桄,⾚珠欄⾺瑙桄,⾺瑙欄⾚珠桄,⾞璩欄眾寶 桄。其⾦羅網下懸銀鈴,其銀羅網下懸⾦鈴,琉璃羅網懸⽔精鈴,⽔ 精羅網懸琉璃鈴,⾚珠羅網懸⾺瑙鈴,⾺瑙羅網懸⾚珠鈴,⾞璩羅網 懸眾寶鈴。其⾦樹者銀葉花實,其銀樹者⾦葉花實,其琉璃樹⽔精花 葉,⽔精樹琉璃花葉,⾚珠樹者⾺瑙花葉,⾺瑙樹⾚珠花葉,⾞璩樹 眾寶花葉。其四園牆復有四⾨,周匝欄楯。⼜其牆上皆有樓閣寶臺, 其牆四⾯有樹⽊園林、流泉浴池,⽣種種花,樹⽊繁茂,花果熾盛, 眾香芬馥,異⿃哀鳴。其塔成已,⽟女寶、居⼠寶、典兵寶、舉國⼠ ⺠皆來供養此塔,施諸窮乏,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象⾺寶乘,給眾 所須,隨意所與。轉輪聖王威神功德,其事如是。」 佛說⻑阿含經卷第⼗八

佛說⻑阿含經卷第⼗九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四分世記經地獄品第四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遶其外,復有⼤海⽔周匝圍遶八 千天下,復有⼤⾦剛⼭遶⼤海⽔。⾦剛⼭外復有第⼆⼤⾦剛⼭,⼆⼭ 中間窈窈冥冥,⽇⽉神天有⼤威⼒,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地 獄,其⼀地獄有⼗六⼩地獄。第⼀⼤地獄名想,第⼆名⿊繩,第三名 堆壓,第四名叫喚,第五名⼤叫喚,第六名燒炙,第七名⼤燒炙,第 八名無間。其想地獄有⼗六⼩獄,⼩獄縱廣五百由旬,第⼀⼩獄名⽈ ⿊沙,⼆名沸屎,三名五百丁,四名飢,五名渴,六名⼀銅釜,七名 多銅釜,八名⽯磨,九名膿⾎,⼗名量火,⼗⼀名灰河,⼗⼆名鐵 丸,⼗三名釿斧,⼗四名犲狼,⼗五名劍樹,⼗六名寒氷。 「云何名想地獄?其中眾⽣⼿⽣鐵爪,其爪⻑利,迭相瞋忿,懷毒害 想,以爪相爴,應⼿⾁墮,想為已死;冷風來吹,⽪⾁還⽣,尋活起

立。⾃想⾔:『我今已活。』餘眾⽣⾔:『我想汝活。』以是想故, 名想地獄。 「復次,想地獄其中眾⽣懷毒害想,共相觸嬈,⼿執⾃然⼑劍,⼑劍 鋒利,迭相斫刺,[利-⽲+⽪]剝臠割,⾝碎在地,想謂為死;冷風來 吹,⽪⾁更⽣,尋活起立。彼⾃想⾔:『我今已活。』餘眾⽣⾔: 『我想汝活。』以此因緣故,名想地獄。 「復次,想地獄其中眾⽣懷毒害想,迭相觸嬈,⼿執⼑劍,⼑劒鋒 利,共相斫刺,[利-⽲+⽪]剝臠割,想謂為死;冷風來吹,⽪⾁更 ⽣,尋活起立。⾃⾔:『我活。』餘眾⽣⾔:『我想汝活。』以此因 緣故,名想地獄。 「復次,想地獄其中眾⽣懷毒害想,迭相觸嬈,⼿執油影⼑,其⼑鋒 利,更相斫刺,[利-⽲+⽪]剝臠割,想謂為死;冷風來吹,⽪⾁更 ⽣,尋活起立。⾃⾔:『我活。』餘眾⽣⾔:『我想汝活。』以是因 緣,名為想地獄。 「復次,想地獄其中眾⽣懷毒害想,迭相觸嬈,⼿執⼩⼑,其⼑鋒

利,更相斫刺,[利-⽲+⽪]剝臠割,想謂為死;冷風來吹,⽪⾁更 ⽣,尋活起立。⾃⾔:『我活。』餘眾⽣⾔:『我想汝活。』以是因 緣故,名想地獄。 「其中眾⽣久受罪已,出想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 不覺忽到⿊沙地獄。時,有熱風暴起,吹熱⿊沙,來著其⾝,舉體盡 ⿊,猶如⿊雲,熱沙燒⽪,盡⾁徹骨,罪⼈⾝中有⿊焰起,遶⾝迴 旋,還入⾝內,受諸苦惱,燒炙燋爛。以罪因緣,受此苦報,其罪未 畢,故使不死。 「於此久受苦已,出⿊沙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 覺忽到沸屎地獄。其地獄中有沸屎鐵丸⾃然滿前,驅迫罪⼈使抱鐵 丸,燒其⾝⼿,⾄其頭⾯,無不周遍。復使探撮,舉著⼝中,燒其脣 舌,從咽⾄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有鐵[⼝*(⾫/乃)]⾍,唼食⽪ ⾁,徹骨達髓,苦毒辛酸,憂惱無量。以罪未畢,猶復不死。 「於沸屎地獄久受苦已,出沸屎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到鐵釘 地獄。到已,獄卒撲之令墮,偃熱鐵上,舒展其⾝,以釘釘⼿、釘 ⾜、釘⼼,周遍⾝體,盡五百釘,苦毒辛酸,號咷呻吟。餘罪未畢,

猶復不死。 「久受苦已,出鐵釘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到飢餓地獄。獄卒 來問:『汝等來此,欲何所求?』報⾔:『我餓。』獄卒即捉撲熱鐵 上,舒展其⾝,以鐵鈎鈎⼝使開,以熱鐵丸著其⼝中,燋其脣舌,從 咽⾄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苦毒辛酸,悲號啼哭。餘罪未盡,猶 復不死。 「久受苦已,出飢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到渴地獄。獄卒問 ⾔:『汝等來此,欲何所求?』報⾔:『我渴。』獄卒即捉撲熱鐵 上,舒展其⾝,以熱鐵鈎鈎⼝使開,消銅灌⼝,燒其脣舌,從咽⾄ 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苦毒辛酸,悲號啼哭。餘罪未盡,猶復不 死。 「久受苦已,出渴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覺忽到 ⼀銅鍑地獄。獄卒怒⽬捉罪⼈⾜,倒投鍑中,隨湯涌沸,上下迴旋, 從底⾄⼝,從⼝⾄底,或在鍑腹,⾝體爛熟。譬如煮豆,隨湯涌沸, 上下迴轉,中外爛壞,罪⼈在鍑,隨湯上下,亦復如是,號咷悲叫, 萬毒普⾄。餘罪未盡,故復不死。

「久受苦已,出⼀銅鍑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覺 忽⾄多銅鍑地獄。多銅鍑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獄⿁怒⽬捉罪⼈⾜,倒 投鍑中,隨湯涌沸,上下迴旋,從底⾄⼝,從⼝⾄底,或在鍑腹,舉 ⾝爛壞。譬如煑豆,隨湯涌沸,上下迴轉,中外皆爛,罪⼈在鍑,亦 復如是,隨湯上下,從⼝⾄底,從底⾄⼝,或⼿⾜現,或腰腹現,或 頭⾯現,獄卒以鐵鈎鈎取置餘鍑中,號咷悲叫,苦毒辛酸。餘罪未 畢,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出多銅鍑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 忽⾄⽯磨地獄。⽯磨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獄卒⼤怒,捉彼罪⼈撲熱⽯ 上,舒展⼿⾜,以⼤熱⽯壓其⾝上,迴轉揩磨,骨⾁糜碎,膿⾎流 出,苦毒切痛,悲號辛酸。餘罪未盡,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出⽯磨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忽 ⾄膿⾎地獄。膿⾎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其地獄中有⾃然膿⾎,熱沸涌 出,罪⼈於中東⻄馳⾛,膿⾎沸熱,湯其⾝體,⼿⾜頭⾯皆悉爛壞; ⼜取膿⾎⽽⾃食之,湯其脣舌,從咽⾄腹,通徹下過,無不爛壞,苦 毒辛酸,眾痛難忍。餘罪未畢,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膿⾎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覺 忽⾄量火地獄。量火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其地獄中有⼤火聚,⾃然在 前。其火焰熾,獄卒瞋怒馳迫罪⼈,⼿執鐵⽃,使量火聚,彼量火 時,燒其⼿⾜,遍諸⾝體,苦毒熱痛,呻吟號哭。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 「久受苦已,乃出量火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 忽到灰河地獄。灰河地獄縱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灰湯涌沸,惡 氣熢[火*孛],迴波相搏,聲響可畏,從底⾄上,鐵刺縱廣鋒⻑八⼨, 其河岸邊⽣⻑⼑劍,其邊皆有獄卒狐狼,⼜其岸上有劍樹林,枝葉花 實皆是⼑劍,鋒刃八⼨。罪⼈入河,隨波上下,迴覆沈沒,鐵刺刺 ⾝,內外通徹,⽪⾁爛壞,膿⾎流出,苦痛萬端,悲號酸毒。餘罪未 畢,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灰河地獄⾄彼岸上,岸上利劍割刺⾝體,⼿⾜傷 壞。爾時,獄卒問罪⼈⾔:『汝等來此,欲何所求?』罪⼈報⾔: 『我等飢餓。』獄卒即捉罪⼈撲熱鐵上,舒展⾝體,以鐵鈎擗⼝,洋 銅灌之,燒其脣舌,從咽⾄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復有犲狼,牙 齒⻑利,來嚙罪⼈,⽣食其⾁。於是,罪⼈為灰河所煮,利刺所刺,

洋銅灌⼝,犲狼所食已,即便[⾺奔]馳⾛上劍樹,上劍樹時,劍刃下 向,下劍樹時,劍刃上向,⼿攀⼿絕,⾜蹬⾜絕,劍刃刺⾝,中外通 徹,⽪⾁墮落,膿⾎流出,遂有⽩骨筋脉相連。時,劍樹上有鐵[⼝ (⾫/乃)]⿃,啄頭骨壞,唼食其腦,苦毒辛酸,號咷悲叫。餘罪未 畢,故使不死。還復來入灰河獄中,隨波上下,廻覆沈沒,鐵刺刺 ⾝,內外通徹,⽪⾁爛壞,膿⾎流出,唯有⽩骨浮漂於外,冷風來 吹,肌⾁還復,尋便起立,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忽 ⾄鐵丸地獄。鐵丸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入已,有熱鐵丸⾃然在 前,獄⿁驅捉,⼿⾜爛壞,舉⾝火然,苦痛悲號,萬毒竝⾄。餘罪未 畢,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鐵丸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 覺忽⾄釿斧地獄。釿斧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彼入獄已,獄卒瞋怒捉此 罪⼈撲熱鐵上,以熱鐵釿斧破其⼿⾜、⽿⿐、⾝體,苦毒辛酸,悲號 叫喚。餘罪未盡,猶復不死。 「久受罪已,出釿斧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覺忽 ⾄犲狼地獄。犲狼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入已,有群犲狼競來[齒* 盧]掣,[齒*⿑]嚙拖抴,⾁墮傷骨,膿⾎流出,苦痛萬端,悲號酸

毒。餘罪未畢,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犲狼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 忽⾄劍樹地獄。劍樹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入彼劍樹林中,有⼤暴 風起吹,劍樹葉墮其⾝上,著⼿⼿絕,著⾜⾜絕,⾝體頭⾯無不傷 壞。有鐵[⼝*(⾫/乃)]⿃立其頭上,啄其兩⽬,苦痛萬端,悲號酸毒。 餘罪未畢,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劍樹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覺 忽⾄寒氷地獄。寒氷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入已,有⼤寒風來吹其 ⾝,舉體凍瘃,⽪⾁墮落,苦毒辛酸,悲號叫喚,然後命終。」 佛告比丘:「⿊繩⼤地獄有⼗六⼩地獄,周匝圍遶,各各縱廣五百由 旬,從⿊繩地獄⾄寒氷地獄。何故名為⿊繩地獄?其諸獄卒捉彼罪⼈ 撲熱鐵上,舒展其⾝,以熱鐵繩絣之使直,以熱鐵斧逐繩道斫,絣彼 罪⼈,作百千段,猶如⼯匠以繩絣⽊,利斧隨斫,作百千段。治彼罪 ⼈,亦復如是,苦毒辛酸,不可稱計。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名為 ⿊繩地獄。

「復次,⿊繩地獄獄卒捉彼罪⼈撲熱鐵上,舒展其⾝,以鐵繩絣,以 鋸鋸之,猶如⼯匠以繩絣⽊,以鋸鋸之,治彼罪⼈,亦復如是,苦痛 辛酸,不可稱計。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繩地獄。 「復次,⿊繩地獄捉彼罪⼈撲熱鐵上,舒展其⾝,以熱鐵繩置其⾝ 上,燒⽪徹⾁,燋骨沸髓,苦毒辛酸,痛不可計。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故名⿊繩地獄。 「復次,⿊繩地獄獄卒,懸熱鐵繩交橫無數,驅迫罪⼈,使⾏繩間, 惡風暴起,吹諸鐵繩,歷落其⾝,燒⽪徹⾁,燋骨沸髓,苦毒萬端, 不可稱計。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繩。 「復次,⿊繩獄卒以熱鐵繩衣驅罪⼈被之,燒⽪徹⾁,燋骨沸髓,苦 毒萬端,不可稱計。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繩。其彼罪⼈久受 苦已,乃出⿊繩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忽⾄⿊ 沙地獄,乃⾄寒氷地獄,然後命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堆壓⼤地獄有⼗六⼩地獄,周匝圍遶,各各縱廣五百由 旬。何故名為堆壓地獄?其地獄中有⼤⽯⼭,兩兩相對,罪⼈入中,

⼭⾃然合,堆壓其⾝,骨⾁糜碎,⼭還故處,猶如以⽊擲⽊,彈却還 離,治彼罪⼈,亦復如是,苦毒萬端,不可稱計。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是故名⽈堆壓地獄。 「復次,堆壓地獄有⼤鐵象,舉⾝火然,哮呼⽽來,蹴蹹罪⼈,宛轉 其上,⾝體糜碎,膿⾎流出,苦毒辛酸,號咷悲叫。餘罪未畢,故使 不死。故名堆壓。 「復次,堆壓地獄其中獄卒。捉諸罪⼈置於磨⽯中,以磨磨之,骨⾁ 糜碎,膿⾎流出,苦毒辛酸,不可稱計。其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 堆壓。 「復次,堆壓獄卒捉彼罪⼈臥⼤⽯上,以⼤⽯壓,骨⾁糜碎,膿⾎流 出,苦痛辛酸,萬毒竝⾄。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堆壓。 「復次,堆壓獄卒取彼罪⼈臥鐵⾅中,以鐵杵擣從⾜⾄頭,⽪⾁糜 碎,膿⾎流出,苦痛辛酸,萬毒竝⾄。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堆 壓。其彼罪⼈久受苦已,乃出堆壓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 所牽,不覺忽⾄⿊沙地獄,乃⾄寒氷地獄,然後命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叫喚⼤地獄有⼗六⼩地獄,周匝圍遶,各各縱廣五百由 旬。何故名為叫喚地獄?其諸獄卒捉彼罪⼈擲⼤鑊中,熱湯涌沸,煮 彼罪⼈,號咷叫喚,苦痛辛酸,萬毒竝⾄。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 名叫喚地獄。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鐵瓮中,熱湯涌沸⽽煮罪 ⼈,號咷叫喚,苦切辛酸。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叫喚。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置⼤鐵鍑中,熱湯涌沸,煮彼 罪⼈,號咷叫喚,苦痛辛酸。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叫喚。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鍑中,熱湯涌沸,煮彼罪 ⼈,號咷叫喚,苦痛辛酸。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叫喚地獄。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鏊上,反覆煎熬,號咷叫 喚,苦痛辛酸。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叫喚。久受苦已,乃出叫 喚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忽⾄⿊沙地獄,乃⾄ 寒氷地獄,爾乃⾄終。」

佛告比丘:「⼤叫喚地獄有⼗六⼩獄,周匝圍遶。何故名為⼤叫喚地 獄?其諸獄卒取彼罪⼈著⼤鐵釜中,熱湯涌沸⽽煮罪⼈,號咷叫喚、 ⼤叫喚,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叫喚地 獄。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鐵瓮中,熱湯涌沸⽽煮 罪⼈,號咷叫喚、⼤叫喚,苦切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故名⼤叫喚地獄。 「復次,⼤叫喚獄卒取彼罪⼈置鐵鑊中,熱湯涌沸,煮彼罪⼈,號咷 叫喚,苦毒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叫喚地 獄。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鍑中,熱湯涌沸,煮彼 罪⼈,號咷叫喚、⼤叫喚,苦痛辛酸,萬毒並⾄,故名⼤叫喚。 「復次,⼤叫喚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鏊上,反覆煎熬,號咷 叫喚、⼤叫喚,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 叫喚。久受苦已,乃出⼤叫喚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

牽,不覺忽⾄⿊沙地獄,乃⾄寒氷地獄,爾乃命終。」 佛告比丘:「燒炙⼤地獄有⼗六⼩獄,周匝圍遶,何故名為燒炙⼤地 獄?爾時,獄卒將諸罪⼈置鐵城中,其城火然,內外俱⾚,燒炙罪 ⼈,⽪⾁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 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將彼罪⼈入鐵室內,其室火然,內外俱 ⾚,燒炙罪⼈,⽪⾁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是故名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著鐵樓上,其樓火然,內外俱 ⾚,燒炙罪⼈,⽪⾁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是故名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著⼤鐵陶中,其陶火燃,內 外俱⾚,燒炙罪⼈,⽪⾁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 使不死。是故名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擲⼤鏊上,其鏊火然,中外俱 ⾚,燒炙罪⼈,⽪⾁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 死。久受苦已,乃出燒炙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罪所牽,不 覺忽⾄⿊沙地獄,乃⾄寒氷地獄,然後命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燒炙地獄有⼗六⼩獄,周匝圍遶,各各縱廣五百由 旬。云何名⼤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將諸罪⼈置鐵城中,其城火然,內 外俱⾚,燒炙罪⼈,重⼤燒炙,⽪⾁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 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將諸罪⼈入鐵室中,其室火燃,內外 俱⾚,燒炙罪⼈,重⼤燒炙,⽪⾁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 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著鐵樓上,其樓火燃,內外 俱⾚,燒炙罪⼈,重⼤燒炙,⽪⾁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 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其諸獄卒,取彼罪⼈著⼤鐵陶中,其陶火然,內

外俱⾚,燒炙罪⼈,重⼤燒炙,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 使不死。是故名為⼤燒炙地獄。 「復次,⼤燒炙地獄中⾃然有⼤火坑,火焰熾盛,其坑兩岸有⼤火 ⼭,其諸獄卒捉彼罪⼈貫鐵叉上,竪著火中,燒炙其⾝,重⼤燒炙, ⽪⾁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久受苦已, 然後乃出⼤燒炙地獄,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忽⾄⿊ 沙地獄,乃⾄寒氷地獄,爾乃命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無間⼤地獄有⼗六⼩獄,周匝圍遶,各各縱廣五百由 旬。云何名無間地獄?其諸獄卒捉彼罪⼈剝其⽪,從⾜⾄頂,即以其 ⽪纏罪⼈⾝,著火⾞輪,疾駕火⾞,輾熱鐵地,周⾏往返,⾝體碎 爛,⽪⾁墮落,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 為無間地獄。 「復次,無間⼤地獄有⼤鐵城,其城四⾯有⼤火起,東焰⾄⻄,⻄焰 ⾄東,南焰⾄北,北焰⾄南,上焰⾄下,下焰⾄上,焰熾迴遑,無間 空處,罪⼈在中,東⻄馳⾛,燒炙其⾝,⽪⾁燋爛,苦痛辛酸,萬毒 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地獄。

「復次,無間⼤地獄中有鐵城,火起洞然,罪⼈在中,火焰燎⾝,⽪ ⾁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 地獄。 「復次,⼤無間地獄罪⼈在中,久乃⾨開,其諸罪⼈[⾺*奔]⾛往趣。 彼當⾛時,⾝諸肢節,皆火焰出,猶如⼒⼠執⼤草炬逆風⽽⾛,其焰 熾然。罪⼈⾛時,亦復如是。⾛欲⾄⾨,⾨⾃然閉,罪⼈[跳-兆+匍] 蹈,伏熱鐵地,燒炙其⾝,⽪⾁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餘罪未 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地獄。 「復次,無間地獄其中罪⼈,舉⽬所⾒,但⾒惡⾊,⽿有所聞,但聞 惡聲,⿐有所聞,但聞臭惡,⾝有所觸,但觸苦痛,意有所念,但念 惡法。⼜其罪⼈彈指之頃,無不苦時,故名無間地獄。其中眾⽣久受 苦已,從無間出,慞惶馳⾛,求⾃救護,宿對所牽,不覺忽到⿊沙地 獄,乃⾄寒氷地獄,爾乃命終,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即說頌⽈: 「⾝為不善業,

⼝意亦不善,

斯墮想地獄, 惡意向⽗⺟, 則墮⿊繩獄, 但造三惡業, 墮堆壓地獄, 瞋恚懷毒害, 造諸雜惡⾏, 常習眾邪⾒, 造此卑陋⾏, 常為燒炙⾏, 墮燒炙地獄, 捨於善果業, 為眾弊惡⾏, 為極重罪⾏, 墮無間地獄, 想及⿊繩獄, 燒炙⼤燒炙, 此八⼤地獄,

怖懼衣⽑竪。 佛及諸聲聞, 苦痛不可稱。 不修三善⾏, 苦痛不可稱。 殺⽣⾎污⼿, 墮叫喚地獄。 為愛網所覆, 墮⼤叫喚獄。 燒炙諸眾⽣, ⻑夜受燒炙。 善果清淨道, 墮⼤燒炙獄。 必⽣惡趣業, 受罪不可稱。 堆壓⼆叫喚, 無間為第八。 洞然火光⾊,

斯由宿惡殃,

⼩獄有⼗六。」

佛告比丘:「彼⼆⼤⾦剛⼭間有⼤風起,名為增佉,若使此風來⾄此 四天下及八千天下者,吹此⼤地及諸名⼭須彌⼭王去地⼗⾥,或⾄百 ⾥,⾶颺空中,皆悉糜碎。譬如壯⼠,⼿把輕糠散於空中。彼⼤風 ⼒,若使來者,吹此天下,亦復如是。由有⼆⼤⾦剛⼭遮⽌此風,故 使不來。比丘!當知此⾦剛⼭多所饒益,亦是眾⽣⾏報所致。 「⼜彼⼆⼭間風,焰熾猛熱,若使彼風來⾄此四天下者,其中眾⽣、 ⼭河、江海、草⽊、叢林皆當燋枯。猶如盛夏斷⽣濡草,置於⽇中, 尋時萎枯。彼風如是,若使來⾄此世界,熱氣燒炙,亦復如是。由此 ⼆⾦剛⼭遮⽌此風,故使不來。比丘!當知此⾦剛⼭多所饒益,亦是 眾⽣⾏報所致。 「⼜彼⼆⼭間風,臭處不淨,腥穢酷烈,若使來⾄此天下者,熏此眾 ⽣皆當失⽬。由此⼆⼤⾦剛⼭遮⽌此風,故使不來。比丘!當知此⾦ 剛⼭多所饒益,亦是眾⽣⾏報所致。

「⼜彼⼆⼭中間復有⼗地獄:⼀名厚雲,⼆名無雲,三名呵呵,四名 奈何,五名⽺鳴,六名須乾提,七名優鉢羅,八名拘物頭,九名分陀 利,⼗名鉢頭摩。云何厚雲地獄?其獄罪⼈⾃然⽣⾝,譬如厚雲,故 名厚雲。云何名⽈無雲?其彼獄中受罪眾⽣,⾃然⽣⾝,猶如段⾁, 故名無雲。云何名呵呵?其地獄中受罪眾⽣,苦痛切⾝,皆稱呵呵, 故名呵呵。云何名奈何?其地獄中受罪眾⽣,苦痛酸切,無所歸依, 皆稱奈何,故名奈何。云何名⽺鳴?其地獄中受罪眾⽣,苦痛切⾝, 欲舉聲語,舌不能轉,直如⽺鳴,故名⽺鳴。云何名須乾提?其地獄 中舉獄皆⿊,如須乾提華⾊,故名須乾提。云何名優鉢羅?其地獄中 舉獄皆青,如優鉢羅華,故名優鉢羅。云何名俱物頭?其地獄中舉獄 皆紅,如俱物頭華⾊,故名俱物頭。云何名分陀利?其地獄中舉獄皆 ⽩,如分陀利華⾊,故名分陀利。云何名鉢頭摩?其地獄中舉獄皆 ⾚,如鉢頭摩華⾊,故名鉢頭摩。」 佛告比丘:「喻如有篅受六⼗四斛,滿中胡⿇,有⼈百歲持⼀⿇去, 如是⾄盡,厚雲地獄受罪未竟,如⼆⼗厚雲地獄壽與⼀無雲地獄壽 等,如⼆⼗無雲地獄壽與⼀呵呵地獄壽等,如⼆⼗呵呵地獄壽與⼀奈 何地獄壽等,如⼆⼗奈何地獄壽與⼀⽺鳴地獄壽等,如⼆⼗⽺鳴地獄

壽與⼀須乾提地獄壽等,如⼆⼗須乾提地獄壽與⼀優鉢羅地獄壽等, 如⼆⼗優鉢羅地獄壽與⼀拘物頭地獄壽等,如⼆⼗拘物頭地獄壽與⼀ 分陀利地獄壽等,如⼆⼗分陀利地獄壽與⼀鉢頭摩地獄壽等,如⼆⼗ 鉢頭摩地獄壽,名⼀中劫,如⼆⼗中劫,名⼀⼤劫。鉢頭摩地獄中火 焰熱熾盛,罪⼈去火⼀百由旬,火已燒炙;去六⼗由旬,兩⽿已聾, 無所聞知;去五⼗由旬,兩⽬已盲,無所復⾒。瞿波梨比丘已懷惡 ⼼,謗舍利弗、⽬犍連,⾝壞命終,墮此鉢頭摩地獄中。 「爾時,梵王說此偈⾔: 「『夫⼠之⽣, 所以斬⾝, 應毀者譽, ⼝為惡業, 技術取財, 毀謗賢聖, 百千無雲壽, 謗聖受斯殃,

斧在⼝中, 由其惡⼝。 應譽者毀, ⾝受其罪。 其過薄少, 其罪甚重。 四⼗⼀雲壽, 由⼼⼝為惡。』」

佛告比丘:「彼梵天說如是偈,為真正⾔,佛所印可。所以者何?我 今如來、⾄真、等正覺亦說此義。 「夫⼠之⽣, 所以斬⾝, 應毀者譽, ⼝為惡業, 技術取財, 毀謗賢聖, 百千無雲壽, 謗聖受斯殃,

斧在⼝中, 由其惡⾔。 應譽者毀, ⾝受其罪。 其過薄少, 其罪甚重。 四⼗⼀雲壽, 由⼼⼝為惡。」

佛告比丘:「閻浮提南⼤⾦剛⼭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 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乃⾄無數眾⿃相 和悲鳴,亦復如是。然彼閻羅王晝夜三時,有⼤銅鑊⾃然在前。若鑊 出宮內,王⾒畏怖,捨出宮外。若鑊出宮外,王⾒畏怖,捨入宮內。 有⼤獄卒,捉閻羅王臥熱鐵上,以鐵鈎擗⼝使開,洋銅灌之,燒其脣 舌,從咽⾄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受罪訖已,復與諸婇女共相娛

樂。彼諸⼤⾂同受福者,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有三使者,云何為三?⼀者老,⼆者病,三者死。有眾 ⽣⾝⾏惡,⼝⾔惡,⼼念惡,⾝壞命終,墮地獄中。獄卒將此罪⼈詣 閻羅王所,到已,⽩⾔:『此是天使所召也,唯願⼤王善問其辭。』 王問罪⼈⾔:『汝不⾒初使耶?』罪⼈報⾔:『我不⾒也。』王復告 ⽈:『汝在⼈中時,頗⾒老⼈頭⽩齒落,⽬視矇矇,⽪緩肌[⽉*曷], 僂脊柱杖,呻吟⽽⾏,⾝體戰掉,氣⼒衰微。⾒此⼈不?』罪⼈⾔: 『⾒。』王復告⽈:『汝何不⾃念:「我亦如是。」』彼⼈報⾔: 『我時放逸,不⾃覺知。』王復語⾔:『汝⾃放逸,不能修⾝、⼝、 意,改惡從善,今當令汝知放逸苦。』王⼜告⾔:『今汝受罪,非⽗ ⺟過,非兄弟過,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識、僮僕、使⼈,亦 非沙⾨、婆羅⾨過。汝⾃有惡,汝今⾃受。』 「時,閻羅王以第⼀天使問罪⼈已,復以第⼆天使問罪⼈⾔:『云何 汝不⾒第⼆天使耶?』對⽈:『不⾒。』王⼜問⾔:『汝本為⼈時, 頗⾒⼈疾病困篤,臥著牀褥,屎尿臭處,⾝臥其上,不能起居,飲食 須⼈,百節酸疼,流淚呻吟,不能⾔語。汝⾒是不?』答⽈: 『⾒。』王⼜報⾔:『汝何不⾃念:「如此病苦,我亦當爾?」』罪

⼈報⾔:『我時放逸,不⾃覺知。』王⼜語⾔:『汝⾃放逸,不能修 ⾝、⼝、意,改惡從善,今當令汝知放逸苦。』王⼜告⾔:『今汝受 罪,非⽗⺟過,非兄弟過,亦非天帝過,亦非先祖,亦非知識、僮 僕、使⼈,亦非沙⾨、婆羅⾨過。汝⾃為惡,汝今⾃受。』 「時,閻羅王以第⼆天使問罪⼈已,復以第三天使問罪⼈⾔:『云何 汝不⾒第三天使耶?』答⾔:『不⾒。』王⼜問⾔:『汝本為⼈時, 頗⾒⼈死,⾝壞命終,諸根永滅,⾝體挺直,猶如枯⽊,捐棄塚間, ⿃獸所食,或衣棺槨,或以火燒。汝⾒是不?』罪⼈報⽈:『實 ⾒。』王⼜報⾔:『汝何不⾃念:「我亦當死,與彼無異。」』罪⼈ 報⾔:『我時放逸,不⾃覺知。』王復語⾔:『汝⾃放逸,不能修 ⾝、⼝、意,改惡從善,今當令汝知放逸苦。』王⼜告⾔:『汝今受 罪,非⽗⺟過,非兄弟過,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識、僮僕、 使⼈,亦非沙⾨、婆羅⾨過。汝⾃為惡,汝今⾃受。』時,閻羅王以 三天使具詰問已,即付獄卒。時,彼獄卒即將罪⼈詣⼤地獄,其⼤地 獄縱廣百由旬,下深百由旬。」 爾時,世尊即說偈⾔:

「四⽅有四⾨, 以鐵為獄牆, 以鐵為下地, 縱廣百由旬, ⿊焰熢[火*孛]起, ⼩獄有⼗六,

巷陌皆相當, 上覆鐵羅網。 ⾃然火焰出, 安住不傾動。 赫烈難可覩, 火熾由⾏惡。」

佛告比丘:「時,閻羅王⾃⽣念⾔:『世間眾⽣迷惑無識,⾝為惡 ⾏,⼝、意為惡,其後命終,少有不受此苦。世間眾⽣若能改惡,修 ⾝、⼝、意為善⾏者,命終受樂,如彼天神。我若命終⽣⼈中者,若 遇如來,當於正法中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淨信修淨 梵⾏,所作已辦,斷除⽣死,於現法中⾃⾝作證,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以偈頌⽈: 「雖⾒天使者, 其⼈常懷憂, 若有智慧⼈,

⽽猶為放逸, ⽣於卑賤處。 ⾒於天使者,

親近賢聖法, ⾒受⽣恐畏, 無受則解脫, 彼得安隱處, 已渡諸憂畏,

⽽不為放逸。 由⽣老病死, ⽣老病死盡。 現在得無為, 決定般涅槃。」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龍⿃品第五 佛告比丘:「有四種龍。何等為四?⼀者卵⽣,⼆者胎⽣,三者濕 ⽣,四者化⽣,是為四種。有四種⾦翅⿃。何等為四?⼀者卵⽣,⼆ 者胎⽣,三者濕⽣,四者化⽣,是為四種。⼤海⽔底有娑竭龍王宮, 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嚴 飾,皆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須彌⼭王與佉陀 羅⼭⼆⼭中間,有難陀、婆難陀⼆龍王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 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 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 「⼤海北岸有⼀⼤樹,名究羅睒摩羅,龍王、⾦翅⿃共有此樹。其樹

下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此⼤樹東有卵⽣龍王 宮、卵⽣⾦翅⿃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悲 鳴,亦復如是。其究羅睒摩羅樹南有胎⽣龍王宮、胎⽣⾦翅⿃宮,其 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 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是。究羅睒摩 羅樹⻄有濕⽣龍宮、濕⽣⾦翅⿃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 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 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究羅睒摩羅樹北有化⽣龍王宮、化⽣⾦ 翅⿃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 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 是。 「若卵⽣⾦翅⿃欲搏食龍時,從究羅睒摩羅樹東枝⾶下,以翅搏⼤海 ⽔,海⽔兩披⼆百由旬,取卵⽣龍食之,隨意⾃在,⽽不能取胎⽣、 濕⽣、化⽣諸龍。 「若胎⽣⾦翅⿃欲搏食卵⽣龍時,從樹東枝⾶下,以翅搏⼤海⽔,海 ⽔兩披⼆百由旬,取卵⽣龍食之,⾃在隨意。若胎⽣⾦翅⿃欲食胎⽣

龍時,從樹南枝⾶下,以翅搏⼤海⽔,海⽔兩披四百由旬,取胎⽣龍 食之,隨意⾃在,⽽不能取濕⽣、化⽣諸龍食也。 「濕⽣⾦翅⿃欲食卵⽣龍時,從樹東枝⾶下,以翅搏⼤海⽔,海⽔兩 披⼆百由旬,取卵⽣龍食之,⾃在隨意。濕⽣⾦翅⿃欲食胎⽣龍時, 於樹南枝⾶下,以翅搏⼤海⽔,海⽔兩披四百由旬,取胎⽣龍食之, ⾃在隨意。濕⽣⾦翅⿃欲食濕⽣龍時,於樹⻄枝⾶下,以翅搏⼤海 ⽔,海⽔兩披八百由旬,取濕⽣龍食之,⾃在隨意,⽽不能取化⽣龍 食。 「化⽣⾦翅⿃欲食卵⽣龍時,從樹東枝⾶下,以翅搏⼤海⽔,海⽔兩 披⼆百由旬,取卵⽣龍食之,⾃在隨意。化⽣⾦翅⿃欲食胎⽣龍時, 從樹南枝⾶下,以翅搏⼤海⽔,海⽔兩披四百由旬,取胎⽣龍食之, 隨意⾃在。化⽣⾦翅⿃欲食濕⽣龍時,從樹⻄枝⾶下,以翅搏⼤海 ⽔,海⽔兩披八百由旬,取濕⽣龍食之。化⽣⾦翅⿃欲食化⽣龍時, 從樹北枝⾶下,以翅搏⼤海⽔,海⽔兩披千六百由旬,取化⽣龍食 之,隨意⾃在。是為⾦翅⿃所食諸龍。 「復有⼤龍,⾦翅⿃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龍王、難陀龍王、跋難

陀龍王、伊那婆羅龍王、提頭賴吒龍王、善⾒龍王、阿盧龍王、伽拘 羅龍王、伽毗羅龍王、阿波羅龍王、伽[少/兔]龍王、瞿伽[少/兔]龍 王、阿耨達龍王、善住龍王、優睒伽波頭龍王、得叉伽龍王,此諸⼤ 龍王皆不為⾦翅⿃之所搏食,其有諸龍在近彼住者,亦不為⾦翅⿃之 所搏食。」 佛告比丘:「若有眾⽣奉持龍戒,⼼意向龍,具龍法者,即⽣龍中。 若有眾⽣奉持⾦翅⿃戒,⼼向⾦翅⿃,具其法者,便⽣⾦翅⿃中。或 有眾⽣持兔梟戒者,⼼向兔梟,具其法者,墮兔梟中。若有眾⽣奉持 狗戒,或持⽜戒,或持鹿戒,或持瘂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 戒,或持⽉戒,或持⽇戒,或持⽔戒,或持供養火戒,或持苦⾏穢汙 法,彼作是念:『我持此瘂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法、⽔法、 供養火法、諸苦⾏法,我持此功德,欲以⽣天。』此是邪⾒。」 佛⾔:「我說此邪⾒⼈必趣⼆處,若⽣地獄,有墮四⽣。或有沙⾨、 婆羅⾨有如是論、如是⾒:『我、世間有常,此實餘虛;我及世間無 常,此實餘虛;我及世間有常無常,此實餘虛;我及世間非有常非無 常,此實餘虛。我、世有邊,此實餘虛;我、世無邊,此實餘虛; 我、世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是命

是⾝,此實餘虛;是命異⾝異,此實餘虛;非有命非無命,此實餘 虛;無命無⾝,此實餘虛。』或有⼈⾔:『有如是他死,此實餘 虛。』有⾔:『無如是他死,此實餘虛。』或⾔:『有如是無如是他 死,此實餘虛。』⼜⾔:『非有非無如是他死,此實餘虛。』 「彼沙⾨、婆羅⾨若作如是論、如是⾒者,⾔世是常,此實餘虛者, 彼於⾏有我⾒、命⾒、⾝⾒、世間⾒,是故彼作是⾔:『我、世間有 常。』彼⾔無常者,於⾏有我⾒、命⾒、⾝⾒、世間⾒,是故彼⾔: 『我、世間無常。』彼⾔有常無常者,彼⾏於有我⾒、命⾒、⾝⾒、 世間⾒,故⾔:『世間有常無常。』彼⾔非有常非無常者,於⾏有我 ⾒、命⾒、⾝⾒、世間⾒,故⾔:『我、世間非有常非無常。』 「彼⾔我、世間有邊者,於⾏有我⾒、命⾒、⾝⾒、世間⾒,⾔: 『命有邊,⾝有邊,世間有邊,從初受胎⾄於塚間,所有四⼤⾝如是 展轉,極⾄七⽣,⾝、命⾏盡,我入清淨聚。』是故彼⾔:『我有 邊。』彼⾔我、世間無邊者,於⾏有我⾒、命⾒、⾝⾒、世間⾒, ⾔:『命無邊,⾝無邊。世間無邊,從初受胎⾄於塚間,所有四⼤⾝ 如是展轉,極⾄七⽣,⾝、命⾏盡,我入清淨聚。』是⾔:『我、世 間無邊。』彼作是⾔:『此世間有邊無邊。』彼於⾏有我⾒、命⾒、

⾝⾒、世間⾒:『命有邊無邊,從初受胎⾄於塚間,所有四⼤⾝如是 展轉,極⾄七⽣,⾝、命⾏盡,我入清淨聚。』是故⾔:『我有邊無 邊。』彼作是⾔:『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於⾏有我⾒、命⾒、 ⾝⾒、世間⾒:『命⾝非有邊非無邊,從初受胎⾄於塚間,所有四⼤ ⾝如是展轉,極⾄七⽣,⾝、命⾏盡,我入清淨聚。』是故⾔:『我 非有邊非無邊。』 「彼⾔是命是⾝者,於此⾝有命⾒,於餘⾝有命⾒,是故⾔:『是命 是⾝。』⾔命異⾝異者,於此⾝有命⾒,於餘⾝無命⾒,是故⾔: 『命異⾝異。』彼⾔⾝命非有非無者,於此⾝無命⾒,於餘⾝有命 ⾒,是故⾔:『非有非無。』彼⾔無⾝命者,此⾝無命⾒,餘⾝無命 ⾒,是故⾔:『無命無⾝。』彼⾔有如是他死者,其⼈⾒今有命,後 更有⾝、命遊⾏,是故⾔:『有如是他死。』無如是他死者,彼⾔今 世有命,後世無命,是故⾔:『無如是他死。』有如是他死無如是他 死者,彼⾔今世命斷滅,後世命遊⾏,是故⾔:『有如是他命無如是 他命。』非有非無如是他死者,彼⾔今⾝、命斷滅,後⾝、命斷滅, 是故⾔:『非有非無如是他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有王名鏡⾯,時,集⽣盲⼈聚在

⼀處,⽽告之⽈:『汝等⽣盲,寧識象不?』對⽈:『⼤王!我不 識、不知。』王復告⾔:『汝等欲知彼形類不?』對⽈:『欲知。』 時,王即勅侍者,使將象來,令眾盲⼦⼿⾃捫象。中有摸象得⿐者, 王⾔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者,或有摸象得其 頭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髀者, 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跡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語 ⾔:『此是象也。』 「時,鏡⾯王即却彼象,問盲⼦⾔:『象何等類?』其諸盲⼦,得象 ⿐者,⾔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象如杵,得象⽿者,⾔象如箕,得 象頭者,⾔象如鼎,得象背者,⾔象如丘⾩,得象腹者,⾔象如壁, 得象髀者,⾔象如樹,得象膊者,⾔象如柱,得象跡者,⾔象如⾅, 得象尾者,⾔象如絙。各各共諍,互相是非,此⾔如是,彼⾔不爾, 云云不已,遂⾄鬪諍。時,王⾒此,歡喜⼤笑。 「爾時,鏡⾯王即說頌⽈: 「『諸盲⼈群集, 象⾝本⼀體,

於此競諍訟, 異相⽣是非。』」

佛告比丘:「諸外道異學亦復如是,不知苦諦,不知習諦、盡諦、道 諦,各⽣異⾒,互相是非,謂⼰為是,便起諍訟。若有沙⾨、婆羅⾨ 能如實知苦聖諦、苦習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彼⾃思惟,相共 和合,同⼀受,同⼀師,同⼀⽔乳,熾然佛法,安樂久住。」 爾時,世尊⽽說偈⾔: 「若⼈不知苦, 亦復不知苦, 亦復不能知, 失於⼼解脫, 不能究苦本, 若能諦知苦, 亦能知彼苦, ⼜能善分別, 則得⼼解脫, 斯⼈能究竟, 盡⽣老病死,

不知苦所起, 所可滅盡處, 滅於苦集道, 慧解脫亦失, ⽣老病死源。 知苦所起因, 所可滅盡處, 滅苦集聖道, 慧解脫亦然。 苦陰之根本, 受有之根原。

「諸比丘!是故汝等當勤⽅便思惟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 出要諦。」 佛說⻑阿含經卷第⼗九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四分世記經阿須倫品第六 佛告比丘:「須彌⼭北⼤海⽔底有羅呵阿須倫城,縱廣八萬由旬,其 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城 ⾼三千由旬,廣⼆千由旬。其城⾨⾼⼀千由旬,廣千由旬,⾦城銀 ⾨,銀城⾦⾨,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其阿須倫王所治 ⼩城,當⼤城中,名輪輸摩跋吒,縱廣六萬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 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城⾼三千由旬,廣 ⼆千由旬。其城⾨⾼⼆千由旬,廣千由旬,⾦城銀⾨,銀城⾦⾨,乃 ⾄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 「於其城內別立議堂,名⽈七⼫利沙,堂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 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議堂下基純以⾞璩,其柱樑純 以七寶,其堂中柱圍千由旬,⾼萬由旬,當此柱下有正法座,縱廣七

百由旬,彫文刻鏤,七寶所成。堂有四⼾,周匝欄楯,階亭七重,七 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乃⾄眾⿃相和 ⽽鳴,亦復如是。其議堂北有阿須倫宮殿,縱廣萬由旬,宮牆七重,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 ⿃相和悲鳴,亦復如是。其議堂東有⼀園林,名⽈娑羅,縱廣萬由 旬,園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 成,乃⾄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是。其議堂南有⼀園林,名⽈極 妙,縱廣萬由旬,如娑羅園。其議堂⻄有⼀園林,名⽈睒摩,縱廣萬 由旬,亦如娑羅園林。其議堂北有⼀園林,名⽈樂林,縱廣萬由旬, 亦如娑羅園林。 「娑羅、極妙⼆園中間⽣晝度樹,下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 五⼗由旬。樹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 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其睒摩、樂林⼆園 中間有跋難陀池,其⽔清涼,無有垢穢。寶塹七重,周匝砌廁,七重 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於其池中⽣四種 華,華葉縱廣⼀由旬,香氣流布亦⼀由旬,根如⾞轂,其汁流出,⾊ ⽩如乳,味⽢如蜜,無數眾⿃相和⽽鳴。⼜其池邊有七重階亭,⾨牆

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乃⾄ 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是。 「其阿須倫王⾂下宮殿,有縱廣萬由旬者,有九千、八千,極⼩宮殿 ⾄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 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其⼩阿須倫宮殿有縱 廣千由旬、九百、八百,極⼩宮殿⾄百由旬,皆宮牆七重,七重欄 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乃⾄無數眾⿃相和 悲鳴,亦復如是。 「其議堂北有七寶階道入於宮中,復有階道趣娑羅園,復有階道趣極 妙園,復有階道趣睒摩園,復有階道趣樂林園,復有階道趣晝度樹, 復有階道趣跋難陀池,復有階道趣⼤⾂宮殿,復有階道趣⼩阿須倫宮 殿。若阿須倫王欲詣娑羅園遊觀時,即念毗摩質多阿須倫王,毗摩質 多阿須倫王復⾃念⾔:『羅呵阿須倫王念我。』即⾃莊嚴駕乘寶⾞, 無數⼤眾侍從圍遶,詣羅呵阿須倫王前,於⼀⾯立。時,阿須倫王復 念波羅呵阿須倫王,波羅呵阿須倫王復⾃念⾔:『王今念我。』即⾃ 莊嚴駕乘寶⾞,無數⼤眾侍從圍遶,詣羅呵王前,於⼀⾯立。

「時,阿須倫王復念睒摩羅阿須倫王,睒摩羅阿須倫王復⾃念⾔: 『今王念我。』即⾃莊嚴駕乘寶⾞,無數⼤眾侍從圍遶,詣羅呵王 前,於⼀⾯立。時,王復念⼤⾂阿須倫,⼤⾂阿須倫復⾃念⾔:『今 王念我。』即⾃莊嚴駕乘寶⾞,無數⼤眾侍從圍遶,詣羅呵王前,於 ⼀⾯立。時,王復念⼩阿須倫,⼩阿須倫復⾃念⾔:『今王念我。』 即⾃莊嚴,與諸⼤眾詣羅呵王前,於⼀⾯立。 「時,羅呵王⾝著寶衣,駕乘寶⾞,與無數⼤眾前後圍遶,詣娑羅林 中,有⾃然風,吹⾨⾃開;有⾃然風,吹地令淨;有⾃然風,吹花散 地,花⾄於膝。時,羅呵王入此園已,共相娛樂,⼀⽇、⼆⽇,乃⾄ 七⽇,娛樂訖已,便還本宮。其後遊觀極妙園林、睒摩園林、樂園 林,亦復如是。時,羅呵王常有五⼤阿須倫侍衛左右:⼀名提持,⼆ 名雄⼒,三名武夷,四名頭⾸,五名摧伏。此五⼤阿須倫常侍衛左 右。其羅呵王宮殿在⼤海⽔下,海⽔在上,四風所持:⼀名住風,⼆ 名持風,三名不動,四者堅固。持⼤海⽔,懸處虛空,猶如浮雲,去 阿須倫宮⼀萬由旬終不墮落。阿須倫王福報、功德、威神如是。」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四天王品第七

佛告比丘:「須彌⼭王東千由旬提頭賴吒天王城,名賢上,縱廣六千 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 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須彌⼭南千由旬有毗樓勒 天王城,名善⾒,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 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 是。須彌⼭⻄千由旬有毗樓婆叉天王城,名周羅善⾒,縱廣六千由 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 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須彌⼭北千由旬有毗沙⾨天 王,王有三城:⼀名可畏,⼆名天敬,三名眾歸。各各縱廣六千由 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 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 「眾歸城北有園林,名伽毗延頭,縱廣四千由旬,園牆七重,七重欄 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 ⽽鳴,亦復如是。園城中間有池名那隣尼,縱廣四⼗由旬,其⽔清 澄,無有垢穢,以七寶塹廁砌其邊,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 樹,周匝校飾,七寶所成,中⽣蓮花,青、黃、⾚、⽩、雜⾊,光照 半由旬,其香芬薰聞半由旬,⼜其花根⼤如⾞轂,其汁流出,⾊⽩如

乳,味⽢如蜜,乃⾄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是。 「除⽇⽉宮殿,諸四天王宮殿縱廣四⼗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 鳴,亦復如是。其諸宮殿有四⼗由旬、⼆⼗由旬,極⼩縱廣五由旬。 從眾歸城有寶階道⾄賢上城,復有階道⾄善⾒城,復有階道⾄周羅善 ⾒城,復有階道⾄可畏城、天敬城,復有階道⾄伽毗延頭園,復有階 道⾄那隣尼池,復有階道⾄四天王⼤⾂宮殿。 「若毘沙⾨天王欲詣伽毘延頭園遊觀時,即念提頭賴天王,提頭賴天 王復⾃念⾔:『今毘沙⾨王念我。』即⾃莊嚴駕乘寶⾞,與無數乾沓 和神前後圍遶,詣毘沙⾨天王前,於⼀⾯立。時,毘沙⾨王復念毘樓 勒天王,毘樓勒天王復⾃念⾔:『今毘沙⾨王念我。』即⾃莊嚴駕乘 寶⾞,與無數究槃荼神前後圍遶,詣毘沙⾨天王前,於⼀⾯立。毘沙 ⾨王復念毘樓婆叉,毘樓婆叉復⾃念⾔:『今毘沙⾨王念我。』即⾃ 莊嚴駕乘寶⾞,無數龍神前後圍遶,詣毘沙⾨王前,於⼀⾯立。毘沙 ⾨王復念四天王⼤⾂,四天王⼤⾂復⾃念⾔:『今毘沙⾨王念我。』 即⾃莊嚴駕乘寶⾞,無數諸天前後導從,詣毘沙⾨天王前,於⼀⾯ 立。

「時,毘沙⾨天王即⾃莊嚴,著寶飾衣,駕乘寶⾞,與無數百千天神 詣伽毘延頭園。有⾃然風,吹⾨⾃開;有⾃然風,吹地令淨;有⾃然 風,吹花散地,花⾄於膝。時,王在園共相娛樂,⼀⽇、⼆⽇,乃⾄ 七⽇,遊觀訖已,還歸本宮。毘沙⾨王常有五⼤⿁神侍衛左右:⼀名 般闍樓,⼆名檀陀羅,三名醯摩跋陀,四名提偈羅,五名修逸路摩。 此五⿁神常隨侍衛。毘沙⾨王福報、功德、威神如是。」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忉利天品第八 佛告比丘:「須彌⼭王頂上有三⼗三天城,縱廣八萬由旬,其城七 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城⾼百 由旬,上廣六⼗由旬。城⾨⾼六⼗由旬,廣三⼗由旬,相去五百由旬 有⼀⾨,其⼀⼀⾨有五百⿁神守侍衛護三⼗三天,⾦城銀⾨,銀城⾦ ⾨,乃⾄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是。其⼤城內復有⼩城,縱廣六 萬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 七寶成,城⾼百由旬,廣六⼗由旬,城⾨相去五百由旬,⾼六⼗由 旬,廣三⼗由旬,⼀⼀城⾨有五百⿁神侍衛⾨側,守護三⼗三天。⾦ 城銀⾨,銀城⾦⾨,⽔精城琉璃⾨,琉璃城⽔精⾨,⾚珠城⾺瑙⾨, ⾺瑙城⾚珠⾨,⾞璩城眾寶⾨。

「其欄楯者,⾦欄銀桄,銀欄⾦桄,⽔精欄琉璃桄,琉璃欄⽔精桄, ⾚珠欄⾺瑙桄,⾺瑙欄⾚珠桄,⾞璩欄眾寶桄。其欄楯上有寶羅網, 其⾦羅網下懸銀鈴,其銀羅網下懸⾦鈴,琉璃羅網懸⽔精鈴,⽔精羅 網懸琉璃鈴,⾚珠羅網懸⾺瑙鈴,⾺瑙羅網懸⾚珠鈴,⾞璩羅網懸眾 寶鈴。其⾦樹者⾦根⾦枝銀葉花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葉花實,其 ⽔精樹⽔精根枝琉璃花葉,其琉璃樹琉璃根枝⽔精花葉,其⾚珠樹⾚ 珠根枝⾺瑙花葉,⾺瑙樹者⾺瑙根枝⾚珠花葉,⾞璩樹者⾞璩根枝眾 寶花葉。 「其七重城,城有四⾨,⾨有欄楯,七重城上皆有樓閣臺觀周匝圍 遶,有園林浴池,⽣眾寶花,雜⾊參間,寶樹⾏列,華果繁茂,香風 四起,悅可⼈⼼,鳧雁、鴛鴦、異類奇⿃,無數千種,相和⽽鳴。其 ⼩城外中間有伊羅鉢龍宮,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 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悲鳴, 亦復如是。 「其善⾒城內有善法堂,縱廣百由旬,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 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其堂下基純以真⾦,上覆琉璃,其堂中柱 圍⼗由旬,⾼百由旬,當其柱下敷天帝御座,縱廣⼀由旬,雜⾊間

廁,以七寶成,其座柔軟,軟若天衣,夾座兩邊左右⼗六座。 「堂有四⾨,周匝欄楯,以七寶成,其堂階道縱廣五百由旬,⾨郭七 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 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善⾒堂北有帝釋宮殿,縱廣千由旬,宮 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 ⾄無數眾⿃相和悲鳴,亦復如是。善⾒堂東有園林,名⽈麤澁,縱廣 千由旬,園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 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麤澁園中有⼆⽯垛,天⾦ 校飾,⼀名賢,⼆名善賢,縱廣各五⼗由旬,其⽯柔軟,軟若天衣。 「善⾒宮南有園林,名⽈畫樂,縱廣千由旬,園牆七重,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 鳴,亦復如是。其園內有⼆⽯垛,七寶所成,⼀名晝,⼆名善晝,各 縱廣五⼗由旬,其垛柔軟,軟若天衣。善⾒堂⻄有園林,名雜,縱廣 千由旬,園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七 寶所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其園中有⼆⽯垛,⼀名 善⾒,⼆名順善⾒,天⾦校飾,七寶所成,各縱廣五⼗由旬,其垛柔 軟,軟若天衣。善⾒堂北有園林,名⽈⼤喜,縱廣千由旬,園牆七

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 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其園中有⼆⽯垛,⼀名喜,⼆名⼤喜, ⾞璩校飾,縱廣五⼗由旬,其垛柔軟,軟若天衣。 「其麤澁園、畵樂園中間有難陀池,縱廣百由旬,其⽔清澄,無有垢 穢,七重寶塹周匝砌廁,欄楯七重、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 飾,以七寶成。其池四⾯有四梯陛,周匝欄楯間以七寶,乃⾄無數眾 ⿃相和⽽鳴,亦復如是。⼜其池中⽣四種花,青、黃、⾚、⽩、紅縹 雜⾊間廁,其⼀花葉蔭⼀由旬,香氣芬熏聞⼀由旬,根如⾞轂,其汁 流出,⾊⽩如乳,味⽢如蜜。其池四⾯復有園林。其雜園林、⼤喜園 林⼆園中間有樹名晝度,圍七由旬,⾼百由旬,枝葉四布五⼗由旬。 樹外空亭縱廣五百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 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 「其餘忉利天宮殿縱廣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 重⾏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 其諸宮殿有縱廣九百、八百,極⼩百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 重羅網、七重⾏樹,周匝校飾,乃⾄無數眾⿃相和⽽鳴,亦復如是。 諸⼩天宮縱廣百由旬,有九⼗、八⼗,極⼩⾄⼗⼆由旬,宮牆七重,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樹,周匝圍遶,以七寶成,乃⾄無數眾 ⿃相和⽽鳴,亦復如是。 「善⾒堂北有⼆階道⾄帝釋宮殿,善⾒堂東有⼆階道⾄麤澁園,復有 階道⾄畵樂園觀,復有階道⾄雜園中,復有階道⾄⼤喜園,復有階道 ⾄⼤喜池,復有階道⾄晝度樹,復有階道⾄三⼗三天宮,復有階道⾄ 諸天宮,復有階道⾄伊羅鉢龍王宮。若天帝釋欲麤澁園中遊觀時,即 念三⼗三天⾂,三⼗三天⾂即⾃念⾔:『今帝釋念我。』即⾃莊嚴駕 乘寶⾞,與無數眾前後圍遶⾄帝釋前,於⼀⾯立。帝釋復念其餘諸 天,諸天念⾔:『今帝釋念我。』即⾃莊嚴,與諸天眾相隨⾄帝釋 前,於⼀⾯立。帝釋復念伊羅鉢龍王,伊羅鉢龍王復⾃念⾔:『今帝 釋念我。』龍王即⾃變⾝出三⼗三頭,⼀⼀頭有六牙,⼀⼀牙有七浴 池,⼀、⼀浴池有七⼤蓮華,⼀⼀蓮花有⼀百葉,⼀⼀花葉有七⽟ 女,⿎樂絃歌,抃舞其上。時,彼龍王作此化已,詣帝釋前,於⼀⾯ 立。 「時,釋提桓因著眾寶飾,瓔珞其⾝,坐伊羅鉢龍王第⼀頂上,其次 兩邊各有⼗六天王,在龍頂上次第⽽坐。時,天帝釋與無數諸天眷屬 圍遶詣麤澁園。有⾃然風,吹⾨⾃開;有⾃然風,吹地令淨;有⾃然

風,吹花散地,眾花積聚,花⾄于膝。時,天帝釋於賢、善賢⼆⽯垛 上隨意⽽坐,三⼗三王各次第坐,復有諸天不得侍從⾒彼園觀,不得 入園五欲娛樂。所以者何?斯由本⾏功德不同。復有諸天得⾒園林⽽ 不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娛樂。所以者何?斯由本⾏功德不同。復有諸 天得⾒、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娛樂。所以者何?斯由本⾏功德不同。 復有諸天得入、得⾒,五欲娛樂。所以者何?斯由本⾏功德同故。 「遊戲園中,五欲⾃娛,⼀⽇、⼆⽇,⾄於七⽇,相娛樂已,各⾃還 宮。彼天帝釋遊觀畵樂園、雜園、⼤喜園時,亦復如是。何故名之為 麤澁園?入此園時,⾝體麤澁。何故名為畵樂園?入此園時,⾝體⾃ 然有種種畵⾊以為娛樂。何故名為雜園?常以⽉八⽇、⼗四⽇、⼗五 ⽇,除阿須倫女,放諸婇女與諸天⼦雜錯遊戲,是故名為雜園。何故 名為⼤喜園?入此園時,娛樂歡樂,故名⼤喜。何故名為善法堂?於 此堂上思惟妙法,受清淨樂,故名善法堂。何故名為晝度樹?此樹有 神,名⽈漫陀,常作伎樂以⾃娛樂,故名晝度。⼜彼⼤樹枝條四布, 花葉繁茂如⼤寶雲,故名晝度。 「釋提桓因左右常有⼗⼤天⼦隨從侍衛。何等為⼗?⼀者名因陀羅, ⼆名瞿夷,三名毘樓,四名毘樓婆提,五名陀羅,六名婆羅,七名耆

婆,八名靈醯嵬,九名物羅,⼗名難頭。釋提桓因有⼤神⼒,威德如 是。閻浮提⼈所貴⽔花: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 花、須乾頭花,柔軟香潔。其陸⽣花:解脫花、薝蔔花、婆羅陀花、 須曼周那花、婆師花、童女花。拘耶尼、欝單⽈、弗于逮、龍宮、⾦ 翅⿃宮⽔陸諸花,亦復如是。阿須倫宮⽔中⽣花:優鉢羅花、鉢頭摩 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柔軟香潔。陸⽣花:殊好花、頻浮花、⼤ 頻浮花、伽伽利花、⼤伽伽利花、曼陀羅花、⼤曼陀羅花。四天王、 三⼗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在天、他化⾃在天所貴⽔陸諸花, 亦復如是。 「天有⼗法,何等為⼗?⼀者⾶去無限數。⼆者⾶來無限數。三者去 無碍。四者來無碍。五者天⾝無有⽪膚、骨體、筋脉、⾎⾁。六者⾝ 無不淨⼤⼩便利。七者⾝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產。九者天⽬不眴。⼗ 者⾝隨意⾊,好青則青,好黃則黃,⾚、⽩眾⾊,隨意⽽現。此是諸 天⼗法。⼈有七⾊。云何為七?有⼈⾦⾊,有⼈火⾊,有⼈青⾊,有 ⼈黃⾊,有⼈⾚⾊,有⼈⿊⾊,有⼈魔⾊。諸天、阿須倫有七⾊,亦 復如是。 「諸比丘!螢火之明不如燈燭,燈燭之明不如炬火,炬火之明不如積

火,積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宮殿、城墎、瓔珞、衣服、⾝⾊光明,四天 王宮殿、城墎、瓔珞、衣服、⾝⾊光明不如三⼗三天光明,三⼗三天 光明不如焰摩天光明,焰摩天光明不如兜率天光明,兜率天光明不如 化⾃在天光明,化⾃在天光明不如他化⾃在天光明,他化⾃在天光明 不如梵迦夷天宮殿、衣服⾝⾊光明,梵迦夷天宮殿、衣服、⾝⾊光明 不如光念天光明,光念天光明不如遍淨天光明,遍淨天光明不如果實 天光明,果實天光明不如無想天光明,無想天光明不如無造天,無造 天光明不如無熱天,無熱天光明不如善⾒天,善⾒天光明不如⼤善 天,⼤善天光明不如⾊究竟天,⾊究竟天光明不如地⾃在天,地⾃在 天光明不如佛光明。從螢火光⾄佛光明,合集爾所光明,不如苦諦光 明,集諦、滅諦、道諦光明。是故,諸比丘!欲求光明者,當求苦 諦、集諦、滅諦、道諦光明,當作是修⾏。 「閻浮提⼈⾝⻑三肘半,衣⻑七肘,廣三肘半;瞿耶尼、弗于逮⼈⾝ 亦三肘半,衣⻑七肘,廣三肘半;欝單⽈⼈⾝⻑七肘,衣⻑⼗四肘, 廣七肘,衣重⼀兩;阿須倫⾝⻑⼀由旬,衣⻑⼆由旬,廣⼀由旬,衣 重六銖;四天王⾝⻑半由旬,衣⻑⼀由旬,廣半由旬,衣重半兩;忉 利天⾝⻑⼀由旬,衣⻑⼆由旬,廣⼀由旬,衣重六銖;焰摩天⾝⻑⼆

由旬,衣⻑四由旬,廣⼆由旬,衣重三銖;兜率天⾝⻑四由旬,衣⻑ 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銖半;化⾃在天⾝⻑八由旬,衣⻑⼗六由 旬,廣八由旬,衣重⼀銖;他化⾃在天⾝⻑⼗六由旬,衣⻑三⼗⼆由 旬,廣⼗六由旬,衣重半銖。⾃上諸天,各隨其⾝⽽著衣服。 「閻浮提⼈壽命百歲,少出多減。拘耶尼⼈壽命⼆百歲,少出多減。 弗于逮⼈壽三百歲,少出多減。欝單⽈⼈盡壽千歲,無有增減。餓⿁ 壽七萬歲,少出多減。龍、⾦翅⿃壽⼀劫,或有減者。阿須倫壽天千 歲,少出多減。四天王壽天五百歲,少出多減。忉利天壽天千歲,少 出多減。焰摩天壽天⼆千歲,少出多減。兜率天壽天四千歲,少出多 減。化⾃在天壽天八千歲,少出多減。他化⾃在天壽天萬六千歲,少 出多減。梵迦夷天壽命⼀劫,或有減者。光⾳天壽命⼆劫,或有減 者。遍淨天壽命三劫,或有減者。果實天壽命四劫,或有減者。無想 天壽命五百劫,或有減者。無造天壽命千劫,或有減者。無熱天壽命 ⼆千劫,或有減者。善⾒天壽命三千劫,或有減者。⼤善⾒天壽命四 千劫,或有減者。⾊究竟天壽命五千劫,或有減者。空處天壽命萬 劫,或有減者。識處天壽命⼆萬⼀千劫,或有減者。不⽤處天壽命四 萬⼆千劫,或有減者。有想無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或有減者。⿑此

為眾⽣,⿑此為壽命,⿑此為世界,⿑此名為⽣、老、病、死往來所 趣,界、入聚也。」 佛告比丘:「⼀切眾⽣以四食存。何謂為四?摶、細滑食為第⼀,觸 食為第⼆,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彼彼眾⽣所食不同。閻浮提⼈ 種種飯、[麩-夫+少]麵、⿂⾁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拘耶 尼、弗于逮⼈亦食種種飯[麩-夫+少]麵、⿂⾁以為摶食,衣服、洗浴 為細滑食。欝單⽈⼈唯食⾃然粳米,天味具⾜以為摶食,衣服、洗浴 為細滑食。龍、⾦翅⿃食黿鼉、⿂鱉以為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 食。阿須倫食淨摶食以為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四天王、忉利 天、焰摩天、兜率天、化⾃在天、他化⾃在天食淨摶食以為摶食,洗 浴、衣服為細滑食。⾃上諸天以禪定喜樂為食。何等眾⽣觸食?卵⽣ 眾⽣觸食。何等眾⽣念食?有眾⽣因念食得存,諸根增⻑,壽命不 絕,是為念食。何等識食?地獄眾⽣及無⾊天,是名識食。 「閻浮提⼈以⾦銀、珍寶、穀帛、奴僕治⽣販賣以⾃⽣活。拘耶尼⼈ 以⽜⽺、珠寶市易⽣活。弗于逮⼈以穀帛、珠璣市易⾃活。欝單⽈⼈ 無有市易治⽣⾃活。閻浮提⼈有婚姻往來、男娶女嫁。拘耶尼⼈、弗 于逮⼈亦有婚姻、男娶女嫁。欝單⽈⼈無有婚姻、男女嫁娶。龍、⾦

翅⿃、阿須倫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他化⾃在 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上諸天無復男女。閻浮提⼈男女交會,⾝ ⾝相觸以成陰陽。拘耶尼、弗于逮、欝單⽈⼈亦⾝⾝相觸以成陰陽。 龍、⾦翅⿃亦⾝⾝相觸以成陰陽。阿須倫⾝⾝相近,以氣成陰陽。四 天王、忉利天亦復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陰陽。兜率天執⼿成陰陽。 化⾃在天熟視成陰陽。他化⾃在天暫視成陰陽。⾃上諸天無復婬欲。 「若有眾⽣⾝⾏惡,⼝⾔惡,意念惡,⾝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初 識⽣,因識有名⾊,因名⾊有六入。或有眾⽣⾝⾏惡,⼝⾔惡,意念 惡,⾝壞命終,墮畜⽣中,此後識滅,畜⽣初識⽣,因識有名⾊,因 名⾊有六入。或有眾⽣⾝⾏惡,⼝⾔惡,意念惡,⾝壞命終,墮餓⿁ 中,此後識滅,餓⿁初識⽣,因識有名⾊,因名⾊有六入。或有眾⽣ ⾝⾏善,⼝⾔善,意念善,⾝壞命終,得⽣⼈中,此後識滅,⼈中初 識⽣,因識有名⾊,因名⾊有六入。 「或有眾⽣⾝⾏善,⼝⾔善,意念善,⾝壞命終,⽣四天王,此後識 滅,四天王識初⽣,因識有名⾊,因名⾊有六入。彼天初⽣,如此⼈ 間⼀、⼆歲兒,⾃然化現,在天膝上坐,彼天即⾔:『此是我⼦。』 由⾏報故,⾃然智⽣,即⾃念⾔:『我由何⾏,今⽣此間?』即復⾃

念:『我昔於⼈間⾝⾏善,⼝⾔善,意念善,由此⾏故,今得⽣天。 我設於此命終,復⽣⼈間者,當淨⾝、⼝、意,倍復精勤,修諸善 ⾏。』兒⽣未久便⾃覺飢,當其兒前有⾃然寶器,盛天百味⾃然淨 食,若福多者飯⾊為⽩,其福中者飯⾊為青,其福下者飯⾊為⾚。彼 兒以⼿探飯著⼝中,食⾃然消化,如酥投火。彼兒食訖,⽅⾃覺渴, 有⾃然寶器盛⽢露漿,其福多者漿⾊為⽩,其福中者漿⾊為青,其福 下者漿⾊為⾚。其兒取彼漿飲,漿⾃消化,如酥投火。 「彼兒飲食已訖,⾝體⻑⼤,與餘天等,即入浴池沐浴澡洗,以⾃娛 樂。⾃娛樂已,還出浴池,詣香樹下,香樹曲躬,⼿取眾香,以⾃塗 ⾝。復詣劫⾙衣樹,樹為曲躬,取種種衣,著其⾝上。復詣莊嚴樹, 樹為曲躬,取種種莊嚴,以⾃嚴⾝。復詣鬘樹,樹為曲躬,取鬘貫 ⾸。復詣器樹,樹為曲躬,即取寶器。復詣果樹,樹為曲躬,取⾃然 果,或食或含,或漉汁⽽飲。復詣樂器樹,樹為曲躬,取天樂器,以 清妙聲和絃⽽歌,向諸園林。彼⾒無數天女⿎樂絃歌,語笑相向,其 天遊觀,遂⽣染著,視東忘⻄,視⻄忘東,其初⽣時,知⾃念⾔: 『我由何⾏,今得⽣此?』當其遊處觀時,盡忘此念。於是便有婇女 侍從。

「若有眾⽣⾝⾏善,⼝⾔善,意念善,⾝壞命終,⽣忉利天,此後識 滅,彼初識⽣,因識有名⾊,因名⾊有六入。彼天初⽣,如閻浮提 ⼆、三歲兒,⾃然化現,在天膝上,彼天即⾔:『此是我男,此是我 女。』亦復如是。或有眾⽣⾝、⼝、意善,⾝壞命終,⽣焰摩天,其 天初⽣,如閻浮提三、四歲兒。或有眾⽣⾝、⼝、意善,⾝壞命終, ⽣兜率天,其天初⽣,如此世間四、五歲兒。或有眾⽣⾝、⼝、意 善,⾝壞命終,⽣化⾃在天,其天初⽣,如此世間五、六歲兒。或有 眾⽣⾝、⼝、意善,⾝壞命終,⽣他化⾃在天,其天初⽣,如此世間 六、七歲兒,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半⽉三齋。云何為三?⽉八⽇齋、⼗四⽇齋、⼗五⽇ 齋,是為三齋。何故於⽉八⽇齋?常以⽉八⽇,四天王告使者⾔: 『汝等案⾏世間,觀視萬⺠,知有孝順⽗⺟,敬順沙⾨、婆羅⾨,宗 事⻑老,齋戒布施,濟諸窮乏者不?』爾時,使者聞王教已,遍案⾏ 天下,知有孝順⽗⺟,宗事沙⾨、婆羅⾨,恭順⻑老,持戒守齋,布 施窮乏者,具觀察已,⾒諸世間不孝⽗⺟,不敬師⻑,不修齋戒,不 濟窮乏者,還⽩王⾔:『天王!世間孝順⽗⺟,敬事師⻑,淨修齋 戒,施諸窮乏者,甚少!甚少!』爾時,四天王聞已,愁憂不悅,答

⾔:『咄此為哉!世⼈多惡,不孝⽗⺟,不事師⻑,不修齋戒,不施 窮乏,減損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若使者⾒世間有孝順⽗⺟,敬 事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則還⽩天王⾔:『世間有⼈孝順⽗ ⺟,敬事師⻑,勤修齋戒,施諸窮乏者。』四天王聞已,即⼤歡喜, 唱⾔:『善哉!我聞善⾔,世間乃能有孝順⽗⺟,敬事師⻑,勤修齋 戒,布施貧乏,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何故於⼗四⽇齋?⼗四⽇齋時,四天王告太⼦⾔:『汝當案⾏天 下,觀察萬⺠,知有孝順⽗⺟,敬事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 不?』太⼦受王教已,即案⾏天下,觀察萬⺠,知有孝順⽗⺟,宗事 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具觀察已,⾒諸世間有不孝順⽗⺟, 不敬師⻑,不修齋戒,不施貧乏者,還⽩王⾔:『天王!世間孝順⽗ ⺟,敬順師⻑,淨修齋戒,濟諸貧乏者,甚少!甚少!』四天王聞 已,愁憂不悅⾔:『咄此為哉!世⼈多惡,不孝⽗⺟,不事師⻑,不 修齋戒,不濟窮乏,減損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太⼦若⾒世間有 孝順⽗⺟,敬事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即還⽩王⾔:『天 王!世間有⼈孝順⽗⺟,敬順師⻑,勤修齋戒,施諸貧乏者。』四天 王聞已,即⼤歡喜,唱⾔:『善哉!我聞善⾔,世間能有孝事⽗⺟,

宗敬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是 故⼗四⽇齋。 「何故於⼗五⽇齋?⼗五⽇齋時,四天王躬⾝⾃下,案⾏天下,觀察 萬⺠,世間寧有孝順⽗⺟,敬事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不?⾒ 世間⼈多不孝⽗⺟,不事師⻑,不勤齋戒,不施貧乏。時,四天王詣 善法殿,⽩帝釋⾔:『⼤王!當知世間眾⽣多不孝⽗⺟,不敬師⻑, 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帝釋及忉利諸天聞已,愁憂不悅⾔:『咄此 為哉!世⼈多惡,不孝⽗⺟,不敬師⻑,不修齋戒,不施窮乏,減損 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四天王若⾒世間有孝順⽗⺟,敬事師⻑, 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還詣善法堂,⽩帝釋⾔:『世⼈有孝順⽗ ⺟,敬事師⻑,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帝釋及忉利諸天聞是語 已,皆⼤歡喜,唱⾔:『善哉!世間乃有孝順⽗⺟,敬事師⻑,勤修 齋戒,布施貧乏者,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是故⼗五⽇齋 戒。是故有三齋。爾時,帝釋欲使諸天倍⽣歡喜,即說偈⾔: 「『常以⽉八⽇, 受化修齋戒,

⼗四⼗五⽇, 其⼈與我同。』」

佛告比丘:「帝釋說此偈,非為善受,非為善說,我所不可。所以者 何?彼天帝釋婬、怒、癡未盡,未脫⽣、老、病、死、憂、悲、苦 惱。我說其⼈未離苦本。若我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 擔,⾃獲⼰利,盡諸有結,平等解脫。如此比丘應說此偈: 「『常以⽉八⽇, 受化修齋戒,

⼗四⼗五⽇, 其⼈與我同。』」

佛告比丘:「彼比丘說此偈者,乃名善受,乃名善說,我所印可。所 以者何?彼比丘婬、怒、癡盡已,脫⽣、老、病、死、憂、悲、苦 惱,我說其⼈離於苦本。」 佛告比丘:「⼀切⼈⺠所居舍宅,皆有⿁神,無有空者。⼀切街巷四 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神,無有空者。凡諸⿁神皆隨所 依,即以為名,依⼈名⼈,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名 ⼟,依⼭名⼭,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切樹⽊極⼩如⾞軸者,皆有⿁神依⽌,無有空者。⼀

切男⼦、女⼈初始⽣時,皆有⿁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攝 其精氣,其⼈則死。」 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諸賢!若⼀切男女初始⽣時,皆 有⿁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神攝其精氣,其⼈則死者。今 ⼈何故有為⿁神所觸嬈者?有不為⿁神所觸嬈者?』設有此問,汝等 應答彼⾔:『世⼈為非法⾏,邪⾒顛倒,作⼗惡業,如是⼈輩,若百 若千,乃⾄有⼀神護⽿。譬如群⽜、群⽺,若百若千,⼀⼈守牧,彼 亦如是,為非法⾏,邪⾒顛倒,作⼗惡業,如是⼈輩,若百若千,乃 有⼀神護⽿。若有⼈修⾏善法,⾒正信⾏,具⼗善業,如是⼀⼈有百 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有百千⼈衛護⼀⼈。彼亦如是,修⾏ 善法,具⼗善業,如是⼀⼈有百千神護。以是緣故,世⼈有為⿁神所 觸嬈者,有不為⿁神所觸嬈者。』」 佛告比丘:「閻浮提⼈有三事勝拘耶尼⼈。何等為三?⼀者勇猛強 記,能造業⾏。⼆者勇猛強記,勤修梵⾏。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 ⼟。以此三事勝拘耶尼。拘耶尼⼈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者 多⽜,⼆者多⽺,三者多珠⽟。以此三事勝閻浮提。閻浮提有三事勝 弗于逮。何等為三?⼀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者勇猛強記,能修

梵⾏。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以此三事勝弗于逮。弗于逮有三事 勝閻浮提,何等為三?⼀者其⼟極廣,⼆者其⼟極⼤,三者其⼟極 妙。以此三事勝閻浮提。 「閻浮提有三事勝欝單⽈。何等為三?⼀者勇猛強記,能造業⾏。⼆ 者勇猛強記,能修梵⾏。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以此三事勝欝單 ⽈。欝單⽈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者無所繫屬,⼆者無有 我,三者壽定千歲。以此三事勝閻浮提。閻浮提⼈亦以上三事勝餓⿁ 趣。餓⿁趣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者⻑壽,⼆者⾝⼤,三者 他作⾃受。以此三事勝閻浮提。閻浮提⼈亦以上三事勝龍、⾦翅⿃。 龍、⾦翅⿃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者⻑壽,⼆者⾝⼤,三 者宮殿。以此三事勝閻浮提。 「閻浮提以上三事勝阿須倫。阿須倫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 ⼀者宮殿⾼廣,⼆者宮殿莊嚴,三者宮殿清淨。以此三事勝閻浮提。 閻浮提⼈以此三事勝四天王。四天王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 ⼀者⻑壽,⼆者端正,三者多樂。以此三事勝閻浮提。閻浮提⼈亦以 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在天、他化⾃在天。此諸天 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者⻑壽,⼆者端正,三者多樂。」

佛告比丘:「欲界眾⽣有⼗⼆種。何等為⼗⼆?⼀者地獄,⼆者畜 ⽣,三者餓⿁,四者⼈,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 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者化⾃在天,⼗⼀者他化⾃在天,⼗⼆者 魔天。⾊界眾⽣有⼆⼗⼆種:⼀者梵⾝天,⼆者梵輔天,三者梵眾 天,四者⼤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無量光天,八者光⾳ 天,九者淨天,⼗者少淨天,⼗⼀者無量淨天,⼗⼆者遍淨天,⼗三 者嚴飾天,⼗四者⼩嚴飾天,⼗五者無量嚴飾天,⼗六者嚴飾果實 天,⼗七者無想天,⼗八者無造天,⼗九者無熱天,⼆⼗者善⾒天, ⼆⼗⼀者⼤善⾒天,⼆⼗⼆者阿迦尼吒天。無⾊界眾⽣有四種。何等 為四?⼀者空智天,⼆者識智天,三者無所有智天,四者有想無想智 天。」 佛告比丘:「有四⼤天神。何等為四?⼀者地神,⼆者⽔神,三者風 神,四者火神。昔者,地神⽣惡⾒⾔:『地中無⽔、火、風。』時, 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語⾔:『汝當⽣念⾔:「地中無⽔、火、 風。」耶?』地神報⾔:『地中實無⽔、火、風也。』我時語⾔: 『汝勿⽣此念,謂地中無⽔、火、風。所以者何?地中有⽔、火、 風,但地⼤多故,地⼤得名。』」

佛告比丘:「我時為彼地神次第說法,除其惡⾒,⽰教利喜,施論、 戒論、⽣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敷演開⽰,清淨 梵⾏。我時知其⼼淨,柔軟歡喜,無有陰蓋,易可開化,如諸佛常 法,說苦聖諦、苦集諦、苦滅諦、苦出要諦,演布開⽰。爾時,地神 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譬如淨潔⽩衣,易為受⾊。彼亦如 是,信⼼清淨,遂得法眼,無有狐疑,⾒法決定,不墮惡趣,不向餘 道,成就無畏,⽽⽩我⾔:『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 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神⽣惡⾒⾔:『⽔中無地、火、風。』時,地 神知彼⽔神⼼⽣此⾒,往語⽔神⾔:『汝實起此⾒,⾔:「⽔中無 地、火、風。」耶?』答⽈:『實爾。』地神語⾔:『汝勿起此⾒, 謂⽔中無地、火、風。所以者何?⽔中有地、火、風,但⽔⼤多故, ⽔⼤得名。』時,地神即為說法,除其惡⾒,⽰教利喜,施論、戒 論、⽣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敷演開⽰,清淨梵 ⾏。時,地神知彼⽔神其⼼柔軟,歡喜信解,淨無陰蓋,易可開化, 如諸佛常法,說苦聖諦、苦集諦、苦滅諦、苦出要諦,演布開⽰。 時,彼⽔神即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衣,易為受⾊。彼亦

如是,信⼼清淨,得法眼淨,無有狐疑,決定得果,不墮惡趣,不向 餘道,成就無畏,⽩地神⾔:『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 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火神⽣惡⾒⾔:『火中無地、⽔、風。』時,地 神、⽔神知彼火神⼼⽣此⾒,共語火神⾔:『汝實起此⾒耶?』答 ⽈:『實爾。』⼆神語⾔:『汝勿起此⾒。所以者何?火中有地、 ⽔、風,但火⼤多故,火⼤得名⽿。』時,⼆神即為說法,除其惡 ⾒,⽰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 為上;敷演開⽰,清淨梵⾏。⼆神知彼火神其⼼柔軟,歡喜信解,淨 無陰蓋,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說苦聖諦、苦集諦、苦滅諦、苦出 要諦,演布開⽰。時,彼火神即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 衣,易為受⾊。彼亦如是,信⼼清淨,遂得法眼,無有狐疑,決定得 果,不墮惡趣,不向餘道,成就無畏,⽩⼆神⾔:『我今歸依佛、 法、聖眾,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聽我於正法中 為優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風神⽣惡⾒⾔:『風中無地、⽔、火。』地、 ⽔、火神知彼風神⽣此惡⾒,往語之⾔:『汝實起此⾒耶?』答⽈:

『實爾。』三神語⾔:『汝勿起此⾒。所以者何?風中有地、⽔、 火,但風⼤多故,風⼤得名⽿。』時,三神即為說法,除其惡⾒,⽰ 教利喜,施論、戒論、⽣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 敷演開⽰,清淨梵⾏。三神知彼風神其⼼柔軟,歡喜信解,淨無陰 蓋,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演 布開⽰。時,彼風神即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譬如淨潔⽩衣,易為受 ⾊。彼亦如是,信⼼清淨,逮得法眼,無有狐疑,決定得果,不墮惡 趣,不向餘道,成就無畏,⽩三神⾔:『我今歸依佛、法、聖眾,盡 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 慈⼼⼀切,不嬈眾⽣。』」 佛告比丘:「雲有四種。云何為四?⼀者⽩⾊,⼆者⿊⾊,三者⾚ ⾊。四者紅⾊。其⽩⾊者地⼤偏多,其⿊⾊者⽔⼤偏多,其⾚⾊者火 ⼤偏多,其紅⾊者風⼤偏多。其雲去地或⼗⾥、⼆⼗⾥、三⼗⾥,⾄ 四⼗四千⾥,除劫初後時雲上⾄光⾳天。電有四種。云何為四?東⽅ 電名⾝光,南⽅電名難毀,⻄⽅電名流炎,北⽅電名定明。以何緣 故,虛空雲中有此電光?有時⾝光與難毀相觸,有時⾝光與流炎相 觸,有時⾝光與定明相觸,有時難毀與流炎相觸,有時難毀與定明相

觸,有時流炎與定明相觸。以是緣故,虛空雲中有電光起。復有何 緣,虛空雲有雷聲起?虛空中有時地⼤與⽔⼤相觸,有時地⼤與火⼤ 相觸,有時地⼤與風⼤相觸,有時⽔⼤與火⼤相觸,有時⽔⼤與風⼤ 相觸。以是緣故,虛空雲中有雷聲起。 「相師占雨有五因緣不可定知,使占者迷惑。云何為五?⼀者雲有雷 電,占謂當雨,以火⼤多故,燒雲不雨,是為占師初迷惑緣。⼆者雲 有雷電,占謂當雨,有⼤風起,吹雲四散,入諸⼭間,以此緣故,相 師迷惑。三者雲有雷電,占謂當雨,時,⼤阿須倫接攬浮雲,置⼤海 中,以此因緣,相師迷惑。四者雲有雷電,占謂當雨,⽽雲師、雨師 放逸婬亂,竟不降雨,以此因緣,相師迷惑。五者雲有雷電,占謂當 雨,⽽世間眾庶非法放逸,⾏不淨⾏,慳貪嫉妬,所⾒顛倒,故使天 不降雨,以此因緣,相師迷惑。是為五因緣,相師占雨不可定知。」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四分世記經三災品第九 佛告比丘:「有四事⻑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歲數⽽稱計也。云 何為四?⼀者世間災漸起,壞此世時,中間⻑久,無量無限,不可以 ⽇⽉歲數⽽稱計也。⼆者此世間壞已,中間空曠,無有世間,⻑久逈 遠,不可以⽇⽉歲數⽽稱計也。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時,中間⻑ 久,不可以⽇⽉歲數⽽稱計也。四者天地成已,久住不壞,不可以⽇ ⽉歲數⽽稱計也。是為四事⻑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歲數⽽計量 也。」 佛告比丘:「世有三災。云何為三?⼀者火災,⼆者⽔災,三者風 災。有三災上際。云何為三?⼀者光⾳天,⼆者遍淨天,三者果實 天。若火災起時,⾄光⾳天,光⾳天為際。若⽔災起時,⾄遍淨天, 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果實天,果實天為際。云何為火災?火

災始欲起時,此世間⼈皆⾏正法,正⾒不倒,修⼗善⾏,⾏此法時, 有⼈得第⼆禪者,即踊⾝上昇於虛空中,住聖⼈道、天道、梵道,⾼ 聲唱⾔:『諸賢!當知無覺、無觀第⼆禪樂,第⼆禪樂。』時,世間 ⼈聞此聲已,仰語彼⾔:『善哉!善哉!唯願為我說無覺、無觀第⼆ 禪道。』時,空中⼈聞其語已,即為說無覺、無觀第⼆禪道。此世間 ⼈聞彼說已,即修無覺無觀第⼆禪道,⾝壞命終,⽣光⾳天。 「是時,地獄眾⽣罪畢命終,來⽣⼈間,復修無覺、無觀第⼆禪,⾝ 壞命終,⽣光⾳天;畜⽣、餓⿁、阿須倫、四天王、忉利天、炎天、 兜率天、化⾃在天、他化⾃在天、梵天眾⽣命終,來⽣⼈間,修無 覺、無觀第⼆禪,⾝壞命終,⽣光⾳天。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 餓⿁、阿須倫乃⾄梵天皆盡。當於爾時,先地獄盡,然後畜⽣盡;畜 ⽣盡已,餓⿁盡;餓⿁盡已,阿須倫盡;阿須倫盡已,四天王盡;四 天王盡已,忉利天王盡;忉利天王盡已,炎摩天盡;炎摩天盡已,兜 率天盡;兜率天盡已,化⾃在天盡;化⾃在天盡已,他化⾃在天盡; 他化⾃在天盡已,梵天盡;梵天盡已,然後⼈盡,無有遺餘。⼈盡無 餘已,此世敗壞,乃成為災,其後天不降雨,百穀草⽊⾃然枯死。」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有為諸

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風暴起,吹⼤ 海⽔,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宮殿,置於須彌⼭半, 去地四萬⼆千由旬,安⽇道中,緣此世間有⼆⽇出。⼆⽇出已,令此 世間所有⼩河、汱澮、渠流皆悉乾竭。」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風暴起,海⽔深 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宮殿,置於須彌⼭半,去地四萬⼆千 由旬,安⽇道中,緣此世間有三⽇出。三⽇出已,此諸⼤⽔,恒河、 耶婆那河、婆羅河、阿夷羅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皆悉 乾竭,無有遺餘。 「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 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風暴起,海⽔深八萬四千 由旬,吹使兩披,取⽇宮殿,置於須彌⼭半,安⽇道中,緣此世間有 四⽇出。四⽇出已,此諸世間所有泉源、淵池,善⾒⼤池、阿耨⼤ 池、四⽅陀延池、優鉢羅池、拘物頭池、分陀利池、離池,縱廣五⼗ 由旬皆盡乾竭。

「以是故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 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風暴起,吹⼤海⽔,使令兩 披,取⽇宮殿,置於須彌⼭半,安⽇道中,緣此世間有五⽇出。五⽇ 出已,⼤海⽔稍減百由旬,⾄七百由旬。以是可知,⼀切⾏無常,變 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是時, ⼤海稍盡,餘有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百由 旬在。以是可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 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時,⼤海⽔稍稍減盡,⾄七由旬、六由 旬、五由旬,乃⾄⼀由旬在。」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海⽔稍盡,⾄七多羅樹、六多 羅樹,乃⾄⼀多羅樹。」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海⽔轉淺,七⼈、六⼈、五 ⼈、四⼈、三⼈、⼆⼈、⼀⼈,⾄腰、⾄膝,⾄于[跳-兆+專]、 踝。」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海⽔猶如春雨後,亦如⽜跡中 ⽔,遂⾄涸盡,不漬⼈指。」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風暴起,吹海底 沙,深八萬四千由旬,令著兩岸飃,取⽇宮殿,置於須彌⼭半,安⽇ 道中,緣此世間有六⽇出。六⽇出已,其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 ⼭、須彌⼭王皆烟起燋燃,猶如陶家初然陶時,六⽇出時亦復如 是。」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久久,有⼤⿊風暴起,吹海底 沙,八萬四千由旬,令著兩岸飄,取⽇宮殿,置於須彌⼭半,安⽇道 中,緣此世間有七⽇出。七⽇出已,此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 ⼭、須彌⼭王皆悉洞然,猶如陶家然竈焰起,七⽇出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以此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須彌⼭

皆悉洞然;⼀時,四天王宮、忉利天宮、炎摩天宮、兜率天、化⾃在 天、他化⾃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乃⾄梵天火洞然已, 風吹火焰⾄光⾳天,其彼初⽣天⼦⾒此火焰,皆⽣怖畏⾔:『咄!此 何物?』先⽣諸天語後⽣天⾔:『勿怖畏也,彼火曾來,⿑此⽽ ⽌。』以念前火光,故名光念天。此四天下,乃⾄梵天火洞然已,須 彌⼭王漸漸頹落,百由旬、⼆百由旬,⾄七百由旬。」 佛告比丘:「以是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 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乃⾄梵天火洞然已,其後 ⼤地及須彌⼭盡無灰燼。是故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 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此⼤地火燒盡已,地 下⽔盡,⽔下風盡。是故當知,⼀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 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火災起時,天不復雨,百穀草⽊⾃然枯死。誰當信者? 獨有⾒者,⾃當知耶?如是乃⾄地下⽔盡,⽔下風盡。誰當信者?獨

有⾒者,⾃當知耶?是為火災。 「云何火劫還復?其後久久,有⼤⿊雲在虛空中,⾄光⾳天,周遍降 雨,渧如⾞輪,如是無數百千歲雨,其⽔漸⻑,⾼無數百千由旬,乃 ⾄光⾳天。」 「時,有四⼤風起,持此⽔住。何等為四?⼀名住風,⼆名持風,三 名不動,四名堅固。其後此⽔稍減百千由旬,無數百千萬由旬,其⽔ 四⾯有⼤風起,名⽈僧伽,吹⽔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 ⽔,在於空中⾃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梵迦夷天 宮。其⽔轉減⾄無數百千萬由旬,其⽔四⾯有⼤風起,名⽈僧伽,吹 ⽔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波離⽔,在於空中⾃然堅固,變 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他化⾃在天宮。 「其⽔轉減⾄無數千萬由旬,其⽔四⾯有⼤風起,名⽈僧伽,吹⽔令 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在虛空中⾃然堅固,變成天 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化⾃在天宮。其⽔轉減⾄無數百千由旬, 有僧伽風,吹⽔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在虛空中⾃ 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兜率天宮。其⽔轉減⾄無

數百千由旬,有僧伽風,吹⽔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 ⽔,在虛空中⾃然堅固,變成天宮,由此因緣有炎摩天宮。其⽔轉減 ⾄無數百千由旬,⽔上有沫,深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譬如此 間,穴泉流⽔,⽔上有沫,彼亦如是。 「以何因緣有須彌⼭?有亂風起,吹此⽔沫造須彌⼭,⾼六⼗萬八千 由旬,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四寶所成,⾦、銀、⽔精、琉璃。以何因 緣有四阿須倫宮殿?其後亂風吹⼤海⽔吹⼤⽔沫,於須彌⼭四⾯起⼤ 宮殿,縱廣各八萬由旬,⾃然變成七寶宮殿。復何因緣有四天王宮 殿?其後亂風吹⼤海⽔沫,於須彌⼭半四萬⼆千由旬,⾃然變成七寶 宮殿,以是故名為四天王宮殿。以何因緣有忉利天宮殿?其後亂風吹 ⼤⽔沫,於須彌⼭上⾃然變成七寶宮殿。 「復以何緣有伽陀羅⼭?其後亂風吹⼤⽔沫,去須彌⼭不遠,⾃然化 成寶⼭,下根入地四萬⼆千由旬,縱廣四萬⼆千由旬,其邊無際,雜 ⾊間廁,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伽陀羅⼭。復以何緣有伊沙⼭?其後 亂風吹⼤⽔沫,去伽陀羅⼭不遠,⾃然變成伊沙⼭,⾼⼆萬⼀千由 旬,縱廣⼆萬⼀千由旬,其邊無際,雜⾊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 有伊沙⼭。其後亂風吹⼤⽔沫,去伊沙⼭不遠,⾃然變成樹辰陀羅

⼭,⾼萬⼆千由旬,縱廣萬⼆千由旬,其邊無際,雜⾊參間,七寶所 成,以是因緣有樹辰陀羅⼭。其後亂風吹⼤⽔沫,去樹辰陀羅⼭不 遠,⾃然變成阿般泥樓⼭,⾼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其邊無際, 雜⾊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阿般尼樓⼭。 「其後亂風吹⼤⽔沫,去阿般尼樓⼭不遠,⾃然變成彌隣陀羅⼭,⾼ 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其邊無際,雜⾊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 緣有尼隣陀羅⼭。其後亂風吹⼤⽔沫,去尼隣陀羅⼭不遠,⾃然變成 比尼陀⼭,⾼千⼆百由旬,縱廣千⼆百由旬,其邊無際,雜⾊參間, 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比尼陀⼭。其後亂風吹⼤⽔沫,去比尼陀⼭不 遠,⾃然變成⾦剛輪⼭,⾼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其邊無際,雜 ⾊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有⾦剛輪⼭。 「何故有⽉、有七⽇宮殿?其後亂風吹⼤⽔沫,⾃然變成⼀⽉宮殿、 七⽇宮殿,雜⾊參間,七寶所成,為⿊風所吹還到本處,以是因緣有 ⽇、⽉宮殿。 「其後亂風吹⼤⽔沫,⾃然變成四天下及八萬天下,以是因緣有四天 下及八萬天下。其後亂風吹⼤⽔沫,在四天下及八萬天下,⾃然變成

⼤⾦剛輪⼭,⾼⼗六萬八千由旬,縱廣⼗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限, ⾦剛堅固,不可毀壞,以是因緣有⼤⾦剛輪⼭。其後久久,有⾃然雲 遍滿空中,周遍⼤雨,渧如⾞輪,其⽔彌漫,沒四天下,與須彌⼭ 等,其後亂風吹地為⼤坑,澗⽔盡入中,因此為海,以是因緣有四⼤ 海⽔。海⽔鹹苦有三因緣。何等為三?⼀者有⾃然雲遍滿虛空,⾄光 ⾳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宮,滌蕩天下,從梵迦夷天宮、他化⾃在天 宮,下⾄炎摩天宮、四天下、八萬天下、諸⼭、⼤⼭、須彌⼭王皆洗 濯滌蕩,其中諸處有穢惡鹹苦諸不淨汁,下流入海,合為⼀味,故海 ⽔鹹。⼆者昔有⼤仙⼈禁呪海⽔,⻑使鹹苦,⼈不得飲,是故鹹苦。 三者彼⼤海⽔雜眾⽣居,其⾝⻑⼤,或百由旬、⼆百由旬,⾄七百由 旬,呼哈吐納,⼤⼩便中,故海⽔鹹。是為火災。」 佛告比丘:「云何為⽔災?⽔災起時,此世間⼈皆奉正法,正⾒,不 邪⾒,修⼗善業,修善⾏已。時,有⼈得無喜第三禪者,踊⾝上昇於 虛空中,住聖⼈道、天道、梵道,⾼聲唱⾔:『諸賢!當知無喜第三 禪樂,無喜第三禪樂。』時,世間⼈聞此聲已,仰語彼⾔:『善哉! 善哉!願為我說是無喜第三禪道。』時,空中⼈聞此語已,即為演說 無喜第三禪道,此世間⼈聞其說已,即修第三禪道,⾝壞命終,⽣遍

淨天。 「爾時,地獄眾⽣罪畢命終,來⽣⼈間,復修第三禪道,⾝壞命終, ⽣遍淨天;畜⽣、餓⿁、阿須輪、四天王、忉利天、炎摩天、兜率 天、化⾃在天、他化⾃在天、梵天、光⾳天眾⽣命終,來⽣⼈間,修 第三禪道,⾝壞命終,⽣遍淨天。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餓 ⿁、阿須倫、四天王,乃⾄光⾳天趣皆盡。當於爾時,先地獄盡,然 後畜⽣盡;畜⽣盡已,餓⿁盡;餓⿁盡已,阿須倫盡;阿須倫盡已, 四天王盡;四天王盡已,忉利天盡;忉利天盡已,炎摩天盡;炎摩天 盡已,兜率天盡;兜率天盡已,化⾃在天盡;化⾃在天盡已,他化⾃ 在天盡;他化⾃在天盡已,梵天盡;梵天盡已,光⾳天盡;光⾳天盡 已,然後⼈盡無餘。⼈盡無餘已,此世間敗壞,乃成為災。 「其後久久,有⼤⿊雲暴起,上⾄遍淨天,周遍⼤雨,純雨熱⽔,其 ⽔沸湧,煎熬天上,諸天宮殿皆悉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 中,煎熬消盡,無有遺餘,光⾳天宮亦復如是。以此可知,⼀切⾏無 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有為諸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 道。

「其後此雨復浸梵迦夷天宮,煎熬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 中,無有遺餘,梵迦夷宮亦復如是。其後此雨復浸他化⾃在天、化⾃ 在天、兜率天、炎摩天宮,煎熬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 中,無有遺餘,彼諸天宮亦復如是。其後此雨復浸四天下及八萬天下 諸⼭、⼤⼭、須彌⼭王,煎熬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中, 煎熬消盡,無有遺餘,彼亦如是。是故當知,⼀切⾏無常,為變易 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此⽔煎 熬⼤地,盡無餘已,地下⽔盡,⽔下風盡。是故當知,⼀切⾏無常, 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遍淨天宮煎熬消盡。誰當信者?獨有⾒者,乃能知⽿。 梵迦夷宮煎熬消盡,乃⾄地下⽔盡,⽔下風盡。誰當信者?獨有⾒ 者,乃當知⽿。是為⽔災。 「云何⽔災還復?其後久久,有⼤⿊雲充滿虛空,⾄遍淨天,周遍降 雨,渧如⾞輪,如是無數百千萬歲,其⽔漸⻑,⾄遍淨天。有四⼤ 風,持此⽔住。何等為四?⼀名住風,⼆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 固。其後此⽔稍減無數百千由旬,四⾯有⼤風起,名⽈僧伽,吹⽔令 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在虛空中,⾃然變成光⾳天

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光⾳天宮。其⽔轉減無數百千由旬,彼僧 伽風吹⽔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在虛空中,⾃然變 成梵迦夷天宮,七寶校飾;如是乃⾄海⽔⼀味鹹苦,亦如火災復時。 是為⽔災。」 佛告比丘:「云何為風災?風災起時,此世間⼈皆奉正法,正⾒,不 邪⾒,修⼗善業,修善⾏時,時,有⼈得清淨護念第四禪,於虛空中 住聖⼈道、天道、梵道,⾼聲唱⾔:『諸賢!護念清淨第四禪樂,護 念清淨第四禪樂。』時,此世⼈聞其聲已,仰語彼⾔:『善哉!善 哉!願為我說護念清淨第四禪道。』時,空中⼈聞此語已,即為說第 四禪道,此世間⼈聞其說已,即修第四禪道,⾝壞命終,⽣果實天。 「爾時,地獄眾⽣罪畢命終,來⽣⼈間,復修第四禪,⾝壞命終,⽣ 果實天;畜⽣、餓⿁、阿須倫、四天王乃⾄遍淨天眾⽣命終,來⽣⼈ 間,修第四禪,⾝壞命終,⽣果實天。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 餓⿁、阿須倫、四天王,乃⾄遍淨天趣皆盡。爾時,地獄先盡,然後 畜⽣盡;畜⽣盡已,餓⿁盡;餓⿁盡已,阿須倫盡;阿須倫盡已,四 天王盡;四天王盡已,如是展轉⾄遍淨天盡;遍淨天盡已,然後⼈盡 無餘。⼈盡無餘已,此世間敗壞,乃成為災。其後久久,有⼤風起,

名⽈⼤僧伽,乃⾄果實天,其風四布,吹遍淨天宮、光⾳天宮,使宮 宮相拍,碎若粉塵。猶如⼒⼠執⼆銅杵,杵杵相拍,碎盡無餘,⼆宮 相拍亦復如是。以是當知,⼀切⾏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 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梵迦夷天宮、他化⾃在天宮,宮宮相拍,碎如粉塵,無 有遺餘。猶如⼒⼠執⼆銅杵,杵杵相拍,碎盡無餘,⼆宮相拍亦復如 是。以是當知,⼀切⾏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 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此風吹化⾃在天宮、兜率天宮、炎摩天 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無有遺餘。猶如⼒⼠執⼆銅杵,杵杵相 拍,碎盡無餘,彼宮如是碎盡無餘。以是當知,⼀切⾏無常,為變易 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須彌⼭王置於虛空,⾼ 百千由旬,⼭⼭相拍,碎若粉塵。猶如⼒⼠⼿執輕糠散於空中,彼四 天下、須彌諸⼭碎盡分散,亦復如是。以是可知,⼀切⾏無常,為變 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後風吹 ⼤地盡,地下⽔盡,⽔下風盡。是故當知,⼀切⾏無常,為變易法, 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遍淨天宮、光⾳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誰當信 者?獨有⾒者,乃能知⽿。如是乃⾄地下⽔盡,⽔下風盡。誰能信 者?獨有⾒者,乃能信⽿。是為風災。 「云何風災還復?其後久久,有⼤⿊雲周遍虛空,⾄果實天,⽽降⼤ 雨,渧如⾞輪,霖雨無數百千萬歲,其⽔漸⻑,⾄果實天。時,有四 風持此⽔住。何等為四?⼀名住風,⼆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 固。其後此⽔漸漸稍減無數百千由旬,其⽔四⾯有⼤風起,名⽈僧 伽,吹⽔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在於空中⾃然變成 遍淨天宮,雜⾊參間,七寶所成,以此因緣有遍淨天宮。其⽔轉減無 數百千由旬,彼僧伽風吹⽔令動,⿎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 在於空中⾃然變成光⾳天宮,雜⾊參間,七寶所成;乃⾄海⽔⼀味鹹 苦,亦如火災復時。是為風災。是為三災,是為三復。」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戰鬪品第⼗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鬪。時,釋提桓因命忉利諸天⽽ 告之⽈:『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毘摩質多羅阿須倫,以 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時,忉利諸天受帝釋教已,

各⾃莊嚴。時,毘摩質多羅阿須倫命諸阿須倫⽽告之⽈:『汝等今往 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釋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 欲觀之。』時,諸阿須倫受毘摩質多阿須倫教已,各⾃莊嚴。 「於是,諸天、阿須倫眾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時,忉利 諸天捉阿須倫王,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天帝釋。時,阿須 倫王⾒天上快樂,⽣慕樂⼼,即⾃念⾔:『此處殊勝,即可居⽌,⽤ 復還歸阿須倫宮為?』發此念時,五繫即得解,五樂在前。若阿須倫 ⽣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繫還縛,五樂⾃去。時,阿須倫所被繫縛,轉 更牢固。魔所繫縛復過於是,計吾我⼈為魔所縛,不計吾我⼈魔縛得 解,愛我為縛,愛愛為縛,我當有為縛,我當無為縛,有⾊為縛,無 ⾊為縛,有⾊無⾊為縛,我有想為縛,無想為縛,有想無想為縛,我 為⼤患、為癰、為刺。是故,賢聖弟⼦知我為⼤患、為癰、為刺,捨 吾我想,修無我⾏,觀彼我為重擔、為放逸、為有。當有我是有為, 當有無我是有為,有⾊是有為,無⾊是有為,有⾊無⾊是有為,有想 是有為,無想是有為,有想無想是有為,有為為⼤患、為刺、為瘡。 是故,賢聖弟⼦知有為為⼤患、為刺、為瘡故,捨有為,為無為 ⾏。」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鬪。時,釋提桓因命忉利天⽽ 告之⽈:『汝等今往與阿須倫共鬪,若得勝者,捉毘摩質多羅阿須 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時,忉利諸天受帝釋 教已,各即⾃莊嚴。時,毘摩質多阿須倫復命諸阿須倫⽽告之⽈: 『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釋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 葉講堂,吾欲觀之。』時,諸阿須倫受毘摩質多阿須倫教已,各⾃莊 嚴。於是,諸天、阿須倫眾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忉利諸 天捉阿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天帝釋。彷徉遊善法堂 上,阿須倫王遙⾒帝釋,於五繫中惡⼝罵詈。時,天帝侍者於天帝 前,即說偈⾔: 「『天帝何恐怖, 須質⾯毀呰,

⾃現⼰劣弱, 默聽其惡⾔。』

「時,天帝釋即復以偈答侍者⽈: 「『彼亦無⼤⼒, 如何⼤智⼠,

我亦不恐畏, 與彼無智諍。』

「爾時,侍者復作偈頌⽩帝釋⾔: 「『今不折愚者, 宜加以杖捶,

恐後轉難忍, 使愚⾃改過。』

「時,天帝釋復作偈頌答侍者⽈: 「『我常⾔智者, 愚罵⽽智默,

不應與愚諍, 即為信勝彼。』

「爾時,侍者復作偈頌⽩帝釋⾔: 「『天王所以默, ⽽彼愚騃⼈, 愚不⾃忖量, 沒死來觸突,

恐損智者⾏, 謂王懷怖畏。 謂可與王敵, 欲王如⽜退。』

「時,天帝釋復作偈頌答侍者⽈:

「『彼愚無知⾒, 我觀第⼀義, 惡中之惡者, 能於瞋不瞋, 夫⼈有⼆緣, 眾⼈諍有訟, 夫⼈有⼆緣, ⾒無諍訟者, 若⼈有⼤⼒, 此⼒為第⼀, 愚⾃謂有⼒, 如法忍⼒者,

謂我懷恐怖, 忍默為最上。 於瞋復⽣瞋, 為戰中最上。 為⼰亦為他, 不報者為勝。 為⼰亦為他, 乃謂為愚騃。 能忍無⼒者, 於忍中最上。 此⼒非為⼒, 此⼒不可沮。』」

佛告比丘:「爾時,天帝釋豈異⼈乎?勿造斯觀。時,天帝釋即我⾝ 是也。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卒暴,常亦稱讚能忍辱者。若有智 之⼈欲弘吾道者,當修忍默,勿懷忿諍。」 佛告比丘:「昔者,忉利諸天與阿須倫共鬪。時,釋提桓因語質多阿

須倫⾔:『卿等何為嚴飾兵仗,懷怒害⼼,共戰諍為?今當共汝講論 道義,知有勝負。』彼質多阿須倫語帝釋⾔:『正使捨諸兵仗,⽌於 諍訟論義者,誰知勝負?』帝釋教⾔:『但共論議,今汝眾中、我天 眾中,⾃有智慧知勝負者。』時,阿須倫語帝釋⾔:『汝先說偈。』 帝釋報⾔:『汝是舊天,汝應先說。』爾時,質多阿須倫即為帝釋⽽ 作頌⽈: 「『今不折愚者, 宜加以杖捶,

恐後轉難忍, 使愚⾃改過。』

「時,阿須倫說此偈已,阿須倫眾即⼤歡喜,⾼聲稱善;唯諸天眾默 然無⾔。時,阿須倫王語帝釋⾔:『汝次說偈。』爾時,帝釋即為阿 須倫⽽說偈⾔: 「『我常⾔智者, 愚罵⽽智默,

不應與愚諍, 即為勝彼愚。』

「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忉利諸天皆⼤歡喜,舉聲稱善;時,阿須倫

眾默然無⾔。爾時,天帝語阿須倫⾔:『汝次說偈。』時,阿須倫復 說偈⾔: 「『天王所以默, ⽽彼愚騃⼈, 愚不⾃忖量, 沒死來觸突,

恐損智者⾏, 謂王懷怖畏。 謂可與王敵, 欲王如⽜退。』

「時,阿須倫王說此偈已,阿須倫眾踊躍歡喜,舉聲稱善;時,忉利 天眾默然無⾔。時,阿須倫王語帝釋⾔:『汝次說偈。』時,天帝釋 為阿須倫⽽說偈⾔: 「『彼愚無知⾒, 我觀第⼀義, 惡中之惡者, 能於瞋不瞋, 夫⼈有⼆緣, 眾⼈為諍訟,

謂我懷恐畏, 忍默為最上。 於瞋復⽣瞋, 為戰中最勝。 為⼰亦為他, 不報者為勝。

夫⼈有⼆緣, ⾒無諍訟者, 若⼈有⼤⼒, 此⼒為第⼀, 愚⾃謂有⼒, 如法忍⼒者,

為⼰亦為他, 不謂為愚騃。 能忍無⼒者, 於忍中最上。 此⼒非為⼒, 此⼒不可沮。』

「釋提桓因說此偈已,忉利天眾踊躍歡喜,舉聲稱善;阿須倫眾默然 無⾔。時,天眾、阿須倫眾各⼩退却,⾃相謂⾔:『阿須倫王所說偈 頌,有所觸犯,起⼑劍讐,⽣鬪訟根,⻑諸怨結,樹三有本。天帝釋 所說偈者,無所觸嬈,不起⼑劍,不⽣鬪訟,不⻑怨結,絕三有本。 天帝所說為善,阿須倫所說不善。諸天為勝,阿須倫負。』」 佛告比丘:「爾時,釋提桓因豈異⼈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即我 ⾝是。我於爾時,以柔濡⾔,勝阿須倫眾。」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復與阿須倫共鬪。時,阿須倫勝,諸天不 如。時,釋提桓因乘千輻寶⾞怖懼⽽⾛,中路⾒晱婆羅樹上有⼀巢,

巢有兩⼦,即以偈頌告御者⾔,頌⽈: 「『此樹有⼆⿃, 正使賊害我,

汝當迴⾞避, 勿傷⼆⿃命。』

「爾時,御者聞帝釋偈已,尋便住⾞迴避⿃。爾時,⾞頭向阿須倫, 阿須倫眾遙⾒寶⾞迴向,其軍即相謂⾔:『今天帝釋乘千輻寶⾞迴向 我眾,必欲還鬪,不可當也。』阿須倫眾即便退散,諸天得勝,阿須 倫退。」 佛告比丘:「爾時,帝釋者豈異⼈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即我⾝ 是也。我於爾時,於諸眾⽣起慈愍⼼。諸比丘!汝等於我法中出家修 道,宜起慈⼼,哀愍黎庶。」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鬪。」爾時,諸天得勝,阿須倫 退。時,天帝釋戰勝還宮,更造⼀堂,名⽈最勝,東⻄⻑百由旬,南 北廣六⼗由旬。其堂百間,間間有七交露臺,⼀⼀臺上有七⽟女,⼀ ⼀⽟女有七使⼈。釋提桓因亦不憂供給諸⽟女衣被、飲食、莊嚴之

具,隨本所造,⾃受其福,以戰勝阿須倫,因歡喜⼼⽽造此堂,故名 最勝堂。⼜千世界中所有堂觀無及此堂,故名最勝。 佛告比丘:「昔者,阿須倫⾃⽣念⾔:『我有⼤威德,神⼒不少,⽽ 忉利天、⽇⽉諸天常在虛空,於我頂上遊⾏⾃在,今我寧可取彼⽇⽉ 以為⽿璫,⾃在遊⾏耶?』時,阿須倫王瞋恚熾盛,即念捶打阿須 倫,捶打阿須倫即復念⾔:『今阿須倫王念我,我等當速莊嚴。』即 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與無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詣阿須倫王 前,於⼀⾯立。時,王復念舍摩梨阿須倫,舍摩梨阿須倫復⾃念⾔: 『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與無 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詣阿須倫王前,在⼀⾯立。 「時,王復念毘摩質多阿須倫,毘摩質多阿須倫復⾃念⾔:『今王念 我,我等宜速莊嚴。』即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與無數阿須倫 眾前後導從,往詣王前,在⼀⾯立。時,王復念⼤⾂阿須倫,⼤⾂阿 須倫即⾃念⾔:『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勅左右備具兵仗, 駕乘寶⾞,與無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往詣王前,於⼀⾯立。時,王 復念諸⼩阿須倫,諸⼩阿須倫復⾃念⾔:『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 嚴。』即⾃莊嚴,備具兵仗,與無數眾相隨,往詣王前,於⼀⾯立。

時,羅呵阿須倫王即⾃莊嚴,⾝著寶鎧,駕乘寶⾞,與無數百千阿須 倫眾兵仗嚴事,前後圍遶出其境界,欲往與諸天共鬪。」 「爾時,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以⾝纏遶須彌⼭七匝,震動⼭⾕,薄 布微雲,渧渧稍雨,以尾打⼤海⽔,海⽔波涌,⾄須彌⼭頂。時,忉 利天即⽣念⾔:『今薄雲微布,渧渧稍雨,海⽔波涌,乃來⾄此。將 是阿須倫欲來戰鬪,故有此異瑞⽿。』 「爾時,海中諸龍兵眾無數巨億,皆持⼽鉾、⼸⽮、⼑劍,重被寶 鎧,器仗嚴整,逆與阿須倫共戰,若龍眾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 殿。若龍眾退,龍不還宮,即[⾺奔]趣伽樓羅⿁神所,⽽告之⽈: 『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戰,我往逆鬪,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 眾共併⼒,與彼共戰。』時,諸⿁神聞龍語已,即⾃莊嚴,備諸兵 仗,重被寶鎧,與諸龍眾共阿須倫鬪,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 殿。若不如時,不還本宮,即退⾛[⾺奔]持華⿁神界,⽽告之⾔: 『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鬪,我等逆戰,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 眾共併⼒,與彼共戰。』 「諸持華⿁神聞龍語已,即⾃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眾共併

⼒,與阿須倫鬪,若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若不如時,不還 本宮,即退⾛[⾺奔]常樂⿁神界,⽽告之⾔:『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 鬪,我等逆戰,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與我併⼒,共彼戰 鬪。』時,諸常樂⿁神聞是語已,即⾃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 眾共併⼒,與阿須倫鬪,若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若不如 時,不還本宮,即退⾛[⾺奔]四天王,⽽告之⽈:『阿須倫眾欲與諸 天共鬪,我等逆戰,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眾共併⼒,與彼共 戰。』 「時,四天王聞此語已,即⾃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眾共併 ⼒,與阿須倫共鬪,若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若不如者,四 天王即詣善法講堂,⽩天帝釋及忉利諸天⾔:『阿須倫欲與諸天共 鬪,今忉利諸天當⾃莊嚴,備諸兵仗,眾共併⼒,往共彼戰。』時, 天帝釋命⼀侍天⽽告之⽈:『汝持我聲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在 天、他化⾃在天⼦⾔:「阿須倫與無數眾欲來戰鬪,今者諸天當⾃莊 嚴,備諸兵仗,助我鬪戰。」』時,彼侍天受帝教已,即詣焰摩天, 乃⾄他化⾃在天,持天帝釋聲⽽告之⽈:『彼阿須倫無數眾來戰鬪, 今者諸天當⾃莊嚴,備諸兵仗,助我戰鬪。』

「時,焰摩天⼦聞此語已,即⾃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 ⾞,與無數巨億百千天眾前後圍遶,在須彌⼭東⾯住。時,兜率天⼦ 聞此語已,即⾃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與無數巨億 百千天眾圍遶,在須彌⼭南⾯住。時,化⾃在天⼦聞此語已,亦嚴兵 眾,在須彌⼭⻄⾯住。時,他化⾃在天⼦聞此語已,亦嚴兵眾,在須 彌⼭北住。 「時,天帝釋即念三⼗三天忉利天,三⼗三天忉利天即⾃念⾔:『今 帝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勅左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與無數 巨億諸天眾前後圍遶,詣天帝釋前,於⼀⾯立。時,天帝釋復念餘忉 利諸天,餘忉利諸天即⾃念⾔:『今帝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即 勅左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與無數巨億諸天眾前後圍遶,詣帝釋 前,於⼀⾯立。時,帝釋復念妙匠⿁神,妙匠⿁神即⾃念⾔:『今帝 釋念我,我宜速莊嚴。』即勅左右備諸兵仗,駕乘寶⾞,無數千眾前 後圍遶,詣帝釋前立。時,帝釋復念善住龍王,善住龍王即⾃念⾔: 『今天帝釋念我,我今宜往。』即詣帝釋前立。 「時,帝釋即⾃莊嚴,備諸兵仗,⾝被寶鎧,乘善住龍王頂上,與無 數諸天⿁神前後圍遶,⾃出天宮與阿須倫往鬪。所謂嚴兵仗、⼑劍、

鉾矟、⼸⽮、斲釿、鉞斧、旋輪、羂索,兵仗鎧器,以七寶成,復以 鋒刃加阿須倫⾝,其⾝不傷,但刃觸⽽已。阿須倫眾執持七寶⼑劍、 鉾矟、⼸⽮、斲釿、鉞斧、旋輪、羂索,以鋒刃加諸天⾝,但觸⽽ 已,不能傷損。如是欲⾏諸天共阿須倫鬪,欲因欲是。」 佛說⻑阿含經卷第⼆⼗⼀

佛說⻑阿含經卷第⼆⼗⼆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四分世記經三中劫品第⼗⼀ 佛告比丘:「有三中劫。何等為三?⼀名⼑兵劫,⼆名穀貴劫,三名 疾疫劫。云何為⼑兵劫?此世間⼈本壽四萬歲,其後稍減壽⼆萬歲, 其後復減壽萬歲,轉壽千歲,轉壽五百歲,轉壽三百歲、⼆百歲,如 今⼈壽於百歲少出多減;其後⼈壽稍減,當壽⼗歲,是時女⼈⽣五⽉ ⾏嫁。時,世間所有美味,酥油、蜜、⽯蜜、⿊⽯蜜,諸有美味皆悉 ⾃然消滅,五穀不⽣,唯有稊稗。是時,有上服錦綾、繒絹、劫⾙、 芻摩皆無復有,唯有麤織草衣。爾時,此地純⽣荊棘、蚊虻、蜂蝎、 蚖蛇、毒⾍,⾦銀、琉璃、七寶珠⽟⾃然沒地,唯有⽯沙穢惡充滿。 是時,眾⽣但增⼗惡,不復聞有⼗善之名,乃無善名,況有⾏善者? 爾時,⼈有不孝⽗⺟,不敬師⻑,能為惡者,則得供養,⼈所敬待, 如今⼈孝順⽗⺟,敬事師⻑,能為善者,則得供養,⼈所敬待。彼⼈ 為惡,便得供養,亦復如是。時⼈命終墮畜⽣中,猶如今⼈得⽣天

上。時,⼈相⾒懷毒害⼼,但欲相殺。猶如獵師⾒彼群鹿,但欲殺 之,無⼀善念。其⼈如是,但欲相殺,無⼀善念。爾時,此地溝澗、 溪⾕、⼭陵、塠⾩,無⼀平地,時,⼈⾏來恐怖惶懼,衣⽑為竪。 「時,七⽇中有⼑劍劫起,時,⼈⼿執草⽊、⽡⽯,皆變成⼑劍,⼑ 劍鋒利,所擬皆斷,展轉相害。其中有黠慧者⾒⼑兵相害,恐怖逃 避,入⼭林、坑澗無⼈之處,七⽇藏避,⼼⼝⾃⾔:『我不害⼈,⼈ 勿害我。』其⼈於七⽇中,食草⽊根,以⾃存活,過七⽇已,還出⼭ 林。時,有⼀⼈得共相⾒,歡喜⽽⾔:『今⾒⽣⼈,今⾒⽣⼈。』猶 如⽗⺟與⼀⼦別,久乃相⾒,歡喜踊躍,不能⾃勝。彼亦如是,歡喜 踊躍,不能⾃勝。是時,⼈⺠於七⽇中,哭泣相向,復於七⽇中,共 相娛樂,歡喜慶賀。時⼈⾝壞命終,皆墮地獄中。所以者何?斯由其 ⼈常懷瞋怒,害⼼相向,無慈仁故,是為⼑兵劫。」 佛告比丘:「云何為飢餓劫?爾時,⼈⺠多⾏非法,邪⾒顛倒,為⼗ 惡業,以⾏惡故,天不降雨,百草枯死,五穀不成,但有莖稈。云何 為飢餓?爾時,⼈⺠收掃⽥⾥、街巷、道陌、糞⼟遺穀,以⾃存活, 是為飢餓。復次,飢餓時,其⼈於街巷、市⾥、屠殺之處及丘塚間, 拾諸骸骨,煮汁飲之,以此⾃存,是為⽩骨飢餓。復次,飢餓劫時,

所種五穀盡變成草⽊,時,⼈取華煮汁⽽飲。復次,飢餓時,草⽊華 落,覆在⼟下,時,⼈掘地取華煮食,以是⾃存,是為草⽊飢餓。爾 時,眾⽣⾝壞命終,墮餓⿁中。所以者何?斯由其⼈於飢餓劫中,常 懷慳貪,無施惠⼼,不肯分割,不念厄⼈故也,是為飢餓劫。」 佛告比丘:「云何為疾疫劫?爾時,世⼈修⾏正法,正⾒,不顛倒 ⾒,具⼗善⾏。他⽅世界有⿁神來,此間⿁神放逸婬亂,不能護⼈, 他⽅⿁神侵嬈此世間⼈,撾打捶杖,接其精氣,使⼈⼼亂,驅逼將 去。猶如國王勅諸將帥有所守護,餘⽅有賊寇來侵嬈,此放逸之⼈劫 於村國。此亦如是,他⽅世界有⿁神來,取此間⼈,撾打捶杖,接其 精氣,驅逼將去。」 佛告比丘:「正使此間⿁神不放逸婬亂,他⽅世界有⼤⼒⿁神來,此 間⿁神畏怖避去,彼⼤⿁神侵嬈此⼈,撾打捶杖,接其精氣,殺之⽽ 去。譬如國王、若王⼤⾂,遣諸將帥守衛⼈⺠,將帥清慎,無有放 逸;他⽅有強猛將帥,⼈兵眾多來破村城,掠奪⼈物。彼亦如是,正 使此間⿁神不敢放逸,他⽅世界有⼤⼒⿁神來,此間⿁神恐怖避去, 彼⼤⿁神侵嬈此⼈,撾打捶杖,接其精氣,殺之⽽去。時,疾疫劫中 ⼈⺠⾝壞命終,皆⽣天上。所以者何?斯由時⼈慈⼼相向,展轉相

問:『汝病差不?⾝安隱不?』以此因緣得⽣天上。是故名為疾疫 劫。是為三中劫也。」 佛說⻑阿含第四分世記經世本緣品第⼗⼆ 佛告比丘:「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餘眾⽣福盡、⾏盡、 命盡,於光⾳天命終,⽣空梵處,於彼⽣染著⼼,愛樂彼處,願餘眾 ⽣共⽣彼處。發此念已,有餘眾⽣福、⾏、命盡,於光⾳天⾝壞命 終,⽣空梵處。時,先⽣梵天即⾃念⾔:『我是梵王⼤梵天王,無造 我者,我⾃然有,無所承受,於千世界最得⾃在,善諸義趣,富有豐 饒,能造化萬物,我即是⼀切眾⽣⽗⺟。』其後來諸梵復⾃念⾔: 『彼先梵天即是梵王⼤梵天王,彼⾃然有,無造彼者,於千世界最尊 第⼀,無所承受,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萬物,是眾⽣⽗⺟,我 從彼有。』彼梵天王顏貌容狀常如童⼦,是故梵王名⽈童⼦。 「或有是時,此世還成世間,眾⽣多有⽣光⾳天者,⾃然化⽣,歡喜 為食,⾝光⾃照,神⾜⾶空,安樂無礙,壽命⻑久。其後此世變成⼤ ⽔,周遍彌滿。當於爾時,天下⼤闇,無有⽇⽉、星辰、晝夜,亦無 歲⽉、四時之數。其後此世還欲變時,有餘眾⽣福盡、⾏盡、命盡,

從光⾳天命終,來⽣此間,皆悉化⽣,歡喜為食,⾝光⾃照,神⾜⾶ 空,安樂無礙,久住此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 名,眾共⽣世,故名眾⽣。 「是時,此地有⾃然地味出,凝停於地,猶如醍醐,地味出時,亦復 如是,猶如⽣酥,味甜如蜜。其後眾⽣以⼿試甞知為何味,初甞覺 好,遂⽣味著。如是展轉甞之不已,遂⽣貪著,便以⼿掬,漸成摶 食,摶食不已,餘眾⽣⾒,復效食之,食之不已。時,此眾⽣⾝體麤 澁,光明轉滅,無復神⾜,不能⾶⾏。爾時,未有⽇⽉,眾⽣光滅, 是時,天地⼤闇,如前無異。其後久久,有⼤暴風吹⼤海⽔,深八萬 四千由旬,使令兩披飄,取⽇宮殿,著須彌⼭半,安⽇道中,東出⻄ 沒,周旋天下。 「第⼆⽇宮從東出⻄沒,時,眾⽣有⾔:『是即昨⽇也。』或⾔: 『非昨也。』第三⽇宮繞須彌⼭,東出⻄沒,彼時眾⽣⾔:『定是⼀ ⽇。』⽇者,義⾔是前明因,是故名為⽇。⽇有⼆義:⼀⽈住常度, ⼆⽈宮殿。 「宮殿四⽅遠⾒故圓,寒溫和適,天⾦所成,頗梨間廁,⼆分天⾦,

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分頗梨,純真無雜,外內清徹, 光明遠照。⽇宮縱廣五⼗⼀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 「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鈴、七重⾏樹,周匝校飾 以七寶成,⾦牆銀⾨,銀牆⾦⾨,琉璃牆⽔精⾨,⽔精牆琉璃⾨,⾚ 珠牆⾺碯⾨,⾺碯牆⾚珠⾨,⾞璩牆眾寶⾨,眾寶牆⾞璩⾨。⼜其欄 楯,⾦欄銀桄,銀欄⾦桄,琉璃欄⽔精桄,⽔精欄琉璃桄,⾚珠欄⾺ 碯桄,⾺碯欄⾚珠桄,眾寶欄⾞璩桄,⾞璩欄眾寶桄。⾦網銀鈴,銀 網⾦鈴,⽔精網琉璃鈴,琉璃網⽔精鈴,⾚珠網⾺碯鈴,⾺碯網⾚珠 鈴,⾞璩網眾寶鈴,眾寶網⾞璩鈴。其⾦樹者銀葉華實,銀樹者⾦葉 華實,琉璃樹者⽔精華實,⽔精樹者琉璃華實,⾚珠樹者⾺碯華實, ⾺碯樹者⾚珠華實,⾞璩樹者眾寶華實,眾寶樹者⾞璩華實。宮牆四 ⾨,⾨有七階,周匝欄楯,樓閣臺觀、園林浴池,次第相比,⽣眾寶 華,⾏⾏相當,種種果樹,華葉雜⾊,樹香芬馥,周流四遠,雜類眾 ⿃相和⽽鳴。 「其⽇宮殿為五風所持:⼀⽈持風,⼆⽈養風,三⽈受風,四⽈轉 風,五⽈調風。⽇天⼦所⽌正殿,純⾦所造,⾼⼗六由旬,殿有四 ⾨,周匝欄楯。⽇天⼦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淨柔軟,猶如天

衣。⽇天⼦⾃⾝放光照于⾦殿,⾦殿光照于⽇宮,⽇宮光出照四天 下。⽇天⼦壽天五百歲,⼦孫相承,無有間異。其宮不壞,終于⼀ 劫。⽇宮⾏時,其⽇天⼦無有⾏意,⾔我⾏住,常以五欲⾃相娛樂。 ⽇宮⾏時,無數百千諸⼤天神在前導從,歡樂無倦,好樂捷疾,因是 ⽇天⼦名為捷疾。 「⽇天⼦⾝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 此千光,是故⽇天⼦名為千光。宿業功德云何?或有⼀⼈供養沙⾨、 婆羅⾨,濟諸窮乏,施以飲食、衣服、湯藥、象⾺、⾞乘、房舍、燈 燭,分布時與,隨其所須,不逆⼈意,供養持戒諸賢聖⼈。由彼種種 無數法喜光明因緣,善⼼歡喜。如剎利王⽔澆頭種初登王位,善⼼歡 喜,亦復如是。以此因緣,⾝壞命終,為⽇天⼦,得⽇宮殿,有千光 明,故⾔善業得千光明。 「復以何等故,名為宿業光明?或有⼈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兩 舌、惡⼝、妄⾔、綺語,不貪取,不瞋恚、邪⾒,以此因緣,善⼼歡 喜。猶如四衢道頭有⼤浴池,清淨無穢,有⼈遠⾏,疲極熱渴,來入 此池,澡浴清涼,歡喜愛樂。彼⼗善者,善⼼歡喜,亦復如是。其⼈ ⾝壞命終,為⽇天⼦,居⽇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光

明。 「復以何緣名千光明?或有⼈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以 此因緣,善⼼歡喜,⾝壞命終,為⽇天⼦,居⽇宮殿,有千光明,以 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明。 「六⼗念頃名⼀羅耶,三⼗羅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優波摩。⽇宮 殿六⽉南⾏,⽇⾏三⼗⾥,極南不過閻浮提,⽇北⾏亦復如是。」 「以何緣故⽇光炎熱?有⼗因緣。何等為⼗?⼀者須彌⼭外有佉陀羅 ⼭,⾼四萬⼆千由旬,頂廣四萬⼆千由旬,其邊無量,七寶所成,⽇ 光照⼭,觸⽽⽣熱,是為⼀緣⽇光炎熱。⼆者佉陀羅⼭表有伊沙陀 ⼭,⾼⼆萬⼀千由旬,縱廣⼆萬⼀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 光照⼭,觸⽽⽣熱,是為⼆緣⽇光炎熱。三者伊沙陀⼭表有樹提陀羅 ⼭,上⾼萬⼆千由旬,縱廣萬⼆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光 照⼭,觸⽽⽣熱,是為三緣⽇光炎熱。四者去樹提陀羅⼭表有⼭名善 ⾒,⾼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光照⼭, 觸⽽⽣熱,是為四緣⽇光炎熱。五者善⾒⼭表有⾺祀⼭,⾼三千由 旬,縱廣三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光照⼭,觸⽽⽣熱,是

為五緣⽇光炎熱。六者去⾺祀⼭表有尼彌陀羅⼭,⾼千⼆百由旬,縱 廣千⼆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光照⼭,觸⽽⽣熱,是為六 緣⽇光炎熱。七者去尼彌陀羅⼭表有調伏⼭,⾼六百由旬,縱廣六百 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光照⼭,觸⽽⽣熱,是為七緣⽇光炎 熱。八者調伏⼭表有⾦剛輪⼭,⾼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周匝無 量,七寶所成,⽇光照⼭,觸⽽⽣熱,是為八緣⽇光炎熱。復次,上 萬由旬有天宮殿,名為星宿,琉璃所成,⽇光照彼,觸⽽⽣熱,是為 九緣⽇光炎熱。復次,⽇宮殿光照於⼤地,觸⽽⽣熱,是為⼗緣⽇光 炎熱。」爾時,世尊以偈頌⽈: 「以此⼗因緣, 光明炎熾熱,

⽇名為千光, 佛⽇之所說。」

佛告比丘:「何故冬⽇宮殿寒⽽不可近,有光⽽冷?有⼗三緣,雖光 ⽽冷。云何為⼗三?⼀者須彌⼭、佉陀羅⼭中間有⽔,廣八萬四千由 旬,周匝無量,其⽔⽣雜華:優鉢羅華、拘勿頭、鉢頭摩、分陀利、 須乾提華,⽇光所照,觸⽽⽣冷,是為⼀緣⽇光為冷。⼆者佉陀羅 ⼭、伊沙陀羅⼭中間有⽔,廣四萬⼆千由旬,縱廣四萬⼆千由旬,周

匝無量,有⽔⽣諸雜華,⽇光所照,觸⽽⽣冷,是為⼆緣⽇光為冷。 三者伊沙陀羅⼭去樹提陀羅⼭中間有⽔,廣⼆萬⼀千由旬,周匝無 量,⽣諸雜華,⽇光所照,觸⽽⽣冷,是為三緣⽇光為冷。四者善⾒ ⼭、樹提⼭中間有⽔,廣萬⼆千由旬,周匝無量,⽣諸雜華,⽇光所 照,觸⽽⽣冷,是為四緣⽇光為冷。五者善⾒⼭、⾺祀⼭中間有⽔, 廣六千由旬,⽣諸雜華,⽇光所照,觸⽽⽣冷,是為五緣⽇光為冷。 六者⾺祀⼭、尼彌陀羅⼭中間有⽔,廣千⼆百由旬,周匝無量,⽣諸 雜華,⽇光所照,觸⽽⽣冷,是為六緣⽇光為冷。尼彌陀羅⼭、調伏 ⼭中間有⽔,廣六百由旬,周匝無量,⽣諸雜華,⽇光所照,觸⽽⽣ 冷,是為七緣⽇光為冷。調伏⼭、⾦剛輪⼭中間有⽔,廣三百由旬, 周匝無量,⽣諸雜華,⽇光所照,觸⽽⽣冷,是為八緣⽇光為冷。復 次,此閻浮利地⼤海江河,⽇光所照,觸⽽⽣冷,是為九緣⽇光為 冷。閻浮提地河少,拘耶尼地⽔多,⽇光所照,觸⽽⽣冷,是為⼗緣 ⽇光為冷。拘耶尼河少,弗于逮⽔多,⽇光所照,觸⽽⽣冷,是為⼗ ⼀緣⽇光為冷。弗于逮河少,欝單⽈河多,⽇光所照,觸⽽⽣冷,是 為⼗⼆緣⽇光為冷。復次,⽇宮殿光照⼤海⽔,⽇光所照,觸⽽⽣ 冷,是為⼗三緣⽇光為冷。」佛時頌⽈:

「以此⼗三緣, 其光明清冷,

⽇名為千光, 佛⽇之所說。」

佛告比丘:「⽉宮殿有時損質盈虧,光明損減,是故⽉宮名之為損。 ⽉有⼆義:⼀⽈住常度,⼆⽈宮殿。四⽅遠⾒故圓,寒溫和適,天 銀、琉璃所成,⼆分天銀,純真無雜,內外清徹,光明遠照,⼀分琉 璃,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宮殿縱廣四⼗九由旬,宮牆 及地薄如梓柏,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鈴、七重⾏ 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無數眾⿃相和⽽鳴。 「其⽉宮殿為五風所持:⼀⽈持風,⼆⽈養風,三⽈受風,四⽈轉 風,五⽈調風。⽉天⼦所⽌正殿,琉璃所造,⾼⼗六由旬,殿有四 ⾨,周匝欄楯。⽉天⼦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淨柔軟,猶如天 衣。⽉天⼦⾝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于⽉宮,⽉宮光出照四 天下。⽉天⼦壽天五百歲,⼦孫相承,無有異系。其宮不壞,終于⼀ 劫。⽉宮⾏時,其⽉天⼦無有⾏意,⾔我⾏住,常以五欲⾃相娛樂。 ⽉宮⾏時,無數百千諸⼤天神常在前導,好樂無倦,好樂捷疾,因是 ⽉天名為捷疾。

「⽉天⼦⾝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 此光明,是故⽉天⼦名⽈千光。宿業功德云何?世間有⼈供養沙⾨、 婆羅⾨,施諸窮乏飲食、衣服、湯藥、象⾺、⾞乘、房舍、燈燭,分 布時與,隨意所須,不逆⼈意,供養持戒諸賢聖⼈。猶是種種無數法 喜,善⼼光明。如剎利王⽔澆頭種初登王位,善⼼歡喜,亦復如是。 以是因緣,⾝壞命終,為⽉天⼦,⽉宮殿有千光明,故⾔善業得千光 明。 「復以何業得千光明?世間有⼈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兩舌、惡 ⼝、妄⾔、綺語,不貪取、瞋恚、邪⾒,以此因緣,善⼼歡喜。猶如 四衢道頭有⼤浴池清淨無穢,有⼈遠⾏,疲極熱渴,來入此池,澡浴 清涼,歡喜快樂。彼⾏⼗善者,善⼼歡喜,亦復如是。其⼈⾝壞命 終,為⽉天⼦,居⽉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 「復以何因緣得千光明?世間有⼈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酒,以此因緣,善⼼歡喜。⾝壞命終,為⽉天⼦,居⽉宮殿,有千光 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六⼗念頃名⼀羅耶,三⼗羅耶名摩睺 多,百摩睺多名優婆摩。若⽇宮殿六⽉南⾏,⽇⾏三⼗⾥,極南不過 閻浮提,是時,⽉宮殿半歲南⾏,不過閻浮提;⽉北⾏亦復如是。

「以何緣故⽉宮殿⼩⼩損減?有三因緣故⽉宮殿⼩⼩損減:⼀者⽉出 於維,是為⼀緣故⽉損減。復次,⽉宮殿內有諸⼤⾂⾝著青服,隨次 ⽽上,住處則青,是故⽉減,是為⼆緣⽉⽇⽇減。復次,⽇宮有六⼗ 光,光照於⽉宮,映使不現,是故所映之處⽉則損減。是為三緣⽉光 損減。 「復以何緣⽉光漸滿?復有三因緣使⽉光漸滿。何等為三?⼀者⽉向 正⽅,是故⽉光滿。⼆者⽉宮諸⾂盡著青衣,彼⽉天⼦以⼗五⽇處中 ⽽坐,共相娛樂,光明遍照,遏諸天光,故光普滿。猶如眾燈燭中燃 ⼤炬火,遏諸燈明。彼⽉天⼦亦復如是,以⼗五⽇在天眾中,遏絕眾 明,其光獨照,亦復如是,是為⼆因緣。三者⽇天⼦雖有六⼗光照於 ⽉宮,⼗五⽇時⽉天⼦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是為三因緣⽉宮團 滿無有損減。復以何緣⽉有⿊影?以閻浮樹影在於⽉中,故⽉有 影。」 佛告比丘:「⼼當如⽉,清涼無熱,⾄檀越家,專念不亂。復以何緣 有諸江河?因⽇⽉有熱,因熱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故世間 有江河。有何因緣世間有五種⼦?有⼤亂風,從不敗世界吹種⼦來⽣ 此國,⼀者根⼦,⼆者莖⼦,三者節⼦,四者虛中⼦,五者⼦⼦,是

為五⼦。以此因緣,世間有五種⼦出。 「此閻浮提⽇中時,弗于逮⽇沒,拘耶尼⽇出,鬱單⽈夜半;拘耶尼 ⽇中閻浮提⽇沒,鬱單⽈⽇出,弗于逮夜半;鬱單⽈⽇中,拘耶尼⽇ 沒,弗于逮⽇出,閻浮提夜半;若弗于逮⽇中,鬱單⽈⽇沒,閻浮提 ⽇出,拘耶尼夜半。閻浮提東⽅,弗于逮為⻄⽅;閻浮提為⻄⽅,拘 耶尼為東⽅;拘耶尼為⻄⽅,鬱單⽈為東⽅;鬱單⽈為⻄⽅,弗于逮 為東⽅。 「所以閻浮提名閻浮者,下有⾦⼭,⾼三⼗由旬,因閻浮樹⽣,故得 名為閻浮⾦。閻浮樹其果如蕈,其味如蜜。樹有五⼤孤,四⾯四孤, 上有⼀孤,其東孤孤果乾闥和所食;其南孤者七國⼈所食:⼀⽈拘樓 國、⼆⽈拘羅婆、三名毘提、四名善毘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羅、七 名婆梨;其⻄孤果海⾍所食;其北孤果者禽獸所食;其上孤果者星宿 天所食。七⼤國北有七⼤⿊⼭:⼀⽈裸⼟,⼆⽈⽩鶴,三⽈守宮,四 者仙⼭,五者⾼⼭,六者禪⼭,七者⼟⼭。此七⿊⼭上有七婆羅⾨仙 ⼈,此七仙⼈住處,⼀名善帝,⼆名善光,三名守宮,四名仙⼈,五 者護宮,六者伽那那,七者增益。」

佛告比丘:「劫初眾⽣食地味已,久住於世,其食多者顏⾊麤悴,其 食少者顏⾊光潤,然後乃知眾⽣顏⾊形貌優劣,互相是非,⾔:『我 勝汝,汝不如我。』以其⼼存彼我,懷諍競故,地味消竭。⼜地⽪ ⽣,狀如薄餅,⾊味香潔。爾時,眾⽣聚集⼀處,懊惱悲泣,椎胷⽽ ⾔:『咄哉為禍!今者地味初不復現。』猶如今⼈得盛美味,稱⾔美 善,後復失之以為憂惱,彼亦如是憂惱悔恨。後食地⽪,漸得其味, 其食多者顏⾊麤悴,其食少者顏⾊潤澤,然後乃知眾⽣顏⾊形貌優 劣,互相是非,⾔:『我勝汝,汝不如我。』以其⼼存彼我,懷諍競 故,地⽪消竭。 「其後復有地膚出,轉更麤厚,⾊如天華,軟若天衣,其味如蜜。 時,諸眾⽣復取共食,久住於世,食之多者顏⾊轉損,食甚少者顏⾊ 光澤,然後乃知眾⽣顏⾊形貌優劣,互相是非,⾔:『我勝汝,汝不 如我。』以其⼼存彼我,懷諍競故,地膚消竭。其後復有⾃然粳米, 無有糠糩,不加調和,備眾美味。爾時,眾⽣聚集⽽⾔:『咄哉為 禍!今者地膚忽不復現。』猶如今⼈遭禍逢難,稱⾔:『苦哉!』爾 時,眾⽣亦復如是懊惱悲歎。 「其後眾⽣便共取粳米食之,其⾝麤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

欲想,共在屏處為不淨⾏。餘眾⽣⾒⾔:『咄此為非!云何眾⽣共⽣ 有如此事?』彼⾏不淨男⼦者,⾒他呵責,即⾃悔過⾔:『我所為 非。』即⾝投地。其彼女⼈⾒其男⼦以⾝投地,悔過不起,女⼈即便 送食。餘眾⽣⾒,問女⼈⾔:『汝持此食,欲以與誰?』答⽈:『彼 悔過眾⽣墮不善⾏者,我送食與之。』因此⾔故,世間便有不善夫主 之名;以送飯與夫,因名之為妻。 「其後眾⽣遂為婬逸,不善法增,為⾃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 故,始有舍名。其後眾⽣婬逸轉增,遂成夫妻。有餘眾⽣壽、⾏、福 盡,從光⾳天命終,來⽣此間,在⺟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爾 時,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婆羅捺城,其次造王舍城。⽇出時造,即 ⽇出時成。以此因緣,世間便有城郭、郡⾢王所治名。 「爾時,眾⽣初食⾃然粳米時,朝收暮熟,暮收朝熟,收後復⽣,無 有莖稈。時,有眾⽣默⾃念⾔:『⽇⽇收穫,疲勞我為?今當併取以 供數⽇。』即時併穫,積數⽇粮。餘⼈於後語此⼈⾔:『今可相與共 取粳米。』此⼈答⽈:『我已先積,不須更取。汝欲取者,⾃隨意 去。』後⼈復⾃念⾔:『前者能取⼆⽇餘粮,我豈不能取三⽇粮 耶?』此⼈即積三⽇餘粮。復有餘⼈語⾔:『共取粮去來。』此⼈答

⽈:『我已取三⽇餘粮。汝欲取者,⾃隨汝意。』此⼈念⾔:『彼⼈ 能取三⽇粮,我豈不能取五⽇粮耶?』取五⽇粮已。時,眾⽣競積餘 粮故,是時粳米便⽣糠糩,收已不⽣,有枯稈現。 「爾時,眾⽣集在⼀處,懊惱悲泣,拍胷⽽⾔:『咄此為哉!』⾃悼 責⾔:『我等本皆化⽣,以念為食,⾝光⾃照,神⾜⾶空,安樂無 礙。其後地味始⽣,⾊味具⾜,時,我等食此地味,久住於世。其食 多者顏⾊轉麤,其食少者⾊猶光澤,於是眾⽣⼼懷彼我,⽣憍慢⼼ ⾔:「我⾊勝,汝⾊不如。」諍⾊憍慢故,地味消滅。更⽣地⽪,⾊ 香味具。我等時復共取食之,久住於世。其食多者⾊轉麤悴,其食少 者⾊猶光澤,於是眾⽣⼼懷彼我,⽣憍慢⼼⾔:「我⾊勝,汝⾊不 如。」諍⾊憍慢故,地⽪消滅。更⽣地膚,轉更麤厚,⾊香味具。我 等時復共取食之,久住於世。其食多者⾊轉麤悴,其食少者⾊猶光 澤,於是眾⽣⼼懷彼我,⽣憍慢⼼⾔:「我⾊勝,汝⾊不如。」諍⾊ 憍慢故,地膚滅。更⽣⾃然粳米,⾊香味具。我等時復共取食之,朝 穫暮熟,暮穫朝熟,收以隨⽣,無有載收。由我爾時競共積聚故,便 ⽣糠糩,收已不⽣,現有根稈。我等今者寧可共封⽥宅,以分疅 畔。』

「時,即共分⽥以異疅畔,計有彼我。其後遂⾃藏⼰米,盜他⽥穀。 餘眾⽣⾒已,語⾔:『汝所為非,汝所為非。云何⾃藏⼰物,盜他財 物?』即呵責⾔:『汝後勿復為盜。』如是不已,猶復為盜,餘⼈復 呵⾔:『汝所為非,何故不休?』即便以⼿杖打,將詣眾中,告眾⼈ ⾔:『此⼈⾃藏粳米,盜他⽥穀。』盜者復⾔:『彼⼈打我。』眾⼈ 聞已,懊惱涕泣,拊胷⽽⾔:『世間轉惡,乃是惡法⽣耶?』遂⽣憂 結熱惱苦報,此是⽣、老、病、死之原,墜墮惡趣。有⽥宅疅畔別 異,故⽣諍訟,以致怨讐,無能決者。『我等今者寧可立⼀平等主, 善護⼈⺠,賞善罰惡,我等眾⼈各共減割以供給之。』 「時,彼眾中有⼀⼈形質⻑⼤,容貌端正,甚有威德,眾⼈語⾔: 『我等今欲立汝為主,善護⼈⺠,賞善罰惡,當共減割以相供給。』 其⼈聞之,即受為主,應賞者賞,應罰者罰,於是始有⺠主之名。初 ⺠主有⼦,名⽈珍寶。珍寶有⼦,名⽈好味,好味有⼦,名⽈靜齋, 靜齋有⼦,名⽈頂⽣,頂⽣有⼦,名⽈善⾏,善⾏有⼦,名⽈宅⾏, 宅⾏有⼦,名⽈妙味,妙味有⼦,名⽈味帝,味帝有⼦,名⽈⽔仙, ⽔仙有⼦,名⽈百智,百智有⼦,名⽈嗜欲,嗜欲有⼦,名⽈善欲, 善欲有⼦,名⽈斷結,斷結有⼦,名⽈⼤斷結,⼤斷結有⼦,名⽈寶

藏,寶藏有⼦,名⽈⼤寶藏,⼤寶藏有⼦,名⽈善⾒,善⾒有⼦,名 ⽈⼤善⾒,⼤善⾒有⼦,名⽈無憂,無憂有⼦,名⽈洲渚,洲渚有 ⼦,名⽈殖⽣,殖⽣有⼦,名⽈⼭岳,⼭岳有⼦,名⽈神天,神天有 ⼦,名⽈遣⼒,遣⼒有⼦,名⽈牢⾞,牢⾞有⼦,名⽈⼗⾞,⼗⾞有 ⼦,名⽈百⾞,百⾞有⼦,名⽈牢⼸,牢⼸有⼦,名⽈百⼸,百⼸有 ⼦,名⽈養牧,養牧有⼦,名⽈善思。 「從善思已來有⼗族,轉輪聖王相續不絕。⼀名伽[少/兔]麤,⼆名多 羅婆,三名阿葉摩,四名持施,五名伽楞伽,六名瞻婆,七名拘羅 婆,八者般闍羅,九者彌私羅,⼗者聲摩。伽[少/兔]麤王有五轉輪聖 王,多羅婆王有五轉輪聖王,阿葉摩王有七轉輪聖王,持施王有七轉 輪聖王,伽楞伽王有九轉輪聖王,瞻婆王有⼗四轉輪聖王,拘羅婆王 有三⼗⼀轉輪聖王,般闍羅王有三⼗⼆轉輪聖王,彌私羅王有八萬四 千轉輪聖王,聲摩王有百⼀轉輪聖王,最後有王,名⼤善⽣從。 「聲摩王有⼦,名烏羅婆,烏羅婆有⼦,名渠羅婆,渠羅婆有⼦,名 尼求羅,尼求羅有⼦,名師⼦頰,師⼦頰有⼦,名⽈⽩淨王,⽩淨王 有⼦,名菩薩,菩薩有⼦,名羅睺羅。由此本緣有剎利名。

「爾時,有⼀眾⽣作是念⾔:『世間所有家屬萬物皆為刺棘癰瘡,今 宜捨離,入⼭⾏道,靜處思惟。』時,即遠離家刺,入⼭靜處,樹下 思惟,⽇⽇出⼭,入村乞食。村⼈⾒已,加敬供養,眾共稱善:『此 ⼈乃能捨離家累,入⼭求道,以其能離惡不善法。』因是稱⽈為婆羅 ⾨。婆羅⾨眾中有不能⾏禪者,便出⼭林,遊於⼈間,⾃⾔:『我不 能坐禪。』因是名⽈無禪婆羅⾨,經過下村,為不善法,施⾏毒法, 因是相⽣,遂便名毒。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種。 「彼眾⽣中習種種業以⾃營⽣,因是故世間有居⼠種。 「彼眾⽣中習諸技藝以⾃⽣活,因是世間有⾸陀羅種。 「世間先有此釋種出已,然後有沙⾨種。剎利種中有⼈⾃思惟:『世 間恩愛汙穢不淨,何⾜貪著也?』於是捨家,剃除鬚髮,法服求道: 『我是沙⾨!我是沙⾨!』婆羅⾨種、居⼠種、⾸陀羅種眾中有⼈⾃ 思惟:『世間恩愛汙穢不淨,何⾜貪著?』於是捨家,剃除鬚髮,法 服求道:『我是沙⾨!我是沙⾨!』 「若剎利眾中,有⾝⾏不善、⼝⾏不善、意⾏不善,⾏不善已,⾝壞

命終,⼀向受苦。或婆羅⾨、居⼠、⾸陀羅,⾝⾏不善、⼝⾏不善、 意⾏不善,彼⾏不善已,⾝壞命終,⼀向受苦。剎利種⾝⾏善、⼝⾏ 善、意念善,⾝壞命終,⼀向受樂。婆羅⾨、居⼠、⾸陀羅,⾝⾏ 善、⼝⾏善、意等念善,⾝壞命終,⼀向受樂。剎利種⾝中有⼆種 ⾏,⼝、意有⼆種⾏,彼⾝、意⾏⼆種已,⾝壞命終,受苦樂報。婆 羅⾨、居⼠、⾸陀羅,⾝⼆種⾏,⼝、意⼆種⾏,彼⾝、意⾏⼆種⾏ 已,⾝壞命終,受苦樂報。 「剎利眾中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 固出家為道,修無上梵⾏,於現法中⾃⾝作證:我⽣死已盡,梵⾏已 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婆羅⾨、居⼠、⾸陀羅剃除鬚髮,服三 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出家為道,修無上梵⾏, 於現法中作證:我⽣死已盡,梵⾏已立,更不受後有。此四種中,出 明⾏成,得阿羅漢為最第⼀。是時,梵天說是偈⾔: 「『剎利⽣為最, 明⾏成具⾜,

能集諸種姓, 天⼈中為最。』」

佛告諸比丘:「彼梵天說此偈為善說,非不善說,善受,非不善受, 我所印可。所以者何?我今如來、⾄真、等正覺亦說此偈: 「『剎利⽣為最, 明⾏成具⾜,

能集諸種姓, 天⼈中為最。』」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阿含具⾜,歸命⼀切智,⼀切眾安樂,眾⽣處無為,我亦在其例。 佛說⻑阿含經卷第⼆⼗⼆